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部勞損
腰骶部勞損
腰徠骶部勞損(LumbosacralStrain)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其實質是第5腰椎和第1骶椎間軟、硬組織的積累性損傷,包括腰骶部韌帶、肌腱、腱膜、筋膜、椎間盤及椎骨關節的勞損。骶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的積累性損傷。
活動的腰椎與固定的骶椎之間承受著較大的屈、伸、旋轉及剪式應力,且先天性畸形較多,容易發生退變。久病、體弱、急性腰扭傷未愈等也是發病因素。發病部位常在骶棘肌、腰骶棘間韌帶、腰骶關節突或骶髂關節。重體力勞動,尤其是長期在不良體位勞動者多見。
由於長期高肌張力,肌內壓增高,血供不足,缺血缺氧,肌糖元代謝不全,產生的乳酸等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清除,導致肌肉萎縮、水腫及粘連,產生肌肉勞損。進而肌力減弱,應力集中於韌帶及關節囊,使之遭受過多的牽拉而彈性減弱,並出現水腫、粘連、纖維增生及肥厚,最後發生韌帶勞損。
主要癥狀是下腰痛,勞動后加重,休息后緩解,局部壓痛。治療採用綜合療法,包括清除病因、增強體力、壓痛點封閉、理療、按摩及針灸。癥狀重者可卧床休息或用圍腰。預防重點是保持良好姿勢,注意體育鍛煉,避免以不良的體位工作過久。
當肌肉超負荷工作,長時間保持強力收縮狀態時,肌肉內壓力增高,血供不足,缺血缺氧,能源得不到充分補充,肌糖原代謝不全,產生的大量乳酸等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清除,導致肌萎縮,水腫及粘連,產生肌肉勞損。肌肉勞損后,肌力減弱,保持姿勢的應力集中於韌帶和關節囊,韌帶和關節囊遭受過多的牽拉而彈性減弱,併發生水腫,結果導致粘連、纖維增生、肥厚等一系列改變,最後發生韌帶和關節勞損。腰骶部的勞損與局部解剖特點有關。腰骶部在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間形成一個約120度的角,上方為活動性較大的腰椎,下方為固定的骶椎,這種結構使腰骶部必須承受較大的伸屈、旋轉和剪式應力。經常、反覆、持續的機械應力作用於腰骶部軟組織及骨關節,將發生局部組織結構、理化性能、運動規律的細微變化,而長期、少量的細微變化積累至超出腰骶部軟、硬組織的代償能力時就會產生腰骶部的勞損。
有人認為,腰椎過多前凸致腰骶角變小,將增加腰骶部的剪式應力。如果第三腰椎的中心垂線落在骶椎面的前方,腰骶關節突和前方韌帶將會遭受更大應力。穿越腰骶關節面的垂線與地面所形成的角大於30。時,腰骶部易受損害。肌肉發育差,腰椎前凸增加,體質肥胖、體重增加、腹部膨出,都會增加腰骶部剪式應力,容易引起勞損。
臨床上常見腰骶部勞損患者,其原因很複雜,牽涉面亦最廣,固然有些腰背痛系由於腰背部以外其他系統引起,然而由於腰骶部本身引起者仍占絕大多數,從解剖觀點看,腰骶部表現有下列特點:
1、腰骶部的位置
腰骶部正常位於活動度較大的腰椎與甚少活動的骨盆交接處,同時又位於腰椎生理前凸與腰椎生理后凸的交接處,槓桿作用特別大,容易受到損傷。
2、腰骶部關節
腰骶部關節特別多,達20餘個,且關節又經常處於運動狀態,不論行走、站立或坐位時均在負重,維持關節穩定的因素如關節囊、韌帶稍有損傷,關節面稍有不對稱或不適合情況時,即可發生疼痛。骶髂關節是脊柱與下肢間的重要緩衝部分,抬重物時,背伸肌與繩肌同時緊張,該關節易受到勞損。
3、腰骶尾部的軟組織
腰骶尾部的軟組織結構亦較複雜,肌肉過度收縮時,常使豎脊肌或臀大肌的起始部發生撕裂,該部可以出血、腫脹、肌肉痙攣。當暴力作用於腰骶部,肌肉未作預防或不能制止,以致超過正常活動範圍時,韌帶可發生扭傷,併發肌肉痙攣。韌帶受傷后的出血及機化可使其失去正常張力及韌性,造成關節鬆弛。軟組織損傷后,充血及血腫可壓迫神經。急性損傷后如未及時處理,可發生粘連,牽扯周圍肌肉,減少運動範圍,更易再次遭受損傷;粘連又可引起肌肉反射性痙攣,造成不正常體位,因而使韌帶處於慢性緊張狀態。肌肉痙攣時,因發生肌肉缺血,牽涉痛面積擴大。
