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琴訪友圖

攜琴訪友圖

是常見的中國繪畫的名稱,其中著名的有宋朝范寬所畫;明朝戴進所畫;清朝陳卓和王翚所畫等。

典故


“攜琴訪友”這樣一個題材,在古代繪畫、瓷器、漆器和雕刻中十分常見。但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典故,卻不太清楚。
攜琴訪友圖
攜琴訪友圖
歷史上與琴有關的故事,倒是不少。最著名的是“高山流水”:俞伯牙攜琴去訪鍾子期,半路上聽說他已經死了。於是恨世上再無知音,在子期墓前哭祭,感慨知音難再,碎琴以報,也不管那架古琴如何價值連城。
另一個有名點的故事,是“對牛彈琴”:古時候有位琴家公明儀,演奏水平很高,粉絲很多。有天他攜琴訪友,去討表揚。路過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一條牛原本正在吃草,見公明儀路過,抬起頭來,深情地望了他一眼。公明儀以為遇到了知音,便坐下來,撫弦弄琴,傾心演奏了一曲。非常遺憾的是,牛聽到琴聲,反而低下頭去大嚼青草,令著名演奏家公明儀大為掃興。

類型


宋·范寬《攜琴訪友圖》
【文物現狀】:
1860年“火燒圓明園”后被掠奪併流失海外,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簡介】
攜琴訪友圖,宋代畫家范寬繪製。
【相關資料】
范寬,又名中正,字仲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卒年不詳,據畫史記載,他生於五代末,在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年還健在。工山水,始師李成,又師荊浩,后感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遂移居終南太華山中,長期觀摩寫生,山川氣勢盡收胸臆,終成一代大師。為山水畫形成期北方畫派之主流畫家。
明·文徵明《攜琴訪友圖》
尺寸為:132×60cm。
文徵明《攜琴訪友圖》
文徵明《攜琴訪友圖》
題識:嘉靖丙戌三月既望徵明制。
鈐印:文徵明印、征仲、停雲
題跋:文太史先生畫法,早歲師宋人筆,中師趙榮祿,最後師梅沙彌,故此圖仿范華源法也。蒼古沉森,足掩千古,其為難得,舊為吾伴竹居中物久已。我之今獲再觀,楚人之兮,任其流轉,何必以得失繫心第。謂此世間奇琛,須令真賞之士,共加愛護可耳。後學陸師道。鈐印:子傳
鑒藏印:三十年精力所鑒、半丁平生真賞、山陰陳年、陳半丁所藏書畫印、十峰秘玩、天風閣物、寶鄂山房珍藏
說明:此作經劉恕、陳半丁等人收藏。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明·戴進《攜琴訪友圖》
明 戴進《攜琴訪友圖》
明 戴進《攜琴訪友圖》
戴進(1388-1462),字文進,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浙派”創始人。其父為職業畫家,永樂末年隨父應詔入京,才成為宮廷畫家。擅長山水、佛道、人物、走獸、花鳥等題材,繪畫被時人稱為“絕藝”。除山水畫,還擅佛道、人物,南京多處寺院均有手跡留存。所開創的浙派,繼承了宋代繪畫的優良傳統,注重題材的生活意義,側重全局結構,畫風豪邁,在中國繪畫史上有十分廣泛的影響。現存作品有《松岩蕭石圖》,藏於日本大阪博物館。
清·陳卓《攜琴訪友圖》
此為清陳卓的《攜琴訪友圖》。南京博物院藏。
《攜琴訪友圖》是陳卓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畫面的構圖疏朗有致,特別是水閣的結構準確,人物的線條自南宋畫家而來,山石的用筆也接近於南宋的院派風格,同當時四王吳惲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也是王原祁所極為不滿的所在。有一個問題值得細說,我們以往的美術歷史都將龔半千當做金陵畫派的領袖,其實這是錯誤的。這個畫派的真正首領是陳卓,龔半千隻是其中藝術水準最高的畫家,而不是領袖。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陳卓(1634--?年)字中立,北京人,家金陵(今南京),山水工細,人物、花卉均極擅長。
清·王翚《攜琴訪友圖》
清 王翚《攜琴訪友圖》
清 王翚《攜琴訪友圖》
王翚,字石谷,號臞樵、耕煙散人、清暉主人、烏目山人、劍門樵客,江蘇常熟人。嗜畫,似有夙慧,運筆構思,天機迸露,迥非時流所能。與同時代的畫家太倉王時敏王鑒王原祁並稱“四王”;合吳歷、惲壽平,世稱“清六家”。被稱為清初畫聖。是清初“四王”中技法比較全面,成就比較突出的一位。
王翚出身於文人世家,祖上五世均善畫,王翚自幼也喜愛繪畫,曾拜同鄉張珂為師,經常為畫商摹制假古畫出售,20歲時已具有極高的仿古能力。他的才能被王鑒發現,收為弟子,又介紹給王時敏,遂得到二王指授,並拿出家藏珍品讓他臨摹,王翚畫藝又有大進。40歲左右已成為一代大家,時人稱為“畫聖”、“海內第一”。60歲時,他由王原祁推薦,被康熙召幸,作《南巡圖》。《康熙南巡圖卷》共十二大卷,堪稱王翚創作畫中的鉅制,畫面自京城永定門開始,至紹興大禹廟,再經金陵回京城,沿途城鄉風光、社會生活、山川景色以及康熙南巡時的盛況,安排得井然有序,又富於穿插變化,場面之浩繁,內容之豐富,筆墨之多樣,實為清代手卷中的宏篇,可以看出王翚駕馭場景的高超能力。王翚因作此畫而名聲日隆,一時求畫者擠破門。此後王翚作畫就不象以前認真了,應付之畫甚多。後人學他風格者很多,形成“虞山派”。
王翚山水畫,有早、中、晚三期的變化,25歲以前為早期,主要摹仿古畫,筆墨尚未成熟,顯得有些幼稚,35歲到60歲為中期,這時期他廣泛吸取前人優良技法,融匯南北諸家之長,作畫又專心精意,不肯苟簡,因此,這一時期作品最為精彩,技法精巧,清麗工秀。《康熙南巡圖卷》就屬這一時期的作品。60歲以後是他的晚期,由於求畫者甚多,作品多為應酬之作,難免粗製濫造,還出現了不少代筆畫。由於技法純熟,形成了一定格式,下筆也往往帶有習氣,不及中期生動英姿,但晚年也有一些傑作。
王翚《攜琴訪友圖》款署“壬寅臘月既望,虞山王翚”。按壬寅為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作者時年三十一歲,屬早年的作品。現藏山東省沂水縣明清兩代縉紳劉氏家族後人手中。
攜琴訪友
攜琴訪友
藝術家:白宗魏
名稱:白宗魏,乙丑(1925年)作攜琴訪友立軸
材質、形制:設色紙本
尺寸:70×37cm
清·黃慎《攜琴訪友圖》
攜琴訪友圖
攜琴訪友圖
【名稱】《攜琴訪友圖》
【作者】黃慎
【類別】中國名畫
【年代】不詳
【時代】清代
【材質】】紙本
【文物現狀】中國上海博物館
【規格】縱168厘米,橫88.5厘米;
在這件作品中城關外,崦岩絕蛾,左右對峙,山下道坦處,有三位騎驢緩行的老人,僕人肩背囊琴相隨,尋視訪友,情意甚殷。在百年老樹環繞處,有靜室明軒,幽雅宜人。正等候來客,內外呼應。置陳布局,精心鋪排,主次分明。茅屋、古樹、老翁勾點精到,山崖城關,筆墨概括簡練,筆觸潑辣粗放。擷取人物神態駕輕就熟,功力堅實。
攜琴訪友圖卷,畫作,清代上睿作。
畫心縱28.1厘米,橫107.3厘米。紙本,設色。畫中一位有琴童跟隨的琴家,已離開自己的住舍,走上木橋,正在向閑卧在梧竹幽居中的知音友人那裡進發。全圖景物按排聚散合度,虛實相生。以極其纖美的筆觸對環境進行鋪墊描繪,收到了烘託人物的活動和突出主題的良好效果。款署“癸酉小春用文太史筆意為友桐先生補圖。蒲室子睿。”鈐“目存”印。清宮寶璽有“乾隆鑒賞”、“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曾經清內府庋藏。《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著錄。旅順博物館收藏。

