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博物館

綜合性博物館

宜昌博物館位於宜昌市伍家崗新區求索路,佔地面積33000㎡,主體建築面積43080㎡,地上建築面積33280㎡,地下建築面積9800㎡, 其中展陳面積14240㎡。建築層次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停車位289個(含地下室)。主體建築由中國傳統龍形紋飾抽象生成,銅質的“歷史之窗”鑲刻其中,最具宜昌代表性的“太陽人石刻”為原型的太陽屋頂鐫刻其上,建築四角的大基座寓意四方星辰。

宜昌博物館,建檔的三峽宜昌地區內文物藏品35342件/套,藏品有陶器、瓷器、青銅器、玉石器、金銀器、漆木器、書畫等。館藏精美文物曾先後到香港、台灣、巴黎及廣東省展出。基本陳列:遠古西陵、巴楚夷陵、千載峽州、近代宜昌;專題陳列:風情三峽、古城記憶、書香墨韻;特展陳列:數字博物館》、開闢鴻蒙、物競天擇(貝林廳)。

宜昌博物館按照國家一級博物館標準建設,集教育、收藏、研究、保護、展覽、旅遊於一體。2020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發展歷史


新館
新館
宜昌博物館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大道115號,該館前身是1980年4月成立 的宜昌地區博物館。
宜昌博物館
宜昌博物館
宜昌博物館前身是1980年4月成立的宜昌地區博物館,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併,更名為宜昌博物館。新館舍於1993年8月建成並對社會開放。

宜昌博物館新館

宜昌博物館新館位於宜昌東站片區柏臨河畔、求雨台公園旁。新博物館建成后,將成為宜昌市的文化地標。新館除了具備大氣磅礴的外觀,還將體現時尚的元素和頗具宜昌風味的文化特色,內部設施也將跟國內最先進的博物館同步。據市博物館館長肖承雲介紹,宜昌博物館主體建築以“歷史之窗”為理念,集巴楚歷史文化元素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內涵豐富、極具文化特色的標誌性建築。主體建築的設計以巴楚文化內涵為元素,展示出宜昌歷史文化的結晶。外牆運用了深淺變化的條形石材,用變化鮮明的表面呈現出“巴虎楚鳳”的紋飾,表現出“巴人崇虎,楚人尚鳳,虎鳳合鳴”的設計效果;大廳穹頂借用了“太陽人”石刻中“太陽”為設計元素,穹頂外圍銅質構建巧妙地運用了鏤空篆刻的設計,體現了宜昌地區祖先對太陽的崇拜以及宜昌作為楚國故地對屈子哲學的崇尚。
另外,博物館周邊景觀從布局、鋪裝、綠化種植上都呈現出四周向中心聚集的動態效果,由松至緊、由疏至密、會合到中央聚攏上升,最終形成整個博物館建築。
宜昌博物館按照國家一級博物館標準建設,集教育、收藏、研究、保護、展覽、旅遊於一體,努力建成區域性文物保護展示研究中心、市民和遊客了解宜昌的重要窗口、“愛上宜昌”的必到之地、全市文化旅遊新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宜昌博物館舊館

宜昌博物館舊館(現為宜昌市美術館)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大道115號,該館前身是1980年4月成立的宜昌地區博物館,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併,更名為宜昌博物館。新館舍於1993年8月建成並對社會開放。據有關數據顯示,該館佔地面積9700平方米,建築佔地3825平方米,館舍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陳列樓是一幢三層仿古建築;該館有工作人員65人,設有辦公室、考古部、陳列部、群眾工作部、保管部、古建民俗研究室、圖書資料室、保衛科和人事財務科等機構。
宜昌博物館舊館前身是1980年4月成立的宜昌地區博物館,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併,更名為宜昌博物館。館舍於1993年8月建成並對社會開放。

