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金院

布金院

布金院位於泉郡晉邑廿四都金墩黃鳳教授山下今石獅市寶蓋鎮侖后村,原名法華寺,始建於隋大業十年,唐代改名為布金院。

布金院歷史概貌


布金院——建築文物景觀道儒釋三教合一
布金院——建築文物景觀道儒釋三教合一
布金院——金墩黃府文物雕像道儒釋
布金院——金墩黃府文物雕像道儒釋
位於泉郡晉邑廿四都金墩黃鳳教授山下今石獅市寶蓋鎮侖后村,原名法華寺,始建於隋大業十年(614)九月間,唐代改名為布金院。歷經隋、唐、宋、元、明歷朝,在明末清初(1661)因戰亂被焚廢。侖后村也叫院后村,布金院在該村的遺跡不少,不但有石佛塔、數座古石橋、龍眼井、和尚墓等,還有院內石、院東坑、院後山、塔仔井等物名和地名。據《泉州晚報》2004.11.12載:旅菲華僑黃志勇從海外攜帶《金墩侖峰黃氏宗譜》返鄉,族譜上不僅載有布金院當年地址,而且畫有布金院寺院平面圖。石獅侖后村依據《金墩侖峰黃氏宗譜》重建布金院時,在工地上挖出兩座明代埋葬僧人的圓形墓塔,塔身標有“布金院”字樣。
兩座墓塔中的一座保持較為完整,殘高2.6米、直徑2.7米,條石砌成,裡面磚砌,頂部缺損,最上方還有佛像、蓮花等圖案,塔身其中有一塊楷書陰刻有“大明宣德庚戍年二月布金院……”等字樣。

布金院置學田創始人


布金院——創始人金墩黃鳳高祖文物黃府像
布金院——創始人金墩黃鳳高祖文物黃府像
崇儒重教的十四致政公——黃鳳(1293-1368年),少名洲,仕鳳又字仕元,號潘山,晚號十四致政,行萬一。泉郡城南潘湖元處士天麟字秀卿諱權公長子,閩溫陵熙春鋪仕曹巷黃宅天麒諱松公嗣子,洪氏出。因其時伯母陳氏多生女未有子,乃尊父天麟命,入承伯父天麒為嗣長子,祖父教授近公嫡長孫。以祖父新州府教授黃近蔭,薦辟福建泉州蒙古學教授,興師納生改院田改學田供養諸生。元代至正十四年致政歸,黃鳳晚號十四致政由此名也,由晉江安平市永安庄經潘湖徙居晉邑廿四都侖峰泉郡布金院後。元世祖至元癸巳年五月二十日子時生,元順帝至正戊申年十一月十四日申時卒,壽七十有六,配三十三都烏石山吳氏女,葬晉邑廿四都教授山之原。子二長祼字文祥號明室隨父居泉郡布金院後,次福字文吉號頤齋居歐祠山。元初潘湖族長歐陽至問黃鳳父天麟貴家來自何方,父君曰“祖家居地,前有金墩,後有鐵灶,三里銅埕,五里銅亭;還有百畝花園,萬里魚池”《台灣中壢侖山金墩黃氏祖譜》字行“仕文兆啟,永元宗標,哲成章世,際同天國,庭家時宜,光明正大,仰惟前修,族昭青史,致政鳳公,侖山開基,蒙學教授,布金院師,儒士丕振,先聲肇盛,清相賢錫,德裕淵袞”。鳳公少名洲字瑤號潘山晚號十四致政行萬一處士權長子洪氏出以祖蔭薦闢為泉郡布金院蒙古學教授徵仕郎元至正十四年致政歸公晚號由此名也由安平市拱北經潘湖居晉邑廿四都侖山元世祖至元癸巳年五月二十日子時生元順帝至正戊申年十一月十四日申時卒壽七十有六配三十三烏石山吳氏女葬晉邑廿四都教授山穴形金獅戲珠坐辰向戌兼乙辛子二長祼字文祥號明室隨父居泉郡布金院後次福字文吉號頤齋居歐祠山黃宅其六世孫鳳翔明榜眼南京禮部尚書文山鋪開族祖其裔又分居華亭園頭靈川東港浙江松山浦江黃宅台中之文山古譜載長孫祼公十四致政諱鳳長子字文祥號明室行億一元仁宗延佑乙卯年五月廿一日卯時生富有租七百石耋年尤耽閑逸逮兒成立后寓虎岫寺竟優遊以其終身焉明太祖洪武甲子年十二月十四日子時卒葬晉邑廿四都教授山東地龍盤金穴壽七十配王氏孺人謚九泰孺人子四智公次晉公季習公早歿四旨公入布金院為僧福公幼名房十四致政諱鳳次子字文吉號頤齋行億二元仁宗延佑丁巳年三月十五日寅時生明太祖洪武戊辰年十二月廿八日卒壽七十有二葬舅家烏石山喝形天雁煦卵穴配晉邑三十都普角孫氏繼配賴厝賴氏子賢公幼名旺

