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卡鎮,是享有盛譽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得榮縣最南端,距縣城67公里,與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德欽縣奔子欄鎮山水相連,214國道(滇藏公路)崗曲河大橋至金沙江大橋段位於瓦卡鎮境內,並通過賀龍橋、金沙灣大橋與貫穿瓦卡全境的215國道互聯,1.5小時可抵達雲南香格里拉機場。
瓦卡鎮幅員面積192平方公里,海拔自1990米的金沙江江面直達5559米的仙嘎忠神山,落差高達3569米。
瓦卡鎮地處金沙江河谷地帶和中國西南乾旱中心,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降雨稀少,年均氣溫13.5℃,年平均降水量308mm。全鎮耕地面積1591.96畝,退耕還林面積3400畝,共有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計334戶1809人,其中藏族佔99%以上。
瓦卡鎮山環水抱,是“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的天然組成部分,是大香格里拉國際旅遊環線的重要交通節點,是甘孜州全域旅遊戰略的南部橋頭堡。
瓦卡鎮位於橫斷山區腹心地帶,地處國家劃定的“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野生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是下擁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太陽谷省級風景名勝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擁有金沙江第一彎等自然景觀。
瓦卡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擁有5個中國傳統村落,滇藏茶馬古道在四川境內的唯一一段,是1936年賀龍率領紅二方面軍從雲南進入西康省的第一站。以國家級非遺——得榮學羌,省級非遺——藏族民間車模技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使瓦卡鎮成為名符其實的康巴藏族文化藝術之鄉。
瓦卡徠社區是四川省甘孜州得榮縣瓦卡鎮下轄的社區,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區劃代碼為513338101001,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513338。郵政編碼為627950,長途電話區號為0836 ,車牌號碼為川V。瓦卡社區與瓦卡村、阿落貢村、曲崗頂村、阿稱村、子實村、八子斯熱村、子庚二村、子庚三村相鄰。
海拔4100米的貢卡牧場
瓦卡,藏語意為“渡口”,為滇藏茶馬古道出滇進川入藏的重要渡口。
據清宣統三年(1911年)劉贊廷編《得榮縣誌》載,今瓦卡境內屬南路保正王仁清管轄,“第六村長高禮焜管阿列貢村二十四戶,第七村長萬禮熿管吉格頂村六十三戶,第八村長鍾禮煥管魯公村三戶”。1958年置子庚鄉,1973年改子庚公社(東風公社),1984年復子庚鄉。2013年11月更名為瓦卡鎮。
所屬得榮縣,藏語意為“峽谷地帶農區”。東漢為白狼羌地。唐屬吐蕃。元屬朵思甘慰司都元帥府轄。明屬朵甘衛行都指揮使司。清雍正七年(1729),屬
巴塘宣慰司。宣統三年(1911),置得榮委員,民國2年(1913),置得榮縣。民國14年(1925)屬西康特別行政區。民國28年(1939),屬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1955年10月,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區。1990年轄3區、9鄉。2013年8月,得榮縣轄2鎮10鄉。縣治松麥鎮。
高山雲海
瓦卡鎮轄瓦卡村、八子斯熱村、子庚村、吳擁共村、阿稱村、子實村、曲崗頂村、阿洛貢村8個行政村和瓦卡居民委員會。
全鎮有自然村16個,分別為:瓦卡村、八子斯熱村(八子卡、斯冉貢、甲學卡)、子庚村、吳擁共村(吳擁共、木猜)、阿稱村(阿稱、土改、然夯)、子實村(子實、崗學)、曲崗頂村(曲崗頂、曲子)、阿洛貢村(阿洛貢、甲學)。
瓦卡村如來八寶塔
瓦卡鎮政府駐地瓦卡村,平均海拔約2050米,是得榮全縣海拔最低的村莊。
瓦卡村位於香格里拉、
梅里雪山、
稻城亞丁三大景區的地理中心,與茶馬古道重鎮奔子欄鎮隔金沙江相望,位於金沙江河谷沖積台地上,地勢平坦,歷史上是滇藏茶馬古道由雲南進入西藏的重要渡口,被譽為“
