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斯諾定理
意味著人應該多聽少講
費斯諾定理是指人有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意味著人應該多聽少講。提出者:英國聯合航空公司總裁兼總經理費斯諾。說得過多了,說的就會成為最大的障礙。
費斯諾定理
提出者:英國聯合航空公司總裁兼總經理費斯諾
點評:說得過多了,說的就會成為做的障礙。
國王收到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但進貢人要求國王回答問題: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無論是稱重量還是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最後,一位老臣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耳朵里,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掉出來。第三個金人的稻草掉進肚子里。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善於傾聽,才是最有價值,是成熟的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英國聯合航空公司總裁L·費斯諾歸納類似的現象說,人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意味著人應多聽少講。這就是“費斯諾定理”。
盧維斯定理的寓意:怎樣把握謙虛的尺度。
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既是對他人的尊敬,又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敬。同時,不同的意 見又有益於自身的改進。費斯諾定理的核心意義就是傾聽,傾聽既是一種獲得有效信息的途徑,又是一種有效溝通的方法,也是對員工或是領導的一種尊重,有效的傾聽可以輔助做好本職工作,並且可以完成建立有效傾聽的基礎上的創新。人們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無時無刻的都在接受傾聽,那麼如何做好與做到有效傾聽,無論在工作還是對個人的職業發展都有相當有好處的。
在企業內部,傾聽是管理者與員工溝通的基礎,但在現實中很多人並沒有真正掌握“聽”的藝術。只有很好聽取別人的意見,才能更好說出自己的意見,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是一個人進步的必要條件;自己意見不成熟時不能發表,說得過多了,說的就會最大化的障礙;多聽、多做、少說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盧維斯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第一,做人首先謙虛。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將別人想得很糟;
第二,謙虛要有個度。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
第三,要處理把握好謙虛的尺度。對自己不懂的或懂的不夠的要謙虛學習;對工作職責中本應該由自己完成的,要盡自己的才能去完成,不能因過分謙虛而失去自己顯示才華的機會。
人有兩隻耳朵一隻嘴巴,這意味著人要多聽少講------這是英國聯合航空公司總裁L·費斯諾歸納類似的現象后提出的“費斯諾定理”。其實,中國古時候就懂得了這個道理,人有兩隻耳朵,“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就是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
費斯諾定理及傾聽的意義,認為有以下四點:
1.掌握相互信息。信息是決策基礎,信息不清楚是無法獲得正確決策的。傾聽是獲取信息的方法,只有認真的傾聽,才會獲得準確的信息;許多準確的信息可為準確的決策提供依據的。
2.建立相互信任。傾聽是獲取相互信任的重要手段。熟話講,話不投機半句多。通過認真真誠的傾聽,讓傾述的對方打開話匣子,逐步把心裡話說出來,說明了對你的信任和期望。
3.加強相互溝通。傾聽是相互溝通的前提,想和對方溝通,就要先讓對方把話講完。想通過說教是達不到溝通的目的地,而認真地傾聽會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雙方的距離,達到了溝通的目的。
4.化解相互矛盾。傾聽是和解的開始,讓對方把不滿的話講出來,即吐出了心中窩著的火,又在你認真地傾聽中找到心理的平衡,你還可以從對方的話語中找到矛盾的根結所在,為化解矛盾打下了基礎。
如何做好傾聽?這也是一門深奧的藝術,我認為必須掌握以下“八要素”:
費斯諾定理
1.真誠傾聽。既要帶著“心”傾聽。傾聽是一定要真誠,這才能實現通過傾聽,達到相互溝通的目的。若你一時還對對方存有誤解,心態還沒調整過來,就先不要開始交流和傾聽。一定要把心態調整好后,抱有真誠的態度全身心地來傾聽,才會達到傾聽的效果。