館藏文物


據有關數據顯示,該館有館藏文物3萬餘件,其中,經建檔的三峽宜昌地區內出土文物藏品17035件,主要為當陽趙家湖東周楚墓,宜昌市前後坪秦漢墓,宜昌中堡島、枝江關廟山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種類有陶瓷器、青銅器、玉石器、金銀器、漆木器、書畫等。館藏精美文物曾先後到香港、台灣、巴黎及廣東省展出。
截止2019年度,宜昌博物館藏品數量為(35,615件套)、珍貴文物(1,623件套)。
珍貴藏品
館藏“秦王卑命鍾”(圖2)
館藏“秦王卑命鍾”(圖2)
長陽人化石 1956年發現,有10多萬年的歷史。化石有左側上頜骨一部分和兩枚附於頜上的牙齒。頜骨特徵已脫離北京猿人原始特徵。
秦王卑命鍾 東周。甬鍾,出土於當陽季家湖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城內,鉦部和鼓左側銘有“秦王卑命”和“竟墉王之定救秦戎”12字。
漆木瑟 春秋。該瑟是中國發現的同類器物中結構最複雜、器形最大、花紋最繁縟、時代最早的一件,堪稱國家珍寶。
磨光黑皮陶罐 春秋。下層貴族享用的一種帶有磨光暗紋的黑陶器,製作精美考究,多飾三角幾何紋和“S”紋。

陳列展覽


館藏“三峽·宜昌出土文物展覽”(圖1)
館藏“三峽·宜昌出土文物展覽”(圖1)
《三峽·宜昌出土文物展覽》共分為“宜昌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文物陳列”、“宜昌楚文物陳列”、“三峽·宜昌秦漢文物陳列”三部分。展品中既有約40萬年前的秭歸玉虛洞舊石器時代遺存和10多萬年的“長陽人”文物;又有奇異浪漫、繁縟綺麗的楚文化文物;亦有極富特色的巴文化文物;還有因興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而搶救發掘的各類出土文物。
該館舉辦過《館藏書畫精品展》、《三峽民間藝術品展》和《文物精品展》等40餘個陳列展覽。基本陳列有《三峽·宜昌文物展覽》,本展覽抓住三峽宜昌文物的特點和自身獨特魅力,以時代為序,按用途分類,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文物陳列以“長陽人”等舊石器時代文化為引子,大溪等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文化為基本陳列內容,充分體現楚文物在宜昌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地位,輔之以展示秦漢至明清文物。展廳分為三個,總面積920平方米,總展線184米,共展出各類文物617件,各類圖牌、照片約230件,文字近100條。在陳列內容上,有載入教科書和史冊的長陽人化石;有長江中游地區時代最早的原始文化之一的城背溪文化;有與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并行發展共相輝映的大溪文化,尤其突出地反映了該文化中發達的漁獵經濟;有陶器底部用於記事的刻劃符號。此外,緊緊扣住具有宜昌時代特色的春秋楚文化,如“秦王卑命”銘文甬鍾、環鈕蹄形附耳銅鼎、簋、缶、盤、等青銅禮器,工藝考究精美絕倫的磨光黑皮暗紋陶罐和漆瑟等尤為鮮明。秦漢文物豐富,門類齊全,如錞於、蒜頭壺、鍪、釜等銅器。陳列形式上,展線循序宛轉,疏密有致;總體色調既有對比,又和諧統一,既是一個整體的展覽,三個展廳又可分別獨立。燈光照明採用日光燈和射燈結合,輔之於自然光,有主有次,使展品及紋飾既清晰又富於立體感,便於觀眾觀賞。
該館著有《當陽趙家湖楚墓》一書,由文物出版社1992年出版。《辛勤耕耘一一宜昌博物館二十年紀念文集》一書,由科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並協助出版了《長江三峽工程壩區出土文物圖集》(科學出版社);《三峽考古之發現》(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江漢地區先秦文明》(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屈原的故鄉一一楚文化特展》文物圖錄;《朝天嘴與中堡島》(文物出版社)。

