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進戰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里記載的一篇兵法
- 詞語
進戰
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里記載的一篇兵法
是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里記載的一篇兵法,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可以採取進攻方式作戰的問題。它認為,在確知敵人有可能被打敗的條件下,就應當迅速而不失時機地向敵人發動進攻,這樣就能取得勝利。本篇引錄《左傳》的“見可則進”一語,是說發現有戰勝敵人的可能時就迅速發動進攻。這裡所講的“可”有兩層意義:一就力量對比方面而言,一就時機選擇而言。就是說,在敵我雙方力量對比上,我已具備擊敗敵人的優勢兵力時,就要選擇最佳時間而不失時機地向敵人發動進攻。顯而易見,本篇以“見可則進”為據,繼《攻戰》之後,從把握戰機的角度,進一步闡述進攻作戰的指導原則,這無疑是正確的。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已經查明敵人有被打敗的可能,就應當迅速出兵進攻它,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發現有可能戰勝敵人的時機,就迅速向它發動進攻。”
唐朝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書李靖出任定襄道行軍總管,率軍擊敗了東突厥,頡利可汗率眾退保鐵山,然後派遣使者到唐朝請罪,表示願意舉國歸附。唐太宗命以李靖前往迎接。頡利可汗雖然表面上請求朝見大唐皇帝,但內心裡卻猶豫不決,另有企圖。李靖看透了頡利可汗的心思。此時,太宗詔命鴻臚卿唐儉等人前往突厥進行安撫和宣諭。李靖於是對他的副將張公謹說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經抵達突厥,敵人必定會放心不疑。如果我們選派萬名騎兵帶上二十天糧食,從白道北出向它實施突然襲擊,一定能夠取得我們想要取得的勝利。”張公謹不無疑慮地說:“皇帝已經如約接受突厥來降,而我們的使者又在他們那裡,一旦採取行動,敵人加害他們可怎麼辦?”李靖斬釘截鐵地說:“戰機不可錯過,這正是漢初韓信能夠擊敗齊國所採取的戰法。像唐儉這些人犧牲了又有什麼值得可惜的呢?”於是,李靖揮軍疾速前進,抵達陰山時,遇到突厥一支千餘人的偵察部隊,便把他們全部俘虜而隨同唐軍一起前進。頡利可汗見到唐朝使者唐儉等人後,十分高興,根本沒有料想唐軍會來進攻之事。李靖的前鋒部隊乘著大霧天氣前進,當抵達距頡利可汗官署處所僅七里的時候,突厥兵才發覺唐軍已經迫在眼前。頡利可汗慌忙拉出隊伍還未擺好陣勢之時,李靖指揮唐軍猛烈衝殺,殲滅萬餘人,俘獲十餘萬,活捉頡利之子疊羅施,殺死頡利之妻隋朝義成公主。頡利可汗單騎倉皇西逃,後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獲而獻給朝廷。此戰的勝利,為唐朝開拓了自陰山向北直至大沙漠一帶大片土地。
凡與敵戰,若審知敵人有可勝之理,則宜速進兵以搗之,無有不勝。法曰:“見可則進。”①
唐李靖②為定襄道行軍總管,擊破突厥,頡利可汗③走保鐵山④,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歸附。以靖往迎之。頡利雖外請朝謁,而內懷遲疑。靖揣知其意。時詔鴻臚卿唐儉等慰諭之。靖謂副將張公謹曰:“詔使到彼,虜必自安。若萬騎齎二十日⑤糧,自白道⑥襲之,必得所欲。”公謹曰:“上已與約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⑦。如唐儉輩何足惜哉!”督兵疾進,行至陰山⑧,遇其斥候千餘,皆俘以隨軍⑨。頡利見使者大悅,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鋒乘霧而行,去其牙帳⑩七里,虜始覺,列兵未及陣,靖縱兵擊之,斬⑾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擒其子疊羅施⑿,殺義成公主⒀。頡利亡去,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之以獻。於是,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矣。⒁
① 見可則進: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但與原文略異,原文為:“見可而進。”
② 李靖:唐代著名軍事家。本名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東北)人。精兵法,善謀略。唐太宗時,任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等職。曾先後指揮唐軍南滅蕭銑、東平輔公祏、北擊東突厥、西討吐谷渾等重大作戰,因其戰功卓著而晉封衛國公。史載其一生撰著的兵書多達10餘種,但大都失傳了,現在僅有清人汪宗沂根據唐代杜佑《通典》等存錄的部分內容而輯成的三卷本《李衛公兵法》流傳於世。
④鐵山:位於陰山之北,在今內蒙古白雲鄂博境內。
⑤二十日: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三日”,今據史校改。
⑥白道:即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位於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⑦韓信所以破齊也:即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說齊歸漢,齊王為之所動,撤除屯守歷城(今山東濟南)防禦漢軍進攻的兵力。這時,韓信聽從辯士蒯徹建議,乘齊無備一舉襲破歷城,進至臨淄(今山東臨淄北),齊王敗走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⑧陰山:即今內蒙古境內之陰山。
⑨隨軍:馬本作“隨車”,與史載不符,今從唐本。
⑩牙帳:即突厥頡利可汗官署處所。
⑾斬: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轅”,今據史校改。
⑿疊羅施:馬本及汪本作“盅羅施”,唐本作“壘羅施”,皆誤,今據史校改。
⒀義成公主:即隋義成公主,本為突厥處羅可汗之妻,處羅死後,其弟頡利可汗納之為妻。
⒁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李靖傳》和《新唐書·李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