茶馬古道第一渡”。
瓦卡壩區因為缺水,一直無人居住。1970年代,逐漸有農戶搬遷到壩區生活。1984年,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下開始實施生態移民搬遷,成為四川省民族地區第一個生態移民開發示範區。經過30年的開發,現有居民1200餘人,成為
金沙江乾熱河谷中的一片綠洲,是得榮縣重要的商貿、物資集散地,已被列為縣級副中心城鎮。
2014年,瓦卡鎮被授予甘孜州“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鄉村”。金沙灣跨江大橋已經將川滇兩省的瓦卡鎮與
奔子欄鎮相連,214國道、215國道互聯互通,交通便利。瓦卡村商業、住宿、餐飲初具規模,擁有達旺商務酒店、革新商務酒店和雪域商務酒店等數家裝修精美、設施齊全的酒店,一大批藏族風格濃郁的民居接待戶正在新建。鎮內十餘家藏族風味、川味餐館可以提供各式美味,由藏雞、藏豬、氂牛肉、江魚、樹椒等當地特產製成的土鍋酥油燉雞、江魚、藏式火鍋、樹椒炒牛肉等特色菜值得品嘗,還可以進入農戶家中品嘗
酥油茶、石板鍋魁、苦蕎餅、乳豬肉、蜂糖熬酥油等民族風味。
瓦卡鎮是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久負盛名的康巴藏族文化藝術之鄉。在這裡,得榮學羌、藏族車模技藝、藏棋、九步鍋莊、川西藏族山歌、康巴藏族服飾、羊毛紡織、釀酒、碉房建築技藝等民間歌舞和傳統技藝保持著活態傳承,使瓦卡鎮成為藏族民間藝術的寶庫。
2014年11月5日,四川省文化廳正式命名206個“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得榮縣作為“情舞之鄉”榜上有名,得榮情舞,即得榮學羌,作為這一民間歌舞藝術的唯一流傳地,瓦卡鎮成為名副其實的“情舞之鄉”。
2018年7月,歷經兩個個多月的評審命名工作,經過項目所在地縣級或鄉鎮申報、市(州)文化部門推薦、省專家組評審、評審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及公示等程序后,瓦卡鎮被四川省文化廳正式命名為2018-2020年度“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情舞·學羌之鄉”。
2019年2月2日,文化和旅遊部命名175個縣(縣級市、區)、鄉鎮(街道)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瓦卡鎮以“學羌”之鄉光榮入選。
經過不斷的累積、演變和發展,瓦卡鎮全力打造情舞學羌文化品牌,成為甘孜州“情文化”——“北有康定情歌,中有理塘情詩,南有得榮情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即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康定市的康定情歌、中部理塘縣的倉央嘉措情詩和南部得榮縣的學羌情舞,共同形成甘孜州的特色文化品牌,逐步成為四川省對外宣傳的一條文化品牌風景線。
瓦卡情舞民間藝術團表演學羌
截至2013年8月,瓦卡鎮擁有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榮學羌,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民間車模技藝、鍋莊。同時,瓦卡也是得榮縣被命名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西藏族山歌的主要分佈地區。
除此之外,多項由不同藏族地區申報為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資源在瓦卡鎮也有流傳,自古以來就是瓦卡藏族人民生產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曆年、藏族山歌(川西藏族山歌)、藏文書法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曆年、康巴藏族服裝配飾製作工藝、藏棋等,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步鍋莊、藏族傳統竹編、民間接骨術、藏族牛羊毛編織技藝、民間
藏酒釀造技藝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接骨技藝、民間編織技藝、民間藏酒藏瓊釀製技藝等。
得榮學羌走上世界舞台
2008年6月7日,
