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骨氣
吳晗寫作散文
吳晗的《談骨氣》一文,寫於1961年春,最初發表在同年3月4日的《中國青年報》,候選入初中的語文教材中(新版人教版語文書中已刪去)。吳晗在作品中有意識地向人們集中進行“骨氣教育”。他的這些著述在增強人們克服困難的信心、提高人們愛國主義情操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可以說《談骨氣》一文不僅對當時中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的歷史背景有著見證作用,還點明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骨氣!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
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相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迹,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后,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就看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取了後者,要把這片忠心記錄在歷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於在公元1283年被殺害了。
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並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
另一個故事是古代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喂,來吃!)餓人拒絕了“嗟來”的施捨,不吃這碗飯,後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這個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這碗飯,第二步怎樣呢?顯然,他不會白白施捨,吃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
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骨氣。
還有個例子。民主戰士聞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槍殺的。在這之前,朋友們得到要暗殺他的消息,勸告他暫時隱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敵人要殺他,在被害前幾分鐘還大聲疾呼,痛斥國民黨特務,指出他們的日子不會很長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勝利。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讚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孟子的這些話,雖然是在兩千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它積極的意義。當然我們無產階級有自己的英雄氣概,有自己的骨氣,這就是絕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壓不扁,折不彎,頂得住,嚇不倒,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的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
《談骨氣》寫於1961年春,最初發表在同年3月4日《中國青年報》。其時,正當新中國歷史上的一段艱難途程即將結束的時刻。在這之前,“主要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我國國民經濟在1959年到1961年發生嚴重困難,國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損失”②摘引自《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單行本,第19頁。也就在這個時期,“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且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②。在這個發生重要轉變的歷史階段,要團結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地克服困難,奮勇前進,除了必須依靠黨的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果斷的措施外,還必須最大限度地喚起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的革命熱情,艱苦奮鬥。為此,就需要大聲疾呼,發揚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振奮民族精神,調動起一切積極因素,克服暫時困難。吳晗的《談骨氣》一文,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寫成的。
當時,正是由於我們工作上的失誤和蘇聯社會帝國主義背信棄義的叛賣行徑,整個國民經濟處於暫時的嚴重困難時期。一部分人在困難面前猶豫彷徨起來,甚至對前途失去了信心;極少數人則企圖從某些國家那裡乞求恩賜,想討根什麼魔杖來創造奇迹。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吳晗同志沒有動搖,他對我們黨和我們國家的前途依然充滿信心。他想到了毛澤東同志一九四九年八月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發出的斷言:“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他堅信,有骨氣的民族,是任何敵人也嚇不倒、任何困難也壓不垮的,於是懷著滿腔愛國熱情,以毛主席概括出來的這一命題為中心寫下了《文天祥的骨氣》、《愛國學者顧炎武》、《論民族英雄》、《談骨氣》等一系列論文,有意識地向人們集中進行“骨氣教育”。當時,他的這些著述在增強人們克服困難的信心、提高人們愛國主義情操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當然,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精神,骨氣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在今天,我們的祖國正在從“四人幫”的嚴重殘害下復甦過來,困難很多,但前途無限燦爛。作為一個中國人,在困難面前,在西方國家的所謂文明和繁榮面前,應當保持自己的骨氣,有決心、有毅力憑著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在黨的領導下去克服困難,奪取四化建設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說,《談骨氣》一文的現實教育作用是無庸置疑的。