侖后布金院史話


一座寺廟,創建了一座書院,孕育了一個村莊,傳衍了一個大家族,這是一個神秘而真實的歷史文化傳奇。從石獅市區驅車2公里,就到達北郊的寶蓋鎮侖后村。村的東側有一個叫院后的角落,這個小山丘海拔不出50米,但是當地人自古以來就稱之為院後山。山的南面有一條小溪,山畔聳立著一座蔚為壯觀的佛門聖地,山門額曰“法凈寺”,由南海戒忍書丹。沿著山坡拾階而上,一座佔地近二十餘畝,五開間四進,古色古香仿木結構的寺宇呈現眼前,四周林木繁茂,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圓通寶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羅漢堂、講經堂及兩側廂房等建築,儼然已成為獅城又一勝景。說起泉郡布金院,其地位非同一般。冠以“泉郡”字型大小的古代書院僅此一家,也就是相當於目前的市級校了。既是一座佛教寺廟,又是一座書院,古代福建省唯此一座。因此它的地位非常崇高,兼具寺廟與學校功能,其山長(院長)由政府委派。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元朝廷令各路、府、州創設“蒙古字學”,至元十八年(1281年),泉州行省設蒙古提舉學校官二員,蒙古學教授、學正各一名。布金院設立書院,黃鳳出任布金院蒙古學教授,因泉州府教育經費短缺,從永樂五年開始,泉郡布金院院田200畝改為學田,用於供養各縣的部分貧困學子,這可以說是古代教育基金的鼻祖。黃鳳(1293-1368年),少名洲,長名仕鳳,又字仕元,行萬一,號潘山,晚號十四致政。元延佑五年(1318年)承襲莆田黃石金墩新州府教授黃近祖恩補泉郡布金院蒙古學教授,乃元代泉州僅有的兩個蒙古學教授之一。衍金墩侖峰黃氏,是為侖后開基一世祖。鳳公出身名門望族,書香門第,廟號金墩,入莆黃氏始祖黃岸(674-756年),字宗極,武則天戊戌科進士,官至桂州刺史,封開國公謚忠義,進秩金紫光祿大夫。鳳公次子黃貫隨父遷居院后,世世傳衍,枝榮葉茂,傳今侖后2500多人,三房後裔於明初入台繁衍,目前海外、中國台灣族人3000多人,華僑黃光坦、老革命家黃光贊就是代表人物。據史載,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大業十年(614年),即有佛教高僧在此地結廬弘法,初號法華寺。唐乾符三年(876年)僧衍德募緣重修,凡見木皆漆,施朱布粉,隨類附彩,富麗堂皇,從茲每當晚霞夕照,寺院異彩繽紛,似西天法界,滿地猶如金碧毫光,祥雲繚繞,遂成泉南奇觀,故易名布金院。龍德元年(921年)八月,閩王王審知感其瑞氣福蔭四方百姓,賜額“彩霞團地”,贈官瞻田百畝,以永梵修。鳳公晉江潘湖九世裔孫明榜眼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1539-1614年乃文山鋪開族祖),明萬曆二年(1574年)二月,黃鳳翔捐俸重修布金院,畢工書額“轉諦悟機”,並撰楹聯“我佛西來布金法凈,鰲江東去震旦春長”。明萬曆年間,有浯州(金門)人高僧字澄藝,法號釋行仁,年十二,出家安海龍山寺,一夕夢見阿彌陀佛現身立於空中。尋至本邑二十四都院后布金院習定該地,長老於布金院後山頂巨石下構一茅舍為修持之所命名為“法凈堂”,每日誦法華經一部,寒暑不輟,年九十八念佛而逝,得舍利子988粒,立塔於院西南。由是泉郡布金院聲名遠播,四方善信紛紛來朝,香火極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