作品欣賞


宣德青花攜酒尋芳(攜琴訪友)圖梅瓶
該瓶1972年出自桂林市東郊明代靖江安肅王朱經扶夫婦合葬墓。瓶體工整端正,美觀秀雅。胎體厚重,瓷質細膩,釉色勻潤白凈,極其雅緻奪目。小唇口,圓台狀短頸,頸下部外斜,豐肩圓腹,腹以下至足漸收,沙底略上斂。整器圖案共分四層,各層間以弦紋分隔。頸部繪青花龜背錦地紋。肩部繪青花波濤開光海馬紋。其波濤有濁浪排空之感,洶湧澎湃,氣勢磅礴。海馬則奮蹄疾首,極富力度。脛部繪青花海波紋,與肩部海波紋遙相對應,筆法誇張灑脫而又不失寫實風格,流暢而又豪放,給人以寬闊無邊之感。腹部主題圖案繪青花山水人物圖,取古文人雅土“攜酒尋芳”及“攜琴訪友”之意,頗富情趣。圖中一高士神態怡然,坐騎徐行。從其衣著服飾著應為朝廷官員。馬前一琴童狀琴引路,馬後另一僕人肩擔酒食隨行。遠處群山滴翠,碧水橫流。整圖構圖精妙,形神兼備。筆法極為細膩,人物馬匹器用景物比例準確,層次分明,線條流暢。路旁柳枝隨風搖曳,人物衣飾亦隱約飄動,生動有趣,猶如一幅精美的中國水墨畫。古代文人畫中常有“攜酒尋芳”“攜琴訪友”這類題材。與春秋時期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及魏晉以後文人高土隱居山林,相聚豪飲,琴棋書畫有關。此瓶另一特色是圖中僕人肩上所擔,一頭為一隻竹編的三層食簟,另一頭為一隻裝滿美酒的梅瓶,這隻瓶中瓶對研究古代酒文化及梅瓶用途提供了形象直觀的實物資料。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是中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期,該瓶從器形到圖案可謂奇花瓷器中之極品。
《攜琴訪友圖》
《攜琴訪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