游酢
北宋著名理學家
游酢(1053~1123),建州建陽(建陽麻沙鎮長坪村)人,北宋書法家、理學家。他自幼穎悟,過目成誦。程頤一見,謂其資可適道。后程顥令扶溝,設庠序,教人召酢職學事。元豐五年,登進士,調蕭山尉,改博士。以便養,求河清縣。范純仁出判河南,待以國士,有疑義輒與參訂。移守潁昌,闢為學教授。還朝復相,即除酢太常博士。純仁罷,酢亦乞外。徽宗立,召為監察御史,出知和州,歲余,管勾南京鴻慶宮,居太平州。復知漢陽軍,歷舒、濠二州。罷歸,寓歷陽,因家焉。卒葬其處。酢操行純粹,處事優裕,歷官所至,民載之如父母。所著有《中庸義》《易說》《詩二南義》《論語·孟子雜解》《文集》各一卷。學者稱廌山先生。初與兄醇俱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程頤見之京師,謂其資可以進道。程顥興扶溝學,招使肄業,盡棄故所習而學焉。第進士,調蕭山尉,近臣薦其賢,召為太學錄,遷博士,以奉親不便求知河清縣。范純仁守潁昌府,辟府教授,純仁入相,復為博士,簽書齊州、泉州判官,召還為監察御史。歷知漢陽軍、和、濠三州而卒。
少年時就聰慧過人,老師和名儒都十分推崇他。16歲以後就受教於祖父游復和江側等人,研讀經書,擅長文學。熙寧五年(1072年),游酢舉鄉貢,到京城遊學,拜見程顥,程稱讚他“其資可以進道”。八月,程顥任扶溝縣(今屬河南)知縣,提倡聖賢學說,薦舉游酢主管縣學教育。在扶溝,他得顥親炙,精研儒家經典,學識大有長進。
元豐四年(1081年),游酢與楊時到潁昌拜程顥為師,著有《明道先生語錄》。游酢和楊時南歸,程顥目送他們,深有感觸地說:“吾道南矣!”翌年游酢中進士,任越州蕭山縣(今屬浙江)縣尉。縣衙內有積案10年得不到判決,一經游酢訊問,分析案情,即予結案。
元祐元年(1086年),游酢被召升為太學錄。翌年授博士(待次)。因生活困難,向朝廷請求外放,得任河清縣(今屬江蘇)知縣。當時范純仁任知府,待游酢為國中賢士,遇有疑難政事,總是同他商量。後來范純仁轉任潁昌知府,推薦游酢擔任府學教授。元佑八年,范純仁回朝廷任宰相,任命游酢為太學博士。他和楊時到洛陽拜程顥之弟程頤為師,編有《伊川先生語錄》。一天,游酢與楊時謁見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靜坐,他們兩人在門外侍立。等程頤醒來,不覺門外已雪深三尺,因而留下“程門立雪”的佳話。游酢在程頤席旁誦讀張載的《西銘》,讀後說:“這就是中庸的道理。”程頤先生稱讚他有創見,能理解言外的道理,讚許他道德品質純良,學問日益長進,辦政事能力,也超過別人。
元符二年(1099年),游酢調任泉州簽判,赴任前,築水雲寮於武夷五曲,作為著書立說的處所,撰《易學》、《詩二南義》。次年十一月,徽宗即位,游酢被任命為監察御史。他勵精圖治,議論士風,侃侃而言。次年,出知和州(今屬安徽)。崇寧四年(1105年),主管南京鴻慶宮,居太平州。兩任祠官后,於政和元年(1111年)復任漢陽軍知軍。以後任舒、濠州二州(今皆屬安徽)知州。所到之處,政績斐然,深受百姓愛戴。
在濠州任上,因屬官違法遭貶,游酢受到牽連,宣和二年(1120年)被罷知州,寓居和州含山縣(今屬安徽省)。宣和五年五月乙亥(二十三)日(1123年6月18日)病逝於寓所,終年71年。葬含山縣車轅嶺,謚號“文肅”。有文集10卷傳世。
