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派
山水畫派
畫派,是指由獨特的繪畫藝術理念,形成“獨特美的符號”的繪畫形式。山水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徠,中國山水畫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
中國畫流派之一,中國山水畫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又說:“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石體堅凝,雜木豐茂,台閣古雅,人物幽閑者,關氏之風也”,李、關、范的畫風,風靡齊、魯,影響關、陝,實為北方山水畫派之宗師。
山水畫是以自然風景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傳統畫科。其支科雖僅有山水與屋木(一稱界畫)兩種,但名山大川、風景佳勝、田野村居、城市園林、樓觀舟橋、歷史名勝均可入山水畫。中國山水畫不但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體現了中國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意識,甚至從側面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它是在中國畫歷史進程中得到突出發展的畫科,在元代以後的畫史上尤占重要地位。山水畫的分類雖亦有依題材差異者,但傳統習慣多按畫法風格的不同:勾勒設色、金碧輝煌、富於裝飾意味者稱青綠山水或金碧山水;純以水墨描繪者稱水墨山水或墨筆山水;以水墨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適於表現朝暉夕陽者稱淺絳山水或淡著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並施青綠等覆蓋色者稱小青綠山水;幾無水墨純以彩色圖繪者稱沒骨山水。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遠在戰國時代已在古地圖中、在工藝美術品中、在具有裝飾作用的建築材料上零星出現,雖或為非完整構圖的孤立形象,或為人物神異活動的背景,但依稀可見作者的神話迷信思想,並遺留著原始社會自然崇拜的痕迹。
早期青綠山水
五代 關仝《關山行旅圖》,北方派系山水畫代表作
獨立的山水畫始於魏晉南北朝之間,據文獻記載東晉畫家顧愷之即畫有《雪霽望五老峰圖》。南朝的宗炳與王微繼之完成了兩篇最早的山水畫論《畫山水序》與《敘畫》。儘管未見這一時期的作品存留,若干作品中的山水仍是人物的襯景,以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甚至以誇張變形的手法處理樹石,追求裝飾趣味。但山水畫理論已經成熟,或強調哲理性的顯現,或重視抒情的表達,而且討論了空間表現,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的理論基礎。隋唐時代,中國山水畫已經成熟,展子虔《游春圖》,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綠山水畫的面目,雖未脫裝飾遺意,但寫實能力有極大提高,饒有抒情意味。盛唐的吳道子進而發展了簡練而又寫實的山水畫法,所畫山水“怪石崩灘,若可捫酌”。中晚唐畫家更創造了水墨山水、沒骨山水亦出現於敦煌壁畫中。五代北宋的山水畫在真實描寫大自然並表達一定的審美認識上達到一個高峰。繼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分別開創或繼承南北山水畫派之後,北宋關仝、李成、范寬三家鼎立,各擅勝場。荊浩的山水畫論《筆法記》,把謝赫“六法”移于山水,以“真”為主,強調以樹木體現一定道德觀念。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則圍繞中國山水畫創造的核心意境問題,系統地總結了經驗,使中國山水畫理論更加體系化。經過南宋畫家對寄幽情美趣於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山水畫又出現了一個重視主觀抒發與風格創造的新的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畫中詩書畫的統一。
明末董其昌簡化古人創造的山水形象,參照書法開合起伏的法則,用以構置平面化的山水境界,造成了山水畫的又一變異。入清以後,一派沿董其昌蹊徑變化古法,在筆墨風格氣味上謀求新意;另一派面向自然亦發揮筆墨傳情的效能,獨抒個性。后一派的代表石濤撰寫的《苦瓜和尚畫語錄》(《畫譜》)是古代山本畫論中最優秀的名篇。五代兩宋以後山水畫的變異發展,不但造就了為數極多的名家和作品,而且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風格流派,還完成了在中國畫論中居於首位的理論著述,為近現代黃賓虹、李可染等山水畫大家的出現準備了歷史條件。
五代 董源《瀟湘圖》,江南派系山水畫代表作
在形象的描寫上,中國山水畫強調留影,亦即實行宏觀的總體的把握,而不過分拘泥於細節;同時從物象的結構組織出發,形成了既反映樹石類別的特點,又更具程式化的手法。在程式化法則的使用上,則反對依樣葫蘆,主張靈活變化,實際上是以高度提煉的結構程式進行寫實。在空間的處理上,中國山水畫要求“以小觀大”,“折高折遠”,遊動視點,把高遠、平遠、深遠、闊遠巧妙地加以靈活運用。山水畫的構圖,比之人物、花鳥畫更重視“勢”的表現與“開合起伏”。所謂“勢”也就是具體形象間的聯繫,所謂“開合起伏”,則是這樣聯繫中的節奏變化。對“勢”的表現與“開合起伏”的高度重視,是在靜止的畫面或簡或繁山水的形象組合中體現大自然內在聯繫與運動的重要手段。山水畫的筆墨技法,較一般的人物、花鳥畫豐富多變。筆法主要表現為多種皴法和點苔法,墨法則濕者有“染”,干者有“擦”,趨濕相化為“破墨”,以干累積為“積墨”。筆中有墨,墨中有筆,彼此互相滲透,極盡千變萬化之能事,有效地提高了筆墨狀物抒情與表達獨特風格的作用,對人物、花鳥畫也發生了積極的影響。其色彩的使用,及書畫的結合則具有相同於人物、花鳥畫的特點。
五代南唐 巨然《蕭翼賺蘭亭圖》,江南派系山水畫代表作
至五代兩宋,是山水畫家輩出和山水畫派疊現的時代,這些畫家繼承並發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畫家的優秀傳統,把中國山水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時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北宋時期的中原畫派與院體山水畫,北宋晚期的“米點山水”與青綠山水,以及南宋四大家為代表的南宋院體山水畫。
徠北宋 李成《晴巒蕭寺圖》,北方派系山水畫代表作
與荊浩、關仝為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相對應,南方有以董源和他的弟子巨然為代表的表現江南山水的江南畫派,也稱為“南派山水”。董源和巨然都是10世紀下半葉活躍在南方的畫家,他們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環境,不同於曠寂、厚重、寒冷的北方,而是地勢起伏平緩、陽光和煦、溫暖濕潤的地區。他們體察自然,並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加以描繪。在董源的作品里,很難看到險峻奇峭的山峰,所見是平緩連綿的山巒映帶無窮、林麓小溪、山村漁舍,全是江南丘陵江湖的動人景色。董源的代表作是描繪瀟湘地區風景的畫卷《瀟湘圖》和描繪夏日江南風景的《夏山圖》,董源的弟子巨然,成了他畫風的最好繼承者,其代表作品有《秋山問道圖》。此畫表現深谷叢林中,臨溪的草舍里,三個隱士正在談經論道,周圍是一片高爽的秋季景色,這也可以反映出畫家的身份和心意。
到了北宋,出現了中原畫派與院體山水畫。中原畫派以李成、范寬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東營丘,便常以齊魯原野的自然環境為描繪對象,范寬長期居住在終南山和大華山,他的畫也就崇山峻岭、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氣勢逼人。繼李成、范寬之後,山水畫家接踵而起,在李、范的影響下,當時曾出現了“齊魯之士惟摹李成,關陝之土惟摹范寬”的傾向。
北宋 郭熙《早春圖》,北方派系山水畫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