四川省得榮縣申報的“得榮學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663 Ⅲ-66),瓦卡鎮是得榮學羌的發源地和唯一流傳地。
學羌,也稱“情舞”,是瓦卡先民在結合藏族、
納西族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歌舞形式。學羌最早以鍋莊的一種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對學羌歌舞藝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學羌與鍋莊在存在著相似性的同時,也保留著鮮明的獨特性,因此最終成為與藏族鍋莊、藏族弦子、
藏戲等並列的享有獨立編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凸顯了學羌獨有的魅力。
根據瓦卡的民間傳說,唐代文成公主(一說納西公主)進藏時途經此地,得榮大土司子庚阿吾為迎接公主駕到,特意召集當地民間藝人,創編能讓公主看懂又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最終產生了融漢族、藏族、納西族、白族等民族歌舞風格為一體的學羌歌舞。
得榮學羌是瓦卡鎮藏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跳的舞蹈。年輕人相約在溪流岸邊,或在山間林地,圍起一堆篝火,歌舞聯歡直到天明。多少人因情舞學羌而相知相識,碰撞出愛情的火花。
學羌舞蹈風格及音樂色彩別具一格,學羌的基本特徵是:跳躍、踏步、舞袖為主,手從腳動,順手順腳,與其他藏區民族舞蹈風韻不盡相同。學羌舞蹈剛勁有力而古樸大方,其動作特點在於腳下的踏跺組合,多見跺腳與踏腳動作相結合。舞蹈中常見的進式踏點,下步有力,踏腳輕脆,當舞者俯身而變化踏點后,這一動作則顯得柔韌、灑脫。
學羌曲式眾多,歌詞內容豐富,其旋律結尾處多以不穩定的角音為主,每段曲子旋律結束后,伴以舞者的踏點而填補空白,給不穩定的餘音造成穩定的結尾,使舞曲充滿生機和活力。
學羌歌舞
學羌具有民間性、娛樂性,更具有特殊的地域特色,作為藏彝民族走廊的重要節點,學羌集中反映了生活在康巴南路河谷地帶藏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舞蹈韻律及奇異的音樂風格,保存了得榮藏族古歌古舞的神韻,為得榮所獨有,對得榮地區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2012年12月,瓦卡鎮民間學羌藝人格瑪次仁被文化部命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5月30日,單珍洛布、阿忠兩位中年學羌民間藝人被得榮縣文化旅遊和廣播影視體育局(得文旅廣體[2014]5號文件)命名為得榮縣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鎮各村組建有十餘支學羌表演隊伍,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非遺傳承和保護隊伍,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2013年6月,在
青羊區援藏幹部的支持下,14位來自瓦卡鎮的民間藝人成功登上成都第四屆國際非物質文化節的舞台,並在各會場連演5場,雍容華美的服飾、古樸蒼勁的舞步、高亢悠遠的歌聲吸引了世界關注的目光。會後,以瓦卡鎮學羌隊為主要演員的得榮縣代表團獲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的優秀表演獎。
瓦卡鎮春節(
藏曆新年)情舞學羌民間文藝匯演從2008年起,已先後舉辦十屆,各村組的的學羌隊參與比賽,交流切磋,豐富了群眾的文化業餘生活,成為展示學羌原生地風貌的文化品牌。
車模技藝傳承人格絨次仁在加工木碗
2007年3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得榮縣文化旅遊局申報的藏族民間車模技藝成功入選(編號123 Ⅷ—23)。藏族民間車模技藝是藏族民間製作各類木製生活用具的特殊工藝,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瓦卡鎮的車模技藝遠近聞名。
車模技藝製作選料考究、工藝複雜。傳統工藝所需材料多為海拔3000米以上的野生珍貴木材,如楓樹(
鵝掌木)、
杜鵑木等。為適應環境保護的要求,現多採購人工種植的高檔木材進行加工。製作過程包括制坯、水煮、風乾、造型、打磨、上漆、嵌金銀等十餘道工序。
瓦卡鎮採用車模技藝製造的木製品花樣繁多,包括佛爺碗、僧侶碗、俗人(男式、女式)碗、各式酒杯,以及極其珍貴罕見的則修(夜光碗)及款待貴賓用的金碗銀碗、金杯銀杯;此外還有巴岡(裝糌粑器具)、巴魯(裝