《談骨氣》原文共十二個自然段,選入課本時略去了第三自然段(這一段的原文是:“什麼叫骨氣,指的是抱有正確、堅定的主張,始終如一地勇敢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遭遇任何困難,都壓不扁、折不彎,碰上狂風巨浪,能夠頂得住,嚇不倒,堅持鬥爭的人。”)和第六自然段(這一段原文是:“從孟子的三句話舉三個例子。”),現存的十個自然段,在閱讀時可以分為三層。即:第一層(包括第1—4自然段),這一層首先直接申明“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繼而從理論上闡明了“骨氣”的含義;第二層(包括第5—9自然段)引述了三個例子,具體說明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第三層(第10自然段),這一層在以上論述的基礎上加深一步,指出“骨氣”在今天時代的具體內容和在當前發揚我們民族的這一光榮傳統的意義。這三層緊密銜接,互相照應,層層深入,首尾貫通,對什麼是有骨氣,怎樣做才算得有骨氣,為什麼要提倡有骨氣等問題,進行了生動具體的闡述。
學習這篇課文,應著重理解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作者對“骨氣”這一概念的闡述,有什麼特點?本文題為《談骨氣》,那麼,什麼是骨氣,就必須給予明確的闡述。可是,由於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樣,在闡述時就存在著比較複雜的情況。一般說來,有兩種不同的闡述方法:一種是逐一說明“骨氣”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含義;另一種是拋開對這些不同特點的說明,集中去挖掘不同社會、不同階級對“骨氣”這個概念的基本含義的理解。在本文中,作者選擇了后一種方法。他首先引用並解釋了孟子的三句話,指出這些被人們傳誦了數千年的,被大家所公認了的話,正說出了“骨氣”的含義。接著話題一轉,提示讀者應注意“社會不同,階級不同”會形成對“骨氣”的具體含義的種種不同理解,然後,用“但是”轉回到對“骨氣”的基本含義的闡述上來,提出了“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作為取得共同認識的基本點,最後談到在今天無產階級對於骨氣一詞的理解。作者這樣來闡述“骨氣”的含義,有三個方面的好處:首先,這樣做有利於體現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作者在1961年那樣的歷史環境中來談骨氣,是有著鮮明的目的的。那就是要號召我國人民在遭遇暫時困難的情況下,發揚我們中國人“有骨氣”的傳統,努力奮鬥,振興我們的國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者就要把議論的重點放在對傳統精神的挖掘上,而不必對“骨氣”在不同社會、不同階級中的具體含義去一一加以學術性的考證與說明。其次,這樣作也有利於讀者接受。本文發表在1961年春天,當時為了戰勝來自各方面的困難,需要加強團結,求同存異,形成統一意志,共同奮鬥。如果作者把精力放在區別不同時代、不同階級對“骨氣”的不同理解上,那就會使人們在思想上造成分歧和隔閡。作者注意到這一點,因此在闡述“骨氣”這一概念時,也就著重在求同上下功夫。最後,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闡述有利於突出中心。本文雖然以挖掘我們民族“有骨氣”的傳統為主要內容,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今天發揚這一傳統。因此,在談及孟子的話“直到現在,還有它積極的意義”時,自然地擺出了無產階級對“骨氣”的含義的理解。這樣,就在前文闡述的基礎上提高了一步,突出了中心。如果是一一去介紹各個不同社會、不同階級對“骨氣”的不同理解,那就很難收到本文所要達到的效果。
第二個問題是:作者所選的三個例子互相有怎樣的關係?用充分的事例來闡發深刻的道理,這是本文在議論問題時表現出的突出特點。作者在文中用三個例子來說明了“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從這一點來說,這三個例子都與議論的中心有著緊密的聯繫。但是,這三個例子彼此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呢?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三個例子中的人物各代表著中國歷史上的不同的社會階層。文天祥是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士大夫階層的代表人物;不食“嗟來之食”的黔敖是戰國時期的一個窮苦平民的代表;民主戰士聞一多是知識分子階層的一員。從表面上看,他們所處時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但是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就表現出了我們民族自上至下、從古到今有著無數有骨氣的人,從而具體地說明了“有骨氣”是我們民族可寶貴的精神。第二,三個例子中的人物各分別針對著孟子三句話中的一句。文天祥是高官厚祿收買不了的,雖然“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但拒不投降卻是他精神品質的核心。黔敖在貧困中不肯放棄做人的尊嚴,寧可餓死,也不接受侮辱。聞一多藐視特務分子的威脅,他在最後一次公開演講時,以義無反顧的英雄氣概,指斥了國民黨反動派,揭露了他們靠暗殺來威脅要求民主的人民群眾,靠強暴武力來鎮壓人民的罪行。這三個人物所處時代不同,遇到的困難不同,但是他們的行動卻恰好從三個側面,十分具體地說明了怎樣才算有骨氣這個問題。第三,三個例子中的人物,各有不同的特點。文天祥在民族敵人面前,大義凜然;窮苦的黔敖在富人的施捨面前,矜持不苟;聞一多在特務的槍口面前慷慨激昂。但他們又都表現出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由此看來,作者引述的三個例子既是各自獨立的,又是互相聯繫著的;既是各有特色的,又是具有共同本質的。這正說明了作者在選材上的別具匠心。
第三個問題是:對這篇文章的結構特點,應該如何認識?本文題為《談骨氣》,怎麼談法?這首先與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緊密相關,同時,又必須遵循所談的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在本文里,作者並沒有對“骨氣”做一般的論述,而是從“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結論入手,引用充分的事實,來證明我們的民族歷來是有骨氣的,從而達到激勵人民群眾發揚民族的優良傳統的目的。但是,同時,作者又不能忽視“骨氣”本身所需要涉及的內容,例如:什麼是骨氣?怎樣做才算有骨氣?提倡骨氣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也必須在“談”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解答。這樣一來,本文就在實際上承擔了兩個方面的任務。既要通過議論,闡述作者的見解,又要通過說明,講清事物本身的實際情況。這就是本文在結構安排上必須考慮的問題。仔細閱讀本文,我們就能看到,作者對上述問題做了十分得體的處理。本文是按照議論的需要來安排文章的基本結構的;開頭第1段用一句話擺出議論的中心──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接下去,作者並沒有直接引出事實來證明中國人怎樣有骨氣,而是用了三個自然段,對什麼是骨氣及這種精神在我們民族發展史上的地位做了簡要的說明。這樣,既能使人對議論中心有一個進一步的了解,又完成了對“什麼是骨氣”做一番必要的說明的任務。在接下去的五個自然段中,作者用實例來證明了“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判斷,但同時由於作者選例適合,又達到了從不同方面,對“怎樣做才是有骨氣的”這個問題進行生動具體的說明的目的。最後,作者又把話題引回開頭,這不但做到了首尾照應,而且在議論上自然地由追溯傳統過渡到號召發揚傳統,使議論既前後貫通,又深入了一步;同時,對於在今天提倡“要有骨氣”的意義,也做了必要的說明。本文在結構安排上的這種精到之處,我們在閱讀時應該認真體會。