2.思考傾聽。既要帶著“腦”傾聽。光帶著耳朵來聽是不行的,還要帶著頭腦邊傾聽邊琢磨:他講的是什麼問題?要達到什麼效果?對我有什麼幫助?我應該如何回答?在傾聽時要思考,要分析,要判斷,要做答。
3.關注傾聽。既要帶著“愛”傾聽。傾聽中沒有愛,沒有對人的關心和理解,坐在那裡,再認真地聽也是流於形式。只要帶著愛的真心關注,才會達到傾聽的效果和目的。
4.主動傾聽。既要帶著“熱忱”傾聽。特別是對自己的下屬,對自己的員工,一定要帶著滿腔熱情主動地聯繫他們,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意見,為改進自己的工作,與員工形成共鳴,達到齊心協力共同做好工作的目的。定期主動傾聽員工的意見與建議,應在公司中形成一項長期的制度。
5.交流傾聽。既要帶著“理解”傾聽。人際交往中離不開語言的交流,與員交流中離不開傾聽。不光要求能夠聽客戶的心聲,還要傾聽供應商、競爭對手的呼聲,這樣才能達到知己知彼,實現供應的目的。
6.全面傾聽。既要帶著“公正”傾聽。既要聽好的一面,正面的呼聲。更要聽反面意見;既要聽上司、同事的意見,更要聽員工的呼聲。傾聽要做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方位的傾聽是準確決策的基礎。
7.虛心傾聽。既要帶著“學習”傾聽。傾聽能使你獲得了新的信息,了解了新的情況,擴寬了你的視野,獲取了新的知識。這些,只有你虛心傾聽才會做到。所以,傾聽時一定要把自己這個“瓶子”里的水倒乾淨,只有虛心才會裝進新的內容,取得新的收穫。
8.停止傾聽。既要帶著“手”傾聽。當聽清楚傾述對性的述說和目的后,可及時地停止傾聽,張嘴說話了。一是要重複傾述者講的主要內容,既說明認真地傾聽了,記住了;二是在自己職權範圍內的、能夠當場答覆的作答;三是一時不能回答的要告知,並積極向上級彙報,儘早答覆。絕對不能傾聽后無下文了,那你就會失信於民了。
總之,傾聽是領導及人際交往中的一門藝術,在職場和人生中都很重要。學會有效的傾聽會助你在人生和事業中取得成功的!
說得過多了,說的就會成為做的障礙。在企業內部,傾聽是管理者與員工溝通的基礎,但在現實中很多人並沒有真正掌握“聽”的藝術。
第一,只有很好聽取別人的,才能更好說出自己的,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是一個人進步必要條件;
第二,自己意見不成熟時不能發表,說得過多了,說的就會成為做的障礙;
第三,多聽、多做、少說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費斯諾定理”的啟示:
1、無用的信息,聽進去了也是白搭,就讓它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吧。不然還要定期清理垃圾,內存還受影響,效率得不到保障。
2、聽了,過濾了,再將主要的信息傳遞出來,這是很有效的,讓說者受益。明知說者在有些方面犯了錯誤,為什麼不指正、點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3、多聽少講只適用於學生對老師。聽一個一知半解的人滔滔不絕地講,那是無益的,即浪費了我們寶貴時間,又影響我們的心情。別人比你懂得多,為什麼不虛心、誠心去聽。遇到老師,虛心傾聽,遇到學生,用心傳教。
4、多聽少講是有對象的,聽一個有學問的人講話,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而聽一個誇誇其談,不懂裝懂的人講話,那就是活受罪。
如果上帝本希望我們多說少聽,他應該給我們兩張嘴,而不是兩隻耳朵。
希臘哲人大多討厭饒舌之徒。
泰勒斯說:“多言不表明有才智。”
喀隆說:“不要讓你的舌頭超出你的思想。”
斯多噶派的芝諾說之所以有兩隻耳朵而只有一張嘴,是為了讓多聽少說。“一個青年向他滔滔不絕,他打斷說:“你的耳朵掉下來變成舌頭了。”
虛心主要指學習和態度,虛心向別人請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聽取別人的批評也是一種快樂,善意的批評也是一種提高的手段,猶如小樹苗、不澆水就會幹死。不修剪就長不成參天大樹。虛心學習是不斷地磨練自己,提高自己。
別人提出批評意見,需要學會虛心接受,虛心使人進步。人不能驕傲,總要虛心向學,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識。
虛心聽取社會各方面的建議,只要是合理的建議和意見,做人都要虛心誠懇地接受的。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是在尊重對方的意見,虛心能提升一下自己內在的涵養。
虛心看到自己的不足,虛心與否,能看出人的品格。
勤奮:指在工作上、在實踐中、在學習中。勤奮的人才是聰明的人。
勤奮好學的學生學習多麼的刻苦與勤奮,成績就是多麼的優良。勤奮就是不偷懶,比如起得早,在別人眼裡就是學習勤奮的好學生。勤奮工作可以發揮出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勤奮才能收穫著快樂。
勤奮和堅持很這樣,勤奮就會如饑似渴地汲取廣泛的知識營養,比如,有的從打工仔到總經理,撐起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有的通過勤奮努力,終於腰纏萬貫,成了打工明星。勤奮是通往榮譽和成功的必經之路。
勤奮上進,能看出人的性格,勤奮是通往成功的階梯。
思考:是人大腦運轉的能力,思考找到前進的方向。
