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

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

《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 是宋代詩人蘇軾所作詩詞之一。

作品賞析


麋鹿性】草野優遊之性。宋曾鞏初發襄陽攜家夜登峴山置酒》詩:“頗適麋鹿性,頓驚清興長。”宋蘇軾《次韻孔文仲推官見贈》:“我本麋鹿性,諒非伏轅姿。”漢【洛生詠】下書生的諷詠聲,音色重濁。東晉士大夫多中原舊族,故盛行為“洛生詠”。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謝安﹞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劉孝標註引南朝宋明帝《文章志》:“安能作洛下書生詠,而少有鼻疾,語音濁。后名流多斆其詠,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人問顧長康何以不作洛生詠。答曰:‘何至作老婢聲。’”劉孝標註:“洛下書生詠,音重濁,故云老婢聲。”唐李白經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詩:“悶為洛生詠,醉發吳越調。”宋蘇軾《徑山道中次韻周長官》:“緬懷周與李,能作洛生詠。”漢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贈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蘇軾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於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紹聖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軾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今蘇州),時年65歲。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蘇軾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在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