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興三首
遣興三首
其一:此經戰場,而議邊將之要功者。上六敘景,下六論事。風悲二句,仰而見者。朽骨二句,俯而見者。廉頗安 邊而不生事,嘆天寶諸將之不然也。
其二:次章望馬邑,諷諸將之敗軍也。上八嘆降夷 東征;下四傷鄴城師潰。朱鶴齡註:降虜,謂秦隴間屬夷,調發討賊者。舊注 指回紇,非。黃希曰:諸將不指李、郭,如封朔方大將軍孫守亮等九人為異 姓王,李商臣等十三人為同姓王,是也。
《詩源辨體》:
子美五言古,短篇如“朝進東門營”、“男兒生世間”、“獻凱日繼踵”、“下馬古戰場”……字字精鍊,既極其至,長篇又窮極筆力,皆非他人所及也。
《唐詩鏡》:
此老杜一時漫興,遂開腐儒議論之門。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唐孟庄曰:“封疆不常全”,勝亦非福。董益曰:前四句,賦而興也;中四句,言白骨蔽野,皆為開邊而死;末四句、言兵家勝負無常,但得賢將如廉頗惟務謹守,不邀邊功,則自然相安。
《杜臆》:
二首轉換一意。前章恨開邊者,思及廉頗,謂其止於備御,不開邊以要功也。
《讀杜心解》:
詩眼在“尚開邊”,咎兆釁也。
《王闓運手批唐詩選》:
此學古之作。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