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7條詞條名為城隍廟的結果 展開

城隍廟

福建省廈門市城隍廟

城隍徠廟是廈門最早的神廟,明永樂間與廈門城同時興建,上世紀20年代前後拆為馬路,現只存巷名城隍廟巷。現在行宮已於中山路城隍廟巷內。

古廟狀況


目前,廈門僅存三座城隍廟,一座在后溪,一座在馬巷,一座在思明區廈門古城中山路。
城隍廟
城隍廟
廈門城城隍廟現址於廈門城內城隍廟巷。

歷史淵源


元末明初,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常時受倭寇侵犯,明政府為加強海防,明太祖命江夏侯周德興在東南沿海設置防倭衛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廈門城建成。因廈門地理位置特殊在明鄭時期作為鄭成功反清復明的重要基地,廈門城扮演尤為重要的角色。自清代以來興泉永道、福建省水師提督府等重要政治行政中心皆設於廈門城內。清道光《廈門志》亦有詳細標明。據現存於廈門博物館清代道光石碑表明自築廈門城即設城隍之神,城隍廟與廈門城並稱廈門城城隍。城隍之神源於古人對城池的信仰,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化身。

典故


清道光《廈門志》有圖載明廈門城城隍廟於廈門城內,約為現古城西路一帶。正殿供奉城隍神像、文武判官塑像,走廊有十二司官,前殿有七爺八爺、牛頭馬面等大型泥塑。1919年因修建馬路,城隍廟前部分建築被拆毀,留下正殿、偏殿、後殿,破舊不堪。乞丐、拾荒者經常在這棲身成了“乞丐營”。之後將清衛隊設在廟中。1945年,抗戰勝利后,東日保衛團、中華保辦事處設在廟內。1970年,廈門霞溪小學、東輝小學曾借廟宇作為教室之用。1979年,在廟前半部建五層大樓思明區人民醫院。

保存完好


文革期間廟宇遭受破壞后,有一禾山信眾將廟內供奉的民國時期城隍神像請至城隍廟友宮南壽宮內供奉,至此城隍文化得以在中山路延續。除此之外尚有一尊由住持烏師保護下的開基祖金身(即建至今的城隍隍神像)幾經輾轉保存至今。烏師死後由其女兒鄭亞治將城隍金身請至牆頂巷7號住宅內供信眾供奉,后鄭亞治身亡由其弟鄭承基繼承父志將城隍神像供於家內,因懼怕貪圖神像價值的人前來打擾,常年避客隱居家中。至此以後,廈門城城隍隱居南壽宮,開基祖金身流落民間。被有心人假以神意乘空利用。
近年來,在海內外華人僑胞、台灣同胞的一致努力和支持下,廈門城城隍廟行宮得以在城隍廟遺址古城西路範圍內,重新展現在世人眼前。

民俗文化


重徠建后的廈門城城隍廟行宮在人民群眾的擁護下,霞溪社區居民與社會各界賢達自發組建廈門城城隍理事會,理事會自成立以來堅持擁護黨的領導,認真貫徹學習宗教部門政策法規,由始至終秉承“弘揚社會正氣、傳承城隍文化、踐行群眾路線、服務百姓安康”為原則,積極開展社會公益事業,宣傳古城文化、弘揚城隍愛國主義精神。理事會組建以來受邀參加永寧古城文化節、世界城隍聯誼會、金門迎城隍文化節等多項對台交流活動,並成功承辦2014海峽兩岸城隍文化論壇,海峽兩岸廈門城城隍新聞發布會、海峽兩岸古城元旦民俗歡樂匯、廈門古城七夕民俗文化節、古城重陽民俗文化節,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
城隍廟
城隍廟

興盛時期


廈門城城隍廟行宮落成以來,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新加坡楊桃園城隍廟、馬來西亞三聖宮、泰國華光寶殿、台南鹿耳門聖母廟、台灣廟宇金蘭會、台南七股唐明殿、金門浯島城隍廟、南投埔里瀛海城隍廟、台北淡水賢孝玄聖殿等皆組織信眾前來參拜。廈門城城隍文化以成為海外僑胞、台灣同胞心繫祖國大陸的感情紐帶,也成為兩岸民眾交流的重要平台。恢復廈門城城隍文化、重建廈門城城隍廟,已然成為兩岸群眾的共同呼聲及心愿。
后溪城隍廟位於集美后溪鎮城內村,康熙元年(1662年)同安總兵施琅奉命建造霞城時,在南城門內(臨海門)建城隍廟,道光元年(1821年)同安人陳金城奉請該廟城隍金身渡台,並於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建成霞海城隍廟。
至於馬巷的城隍廟,則於清康熙年間馬巷設廳時所建,當時轄金門、澎湖等地,所以,現在金門、澎湖一帶有眾多善信前來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