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
明末詩人
大事件
1631-10-04
出生
1631年10月4日出生於華亭(今上海松江)。
1643
組織“西南得朋會”
1643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后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後繼。
1645
從軍征戰抗清
1645年從軍征戰抗清。
1647-10-16
英勇就義
1647年10月16日英勇就義。
夏完淳于大明崇禎四年(1631年)生於華亭(今上海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園浜,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年紀最輕的華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為江南名士,與完淳師陳子龍創立幾社(與復社相應)。夏完淳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夏完淳天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史,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允彝出遊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傑。初受知於復社領袖張溥,十二歲起,從陳子龍為師,在文章氣節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禎十六年(1643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后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後繼。次年春,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完淳自稱“江左少年”,上書40家鄉坤,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弘光元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十五,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繫,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從事抗清救囯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夏完淳畫像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夏完淳父子墓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義於南京西市,所謂罪名歸納為“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臨刑時,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過了很久,才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錢栴等三十餘人一同在南京就義。夏完淳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松江昆岡鄉盪灣村夏允彝墓旁。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后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絕嗣。
《六哀》 | 《六君詠》 | 《細林野哭》 |
《吳江野哭》 | 《玉樊堂集》 | 《內史集》 |
《南冠草》 | 《續倖存錄》 | 《夏內史集》 |
《夏節愍全集》 | 《夏完淳集》 |
《別雲間》 | 《寶帶橋其一》 | 《即事》 | 《精衛》 |
《燭影搖紅》 | 《絕句》 | 《尋芳草 別恨》 | 《魚服》 |
《長歌》 | 《寒食雜作同錢二不識賦四首其三》 | 《細林夜哭歌》 | 《吳江野哭》 |
《卜運算元 斷腸》 | 《婆羅門引 春盡夜》 | 《一剪梅 柳》 | 《滿江紅無限傷心》 |