游酢,字定夫,建陽人。少穎悟,過目成誦。程頤一見,謂其資可適道。后程顥令扶溝,設庠序,教人召酢職學事。元豐五年,登進士,調蕭山尉,改博士。以便養,求河清縣。范純仁出判河南,待以國士,有疑義輒與參訂。移守潁昌,闢為學教授。還朝復相,即除酢太常博士。純仁罷,酢亦乞外。徽宗立,召為監察御史,出知和州,歲余,管勾南京鴻慶宮,居太平州。復知漢陽軍,歷舒、濠二州。罷歸,寓歷陽,因家焉。卒葬其處。酢操行純粹,處事優裕,歷官所至,民載之如父母。所著有《中庸義》、《易說》、《詩二南義》、《論語·孟子雜解》、《文集》各一卷。學者稱廌山先生,謚文肅。
(原載 乾隆二年《福建通志》)
【譯文】游酢:字定夫,建陽人。自幼聰穎好學,經書看過一遍就能熟記在心,倒背如流。程頤剛一見到 他,就知道他將來可以擔當重任,傳承道統。後來,程顥調任扶溝知縣,籌備設立學校,派人迎請游酢到學校赴職。元豐五年游酢中進士后,初任蕭山縣尉,改任博士。嗣後,游酢以便於奉養雙親為理由,請求就近調任河清縣。范純仁貶官后,出判河南,將游酢視為當作國家棟樑,在學術上遇有疑難問題,經常與他一起切磋交流。范純仁出任潁昌府長官時,又聘請他擔任學府教授。范純仁回朝復職,執掌宰相大權后,立刻任命游酢擔任太常博士。後來范純仁罷官,游酢也請求外任。宋徽宗即位后,游酢被召回任監察御史,出任和州州官。一年之後,調為宮觀官掌管南京(商丘)鴻慶宮,居住太平州。過了不久之,游酢又被起用治理漢陽軍,歷任舒州和濠州州官。罷官后寄居歷陽,在此安度晚年。游酢逝世后也埋葬在這裡。游酢一生品行純正,高風亮節,處理政務,得心應手。在任期間,足跡所到之處,百姓擁戴猶如父母。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中庸義》、《易說》、《詩二南義》、《論語·孟子雜解》、《文集》各一卷,被學者尊稱為廌山先生,謚文肅。
皇天眷命,泰運南旋。祈我邦國,億萬斯年。
偉哉聖道,光載南傳。允矣君子,德業精專。
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淵。
先生風教,麗日中天。四方其訓,朕有賴焉。
——寶祐三年(1255年)
三十年前宿草廬,五年三第世間無;
門前獬廌公裳在,只恐兒孫不讀書。
游酢,字定夫,號豸山,又稱廣平先生,謚文肅。生於1053年,卒於1123年。福建建陽禾平里長坪村人。宋元豐進士,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家。歷官太學博士、教授、監察御史、知府、知州、將軍等職。追封朝奉大夫、贈大中大夫。他理政有方,為官清廉。學術上師承二程,並將理學傳於福建,為閩學的創始者,譽為“閩學鼻祖”,著有《易說》、《中庸義》、《詩二南義》、《論語雜解》等。游酢20歲,在京城上太學時相遇著名理學家程頤,程贊他:“其資可以適道。”
程顥、程頤兩兄弟,以傳道興學為己任。當年八月程顥赴任河南扶溝縣令時,特邀游酢為該縣教諭,一面擔任學職,一面又受業於程顥。游酢以靈利高才而見稱。
游酢28歲(1081年),會見楊時,並一起前往河南潁昌,引薦給明道先生,就學於程顥。同年游酢、楊時學成南歸時,以師禮見明道先生,程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從此二程的理學傳播到東南各省,傳播到福建,同時形成了獨特的閩學體系。
游酢40歲(1093年)時,與楊時早已登進士第。這年嚴冬,他與楊時前往洛陽拜程顥之弟、大理學家程頤為師。二人來到程家,欲拜程頤,卻見程先生瞑目養神。二人進退兩難:進,恐驚動先生休息﹔退,慮耽誤學業。只好候之門外,立於雪中。程頤既覺,已雪深尺余,程子感慨地說:“賢輩尚在此乎!”游、楊勤學尊師,傳為千古佳話。這就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引以驕傲的典故“程門立雪”。