大廳

宜昌博物館新館於2013年正式立項,主體建築於2016年底基本完工。2018年5月18日室內裝修、展廳裝飾等布展工作正式進場施工。新館項目計劃總投資7.27億元,主體建築面積43080㎡。
博物館主體建築體型方整,大氣穩重,由中國傳統龍形紋飾抽象生成,銅質的“歷史之窗”鑲刻其中,太陽屋頂鐫刻其上。四個大基座位於建築四角,寓意四方星辰,構成了“天人合一”的美好畫面。外牆運用了深淺變化的條形石材,呈現出“巴虎楚鳳”的紋飾,表現出“巴人崇虎,楚人尚鳳,虎鳳合鳴”的設計效果。
宜昌博物館
宜昌博物館
位置就是一樓大廳,新館的展覽主題為“峽盡天開”。“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是著名詩人郭沬若出三峽時對西陵峽口壯闊秀美風光的詠嘆,是對宜昌城地理位置的準確描述,契合了宜昌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幾次跨越式發展的嬗變歷程。臂挽夔峽(瞿塘峽的別稱)、巫峽,腰束長江清江,身接吳頭蜀尾,環抱平原山崗。楚人於斯發跡,篳路藍縷而終能問鼎,土家在此發源,披荊斬棘而得以拓疆。宜昌依託長江休養生息,景色怡人,人傑地靈。江山多嬌盡收宜昌,峽盡天開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大廳浮雕以長江為主脈, 採用山體元素,呼應宜昌地域特徵,彰顯宜昌水電之城的重要地位,凸顯“峽盡天開”的展覽主題。
宜昌博物館新館涵蓋三大陳列主線,共10個展陳板塊,33個單元。一是基本陳列,包括《遠古西陵》、《巴楚夷陵》、《千載峽州》、《近代宜昌》,講述了宜昌歷史文明的發展歷程;二是專題陳列,包括《風情三峽》、《古城記憶》、《書香墨韻》,描繪了宜昌雲興霞蔚的多彩文化;三是特展陳列,包括《數字展廳》、《開闢鴻蒙》、《物競天擇(貝林廳)》,帶領大家尋跡宜昌人文與自然的傳承永續。
館內展出文物(含民俗展品等)5000餘件/套,全面展現宜昌歷史文化的豐厚底蘊,突出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地方特色,展示宜昌人民不畏艱險、勇於求索的城市精神,再現老宜昌人的生活畫面,呈現宜昌水電、地質、地貌等文化特色,全面深入地展現博物館作為宜昌城市文化名片的社會功能。

物競天擇

物競天擇展廳既是對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主席肯尼斯.貝林先生捐贈野生動物標本的專題紀念展廳,也是宜昌博物館特展專廳之一。本展廳由走進非洲、野性呼喚、鐵角銅蹄、生存之道和長江大保護5個單元組成,展示來自南非、北美大陸的208件珍稀動物標本以及宜昌境內長江活化石中華鱘標本。
宜昌博物館
宜昌博物館
貝林先生是美國著名的慈善家,他在美國創立了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2004 年起,貝林開始向中國的博物館捐贈動物標本,並幫助各場館籌建珍稀動物標本展覽。迄今,他已經向北京、天津、上海等27家博物館捐贈了價值超過數億美元的動物標本,以推動生態科普教育的發展。

開闢鴻蒙

本展廳位於一層右側區域,依託宜昌市國土資源局移交給博物館的千餘件/套古生物化石標本及岩石礦物礦產標本,讓大家了解自然、探索宇宙及生命起源的簡要過程,知曉宜昌地區特有地層岩石及礦產資源的相關情況。展廳分時空隧道、生命之光、走近地球、岩石礦物及宜昌地質五個單元。

遠古西陵

遠古西陵展廳,展示出了宜昌舊、新石器時代人、猿相揖別的嬗變過程。舊石器展示出了以“長陽人”為代表的原始生活狀態及生態環境;新石器時代因城背溪文化的誕生便啟開了長江中游和峽江地區人類文明的先河,接下來闡述了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在農業、養殖、紡織、制陶、建房和原始記憶與意識崇拜的演進過程。

巴楚夷陵

巴楚夷陵廳,是對兩周時期巴和楚兩國文化在宜昌地域的相互影響、滲透和排斥的展示。巴文化承載著廩君、巴蔓子的傳說和獨具特色的生活用器、禮器、葬俗等內容;楚文化中隆重推出萬福堖出土的早期青銅編鐘和大型楚遺址,以及兩周至兩漢時期絢麗多彩的銅器、漆器、陶器和葬俗;彰顯出了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國文化。
宜昌博物館
宜昌博物館

