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缺乏病
營養缺乏病
營養缺乏病,正常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攝入過多或不足均會導致營養不良。營養缺乏病是由於攝入營養素不足而在臨床上引起各種表現的疾病,故是營養不良的一種,但並不完全等同。近年來,由於營養素的功能性檢查日趨完備,各種亞臨床的營養缺乏已受到重視,因此,營養缺乏病也包括這一部分。
營養缺乏病
食物攝入不足的繼發性原因是食欲不振、昏迷、精神失常或神經性厭食、口腔及頷面手術后、食道癌賁門癌等引起腸胃道阻塞的疾病。在這些疾病中常採用鼻飼或靜脈營養補給措施,但如補給量不能滿足患者需要時,仍會發生營養缺乏的癥狀。
鈣:鈣能幫助血液凝固,減少經前癥狀,減少疲勞,加速精力恢復,增強人體的抵力。
缺乏癥狀:兒童,青少年;發育遲,牙齒不齊,“O”或“X”形腿;婦女抽筋,腰酸背疼,骨關節痛,浮腫,牙齒鬆動;中老年骨質疏鬆,易骨折,駝背,掉牙脫髮,腰酸背痛。
急需補充人群:正在發育的少年兒童,腦力勞動者,經痛婦女,停經後婦女,中老年人。
鐵:鐵能預防及治療因缺鐵引起的貧血,維持機體的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幫助成長。
急需補充人群:食素者,喜歡喝茶,咖啡及可樂者及所以中國人。
鋅:鋅能加速人體內外部傷口的癒合,消除指甲斑點,防止味覺喪失,有助於生殖能力障礙的治療,有助於糖尿病治療。
缺乏癥狀:食欲不振,厭食,偏食,免疫力下降,感染性疾病,中老年人前列腺炎肥大。
急需補充人群:兒童,嚴重的青春痘或粉刺患者,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素食者。
硒:硒能抗氧化,增強免疫力,中和重金屬污染,排毒,增強肝臟活性,加速排毒。
缺乏癥狀:精神不振,精子活力降低,易感冒。
急需補充人群:生活在高污染地區和貧硒地區的居民
維生素A:缺乏VA表現在視力下降,眼睛外突,怕光,眼袋大,眼睛有疲勞感,眼屎增加,眼睛發乾等。還會產生皮膚干,粗糙,長豆豆,毛孔大,皮膚癢等。中國是世界上缺乏VA的災區。
維生素C:VC是知名度最高的維生素“明星”,婦女用它美白皮膚,預防色斑, 增加皮膚彈性。中老年用它抗衰老,預防關節炎,預防心血管疾病。青少年用它少感冒。還能增加免疫力,促進傷口癒合。缺乏VC表現有牙根出血,流鼻血,關節痛,貧血,易感冒,皮膚長紅痣,臉上有色斑。科學家們建議,中國居民除正常飲食外,建議婦女每天補充50毫克,老人們100毫克,對改善居民健康狀況有很好的效果。
維生素E:其作用有:延緩衰老,抗氧化,促進性激素分泌提高生殖力,進化血管保護血管,增強肝的解毒功能。
維生素B群:缺不缺可由舌頭看出,舌頭大小適中,顏色粉紅,邊緣光滑,沒有舌苔,也不凹陷下去,味蕾很小分佈在舌面和邊緣,這樣就證明你不缺。B群有12種
維生素B1:缺乏它會有色斑,眼睛無光,食欲不振,肌肉無力發酸,記憶力差,腳氣病。常感到疲勞者,消化不良者,經常喝酒者急需補充。
維生素B2:缺乏癥狀有鼻發癢,精力不濟,陰部發癢,上額油汪汪,眼發紅嘴角乾裂,舌頭髮紅,口腔易發炎。吃素者,動脈硬化者,慢性肝炎者,減肥者急需補充。
葉酸:缺乏癥狀面色發黃,發白,抵抗力差,貧血,疲倦,頭暈,呼吸急促,孕婦可導致出血,流產,早產,生產困難,嬰兒夭折,畸形,先天性貧血。
泛酸:缺乏癥狀失眠,腳會感到燒疼痛,腎上腺衰竭,血壓低,消化不良,便秘。
營養缺乏病的診斷依賴於膳食史、體檢、生化檢查和治療試驗。
肌酐/身高指數:肌酐是全身肌肉的分解產物,正常時每天的排出量比較恆定。蛋白質貯存下降時,肌肉萎縮,導致肌酐生成量減少,因此肌酐/身高指數減少。評價時可用24h尿中肌酐排出量除以身高相應的中等體型的理想肌酐排出量,求出實際排出量為理想排出量的百分數。診斷標準是:>90%正常;80~90%為輕度營養缺乏;60~80%為中度營養缺乏;<60%為嚴重營養缺乏。皮褶厚度:常用的是三頭肌皮褶厚度,即在左上臂背側中點上約2cm處,用手捍起皮褶,用皮褶厚度計測量距離姆指1cm處的皮褶根部厚度。厚度計每平方毫米的壓力為10g。另用軟尺測量左上臂自肩峰至尺骨鷹咀的長度的中點的周徑上臂圍,按公式計算上臂肌圍。上臂肌圍(cm)=上臂圍(cm)-3.14×三頭肌皮褶厚度(cm)。診斷時與標準值比較(我國成年男子為24.8cm),90%以內為正常,80~90%為輕度缺乏,60~80%為中度缺乏,〈60%為嚴重缺乏。
臨床檢查營養缺乏病的臨床癥狀有特異性的和非特異性的。根據病人的臉色、體重、精神狀態可以對其營養狀態有一個初步估計。然後詳細檢查頭髮、眼、唇、口腔和皮膚,進一步確定何種營養素的缺乏。
頭髮:蛋白質營養不良使頭髮改變顏色為灰暗,變細、干、脆,嚴重缺乏時極易從頭髮拔掉,髮根容易斷裂。