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將會有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遇到問題,應該好好地思考一下。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
出現問題,要學會去思考,學會去解決。思考對自己人生意義重大。會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華。思考才能產生準確判斷的能力。
遇到太簡單的問題,千萬不要急著問別人,沒經過思考的問題,別人會因此而瞧不起你。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不斷地從別人的見解中吸取合理、有益的成分,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才能減少失誤,取得成績。故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是每一個有志者必須具備的品格。
兼聽,即多方面地聽取;其“明者”,就是明辨。成語告訴我們: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明辨是非,正確地認識事物;單聽信一方面的話,就會糊塗,犯片面性的錯誤。究其原因,就在於世界上的事物錯綜複雜,人們受自身知識、經歷、觀念、涵養等因素的局限,難免在見解上有所缺失;如果把多種意見集中起來,進行綜合、比較、鑒別,從而去偽存真,舍其謬誤,取其真詮,自然就更公正合理。
歷史上,齊威王善於傾聽鄒忌的意見,以致於“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唐太宗善於採納魏徵的諫言,始有“貞觀之治”;假若劉邦不聽蕭何的薦舉,韓信不得拜將,何以有漢家邦國?如果趙奢不聽許歷的建議,何以能在領兵救韓中挫敗秦軍夜襲的陰謀而大敗秦兵?
封建帝王將相尚且有許多人懂得“兼聽”的重要,難道革命者能夠置若罔聞嗎?更需要聽聽別人的見解,善於傾聽群眾的意見。毛澤東同志生前就是一位善於傾聽群眾意見的楷模。毛主席告誡我們要到群眾中去,“要作群眾的先生,先作群眾的學生”,鼓勵群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教導每一個幹部對群眾的意見要“聞者足誡”,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延安,毛主席傾聽了李銘鼎先生關於精兵簡政的建議,獲得了極好的效果。
傾聽別人的意見,還要防止因人廢言的惡習,不要因為別人的地位卑微抑或文化程度等不如自己便聽不進去;古語說得好:"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高山自有高山的巍峨,細石自有其獨到的玲瓏,相得益彰,互補方能全美。
陳景潤還是一位普通中學教師的時候,便曾對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學術論文《堆疊素數論》中的錯誤,提出糾正意見,華羅庚聞之喜甚,在北京一個學術會議上,當眾宣讀原信,且建議大會邀請陳景潤參加學術會議。可見即使學富五車的專家也難免有失誤的時候;縱然是名不見經傳的後生,也可能有正於耆宿。故而江海不辭涓滴,高山不拒細石。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你將獲益匪淺,無論道德還是學問。
改革者要冷靜地聽取不同意見,不要動不動就給別人扣帽子,不能搞思想上的堰塞湖!
(一) 社會主義改革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史上的第-次,也是國際無產階級革命歷史上的第一次。
凡第一次,則有可能出點差錯,交點學費,別人提點意見,發幾句怨言,這本來是非常正常的事。你犯了錯誤,做了錯事,別人說幾句都不行了?改革者要有這個胸懷,讓人家把心裡的話講出來。
鄧小平
(二) 在回顧 改革開放30年來,確有許多東西要反思。
反思什麼?就是鄧小平說的那“+個如果”。鄧小平是改革的總設計師,他反思+個如果是對的,那麼,為什麼其他中國人反思起來就是“別有用心”“反對改革”?只有改正錯的,才能堅持對的。所以,要把改革進行下去,恐怕必須用改革的方法革掉改革者的疑心病!
(三)研究30年的改革,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回答三個問題:
-是改革者實施的一切措施,是不是都顯示當局的屁股始終都坐在人民一邊。孟連事件的根本在於橡膠合同是保護膠農利益的還是保護資本家利益的?政府工作人員和警察介入后,是不是去保護膠農利益的?恐怕一切改革措施的正確與否,首先要查屁股。
二是改革者在實施改革措施過程中,是不是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行為宗旨。上海的楊佳事件的本質就在這裡。楊佳兇惡地殺死6警察,殺傷5人,判楊佳死刑,沒有人同情楊佳,人們關心的是楊佳如此喪心病狂,恨從何來?楊佳不是天生下來就反警察的,楊佳今日殘忍,定然有他的原因。人們要求改革者反思這個問題,完全是正當的,怎麼能說成是“反警察”“反改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