《兩同心 有夢》 | 《遺夫人書》 | 《南仙呂。傍妝台。自敘》 |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父親 | 夏允彝 | 江南名士 |
母親 | 陸氏 | |
伯父 | 夏之旭 | |
姐姐 | 夏淑吉 | 女詩人 |
妹妹 | 夏惠吉 | |
岳父 | 錢彥林 |
夏完淳父子墓
在文學上,陳子龍和夏允彝一樣主張繼承明代前後七子傳統,詩宗法漢魏六朝盛唐之音,以求振興國運。他的才氣在當地及江南各省都很有名,尤其以不讀死書,重視時務而聞名於世,這在明末是較難得的。他對宦官的痛恨,對人民的同情都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完淳的文學成就亦受了他很大的影響。
他和夏完淳的關係是非常理想完美的,二人既是師生,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後來又成為共同戰鬥的戰友。他對夏完淳的影響,並不小於夏允彝。
夏完淳
夏完淳能有幸遇到這麼多良師,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千百年來祖國傳統文化熏染的結果使夏允彝沒有被別人對他兒子的吹捧誇獎沖昏頭腦,而是清醒地意識到必須從性格及品性上來對兒子進行教育,並為他選擇了多位這方面的良師。
夏完淳就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下慢慢成長起來。祖母顧氏曾教育出了兩個好兒子,自完淳出生后,又把心思放在了小孫子身上。她常不顧兒、媳的勸阻屈尊陪孫子玩耍,教他一些淺近的詩歌。嫡母盛氏對他更是小心照顧,疼愛有加。她雖然不如夏允彝那樣嚴厲,卻也非常嚴格。每天黎明即起監督完淳的學習,給他講習詩書,同時送上精心烹調的飲食。晚上完淳休息時,她經常和陸氏一起照顧他入睡后才悄悄離開。
夏完淳
在這種大量讀書,不求甚解的幼年教育方法下,夏完淳對詩詞經義有了一種感性上的認識,5歲時初上私塾,很快便能講解四書五經,而且常常一語中的,能抓住書中的要點。他因為熟讀經史,所以常常大膽地在文章里談論古人得失,而不像一般孩子那樣人云亦云,盲目崇拜。這一點倒是繼承了祖父夏時正小時候“詰問塾師”的膽量和精神,也深得父親夏允彝的讚賞,認為他不死讀書,沒有沾染八股習氣,路子是對的。當時夏允彝的好友,即完淳後來的老師陳子龍常常到夏家來玩,見完淳童年老成,頗為可愛,便常常逗弄他,和他爭辯書中的疑難問題,有趣的是,一開始陳子龍只是出於遊戲之心,想和孩子開開玩笑解悶,誰知完淳卻十分認真而且精通學問,常常揚著小腦袋一字一句地反駁,弄得陳子龍無話可說,未免有些尷尬。這以後,陳子龍對完淳刮目相看,再也不敢輕視,並以能做他的老師而自豪。夏允彝的幾社朋友們更是驚奇萬分,敬稱完淳為“小友”,視之為同道中人。在六七歲時,這個“總角小童”便可洋洋洒洒寫出數萬言的詩賦古文來,而且“下筆立就”,“奇麗可觀”,於是,驚嘆不已的人們又送他一個美號“聖童”。老儒生陳繼儒在《夏童子贊》里稱許他:“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
夏完淳
夏允彝起程赴福建長樂縣,決定帶兒子一起去福建,讓他接觸社會,增加閱歷。在赴福建上任之前,夏允彝帶兒子先順路到嘉善親家那裡拜謁了錢彥林。那天風清日暖,錢彥林正坐在綠竹扶疏的後花園里,聽家養的小戲班唱《牡丹亭》,自己也不時興起隨著那清婉的曲調款款吟唱幾句,頗為得意。忽然在這時見到德高望重的親家夏允彝和久盼會晤的“愛婿”完淳,不由得又驚又喜,忙叫人匆匆撤了戲換上酒席,又叫兩個兒子出來相見。夏完淳終於見到了那位寫賦誇讚他的大舅子錢默,不由得欣喜若狂,忙拉著他的手,和他談起文學來。錢默年長完淳兩歲,卻顯得比完淳瘦削,白凈的臉上,一雙女孩子般多愁善感的大眼睛流露著憂鬱、惆悵的神情,和神采飛揚的完淳形成鮮明對照。而坐在一旁的大哥錢熙則風姿玉立,性情沉穩。完淳很快就喜歡上了錢熙,又和這位大哥興緻勃勃地攀談起來,頓感相見恨晚。
趁著三個孩子談天時,和夏允彝說話的錢彥林也在偷偷打量未來的女婿。只見小完淳天庭飽滿、秀目長眉,舉止端莊有大人氣,言談中又露著豪情,前途不可限量。錢彥林不由得為女兒高興。他看得發了呆,連夏允彝正在和他說話也沒聽見,還在心裡得意於自己的英明之舉。這時,正在談天的完淳忽然轉過臉來,瞪著大眼睛聚精會神地看著他,尊敬中又不無試探地問:“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讀何書?”這樣大的問題突然從一個小孩口中問出,一下弄得毫無準備的錢彥林張皇失措起來,平日的風流瀟灑勁兒也不知跑到哪兒去了。支吾了一會兒,只得急中生智地答道:“我的所重所學,和你父親差不多。”