酥油器具)、茶桶、擠奶桶、湯匙、炒瓢、鼻煙盒、糖果盒、首飾盒、香盒、煙缸、佛珠等50餘種,其中不乏傳統民族手工藝術的精品,其工序繁雜、工藝獨特、經久耐用,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觀賞性和實用性,產品遠銷於雲南、西藏、印度等地,是藏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也日益成為遊客鍾愛的旅遊紀念品。
子實村崗學自然村民間藝人格絨次仁2008年12月被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多次參加成都國際
非遺節等大型展會,接受
康巴衛視等媒體的專訪。2015年,子庚村車模工匠呷太扎西帶領弟子們在瓦卡開辦桃花民族工藝作坊,按照傳統技藝進行木器加工,生產的車模木器在市場上受到廣泛歡迎。2016年8月,代表得榮縣參加第九屆康巴藝術節“聖潔甘孜”藏飾手工藝精品展,榮獲藝術節組委會創意設計銅獎。
瓦卡藏族服飾
雍容華貴、藏金納銀、色彩斑斕,是瓦卡鎮女性服飾的主要特點,錦緞團花緞面外套、華貴的大襟坎肩、白色的百褶裙、綵線盤頭,這種風格獨特的裝束與雲南奔子欄
藏族服飾較為相似又有不同,僅僅分佈在瓦卡鎮各村落,總人口不足2千人,呈現出與其他藏區服飾不同的獨特韻味。這種服飾不僅與環境、氣候等外部條件有關,也與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承載著這片區域獨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具有重要的歷史和學術價值。
2013年10月27日,在得榮縣文化管理部門和瓦卡鎮政府的支持下,瓦卡鎮民間文化愛好者以2008年成立的瓦卡學羌隊為基礎成立得榮縣瓦卡藏族文化協會(統一社會信用代碼:51513338314587721B),會員達60餘人,瓦卡情舞學羌民間藝術團正式隊員有30多人。
瓦卡藏族文化協會依託瓦卡鎮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搶救、挖掘、整理藏族傳統優秀文化,做好“情舞學羌”等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協會設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以村級活動室為固定活動場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活動,依託傳習所做好“學羌表演隊”的排練工作,培養了一支熱愛並熟悉情舞學羌的民間文化傳承人、愛好者。
情舞學羌傳習作為傳習所的日常工作,以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格瑪次仁及通尼瑪阿布、子實阿忠、子實志瑪等精通學羌的民間藝人為師資,利用農閑和春節前後,舉辦“學羌傳習班”,招收村落中熱愛民族民間藝術的青年參加,著力培養傳統文化傳承人,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瓦卡情舞學羌民間藝術團先後到得榮縣各鄉鎮及雲南省德欽縣、
香格里拉市等周邊縣市進行表演比賽,參加第五屆、第六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得榮縣第一屆、第二屆情舞節暨第二屆群眾文化藝術節,參加第四屆成都國際非遺節並榮獲表演類優秀獎。先後登上了康巴衛視、甘孜電視台等舞台,並接受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四川日報及“印度、尼泊爾四川藏區行記者團”等國內外媒體的採訪報道。
尼沖貢高山牧場
瓦卡鎮位於
橫斷山脈北端中部的沙魯里山系支脈,根據《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瓦卡鎮地處國家劃定的“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原始森林和野生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多種國家級重點保護動植物的棲息地,在生物多樣性維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屬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限制性開發區,承擔著生物多樣性維護,保護森林、草原植被,在已明確的保護區域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多種珍稀動植物基因庫的重要任務。
