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萎蔫病菌
菜豆萎蔫病菌
菜豆萎蔫病菌,為短小桿菌,革蘭氏陽性,能運動,不產孢,0.3~0.5×0.6~3.0μm,1~3根側或極鞭,直至略彎或楔形,單個或V、Y形或柵欄狀排列。通過帶病種子或越冬殘體侵染種苗,通常引起死亡。
(圖)菜豆萎蔫病菌
(圖)菜豆幼苗菜得豆萎蔫病菌
異名: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Hdges;Coryne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H.) Dowson; Phytomonas flaccumfaciens (H.) Bergey et al.; Coryne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flaccumfaciens (H.) Dowson;Coryne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subsp. flaccumfaciens (H.) Dowson
英文名:Bacterial vascular wilt of beans(菜豆萎蔫病);Bacterial tan spot of soybean(大豆褐斑病);Bacteria wilt of Zomia sp.(丁癸草萎蔫病)
分類地位:原核生物界(Procaryotes),厚壁菌門(Firmicutes),厚壁細菌綱 (Firmibacteria),短小桿菌屬(Curtobacterium)
菜豆萎蔫病菌
菜豆萎蔫病菌
菜豆萎蔫病菌為短小桿菌,革蘭氏陽性,能運動,不產孢,0.3-0.5×0.6-3.0µm,1-3根側或極鞭,直至略彎或楔形,單個或V、Y形或柵欄狀排列。在酵母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光滑,完整,低隆不粘,黃色、桔黃色、粉紅色或紫色。3-4天菌落直徑1-4mm。
菜豆萎蔫病菌生長最適溫度24-27℃,最高溫度35-37℃,氯化鈉最大忍耐力為7-9%,生長需要生物素,維生素B、泛醌。專性好氧,在CG培養基上,從阿拉伯糖、纖維二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甘油、甘露糖、麥芽糖、蜜二糖、蔗糖、肌醇、蜜三糖和木糖產酸,有些從松三糖和核糖醇產酸,不從糊精、葡萄苷、菊粉或澱粉產酸。過氧化物酶陽性,甲基紅陽性;氧化酶、酪蛋白酶、尿酶陰性;不產吲哚,從半胱氨酸產H²S,不還原硝酸鹽,不從蛋白腖產氨,不產氨基酸脫氨酶和苯丙氨酸脫氨酶,核酸DNA G+Cmol%為 68.3-73.7%。
病菌主要在種子和病莖上越冬。病菌在菜豆和大豆的種子表面和內部存活,對乾燥抗性極強,存活期可達20年以上,種子在實驗室條件下貯藏存活可達24年以上。據記載,在菜豆和小麥輪作的情況下,病原菌在田間土壤中至少存活2個冬季,詳參Smith和Lelliott(1988)。
菜豆萎蔫病菌
菜豆細菌性萎蔫病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規定的一類危險性病害,並且是中蒙植檢雙邊協定規定的檢疫性病害,應加強檢疫,嚴格限制引種數量,入境口岸需嚴格檢查,必要時應指定隔離圃試種檢查。
用無病種子和作物輪栽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生長在乾燥氣候條件下的種子常常是無病的,因此可以推薦作為種子產區。有些耐病品種(非免疫)已被發現。
檢疫此病菌EPPO建議,從菜豆細菌性萎蔫病發生國進口的菜豆種子應該來自無萎蔫病發生的地區,或來自生長期無病的植株。採用種子檢測試驗的方法可防止該病的傳入。
[1]檢疫昆蟲信息系統 http://www.insect-zju.org/iqpm/factsheet/bacteria/cdw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