總算應付過去了。完淳問完后,照樣神態平靜地吃菜聊天,這樣的問答在他來說是常有的事,而錢家上下卻被驚動了。錢熙、錢默兄弟都吃驚地望著這個不但有文采,還關心時事的妹婿,錢彥林則把夏允彝悄悄拉到一邊,拭拭頭上的冷汗說:“允彝兄,還是你教子有方,我領教了!”夏允彝憨厚地一笑,說:“令郎也很出色啊。”錢彥林搖頭:“他們才華或許不差,但論起對時務的興趣來,就差多了!”由於舊時代男女授受不親,完淳未來的妻子錢秦篆並沒有在酒席上露面。不過,當完淳父子拜別錢氏父子,出門離去時,細心的完淳卻忽然發現在東廂房的一角,月亮門的粉牆外,一個比自己略矮一點的小姑娘,身穿一身淡青色的衣裙,隱在長廊的柱子後面,微露出半個頭來,用好奇的眼光偷偷打量著他。這時夏允彝在前面催他快走,他只得匆匆回身跟在父親後面,把這個神秘的躲在迴廊后的小姑娘留在了自己身後。對於他們來說,再一次的相見則是在漫長的十年後,洞房花燭夜時了。那時清兵的鐵蹄已經踏遍了江南大地,錢夏兩家都加入了抗清的隊伍,也都不可避免地面臨了即將家破人亡的悲慘命運。當然,這是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曾想到過的。
夏完淳
這時的完淳,才名也更加響亮。他9歲時,父親夏允彝曾把他寫得比較好的詩歌收集起來,為其印了第一本詩集《代乳集》。親戚朋友爭相閱讀,誇獎他是少年奇才。老師陳子龍欣賞完淳的才華,在和朋友編當代名人詩歌選集時,特意把完淳的幾首詩也擱在後面,表示了極大的讚賞。一時間,完淳的才名風行江南,又一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面對耀人眼目的名聲,九歲的完淳曾不免有些得意。許多所謂的神童也就是在這個階段開始放鬆要求,停滯不前的。但好在他的父親、奶奶以及老師都堪稱優秀的教育家。尤其是奶奶顧氏,這位被稱作“有大過人之識”的老人儘管心中高興得像吃了蜜,心裡卻惟恐孫子會被早來的榮譽沖昏頭腦,立刻來信諄諄叮囑他要戒驕戒躁。父親夏允彝在一時的興奮后也漸漸平靜下來,不再誇讚兒子,而是又開始督促他刻苦攻讀。老師陳子龍也不時寫信來教育他要繼續學習。在大家的幫助下,完淳很快就渡過了這一關,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怎樣幫助父親處理政務,造福百姓上。
夏完淳
夏允彝即將受命於危難之際,就要更好地發揮幾十年來蘊積的才華,最大程度地實現他為國盡忠的理想了。這也是過去許多正直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他的心中,充滿了希望。誰知就在這時,噩耗傳來,夏允彝的母親,完淳的祖母顧氏不幸因病去世。夏允彝父子悲痛欲絕,匆匆奔回家鄉松江料理後事。崇禎聞訊也感到十分可惜。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進北京。崇禎在煤山吊死,明朝滅亡。
對於在家服母喪的,曾被崇禎皇帝賞識,並破格提拔的夏允彝來說,明朝的滅亡、皇帝的自殺都給了他極大的打擊。喪母、喪君,剛剛有了點成績的仕途又無路可走……一時間,他恍若失去了生活的目標。
夏允彝曾拜謁史可法,商議恢復大計,由於南明弘光政權的迅速崩潰,夏允彝才不獲展,在林野鄉間仍舊想有所作為。當時清朝在江南的統治還不穩固,義師紛起,明朝殘餘軍事力量散落其間。於是,夏允彝暗中寫信給自己從前的學生、明朝江南副總兵吳志葵,商量準備合兵攻取蘇州,然後收復杭州,再進兵南京,以圖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時,年僅十五歲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後,馬上和父親一道加入戒旅軍中。可惜,吳志葵無長遠謀略,軍將多懈怠貳心,蘇州城不僅未被攻下,這些殘明的烏合之眾,也大敗四潰。
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夏允彝反而變得愈加平靜,他決定自殺殉國。鄉人勸他可以趁亂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納兵馬,再圖恢復。夏允彝考慮再三,沒有同意,怕舉事再敗以至於蒙羞萬世。松江清軍主將早聞夏允彝大名,表示只要他出山,一定給大官作。清將還表示,即使夏先生不願新朝為官,出來見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貞婦”自比,明白無誤表達了自己不事二朝的決心。
