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父

劉東父

劉東父,男,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人。青年時入劉湘幕府,后出任《濟川公報》總編輯、《川康通訊》社社長、《國難三日刊》社長、川康綏靖公署秘書處長、民事處長等。1947年退職回家,鬻字為生,1954年被聘為四川省文史館館員,1955年加入民革。長期從事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詩書畫創作,著有《劉東父書洛神賦》《曠翁詩抄》《曠翁書畫》等。

出身世家


劉東父
劉東父
劉東父先生出身於詩禮世家,其曾祖劉沅(字止唐),著名經學家;祖父劉桂文(字雲坳),晚清進士;外祖父李汝南(字湘石),著名書畫家;伯伯劉咸滎(字豫波),成都“五老七賢”之一、書法家;四叔劉咸忻(字鑒泉)是著名學者。他們雖然不以書法名世,但其書學都頗為湛深,現在的望江公園內薛濤井旁,還有止唐的詩碑,字跡醇厚溫雅,令人敬愛。劉東父成長在傳統文化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里,受到前輩的熏陶自不待言。

個人履歷


解放前

劉東父,清光緒28年冬月15日出生於成都的一個書香世家。受家庭熏陶,從小喜愛詩文書畫,並受到良好教育,為後來這方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早年入尚友書塾,從學於我國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劉東父的四叔劉咸忻。
青年時入劉湘幕府,後來劉東父以青年才俊身份出任《濟川公報》總編輯、《川康通訊》社社長、《過難三日刊》社社長、川康綏靖公署秘書處處長、民事處處長等。1947年退職回家,以鬻字為生。

解放后

劉東父畫作
劉東父畫作
1949年後,應聘四川省文史館從事文史資料搜集整理編纂工作。書法初學趙孟頫,繼習唐楷魏碑漢隸秦篆,又精研王右軍、蘇東坡諸家行草,廣泛吸取,碑帖並重。各體皆善,以端莊流麗、勁健秀雅見長。作品入選50年三代中國首次在日本舉辦的書法展覽。
1954年,受聘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1955年,加入民革,長期從事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詩書畫創作,文史詩詞皆有若干著述問世。他的書法作品輯錄入《民國時期書法》《中國時期書法》《中國書法鑒賞大詞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卷》《近現代名家書法大成》等大型圖書之中。1980年“全國第一屆書法法篆刻展覽”,為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等收藏,
1986年,四川書法家協會在成都舉辦“劉東父先生遺作展覽”。亦工國畫,常作山水竹木蘭石。深研舊體詩詞,有存詩千餘首。

高尚人品


劉東父青年時在重慶、成都即以書成名。1937年河南大旱,劉東父以書家身份在成都舉辦書法義賣,無論士人官紳還是普通百姓爭相義購,盛事一時。先生最後將義賣所得法幣一萬餘元全部捐給了災民。這種事不僅是舊中國時書界少有,就是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一個書家有如此高尚的行為和如此好是市場效應也是寥若晨星。書界對劉東父的人品、詩品和書品評價都是甚高的。說到劉東父的人品,除上舉一例之外,觀在四川的名書家如何應輝、張景岳諸君無步稱道他如清流絕響,從不計較個人名利。”這些話值得我們記取和警惕。在獎掖後進方面,更是寬厚慈祥,誨人不倦。許多書界的莘莘學子,受益於他,得道於他,成就了後來的事業,至今猶被他的道德偉力所感動。在治學尤其是書學方面,劉東父不僅言傳身教,而且對於正確的書學理論,從來都是刻苦躬行。比如劉東父主張要重視傳統,要讀懂古人,於碑於帖,皆要仔細審讀。對於筆法上的轉折頓挫都要到家,快慢適度,不可太滑。除書法的技術之外,還主張要從學養中去追求藝術性,要克服匠氣、俗氣,特彆強調“俗病無葯醫”。到了晚年,他愈加感到“現在創新是一個風氣”。”他的“創新要有基礎,有了成績是可以變的,既不能侈談創新,也不能死守成法”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學書經歷