瓦卡鎮在三江併流區域的位置
三江併流是指金沙江、
瀾滄江、怒江並肩在崇山峻岭中奔流。三江併流位於滇西北
青藏高原南延的橫斷山脈縱谷地區,包括
怒江州、
迪慶州、麗江市、大理州的部分地區。三江併流共同孕育了數千年的“江邊文化”。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2003年7月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7屆
世界遺產大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瓦卡鎮位於金沙江東岸,地處三江併流世界遺產紅山片區和白茫-梅里雪山片區正中,是三江併流區域的天然組成部分,是一片被遺忘的世界遺產地。(示意圖見右圖)
雲霧中的金沙江第一彎
金沙江第一彎位於瓦卡鎮境內,以“雄、奇、險、峻”著稱,是中國四十大景觀之一。
從青藏高原奔涌而來的金沙江,在瓦卡鎮瓦卡村與阿洛貢村之間,圍繞著金字塔般的日錐峰瀟灑地畫了一個酷似“Ω”的大拐彎。金沙江江水夏秋渾黃、冬春深綠,襯以連綿群山、藍天白云為背景,景色雄渾壯闊。(“金沙江第一彎”又寫作“金沙江第一灣”)
茶馬古道第一渡
瓦卡鎮擁有滇藏茶馬古道在四川境內的唯一一段,自紅軍橋至瓦卡渡口,全長約12公里,是從茶馬古道重鎮香格里拉市建塘鎮前往德欽縣昇平鎮從而進藏的必經之路。金沙江瓦卡江段,地勢平緩流速緩慢,非常適宜擺渡過河,因此成為馬幫駝隊跨越金沙江的理想渡口,素有“茶馬古道第一渡”的美譽。
同時,瓦卡鎮的崇山峻岭之上還隱藏著一條不為人知的連接滇藏和川藏兩條茶馬古道的重要支線,馬幫駝隊從瓦卡渡口經阿洛貢、曲崗頂,途經松麥、茨巫最終抵達巴塘,與川藏茶馬古道交匯。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
普洱市,中間經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經瓦卡金沙江第一渡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在瓦卡與奔子欄之間,依然保存著古老的渡口和渡船,這就是州級文物保護單位“瓦卡渡口”。遊客可以坐上小船,從寬闊的金沙江中橫渡,幾分鐘即可從四川到達雲南。
同時,在已經竣工的金沙灣大橋上,還可以欣賞到“神龜拜佛塔”的奇景。一座酷似神龜的巨石每年秋冬季節出現在金沙江中,頭朝江邊的一座佛塔,彷彿在虔誠的禮拜佛塔,惟妙惟肖,令人稱奇。
阿稱村境內的紅軍橋
2012年7月16日,位於瓦卡鎮境內的紅軍橋(1936年)、賀龍橋(195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川府函〔2012〕149號),屬於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1936年4月,紅二、六軍團18000多人馬在賀龍、任弼時、關嚮應、肖克、王震率領下,於25日至29日兵分兩路由麗江石鼓至巨甸一線搶渡金沙江,擺脫了10餘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隨後,紅軍指戰員以頑強的意志抗飢餓、斗寒冷,勝利翻過了
哈巴雪山,抵達中甸(今香格里拉)縣城。
在經過短暫休整后,1936年5月5日,賀龍、任弼時等率
紅二軍團離開中甸城,向得榮進發。7日,紅二軍團前衛部隊到達中甸(今香格里拉)、
德欽和得榮三縣結合部的資納臘山口時,遭地方武裝的阻擊,四師參謀長湯福林、五師參謀長高利國、連長肖學志和十幾名戰士犧牲。紅軍擊潰阻擊武裝后,於8日全部進入得榮境內。
瓦卡鎮是1936年賀龍、任弼時等率領紅二方面軍長征從雲南進入西康藏族地區的第一站,經典紅色電影《金沙江畔》的故事就取材於這裡。瓦卡鎮境內保存有紅軍橋、賀龍橋兩處四川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成為緬懷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時至今日,在瓦卡鎮各村依然流傳著紅軍戰士和賀龍元帥長征途中的故事。
子實藏寨
截至2014年11月,瓦卡鎮已擁有八子斯熱村(2012年)、子庚村(2013年)、阿稱村(2013年)、子實村(2013年)、阿洛貢村(2014年)5個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等部門命名的“中國傳統村落”,是四川省擁有中國傳統村落最多的鄉鎮。