千載峽州

因地扼長江三峽之口,宜昌故名“峽州”。自南北朝至明,宜昌一直是“峽州治所”之地。三國、兩晉以來,宜昌在時代變換中歷經荊門虎牙之戰、晉滅吳之戰、陳隋峽江之戰以及明末抗清鬥爭等重要歷史事件,遺留了各時代的文化遺存。本展廳共分十三個單元,通過對各時期各類別遺跡遺物的展示讓觀眾基本了解這段漫長歷史的概貌。
宜昌博物館
宜昌博物館

近代宜昌

分為開埠通商、川漢鐵路、宜昌抗戰三個單元,這段歷程前後儘管不足百年,但影響卻極為深遠,是現代宜昌崛起的基礎。展廳通過展示“川鹽濟楚”政策讓宜昌聲名鵲起,撥開租界迷霧,開展中西貿易,探尋宜昌教案始末,夢斷川漢鐵路,兩次宜昌兵變,進而軍閥割據,短暫黃金十年發展,難民湧入的恐慌,波瀾壯闊的宜昌大撤退,宜昌淪陷的黑暗,石牌保衛戰的英勇,全方位塑造了宜昌之魂。
宜昌博物館
宜昌博物館

風情三峽

三峽·宜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生態環境,促使巴、楚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今天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畫卷,造就出瑰麗多姿的歷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展示三峽·宜昌民俗風情,留住歲月痕迹,汲取民間精華。
宜昌博物館
宜昌博物館

古城記憶

古老的宜昌城,在漫長的城市發展史上,留下了許多斑斕的記憶。歲月嬗遞,一些老舊的建築在時代的發展中漸漸消逝,兒時耳熟能詳的街道小巷:爾雅街、鼓樓街、學院街、楊柳巷等,已沉澱為一種昨天的回味。復原宜昌古城部分景觀是為了留住一段時光的。
宜昌博物館
宜昌博物館

所獲榮譽


2001年,該館被湖北省文化廳授予“全省十佳文博單位”光榮稱號,被湖北省文物局省公安廳評為“湖北省文物安全保衛工作先進集體”。2003年,被湖北省人事廳、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三峽工程移民局評為湖北省“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2020年12月21日,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

參觀信息


地 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大道115號
交通線路:1路、25路公交車
開放時間:8:30~16:30
閉 觀 日:臘月三十及正月初一、初二
郵 編:443000
1.參觀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2.入館方式:參觀當天憑本人身份證、市民卡從正門進入,通過閘機完成身份驗證,安檢合格后入館參觀,或持軍人證、駕駛證、護照等至大廳導覽服務台領取檢票二維碼,通過閘機完成身份驗證,安檢合格后入館參觀。
3.團隊參觀可通過宜昌博物館官網,須提前兩天預約登記。
4.幼童、高齡老人及行動不便者須由成年人陪護入館。現役軍人、殘疾軍人、退役軍人及軍屬、烈屬可享受“依法優先”服務。
5.嚴禁攜帶寵物、酒精飲品及易燃、易爆、管制械具等危險品入館;醉酒者、限制行為能力者及衣履不整者謝絕入館。
6.物品寄存:通過安檢的大小件行李物品可免費自助寄存,貴重物品請隨身攜帶。
7.博物館簡介、展覽介紹和有關活動信息等資料可在大廳資料欄免費領取。語音導覽設備租用、人工講解等實行收費服務。
8.請勿觸摸文物及展品,展廳內請勿使用閃光燈、自拍桿及三角架;乘坐扶梯時,請勿將身體探出。
9.請勿大聲喧嘩、吸煙或在展廳內飲食,可在指定區域就餐;請自覺遵守參觀秩序,維護環境衛生,愛護公共設施,如造成損壞,須照價賠償並承擔相應責任。
10.如遇各類突發事件,請服從工作人員統一指揮,迅速有序到達安全區域。如需了解其他服務事宜,請諮詢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