吳晗:(1909~1969年)中國歷史學家,教授、現代作家。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省金華市義烏縣苦竹塘村人。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27年秋考入杭州浙江大學。一年後浙江大學停辦,考入上海吳淞的中國公學,頗受校長胡適賞識。1930年,經燕京大學教授顧頡剛介紹,在燕京大學圖書館中日文編考部任館員。1931年初,寫成《胡應麟年譜》。時任教於國立北京大學的胡適因此舉薦吳晗為台灣清華大學史學系工讀生,專攻明史。大學期間,吳晗寫下四十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黨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明代之農民》等文,頗受當時史學界名流青睞。大學畢業后,在清華大學講授明史課。主要著作有:《胡應麟年譜》、《江蘇藏書家小史》、《十六世紀前期之中國與南洋》、《由僧缽到皇權》、《明太祖》、《歷史的鏡子》、《史事與人物》、《皇權與神權》、《讀史札記》、《投槍集》、《海瑞的故事》、《燈下集》、《春天集》、《明史簡述》、《朝鮮〈李朝實錄〉中之中國史料》、《江浙藏書家史略》,傳記《朱元璋傳》,新編歷史劇劇本《海瑞罷官》,雜文集《三家村札記》(合作),《吳晗文集》(4卷)等。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吳晗應聘到雲南大學任教授,後到西南聯大任教。吳晗因對現狀日益不滿,逐步投入抗日民主運動。1943年7月,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這一時期,寫下許多歷史雜文,以辛辣的筆鋒揭露了國民黨的黑暗統治。
1946年8月,吳晗回到北平,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並擔任北平民盟的主任委員。
北平解放后,吳晗以副軍代表身份參與接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並擔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歷史系主任等職務。
1949年後,歷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等職。他主持了改繪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以及標點《資治通鑒》的工作。隨後又主持了明十三陵中定陵的發掘。吳晗十分重視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親自主編了《中國歷史小叢書》和《外國歷史小叢書》。
1957年3月,吳晗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9月,他發表《論海瑞》、《海瑞罵皇帝》等文章,提倡敢講真話的精神。
1960年寫成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之後,吳晗和鄧拓、廖沫沙用“吳南星”筆名,在《前線》雜誌發表雜文《三家村札記》專欄,以歌頌正義光明、匡正時弊為宗旨。1965年,他的代表作《朱元璋傳》第四次修改稿出版,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歷史方面達到新的高度,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1965年11月,姚文元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指責吳晗的《海瑞罷官》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一株毒草”,是在“為彭德懷翻案”。誣陷吳晗“攻擊毛主席”“反黨反社會主義”等等。接著,《三家村札記》也遭到批判。後來又給他扣上“叛徒”“特務”等莫須有的罪名。“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吳晗從精神到肉體慘遭摧殘,隨後於1968年3月被捕入獄,
1 969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他的妻子袁震也於1969年3月18日被迫害致死;養女吳小彥於1976年9月23日在獄中自殺身亡。
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吳晗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1979年9月14日,北京市委在八寶山公墓禮堂為吳晗及其夫人袁震舉行追悼會。
1: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然後毀之,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
―――《孟子》
2:人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
―――約翰·高而斯華餒
3:每一個正直的人都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
―――盧梭
4:自尊,迄今為止一直是少數人所必備的一種德性。凡是在權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從於其他人統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羅素
5:沒有自我尊重,就沒有道德的純潔性和豐富的個性精神。對自身的尊重、榮譽感、自豪感、自尊心―――這是一塊磨練細膩的感情的礪石。
―――蘇霍姆林斯基
6: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卻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
―――屠格涅夫
7: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驕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評精神的同義詞。自尊心強的人不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而只是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克服自己的缺點。
―――伊·謝·科恩
8:人要想對自己的尊嚴有所覺悟,就必需謙虛。的確,人性是尊嚴的,但這樣說還是不甚明確的,也是不完整的。說人是尊嚴的,這隻限於沒有私心的、利他的、富於憐憫的、有感情的、肯為其他生物和宇宙獻身的這種情況。
―――湯因比
9:尊嚴是文明,但又像一層貼在臉上的東西一樣容易脫落。
―――陳家琪
10: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財物、生命轉借給我們的朋友,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轉讓尊嚴之名,把自己的榮譽安在他人頭上,這卻是罕見的。
―――蒙田
11:人不可有傲氣,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1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1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4: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
在《談骨氣》一文中,作者引用孟子的話有什麼作用?
答:吳晗在《談骨氣》一文中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接著就引用孟子的話闡釋了什麼叫“有骨氣”,為後文展開論證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孟子的這三句話可以看作他篇的綱,它貫穿於全文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