2014年7月16日,八子斯熱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公布為“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2016年5月25日,阿稱村、子庚村、子實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公布為“2016年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2016年12月28日,阿洛貢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公布為“2016年第二批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
2013年7月29日,瓦卡鎮八子斯熱村、阿稱村、瓦卡村、子庚村、子實村、曲崗頂村、阿洛貢村、吳擁共村等8個村落被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財政廳公布為“第一批四川省傳統村落”,全省僅120個村落獲此殊榮。
8個傳統村落散佈於海拔2200-3100米的河谷坡地,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夯土藏式土碉房民居依山勢有序排列,歷史悠久的古碉矗立在村落四周,座座白塔錯落分佈,呈現出顯著的地域特色。同時,絢麗多彩的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些傳統村落里依然呈現活態傳承,反映著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表達著這裡民間情感、生活理念和文化傳統,堪稱一座座活著的藏族文化博物館。
高山上盛開的杜鵑
瓦卡鎮是太陽谷省級風景名勝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景觀資源集乾熱河谷、原始森林、高原湖泊、雪山於一體。得榮縣海拔最低點1990米的金沙江與崗曲河交匯處,全縣最高峰海拔5599米的仙嘎忠神山都位於瓦卡鎮境內。
全鎮呈現出突出的垂直立體性氣候,由河谷向上依次形成河谷北亞熱帶、山地暖溫帶、山地溫帶、山地寒溫帶、高山亞寒帶和高山寒帶六個垂直立體氣候帶。風景區分佈著類型眾多的地質奇觀、自然遺跡和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每年春季,河谷麥浪翻金,山中桃花芳菲,山頂皚皚雪峰間杜鵑絢爛,一山四季,移步換景,美不勝收。
中國傳統村落阿稱村土改自然村的土碉房
瓦卡鎮的傳統民居建築為康巴農區代表性夯土藏房——土碉房。土碉房依山勢錯落分佈,具有濃郁的藏族特色。土碉房牆壁由泥土夯築而成,一般為三層,每層間都架大梁,墊細圓木或木條,鋪樹葉、夯土掌,再釘地板。一般最底層為畜圈,第二層作廚房、客廳、卧室和儲藏室,第三層設有經堂和煨桑台。
土碉房經濟、堅固、實用,符合農區藏族生活習慣併兼具防禦功能,經過富有藏族特色的彩繪裝修,呈現出顯著的地域特色,建築技術高超,氣勢雄偉壯觀。
阿稱村土碉
在瓦卡鎮阿稱村、吳擁共村、子庚村、八子斯熱村、子實村、阿洛貢村等地,分佈有土碉十餘座,民間傳說是格薩爾王征戰時遺跡,據歷史考證應為明代萬曆年間(1573年 - 1620年)雲南麗江木氏土司征討吐蕃時所建,距今已有400年歷史。
歷經歲月滄桑,大部分土碉已經殘缺,殘存土碉最高的達到10米,均為夯土砌築。土碉猶如一位位飽經風霜的藏族勇士,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上,守護著村莊的安寧。
世外桃源般的甲學卡
得榮縣是四川省最後一個、全國倒數第二個通公路的縣份,是《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列出的實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藏區縣,是新階段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2000年以來,瓦卡鎮堅持在統籌協調中加快發展,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突出地方特色,由傳統農業向種植釀酒葡萄、樹椒、西瓜、花生等特色農產品轉變;全面優化牲畜品種,推進藏雞、藏豬規範化養殖;引進雲南太陽魂酒業有限公司,以公司租賃的形式在扎葉共發展釀酒葡萄50畝,產量達35噸;金太陽農特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雲南香格里拉酒業有限公司合作實行“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大力推廣釀酒葡萄種植,種植戶在葡萄地中套種的獨蒜、西瓜和花生畝收入也達到3500元以上。