交感干骶部一般有6個神經節,可能少至3個或多至6個,不過體積較小。尾部只有1個尾部神經節。神經節之間以節間支及腰骶部筋膜易發生損傷,骶髂筋膜外上方因有來自腰神經后支,臀上皮神經分支及伴隨的小血管,形成血管神經束在此處穿出,形成固有孔隙,此處的骶髂筋膜較薄弱,深面有較豐富的脂肪組織,當劇烈彎腰時,臀大肌猛烈收縮,深部脂肪組織受壓,經固有裂孔或骶髂筋膜撕裂處疝出而形成脂肪疝,壓迫神經、血管。
4、腰骶部神經
腰骶部的腰神經根徑路甚長,神經根易受卡壓的部位有以下幾個:
①、椎間盤與黃韌帶間隙;
②、側隱窩;
③、上關節突旁溝;
④、椎弓根下溝;
⑤、椎間孔。
途中任何周圍組織變化均可壓迫或刺激神經,常見者如椎間盤突出、黃韌帶肥厚,其他如梨狀肌肥厚或1個椎間孔通過2個神經根時均可引起。
腰骶神經根在椎間孔內相對固定,當有致壓因素存在時,神經根可因張力增加而受損。有人推測,當神經根拉長8%時,可致靜脈淤積,而拉長15%時,神經內血液完全阻斷。研究表明,腰骶神經根的血供較外周神經貧乏,腰骶神經分別接受遠端和近端根動脈的血供,這些血管在神經近端1/3處吻合,腰骶神經易因卡壓和牽拉而發生缺血性損害。
腰神經后支在行程中也易遭受損傷。郭世紱等研究腰神經后支全部行程中有6個固定點,即:出孔點、橫突點、入肌點、出肌點、出筋膜點及入臀點,其中出孔點、橫突點和入臀點均有纖維骨性管固定,這些部位如遭受損傷或牽拉,可產生局部或牽拉性腰腿痛。
先天性腰骶部畸形
5、先天性畸形
腰骶部的先天性畸形特別多,常使腰部力量不平衡,引起損傷性關節炎或使韌帶肌肉附著部分減弱,一旦成人從事較多體力勞動時,即可出現癥狀。 6、姿勢不良與慢性勞損
姿勢不良常引起腰骶部慢性勞損。瘦長體型者,脊柱細長,活動範圍大,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常增大,腰骶部棘突互相抵觸;短粗體型者,關節突常呈半月型,運動受限,腰椎前凸亦增加。身體其他部分畸形,如胸椎后凸、脊椎側凸、一側下肢短縮、扁平足、嬰兒癱均能引起腰骶部慢性勞損。腰骶部各組織中,如末梢神經受刺激而發生疼痛,一般為局限性,如同時產生下肢疼痛,可能為放射性,由於病變直接壓迫神經根所致;亦可為牽涉性,由於某一神經末梢將刺激傳至脊髓中樞后,使同一神經根所分佈的其他區域感到疼痛。
腰痛最常見的原因為腰椎韌帶、關節囊的勞損與扭傷。腰段脊柱用力前屈時,可引起椎體前部或後部的組織(如筋膜、韌帶、關節囊及椎弓根)的損傷,有時兩者能同時受傷。損傷輕重視暴力大小、方向、解剖情況及受傷時的姿勢而定。脊柱過度前屈時,骨折多發於胸腰段脊柱,很少在下部腰椎。原因是胸腰段脊柱的前後活動範圍較大,而下部腰椎與不活動的骨盆相連,又有韌帶連結,活動範圍較小。同時,腰段脊柱的前凸又可抵抗前屈損傷,腰椎前屈受傷時,後部韌帶往往先斷裂,然後發生椎體前緣骨折。
如受傷時雙膝伸直,骨盆因大腿後部肌肉拉緊而向後方傾斜,腰骶部張力及壓力增加,可發生後部韌帶破裂,后縱韌帶及纖維環亦偶爾能破裂。滑倒、從樓梯或自行車上摔下時,往往雙手撐地以求避,但如避不及或手中有物,外力即直接作用於腰椎與骨盆之間,此時有保護作用的腰椎前凸因適應外力而消失,扭傷極易發生。此外,如在膝關節伸直彎腰舉重物、麻醉下進行手術均能引起腰部扭傷。
在相當大的外力下,腰骶關節附近的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有時后縱韌帶及纖維環的後部都可發生破裂,黃韌帶因有彈性而不易破裂,如L5有部分或全部骶化,或其橫突過大,該椎體具有相當穩定性,韌帶破裂則發生於L4~5之間。如L5橫突小,S1棘突發育不佳或有脊柱裂,該處韌帶組織薄弱,亦易於受傷。
腰骶部勞損
此外,下面一些情況也可以引起慢性腰痛:
1、椎體間不穩定:上一椎體從下一椎體上移位,稱為假性脊椎滑脫或不穩定脊椎。
2、椎間關節退變:表現為小關節面的骨質密度增加、邊緣不整、骨刺增生等,嚴重者甚至發生小關節錯位,有的上關節突的尖端向上外延伸,是退變后增生的結果。
3、棘突間接觸和假關節形成:兩個棘突在接觸緣發生骨質硬化,並向兩側增生,甚至形成典型的假關節。