劉東父畫作
劉東父畫作
據劉奇晉撰文談到劉東父的學書歷程,他自幼臨池,以祖父雲拗先生、外祖父李湘石先生和趙松雪書為範本;14歲入尚友書塾,在四叔鑒泉先生的指導下,改習顏真卿《家廟碑》和鄭道昭《鄭文公碑》及《論經書詩》。他24歲到重慶,白天工作,晚上則堅持臨池,寒暑無間。在重慶的十年中,仍習趙松雪的行楷書和鄭道昭碑,又旁涉漢隸和蘇、米行書。在此期間,他的書名漸盛,34歲時回到成都,又研習王拳之書法,對《聖教序》用功最多,以懸肘放大臨寫,甚見成效,頗得友人稱道。新中國成立后,又致力於篆書草書,取法秦、漢篆孫過庭《書譜》。劉東父幾十年如一日,從事臨池,很少間斷,甚至有時生病也以臨帖為體息的方式。(見劉奇晉:《治學謹嚴,重在立德》)其臨池功夫之深,罕有其鑄。可以說,劉東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書法藝術,或者說他是將書法藝術作為自己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劉東父對書法藝術如此執著的追求,當我們觀賞他的作品時,是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的。從這個基本感受出發,我們可以體味到劉東父書法的一些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


劉東父書法作品
劉東父書法作品
劉東父的書法各體兼擅,碑帖融合,尤長於正書和行草。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行楷《節錄孫子謀攻》、小楷《毛主席詞六首》、行書《朱慶餘南湖》、《偕友人小飲江樓》、草書《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梁武帝西洲曲》以及臨《東坡北游帖》、《米陋邦帖》和若干自作詩箋,如《謝李親家贈菊盆詩》、《庚申正月十二日游草堂詩》等。劉東父所書行草,筆精墨妙,猶君子自適,順時行藏,氣調雅逸,雄健清潤,其書捲風氣,淳和誘人。他從趙松雪入手直達二王,又參以魏碑和蘇、米筆意,其書便於端麗中見活潑,酣暢中寓遒勁,卓然似君子臨風,轉瞬間又似力士扛鼎。而他所書之碑、篆、隸作品,使人強烈的感到無一字一筆無出處或與遊離法度,無一篇章不見個性與精神。其中隸書節臨《張遷碑》、魏碑《胸有成竹、腕無俗氣聯》等皆顯示出了他過人的功力與廣博的胸襟。節臨《張遷碑》點畫起伏,開合咸宜。自然生動,淳美可愛。魏碑《董老詩》和《胸有成竹、腕無俗氣聯》則深得鄭碑堂奧,又另闢蹊徑,絲毫不遜海上大家。篆書《雲橫九派,浪下三吳聯》則參以石鼓神韻,可謂神凝筆遲,婀娜多姿而筆力堅勁。總之,他的碑、篆、隸書所蘊含的藝術魅力,正如他的魏碑對聯所說的那樣,大多因胸有成竹而下筆自妙,腕無俗氣得運斤如神,完全呈現出雄健超逸,雍容高雅的格調和神韻。劉東父畫梅立意脫俗,意在傲霜而不是繁茂芬芳。老乾橫撐,蒼勁有力,用筆於法度中求變化,充滿逸氣。蘭竹婀娜多姿,水仙高貴典雅,逸氣撲人。畫松,尤其指畫有意思,甚至超出筆畫。畫法嫻熟,蒼辣硬朗,收中有放,放中有收,頗得高其佩指意。枯木竹石,有倪雲林筆意,疏闊簡潔,於空白中顯出物象空間,供人遐想。劉東父的山水畫,注意在大的勢上做框架文章,無論高遠,處處有意。一些山水作品幅小而氣象大,用筆靈動輕盈,蒼辣中見秀潤,顯得很有精神。劉東父的國畫,文人氣息濃厚,同時非常注意寫和意的關係,屬於簡括生辣一路。畫中無弱筆、俗氣、敗象,充滿逸氣和雅緻,實踐了他的追求書畫高格調的理想,面對流弊和俗氣,樹起了文人學者的標桿。綜觀劉東父的創作,可謂詩書畫合一,在當時,無疑是很優秀的。

人物觀點


1.搞藝術,本來是一種高尚的愛好,一旦變成爭奪名利的工具,藝術就沒有境界,就會倒退。
2.現在創新是一個風氣。書法也要發展變化。但是書法是傳統藝術,我們是在古人的基礎上發展,可以超過古人,但不能前無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