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7條詞條名為城隍廟的結果 展開

城隍廟

安徽省阜陽城隍廟

老城隍廟位於阜城解放北大街路西,始建於西漢初年,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重修潁州城隍廟,並進行皇封,成為全國唯一受過皇封的城隍廟。清乾隆年間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維修,民國期間扒廟毀神,后改為中山紀念堂、民眾教育館,現為阜陽市文化館辦公場所。

阜陽城隍廟


一、城隍廟敬拜的神像
我國原始信仰系多神論,即“萬物有靈”,或祭山石、或祭樹木,多在郊野。隨著宗教的產生和庵、觀、寺、廟的發展,各種祭祀活動有了固定的廟址、日期和偶像。
城隍廟敬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說的:“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的城隍老爺。
二、城隍廟之設置
進士李宜春撰修的《潁州志》卷下,對城隍廟作了這樣記載:
“在潁州北城之西南隅,有堂,有退室,有東西廊房,有重門大街之口有起敬坊。神有靈則當書,人有功則當記,此天下之通典,而今昔不易之定論也。神有益於人,人之祟祀乎神,故往往見諸史傳。況城隍尤切於民生,保障陰司人之善惡與人道幽明相為表裡,豈不可以不祀乎。潁州城隍最有靈驗,保障一郡百姓之安危。”
“潁為宋元相據之衡,我太祖高皇帝龍飛淮甸,潁為龍岫之邦,城隍默佑,羽運顯著靈績,故神器有歸,國祚一統,勒敕號命褒封監察司民靈佑候,則神之威德丕著,當朝尤盛”。
由於年久失修,廟址狹隘,殿廡朽爛,神像剝落,潁州前任知府福建人氏高明為之重修,經理開闢基址,正殿兩廡,門廊垣煥然一新。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長垣人氏李溥由進士欽升穎州知府,既考古傳,尤坊民意,都說城隍至靈且驗,不能忘記前幾任之功績,而神之靈績亦不能掩泯,遂修其未備,補其缺略,並刻碑銘記,永誌不忘,銘曰:“赫赫城隍,丕著威德,監察善惡,永保斯民,保障江淮,自古及今。
舊社會裡城隍廟熱鬧極了,這裡稱為“相地”,又稱“福地”,茶館、戲樓、酒肆林立,有八家說書場,算命打卦的,練武賣藝的,玩大馬戲的,賣葯的,唱花鼓燈的,賣吃的,可以說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門,啥樣的人都有。農曆四月十九日,城隍爺過生日這天,廟裡各殿堂著意布置了一番,廟門口貼上黃紙露布,搭起席棚,門楣上掛著彩紙剪的法簾,神像前掛著幃帳,凡是有神像的地方都點燃長明燈,燒起煙火,整個城隍廟裡香煙繚繞,鐘鼓齊鳴,善男信女,都來向城隍爺、城隍奶奶磕頭焚香,祈求平安。
三、府城隍和縣城隍
阜陽有兩個城隍,一是府城隍,在西邊;就是現今地區群藝館地址。一是縣城隍,在府城隍之東,府、縣城隍相鄰,縣城隍只有一層院落,三間大殿,供奉著城隍爺、城隍奶奶的神像,規模甚小,香火不大。民國十六年舊曆臘月三十日縣城隍爺神像被國民黨縣黨部拆除,城隍廟改為新市場,縣城隍廟改建成初級小學,即阜陽縣立第四初級小學,岳石安先生擔任校長。
府城隍后樓五間,當中三間是城隍爺、城隍奶奶的神像。有兩房城隍奶奶,一座是長房,一座是偏房。東頭一間是城隍爺的灶房,塑有灶爺神像,西頭一間是城隍爺的庫房,有庫爺神像一座。中聞是大殿三間,前院有東、西廊房十二間,是城惶爺手下的人曹官。比東、西廊房的布置,同東嶽廟十殿閻君相彷彿,不過城隍廟是十二間廊房,而東嶽廟只有十間廊房。
東、西廊坊的人曹官,個個面貌猙獰、樣子凶煞,手持生死簿,塑造出十二種刑罰,如上刀山、下油鍋、過奈河橋、鋸解、剜心、挖眼,令入觸目驚心,毛骨悚然。這就是城隍老爺監督百姓,人人要積德行善做好事,城隍爺可以保佑你平安無事,如果在人事間不聽城隍爺的勸告,做了傷天害理的壞事,死後就要受到十殿閻王的嚴厲懲罰。
十二廊房的南端是城隍爺手下領班人的神像,個個塑造得威風凜凜,神武異常,這裡有速報神、華陀像,據說這是給城隍老爺治病和送信的官兒。廟外花戲樓底下,有一尊泥馬像,據說這是城隍老爺騎的神馬。
每年農曆四月十九日,地方官紳、百姓都來到這裡慶賀,給城隍爺、城隍奶奶拜壽。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日,城隍爺、城隍奶奶要到大石橋北的“雙廟寺”住上三天,“雙廟寺”是城隍爺的行宮。這一天廟裡的道士們就搭帳蓬,抬著城隍爺、城隍奶奶的座像敲鑼打鼓、吹笙鳴炮,地方官員、紳士都在後面跟著歡送,那熱鬧的場面,可以說是傾城而出,如同過春節一樣。三天過後,又敲鑼打鼓、放炮、張燈結綵,把城隍爺、城隍奶奶接回來。
四、城隍廟的廟產和道士
城隍廟的廟產有三頃六十畝,在城西南道士庄一帶,城隍廟的香火很大,收入很可觀。城隍廟、迎祥觀、火神廟、文昌閣、劉公祠都是屬於一個道教系統。城隍廟裡沒有固定的道士,而是由這五處的道士輪換管理的。在迎祥觀管理三年,再到城隍廟管理,再到文昌閣等處。每三年輪換一次,在這三年中廟產和香火的收入,概由主持者管業。
阜陽城隍廟大殿
阜陽城隍廟大殿
自清末民初以來,城隍廟最後的三任道士是:范老會道長,常駐在迎祥觀。程志遠道長常駐在江西會館,最後一任是王老守道長,駐在城隍廟西廊房,王老守祖居西關外菜園。城隍廟的全盛時期是民國初年。王老守收有五位徒弟。大徒弟牛香元,是大河東華庄人,出師后,主持火神廟。二徒弟常華庵,字理初,大田集南常庄人,常幼年喪父母,十二歲進城隍廟拜王老守道長為師,學得吹奏笙管技藝。民國十六年城隍爺神像拆除,被派到劉公祠、升任道長,一九八一年五月三十一日病故,享年九十一歲,葬於劉公祠高台之右側。常華庵後來成為阜陽宗教界上層人士,曾到北京出席過全國道教會議。常有兩位徒弟為牛宗起、劉宗欽二人。
王老守的三徒弟是李彬,是城隍廟裡的燒鍋做飯的道士,後來雙目失明了。四徒弟江志遠,會吹奏笙管樂器。五徒弟:楊振山,口孜集人,解放以後經營柴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