各項民生事業蓬勃發展。全鎮已基本實現水、電、廣播電視、道路的村村通工程,完成了村級活動室和衛生室的建設;中心校和幼兒園正在新建中;農民醫療保障制度正在全面落實。
2018年9月28日,瓦卡鎮正式被四川省小城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列為四川省“百鎮建設行動”擴面增量名單(川小城鎮辦〔2018〕13號)。這次擴面增量是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深化拓展“百鎮建設行動”培育創建特色鎮的意見》(川委發〔2017〕22號),經自下而上推薦遴選確定的。入選的試點鎮被視為全省吸引農村人口就地就近轉移的重要載體,將獲得省級財政扶持、單列用地指標,並在相關工作人員編製上獲得保障。根據“
百鎮建設行動”要求,試點鎮需完善城鎮規劃、加強基礎服務設施項目建設、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優化人居和生態環境、強化小城鎮建設管理。
2018年9月28日,瓦卡鎮被四川省小城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為“四川省第二批省級特色小城鎮”(川小城鎮辦〔2018〕14號)。被列入的鄉鎮是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深化拓展“百鎮建設行動”培育創建特色鎮的意見》(川委發〔2017〕22號)精神,按照四川省小城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開展2018年省級特色小城鎮申報評選工作的通知》(川小城鎮辦〔2018〕3號)要求,在各地推薦上報基礎上,經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評審,並經現場複核最終認定的。
瓦卡鎮屬康巴南路藏區半農半牧、以農為主的生產方式。農業主產小麥、玉米、
青稞、蕎麥、花生、豆類(雪山大豆、
雞眼豆)、蔬菜(得榮樹椒、大蒜、獨蒜等),經濟林木有葡萄、梨、藏梨、核桃、蘋果、李、花椒、柿子、石榴、藏橘、櫻桃、枇杷等,畜牧養殖品種包括藏雞、藏豬、蜜蜂、
氂牛、犏牛、羊、馬、驢、騾等,高山森林及牧場盛產松茸、貝母、知母、黃芪、雪蓮花等名貴食材和藥材。
得榮樹椒(友多網提供)
得榮樹椒也稱“樹海椒”,為多年生植物,因其歷經十數年仍可結實,樹形堪比小樹而得名。據傳最初隨著
藏傳佛教從印度引進,后經當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長期栽培選育出的一種原始的地方辣椒品種。椒果肉薄、辣味濃,可開胃健脾,維生素E、鈣、硒維生素C、核黃素含量高,保健和醫藥價值很高,曾入藏葯。2006年5月12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出公告(2006年第61號),批准對“得榮樹椒”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瓦卡鎮河谷各村落廣泛種植樹椒,尤以瓦卡村、土改村為最多。
藏橘果皮厚而粗糙,多皺褶,易剝離,中心柱大而常空,果肉酸甜,稍帶苦澀味,有特異氣味。藏橘以其味微苦、汁多形美而出名,具有下火、祛寒、鎮咳的藥用效果,提神醒腦、特效解酒的保健功能,乃果中珍品。
按最早記載柑的文獻《風土記》推算,黃柑(皺皮柑)等柑系水果的栽培至少也有1700年左右的歷史了。如今,藏橘在橫斷山脈南段的三江中下遊河谷農牧區少數區域仍處於原始栽培狀態,瓦卡鎮海拔2500米以下村莊分佈廣、產量大,成為特色林果產品之一。
瓦卡鎮藏雞
藏雞是分佈於我國青藏高原海拔2200 - 4100米的半農半牧區、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河谷區和藏東三江中游高山峽谷區數量最多、範圍最廣的高原地方雞種。瓦卡鎮是藏雞傳統養殖區域,截至2013年,藏雞種群數量在5000羽以上,仍採用原始散養方式養殖。
2010年4月18日,瓦卡鎮薩頂貢生態養殖基地在全縣率先實現藏雞的人工孵化,為擴大藏雞養殖規模、提高藏雞養殖科學化水平奠定了基礎。
扎森龍古民居屋頂上放置的圓形土蜂箱
土蜂蜜是由
中華蜜蜂採集本土百花而成的蜂蜜。土蜂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和酶類、核酸、黃酮類等100多種營養物質,是濃縮的天然葯庫。土蜂蜜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食用土蜂蜜還可以防止咳嗽、失眠、心腦血管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腸病、保肝護肝、防癌抗癌、延年益壽等,對防衰抗皺、消斑、護膚養顏有較好的作用,尤其對中年婦女效果更加顯著。兒童食用土蜂蜜能促進生長發育、健腦益智。
