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歸晉知
楚歸晉知
知罃不愧為一代辯才,他選取了一個戰無不勝的立足點:國家利益。用國家利益作為盾牌,把楚共三層層進逼的三個問題回答得滴水不漏,使對手再也無言以對,於無可奈何之中不得不罷手。知的防守幾乎達到了最佳境界,無懈可擊。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⑷,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⑸。執事不以釁鼓⑹,使歸即戮⑺,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⑻也,兩釋纍囚,以成其好。二國有⑼好,臣不與及⑽,其誰敢德?”
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⑾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王曰:“雖然,必告不穀。”對曰:“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⑿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⒀,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⒁,而使嗣宗職⒂,次及於事,而帥偏師⒃以脩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⒄,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
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
①歸;送還。公子谷臣:楚莊王的兒子。連尹襄老:連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②求:索取;知罃(zhìyīng);知同“智”,晉大夫,在晉楚泌之戰(宣公十二年,前597年)中被楚國俘虜。③於是:在這個時候。佐中軍;擔任中軍副帥。(4)治戎:治兵,演習軍隊。這裡的意思是交戰。(5)馘(guó):割下敵方戰死者的左耳(用來報功)。這裡與“俘”連用,指俘虜。(6)鼓:取血塗鼓,意思是處死。(7)即戮(lù):接受殺戮。(8)懲:戒,剋制。忿:怨恨。(9)宥(yòu);寬恕,原諒。(10)與及:參與其中,相干。(11)任:擔當(12)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對別國君主稱外臣。(13)宗:宗廟。(14)不獲命:沒有獲得國君允許殺戮的命令。(15)宗職:祖宗世襲的職位。(16)偏師:副帥、副將所屬的軍隊,非主力軍隊。(17)致死:獻出生命。
晉人把楚國公子谷臣和連尹襄老的屍首歸還給楚國,以此要求交換知罃。當時荀首已經是中軍副帥,所以楚人答應了。楚王送別知罃,說:“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說:“兩國興兵,下臣沒有才能,不能勝任,所以做了俘虜。君王的左右沒有用我的血來祭鼓,而讓我回國去接受誅戮,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實在沒有才能,又敢怨恨誰?”楚王說:“那麼感激我嗎?”知罃回答說:“兩國為自己的國家打算,希望讓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憤怒,來互相原諒,兩邊都釋放被俘的囚犯,以結成友好。兩國友好,下臣不曾與謀,又敢感激誰?”楚王說:“您回去,用什麼報答我?”知罃回答說:“下臣無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沒有怨恨,沒有恩德,就不知道該報答什麼。”楚王說:“儘管這樣,還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訴我。”知罃回答說:“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夠帶著這把骨頭回到晉國,寡君如果加以誅戮,死而不朽。如果由於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賜給您的外臣首,首向寡君請求,而把下臣在自己宗廟中誅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道寡君殺我的命令,而讓下臣繼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擔晉國的軍事,率領偏師(自己軍隊的謙稱)以治理邊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員,我也不會躲避,竭盡全力以至於死,沒有第二個心念,以盡到為臣的職責,這就是用來報答於君王的。”楚王說:“晉國是不能和它爭奪的。”於是就對他重加禮遇而放他回去。
玩篇首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二語。便見楚人有不得不許之意。德我報我,全是捉官路,當私情也。楚王句句逼人,知罃句句撇開。未一段對非所問。尤匪夷所思。
如果完全以為知罃是靈機一動,隨機應變地在玩外交辭令和技巧,並不完全對。他所打的國家利益的牌,既是一種技巧和策略,同時也是合乎情理的真實觀念。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從前傳統的價值觀念已不為人們所信奉,一切注重實際利益,成了普遍的時代潮流。大概除了像孔子這樣的思想家之外,很少有人關注現實利益之外的東西。即使祖先、神靈,在很多情況之下也不過是個招牌,一種表面文章,並不具有實質性的內容。
在一切實際利益之中,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是作為一個忠臣必須烙守的原則,也是他言行舉止的歸依。如果連這一點也不顧,那麼為臣的基本原則便喪失了。無論人們自己是否意識到了,他們在實№中或多或少地要追問自己所作所為的目的性,追問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總要有一個最終的依託。價值、觀念、信仰會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個人也可以在其中作出選擇。但是,國家利益在任何時代都應當是統治集團中的成員必須關注的,其中的每個成員都應當以自己的言行來維護國家利益,實際上,他們的個人利益、個人命運,也是同國家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國家利益是愛國主義的主要內容。如果抽取了國家利益,們愛國主義就成了空洞的、抽象的精神,實際上是不會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
國家利益是非常實在的,非常具體的。統治集團中的成員應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體現,同樣,平民百姓也應當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因為大家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
《楚歸晉知》選自《春秋左傳·楚歸晉知鎣》
《左傳》是儒家經典之一,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釋《春秋》,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唐劉知幾《史通》評論《左傳》時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左傳》敘事敢於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戰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郩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都有出色的敘述。善於敘事,講究謀篇布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註釋《左傳》的著作頗多,西晉大學者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唐孔穎達遵循杜預注而為疏,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註釋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註疏證》、今人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都是比較重要的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