他給好友陳子龍等人寫信交待後事,然後平靜與家人道別,並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倖存錄》交予獨子夏完淳手中,叮囑他毀家餉軍,精忠報國,代父完成恢復志願。然後,夏學士投松江塘自殺。《明史》上講他"自投深淵以死",實乃誤記。夏允彝自殺是形同日本人儀禮性的剖腹自殺,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肅穆哀慟地立於水濱觀視。松塘水淺,只達夏允彝腰身以上,這位大才子生生埋頭於水中,嗆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濕。
彼情彼景,身為兒子的夏完淳肝膽欲裂,目睹父親剛烈死狀,他也更加堅定了必死救國之決心。
陳子龍想與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託付於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贍養,故而忍死待變,割發為僧隱於鄉間。明宗室魯王監國時,陳子龍暗中接受魯王的任命,與夏完淳一起策動清朝的松江提督吳勝兆反清。天不祚明,兵變失敗,不僅吳勝兆被殺,陳子龍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陳子龍終於作出了與其摯友夏允彝一樣的人生選擇:跳水自殺殉國。
生父尊師,這兩位忠烈楷模,在少年夏完淳淚水模糊的目光中,逐漸幻化為千古仁人志士的終極典型。
忠慟欲絕的夏完淳上書魯王政權,要求予父親以贈謚。魯王愛惜夏完淳如此年輕又如此對大明忠心,立授他“中書舍人”一職,贈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謚“文忠”。這一切,均極大鼓舞了身在江南的夏完淳抗清復明的勃勃鬥志。
不久,聽聞太湖一帶活躍著吳易領導的“白頭軍”(這支隊伍的兵士皆以白布纏頭作標誌,以此為明朝“戴孝”),夏完淳喜出望外,連忙與老師陳子龍一起攜家中所有金銀奔赴軍中,並充任吳易的參軍。
吳易,字日生,進士出身,吳江人,曾為復社的活躍分子,能詩善文,又喜讀兵。吳易的“白頭軍”發展迅速,不少昔日當地的水賊頭目如“赤腳張三”等人紛紛入伙,在民族矛盾上升到社會最主要矛盾的關頭,這些人由“賊”而變成“官軍”,在遼闊的太湖水面上給予清軍沉重打擊。白頭軍最漂亮的一仗是“分湖大捷”,殺敵三千多,斬清中下級軍官二十多名,獲戰船五百餘艘。當然,這種暫時的勝利,主要原因也在於當時清軍沒有有效組織起過硬的水軍,水戰外行,故而使得“白頭軍”大逞神威。
勝訊傳出,南明的隆武政權和魯王朝廷均派人攜帶“詔書”而來,對吳易加官晉爵,視為中興大將。飄飄然之餘,吳易與“白頭軍”將領們開始輕敵。許多水賊出身的將卒本性畢露,四處剽掠。清軍方面,卻加緊準備。海鹽一戰,“白頭軍”大敗,夏完淳也因軍敗與吳易等人走散。陳子龍在海鹽之戰前已經看出吳易手下烏合之眾難成大事,便以籌餉為名離開了“白頭軍”,想另行發展。
吳易軍敗后,其父、其妻、其女均投湖自殺,以免被清軍俘虜受辱。吳易本人逃入湖中,仍舊堅持抗清鬥爭。
隆武二年(1646年)夏,吳易聽人風傳清朝任命的嘉善知縣劉肅之想反正,豈知劉肅之早就通知大批清兵埋伏,待吳易一入門,立即逮捕了這位“白頭軍”領袖,很快送往杭州處死。
夏完淳聞訊,立即白服以往,在吳江為吳易起衣冠冢,與文人同道哭吊,賦《吳江野哭》、《魚服》二首詩歌,祭奠吳易,表達了復仇雪恨的決心。
夏完淳
夏完淳喉中咸淚和血吞。由於他本人也在清政府通緝名單中,便一度曾匿藏於其岳父在嘉善的家中。1647年夏七月,他決定渡海加入魯王政權軍隊。夏完淳至孝之人,臨行前,他回鄉間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準備與二老告別之後再出發。清廷眼線多多,夏完淳甫一回家,即為人偵知。清廷人馬俱至,逮捕了這位少年英雄。由於他是朝廷重犯,被立刻押赴南京受訊。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十六歲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後八十天。其間,他不僅智斗大漢奸洪承疇,巧妙羞辱了這位清朝鷹犬,並且自激自盛,賦詩寫詞多篇,表達了他“今生已矣來世為期”的衝天豪情和家國之仇未報的遺恨。
被羈之初,夏完淳作《採桑子》一詞,從內心深處抒發了他的亡國之愁。清朝朝廷主持江南一帶招撫的第一把手,乃大漢奸洪承疇。他聽說夏完淳與其岳父錢旃被抓,很是得意,便想親自勸降這翁婿二人,此舉不僅能為清朝主子招納“人才”,又能給自己臉上貼“慈德”金粉。
南京舊朝堂上,洪承疇高坐,喝問下面被提審的夏完淳:“汝童子有何大見識,豈能稱兵犯逆。想必是被人矇騙,誤入軍中。如歸順大清,當不失美官。”
夏完淳不為所動,反問洪承疇:“爾何人也?”
