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眼神經核
動眼神經核
動眼神經核:動眼神經核系腦神經核之一。位於中腦中央灰質的腹側,屬於軀體運動性核,分成對的外側核和單個的正中核。從這些核發出的纖維有的交叉,有的在同側下行,經大腦腳的內側出腦,支配上瞼提肌、上直肌、內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動眼神經核發出的纖維是組成動眼神經的成分之一。動眼神經麻痹則其支配的眼肌功能障礙。
動眼神經核位於中腦四疊體上丘水平的導水管周圍腹側的灰質中。由核發出的纖維向腹側穿過內側縱束、紅核及黑質,在大腦腳的內側方,大腦後動脈和小腦上動脈之間離開腦幹。它在小腦幕的遊離及固定邊緣之間的一個小三角區內靠近蝶鞍后床突處穿過硬腦膜,進入海綿竇,處於該竇的外上角,然後經眶上裂分為兩支進入眼眶。上支供應提上瞼肌和上直肌,偶爾也有些纖維到達眼輕匝肌;下支供應內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並提供睫狀神經節的短根、後者的節后纖維組成睫狀短神經供應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
動眼神經核可分為三個部分組成:外側核主核最大,含有成群的大神經元,支配提上瞼肌、上直肌、內直肌、下斜肌和下直肌,但有關支配各部眼肌的核的部位和其交叉情況尚未闡明。成對的愛-韋核處於外側核的后、內側,為較小的神經元所組成,它的纖維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在外側之間尚有內側核,愛-韋核和內側核均屬副交感神經系統,通過這些核,動眼神經參與一些瞳孔的反射活動。
中腦的背側面有兩對圓形隆起,總稱為四疊體或頂蓋。主要由灰質組成,即上丘和下丘的總稱。
四疊體又稱中腦頂蓋。哺乳動物中腦背側的四個丘狀隆起。前方兩個為較大的視丘,是皮質下視覺反射中樞;后兩個為較小的聽丘,是皮質下聽覺反射中樞,也是聽覺傳導中繼核。
四疊體又稱頂蓋,由兩對小圓丘組成。上一對,稱上丘,由數層相互交替的灰、白質構成,是視覺皮質下中樞,借上丘臂(為白質纖維)與外側膝狀體聯繫,主要形成眼運動的反射中樞。上丘可能接受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特別是痛覺纖維。下一對,稱下丘,是聽覺皮質下中樞,借下丘臂(為白質纖維)與內側膝狀體聯繫。在每一個下丘內,含有一卵圓形細胞團,稱下丘核,由小型和中型細胞組成,它接受來自外側丘系、對側下丘核和內側膝狀體的纖維。來自蝸神經后核的纖維只發側支,終於下丘核。此外,下丘核還接受來自聽皮質的纖維,也可能接受脊髓頂蓋束和三叉神經前束的側支,還接受背側縱束來自下丘腦的纖維。因此,下丘核不僅是聽覺中繼和反射中樞,也是視、嗅、痛、觸覺的整合中樞。
中腦是腦六個部分中最小的部分,仍保持神經管的原始形態,長約15~20毫米,位於腦橋和間腦之間。中腦腹側面上界為視束,下界為腦橋上緣;腹側面兩側有粗大的縱行纖維構成的隆起,稱大腦腳;在左右大腦腳之間的凹陷處,稱腳間窩,動眼神經根自窩的外緣出腦;背側面(又稱頂蓋)有四疊體,由兩對小圓丘組成,上一對稱上丘,是視覺皮質下中樞,它借上丘臂(為白質纖維)與外側膝狀體聯繫;下一對稱下丘,是聽覺皮質下中樞,它借下丘臂(為白質纖維)與內側膝狀體聯繫。在下丘的下方有滑車神經穿出。中腦內有中腦水管,上通第三腦室,下通第四腦室。
在中腦橫切面背側部中央,有中腦水管的斷面,中腦水管的周圍有一層灰質,稱中央灰質。灰質的背側是四疊體。中腦的腹側即大腦腳,每側大腦腳被一層含黑色素的神經細胞(即黑質)分為二部:黑質的背側部,稱被蓋,其中含有網狀結構,向下與腦橋的網狀結構相連;黑質的腹側部,是一層很厚的神經纖維板,稱為腳底。
被蓋,由灰質和白質組成。被蓋的中央部有細胞體堆聚構成的紅核,此核是皮質下運動中樞,細胞突相互交叉,並構成紅核脊髓束。在紅核的外側有傳導本體感覺和皮膚感覺的上行纖維,將這些纖維統稱為內側丘系,行向丘腦。內側丘系與紅核之間的間隙,稱中腦網狀結構,其背側有中央灰質。中腦水管在中央灰質中通過。在中腦水管的底上,有動眼神經核和滑車神經核,前者位於上丘平面內,後者位於下丘平面內。在動眼神經核的內側有達克謝維奇氏核,此核中的細胞發出的突起形成內側縱束,行入脊髓。
中腦頂蓋綜合征:
中腦頂蓋綜合征又稱為四疊體上丘綜合征。雙眼垂直協同運動的皮質下中樞在上丘的頂蓋區和Darkschewitsch核。該區病變引起垂直協同麻痹,多表現為上視麻痹型。有時伴有會聚麻痹及瞳孔對光反應消失,稱Parinaud綜合征,多見於松果體和四疊體區腫瘤。其他如下視麻痹型和上、下注視麻痹型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