游酢46歲(1099年),任泉州簽判。為拓展福建文化,他棄官回故里。在建陽縣禾平里薦山之麓構築草堂,他在此著有《中庸義》和註解《孟子》、《論語》等文章。次年他又在武夷山五曲築“水雲寮”,著有《易說》、《詩二南義》等,並廣收學生,傳道授業,使閩學理論得以完善與推廣。
游酢書法藝術造詣很高,尤以草書著稱,游體草書於清朝編入《草字彙》,稱其“草聖”且與宋“蘇、黃、米、蔡”四大名家齊名,當代的《中國書法大字典》、《草書大字典》等均有收入,部分書法拓片今存南平市博物館。他的詩論是我國古代儒學、理學家的文學觀的一個縮影。
游酢從政四十餘年,勤政廉潔,惠政在民,受任越州蕭山尉時,該縣積案甚多,經游酢審理,疑案均解,決獄有方,其精明幹練,使人誠服。他政績卓著,勤政更新。征斂有度,雖有興作,而不勞民。功績斐然,有口皆碑。
游酢的學生中著名的有黃中、胡文定、胡憲、呂東萊等人。黃中既是游酢門人,又是游酢的外甥,深受游酢的器重,實得游酢理學之真傳。朱熹是黃中的學生,所以朱熹是游酢的三傳弟子。
朱熹對游酢極為崇拜,深受游酢理學思想之影響。朱熹在他的《四書集注》中引用了許多游酢語錄。所以說朱子理學體系的形成是受游酢、楊時的影響。游酢、楊時對傳播洛學、開創閩學做出巨大貢獻,堪稱閩學的“開山鼻祖”。福建人民紀念他,文人學者崇拜他,才在福州烏山建祠奉祀。
建陽因朱熹集理學思想文化之大成而成為閩學的發祥地;游酢則因將中原洛學南傳入閩成為開閩學先河者。
熙寧五年(1072),20歲的游酢行冠禮之後,離開長坪,慕名赴洛陽拜見明道先生程顥。先生對這位風華正茂的弟子十分讚賞,便斷言“其資可以進道”。同年八月,程顥出任河南扶溝縣知縣,特意舉薦游酢任該縣教諭。從此,注重酢學有專攻,成為福建閩北最早接受“洛學”的學者。元豐四年(1081),游酢又薦將樂楊時一道拜程顥為師。不到一年,兩人同時告別老師。程顥囑咐他倆把理學傳向南方,目送他倆離去,怡然自得說:“吾道南矣!”其時,游酢已師事程顥十年,而楊時還不到一年,“吾道南矣”,主要還是對游酢而說。然而,如今學者津津樂道“吾道南矣”這個典故時,只說楊時而不提起游酢,有悖於歷史事實。
元祐八年(1093)游酢已是進士出身的太學博士,仍好學不輟。這時程顥已辭世。這年冬天,游酢為了進一步探索孔孟理學思想,便冒著大風雪偕好友楊時一起到洛陽拜伊川先生程頤為師。游酢、楊時來到程家時,正巧先生在瞑目靜坐,兩人見狀,不敢貿然驚擾先生,恭敬地侍立一旁靜候。待先生醒來時,天色已晚,先生叫他倆改日再來,待他倆走出門外時,雪積一尺多深。這就是尊師重教“程門立雪”的典故。游酢正是憑著這種勤勉好學的精神,盡得理學的真諦,成為程門四大弟子之一。游酢學成南歸,悉心傳授理學,使理學得以南傳,“中興於南”與後來朱熹理學思想的形成有著密切的師承關係,被尊稱為“道南儒宗”。
在程門四大弟子中,游酢被列為第一大弟子:“二程得孟子不傳之秘於遺經,以得天下,而升堂睹奧號稱高弟者,游(酢)、楊(時)、謝(良佐)、呂(大然)為著。”
游酢傳播“二程”理學的主要功績在於作《明道先生語錄》,將程顥平時的言行記錄整理成書。以後楊時準備收集伊川先生語錄時,也請游酢提供材料,因為游酢佔有二程的第一手資料。
朱熹與“二程”生不同時,無緣當“二程”的學生,只能算是再傳弟子。朱熹後來成為“集理學之大成者”,其中也有游酢傳播理學的功勞。朱熹整理的《程氏遺書》、《伊洛淵源》等書,都採用了游酢整理的史料。
“若非載道來伊洛,安得傳心到考亭。”明代學者蘇章的詩句,公正地評價了游酢開閩學之先河的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