旁邊虎狼衙役叱喝:“此乃洪大人!”又有獄吏在其旁低聲告之:“此乃洪亨九(洪承疇)先生。”
夏完淳智羞洪承疇
夏完淳朗聲一笑:“不要騙我!洪亨九先生死於大明國事已久,天子曾臨祠親祭,淚灑龍顏,群臣嗚咽。汝等何樣逆賊醜類,敢托忠烈先生大名,穿虜服虜帽冒允堂堂洪先生,真狗賊耳!”
洪承疇汗下如雨,老狗嘴唇哆嗦,小英雄字字戮到他靈魂痛處,使得這個變節之人如萬箭攢心般難堪、難受。食祿數代之大明重臣,反而不如江南一身世卑微的十六歲少年,真讓人愧死!(類似故事也發生在同吳易一起被抓的“白頭軍”領導人孫兆奎身上,他被押南京后,也是洪承疇主審。面對扎辮子的清朝“總督”,孫兆奎輕蔑地笑問堂上洪大人:“我們大明朝也有一個犧牲的先烈叫洪承疇,您不會與那位大人同名吧?”)
忽然,一旁因久受嚴刑而難以支撐的夏完淳岳父錢旃忽然一聲倒地,葡伏不起。夏完淳見狀,忙上前扶起岳丈,厲聲激勵道:“大人您當初與陳子龍先生及我完淳三人同時歃血為盟,決心在江南舉義抗敵。今天我二人能一同身死,可以慷慨在地下與陳子龍先生相會,真真奇大丈夫平生之豪事,何必如此氣沮!”聽女婿如此說,錢先生咬牙挺起,忍耐奇痛。
洪承疇默然久之,只得揮揮手,今士卒把二人押回牢獄。然後,上報清廷,擬判處夏、錢二人死刑。
上述種種歷史的細節,不見於清朝“官修”的史書。明末大才子屈大均著作《皇明四朝成仁錄》中。屈大均在明亡以後堅決不仕清廷也表現了自己的民族氣節,他對壯烈殉國的英雄,流露出熱切的渴慕和深刻的崇敬。深知自己來日無多,夏完淳在獄中寫下了他那篇流傳千古的《獄中上母書》,派人轉送老家的嫡母盛氏與生母陸氏。
1647年,九月秋決,夏完淳等三十多名抗清義士在南京西市慷慨就義。手提鬼頭大刀、凶神惡煞般的劊子手,面對自己面前昂然站立的這位面容白皙、姣好的十七歲美少年,他那殺砍掉無數人頭的雙手,也不由自主地發顫發抖,最終只能閉眼咬牙才敢砍下那一刀……在當時43名共赴刑場的抗清義士中,他是最年少的一個。
夏完淳的妻子秦篆,同時受父死母喪夫亡的重大打擊,悲痛欲絕,身體亦非常衰弱。幾個月後她果然生下一個男孩,只是這孩子似乎在母體內感受了太多人間的苦難,很快便也夭折了。夏家終於無後。秦篆的哥哥錢默這時也終於看破紅塵,出家為僧,不知所終。年僅十八歲的秦篆便也削髮為尼,獨守青燈古佛,孤獨地度過了一生。
夏完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