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豐塘鎮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轄鎮
安豐塘鎮,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因有“天下第一塘”之稱的古代水利工程安豐塘而得名。距淮南市40公里、六安市70公里、距省城合肥110公里,交通便利,水利條件得天獨厚。全鎮轄23個村(含2個居委會),面積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萬畝。鎮政府設在戈家店,地理坐標東經116°38′----116°5′,北緯32°19′----32°23′,東與堰口、窯口接壤,南靠安豐塘,西鄰板橋、正陽鎮,北鄰雙橋鎮。2020年,常住人口為27690人。
安豐塘鎮古稱安豐,曾為安豐郡、安豐縣、安豐軍所在地,歷史上著名的兩次安豐之戰均發生於此。安豐塘鎮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迹有安豐塘、孫公祠。古遺址有古安豐縣城遺址、五代十國時南唐點將台遺址。古墓葬有曹都督墓、孤堆廟古墓、白馬廟陶姓祖墳。古建築有陳家祠堂等。還有安豐塘古代有名景點八處,這些都為安豐塘鎮乃至壽縣平添了一層神秘與光彩。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兵渡淮陷壽春、安豐,下廬州,宋軍克之。次年,宋金相約以淮河為界,淮北屬金。金以下蔡為壽州,置防禦使,隸於汴京路(后改稱南京路);宋則置安豐軍,軍治在安豐縣,壽春隸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復置壽春府,隸於淮南西路,壽春為府治,領4縣,兼制安豐軍。乾道三年(1167年)改壽春府為淮南西路安豐軍,治所在壽春。
第一次安豐之戰:公元1237年冬,南宋嘉熙元年,蒙古窩闊台大汗九年,宋軍於安豐軍抵禦蒙古軍入侵。安豐前後被圍三個月,蒙古軍在遺屍一萬七千多具后倉皇撤退,有身穿“紫金泥團花龍袍”的“葉國大王”(失其名)被宋軍斬殺,大半攻城器具都被宋軍焚毀。安豐之戰,是宋軍在兩淮戰場幾乎與黃州大捷同時取得的又一個重大勝利,史稱“淮右以安”。
安豐塘鎮於1992年由蘇王、戈店兩鄉合併而成,時稱安豐塘鄉。1997年撤鄉建鎮。
冉庄村 | 戈店村 | 安豐村 | 戈北村 |
鄧庄村 | 柴廟村 | 井亭村 | 周橋村 |
馬廟村 | 四店村 | 薛圩村 | 申橋村 |
胡樓村(07年合併到申橋村) | 河北村 | 蘇王村 | 老街村 |
張廟村 | 宋牆村 | 河壩村 | 大樹村 |
羅庄村 | 長溝村 | 柿元村 | 河沿村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37554 |
男 | 19425 |
女 | 18129 |
家庭戶戶數 | 10027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37503 |
家庭戶男 | 19378 |
家庭戶女 | 18125 |
0-14歲(總) | 9743 |
0-14歲男 | 5213 |
0-14歲女 | 4530 |
15-64歲(總) | 24710 |
15-64歲男 | 12605 |
15-64歲女 | 12105 |
65歲及以上(總) | 3101 |
65歲及以上男 | 1607 |
65歲及以上女 | 149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36560 |
40193人(2017年)。
2021年8月,壽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截至2020年安豐塘鎮常住人口為27690人。
2007年實現國民經濟總產值2.58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7億元,完成財政收入175萬元,人均純收入3124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41%%、3%、29.5%,2007年糧食產量60176噸,油料999噸,棉花253噸,分別比上年增長27%、50%、11.4%,完成招商引資3000萬元,實現產值6000萬元,民營經濟創產值4600萬元。安豐塘鎮地勢平坦,灌溉便利,鎮內有壽豐乾渠、團結渠、新開門、利澤門,縱貫全境,擁有排灌站6個。全鎮交通便捷,內有四新路、雙安路、堰蘇路、蘇枸路、十迎路縱橫交錯。糧食以水稻、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籽、棉花、席草、荷仁豆為主。
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農副產品豐富。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棉花、荷仁豆、席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