4、脊椎退變:一般隨年齡增大引起,腰椎過度負荷或不斷遭受重複而輕微的損傷也可促使退變提前發生。
5、腰部陳舊性扭傷:腰部扭傷后,豎脊肌起保護作用而痙攣,損傷的組織日後可能發生纖維性癒合,在日常生活中遺有不適感。如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因破裂未癒合,脊椎各關節囊日後必鬆弛,因而椎體不穩定,前屈后伸即能引起關節半脫位。
6、骨質疏鬆:隨年齡增長,骨質疏鬆發病率不斷提高,且特別容易累及脊椎。當鈣吸收或代謝障礙時,血清鈣降低,致使神經肌肉敏感性增高,使痛閾降低。當鈣含量降低時,骨的機械應力降低,輕度外傷可造成微細骨折,軟組織出血、滲出、變性及鈣化,骨質疏鬆常併發退行性關節退變,致椎體、椎間盤、椎間孔等的結構位置和機能形態改變,包括硬化、增生、變形等改變,引起關節韌帶、肌肉功能失調,刺激和壓迫神經,引起腰背疼痛。
腰骶部勞損的主要癥狀是腰痛或腰骶部疼痛,勞動后癥狀加重、休息后癥狀緩解。患慢性病、情緒低落或氣候變化時,疼痛加重或複發。勞損的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亦異,一般在局部可查到壓痛或叩擊痛,也可有姿勢改變或跛行。無神經障礙。X射線檢查及化驗檢查均無異常。有姿勢不良、下肢畸形、從事強迫體位勞動或缺少體育鍛煉等病史者,出現上述臨床表現時,需考慮此症。診斷時,需與肌筋膜綜合征、骨關節疾患和盆腔內臟器疾患相鑒別。腰骶部疼痛是腰骶部勞損的主要表現,局部常有僵硬感,腰部活動可受限。受風著涼、過度疲勞可使癥狀加重及反覆發生。急性發作時腰骶部疼痛較為劇烈,腰骶兩側局部肌肉痙攣,腰部活動障礙,站立及行走亦受影響。
體格檢查除腰骶部有壓痛及叩擊痛外,一般無陽性體征。血沉及抗“0”均為正常。X線檢查亦無異常發現,有時可有腰骶椎的退行性改變。
急性期應行卧床休息1~3周,一般採用硬板床仰卧,雙膝稍屈曲,以增大腰骶角,緩解疼痛,減輕組織水腫。
同時加強腰背肌和腹肌的功能鍛煉,以增強肌力,改善體位姿勢,提高代償能力,有利早日康復。手法推拿可松解粘連,中草藥外敷有舒筋活血、消腫止痛等功效,可酌情採用。
第一,保證正確的坐姿,儘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將後背坐直,並保持頸部的挺直。
第二,應每周不少於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的鍛煉,這是身體健康必需的。長期從事案頭工作的人,應增加工間休息和活動時間,以增強全身的血液循環,消除局部肌肉疲勞,預防和緩解頸椎的勞損。
正確坐姿
由於長時間地坐在坐椅上,體位相對固定,姿勢較少變化,腰部肌肉常處於某個方向的緊張狀態,使他們成為了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多發人群。上班族常有腰骶部疼痛癥狀,疼痛可輕可重。輕的時候,久坐后才產生癥狀;重的痛不可忍,卧床不起,稍動就痛,翻身也極為困難。有的病人數日或數周后出現下肢癥狀,下肢癥狀常與走、站有關,有的病人表現為持續性痛麻,癥狀重者影響行走活動,嚴重者下肢癱瘓。因此,如果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症,要及時卧床休息併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
徠連續工作1小時以上者,最好停下手中工作稍稍活動一下,做一些伸展及轉頭、轉體運動,避免因長期固定於一種姿勢而引起腰痛。在工作之餘,應適當參加羽毛球、乒乓球等體育鍛煉,增加背伸肌的力量。仰卧起坐和飛燕點水(卧位兩頭起)都是很好的鍛煉方法,慢跑快走、游泳更是全身運動的好方式,這些也都有助於防止肌肉勞損。上班族們要很好地利用椅背,盡量將腰背緊貼並倚靠椅背,腰部仍有空隙者,可以放置一個小靠墊,托起腰部,這樣使腰骶部的肌肉不會太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