瓦卡鎮土蜂蜜仍按照藏族傳統方式放養,作為土蜂窩的圓形木桶或放置在山崖之下,或放置在房屋頂部,任由蜜蜂四處採集蜂蜜,產品品質極佳。據估算,瓦卡鎮蜜蜂存量達500群以上。
高山之上採集的新鮮松茸
松茸又名
鬆口蘑,隸屬擔子菌亞門口蘑科,是松櫟等樹木外生的菌根真菌,有特別的濃香,口感如鮑魚,極潤滑爽口,是一種純天然的珍稀名貴食用菌類,被譽為“菌中之王”。全世界尚都不能人工培植,只野生於寒溫帶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林地。研究證明,松茸富含蛋白質,多種
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核酸衍生物,肽類物質等稀有元素。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腫瘤、治療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抗衰老養顏、促腸胃保肝臟等多種功效,因此又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用於研發藥品、保健品和化妝品。松茸的全球產業規模接近600億美元,主要消費國是歐洲和日本。
中國是松茸的主要出口國,得榮位於中國松茸主產區,瓦卡鎮松茸分佈在海拔3500米至4000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產茸品質高,年產量數十噸,供不應求。
高山之徠上的子庚村
中國地圖出版社2013年7月版《Lonely Planet——四川和重慶》第195頁將瓦卡列為“川藏南線亮點”。
⑧ 在黃昏的瓦卡沿江公路散步,看金黃的陽光照在金沙江急流上。
書中第232頁對瓦卡的具體描述為:金沙江第一灣位於得榮縣城以南60公里處的子庚鄉瓦卡村,對岸就是雲南的奔子欄。每天都有班車到瓦卡村,那兒有便宜的藏族民宿,也有條件不錯的標間賓館。下午日落時分沿著江邊公路步行,看夕陽打在奔騰的金沙江上;晚上不妨嘗嘗
康巴地區的土產葡萄酒。第二天你便可過江,從奔子欄去德欽或者香格里拉
★《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縮寫:LP)是世界著名的自助旅行指南出版社,由托尼·惠勒、莫琳·惠勒夫婦於1972年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創立。《孤獨星球》旅遊書籍系列,是專門針對背包客撰寫的旅遊系列叢書,在世界各國的自助旅遊背包客心目中,享有崇高的聲譽,被稱為“旅遊聖經”。
2013年8月28日、8月31日,瓦卡鎮先後遭受5.1級、5.9級地震,烈度達到8度,鎮內農房、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嚴重受損,全鎮房屋倒塌8戶,嚴重受損303戶,一般受損33戶。
地震發生后,
國家減災委、省委省政府、甘孜州委政政府高度重視,全力開展災后緊急安置和災后重建的規劃,對瓦卡鎮地處川滇交界和香格里拉旅遊大環線中轉站這一特殊區位優勢進行深入研究,抓住災后重建的歷史機遇,結合旅遊全域化戰略,提前思謀和規劃瓦卡鎮的經濟社會發展,要提升旅遊業、特色農牧業、生態能源業“三大產業”,抓好災后重建、新型城鎮建設、扶貧開發“三個重點”。
依託地域人文特色,當地政府以打造“藏鄉田園風情小鎮”為目標,融合瓦卡地域、歷史、文化特徵,制定了災后重建總規、詳規、控規,並在災后恢復重建的基礎上結合區域旅遊發展趨勢,結合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特色,通過保護自然環境和發展城鎮綠化,使山、水、城、田園在空間布局、組合要素諸方面表現出融生態、景觀、人文價值為一體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態型山水旅遊集鎮。
依託交通、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優勢,瓦卡鎮被定位為縣級副中心城鎮,經歷過8·28、8·31地震的全鎮人民,如同浴火更生的鳳凰,以災后重建和撤鄉建鎮為契機,弘揚“戰天鬥地、自力更生、和善互助、感恩奮進”的子庚老渠精神和瓦卡移民精神,一座川、滇、藏接合部生態環境優美、民族特色濃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高原生態特色旅遊城鎮正在金沙江畔崛起。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