眼:維生素A缺乏引起乾眼病開始時球結膜乾燥,失去光澤,淚液減少,進一步角膜軟化,引起潰瘍、穿孔和破壞,最終留下結疤的灰白色角膜,完全失明。維生素A缺乏時常有畢氏斑,為角膜外側的結膜上出現的白色或淡黃色小點,約1mm直徑,聚合呈三角形。核黃素缺乏引起角膜周圍的結膜下血管充血,眼的外側角發濕發紅,怕光、煙霧、塵埃的刺激。
牙齒:齲齒的發病率與嚴重程度因膳食中可溶性碳水化和物增高而增多,因氟和磷的攝入充足而減低。嬰幼兒的營養缺乏常使出牙時間延緩和出牙部位不良,後者是因早期蛋白質缺乏引起牙床骨發育不良所致。
頸部:碘缺乏引起的甲狀腺腫容易以望診和觸診確定。神經病變:許多營養缺乏病都有神經癥狀,如硫胺素缺乏伴有周圍神經性無力和感覺異常,維生素B6缺乏引起嬰兒驚厥,維生素B12缺乏可引起脊髓的亞急性退化性變,癩皮病常有精神癥狀。
心電圖檢查:腳氣病、鉀缺乏、硒缺乏(克山病)都累及心臟,心電圖檢查有助於診斷及治療。
暗適應檢查:雖然暗適應機能是維生素A的主要生理作用,維生素A缺乏時適應時間延長,但實際上應用暗適應計檢查患者的暗適應機能對受被試者主觀和心理上的影響較大,,方法比較繁瑣,推廣比較困難。
生化檢查營養缺乏病的臨床癥狀往往合併出現,且同一癥狀可能是幾種營養素的缺乏表現,故鑒別診斷必須依靠生化檢查。生化檢查方法基本分為為下列幾種:①測定血液中營養成分的濃度;②測定營養成分經尿排出的速率;③測定血或尿中的營養素的代謝產物;④測定與營養素有關的酶活性的改變;⑤給予大劑量后測定尿中排出量,即飽和試驗;⑥測定毛髮和指甲中特定營養素的成分。
生化檢查可以預測體蛋白的儲備。體蛋白包括肌肉蛋白和內臟蛋白。前者的儲備可藉測定24h尿肌酐值而衡量。連續測定三日尿肌酐的平均值。
(1)營養素缺乏病的治療應針對病因,繼發性缺乏應注意主要病因的治療,原發性缺乏也要考慮解除影響攝入不足的因素,為補充食物或營養素創造條件。營養治療要成為整體治療方案的組成部分,與其它治療措施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和補充。
(2)營養缺乏病治療所採用的補充劑量要適宜,不必要使用過高的治療量或維持量,尤其對於有毒性副作用的營養素更應注意。對於不同年齡、不同情況的病人,要區別對待。最好是根據臨床癥狀和生化檢查結果來決定。
(3)營養缺乏病治療時不能只考慮主要缺乏的營養素,而應全面從營養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考慮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患者恢復到具有合理營養狀況的健康水平。例如蛋白質營養不良的治療同時,除補充蛋白質外,還應相應補充熱能和維生素,否則蛋白質不能有效地利用。
(4)營養缺乏病的治療應循序漸進,如不宜突然用高熱能蛋白質膳食治療重度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因機體長期缺乏后腸胃道和其他器官的功能處在萎縮和減低狀態,不能適應一時的超負荷。
(5)營養缺乏病的治療一般應充分利用食物,配製適合於疾病特點的治療膳食。當患者攝食困難或神志不清,才考慮勻漿膳或要素膳的應用。當要素膳仍不能滿足需要時,才考慮靜脈高營養。在患者病情好轉以後,儘早恢復正常的膳食治療。
(6)營養素缺乏病的治療一般須堅持一段時間,因見效緩慢。效果應以患者營養狀況的全面恢復,臨床與亞臨床癥候消失,抵抗能力增強等客觀指標為依據。
2.營養缺乏病的預防原則 繼發性營養缺乏病的預防在於對原發疾病進行治療。原發性營養缺乏病的預防原則有以下幾點:
1)合理膳食 合理選擇食物、調配平衡膳食、保證用膳食者必需的熱能和各種營養素、且各種營養系間的比例平衡。谷薯類、動物食物(肉、禽、蛋、奶)、大豆及其製品、蔬菜水果四大類食物中所含的營養及其比便各不相同,儘可能選擇不同品種,達到營養平衡的目的。
2)合理加工烹調 儘可能減少食物中營養素的丟失;如主食過分精白,主食加鹼過量,可造成B族維生素丟失;蔬菜先切后洗,烹調時間過長,可造成維生素C的損失和破壞。
3)改善食物感官性狀 講究色、香、味,盡量使其多樣化,增進食慾,滿足飽腹感。
4)有合理的膳食制度 1天3餐,定時定量,一般的原則是早晨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
5)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不暴飲暴食,兒童尤應注意不偏食、挑食、厭食。
6)注意不同生理條件下的膳食 孕婦、乳母、兒童由於妊娠、哺乳及生長發育的需要,對熱能、蛋白質、鈣和磷、鐵、碘、鋅、維生素A和D等的需要量增加,應給給充足的熱能和提高含上述營養素的食物。老年人的膳食中應注意減少熱量供應,提供高質量的蛋白質(完全蛋白質),脂肪的攝入量應予控制。高溫作業者由於大量出汗除大量丟失水和無機鹽外,組織蛋白分解增加,維生素C、B1和B2等水溶性維生素排出增加,應給予相應補充。患者的飲食營養應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