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學

科學技術學

科學技術學--對科學技術全面系統研究的科學。對科學技術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意義;研究目的與方法;研究內容與學科分類等諸方面進行了新的全面綜合性概述。並提出科學技術學是以科學技術整體(內部與外部)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嶄新學科。

目錄

正文


[關鍵詞]科學技術學,科技體系,認識科學技術,改造科學技術,駕馭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學是以科學技術整體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它既不同於科學學,也不同於技術學,它是一門把科學學與技術學有機統一的綜合科學。它的目的一方面在於揭示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在於掌握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制與規律,尋找新的原理和方法,改造科學技術,從而駕馭科學技術,使其朝著有利於人類及其社會進步的方向健康發展。
一、科學技術學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回顧
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源遠流長,各類學科競相生長。在原始社會中就誕生了與生產緊密聯繫的工藝技術和萌髮狀態的科學。在古代社會,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是開始有了一般科學技術與特殊科學技術的分化。即出現了自然哲學和包含在自然哲學中的具體科學技術(古代力學、古代化學、古代數學、古代建築學、古代紡織學、古代冶金學、古代物理學、等等。自然哲學和包含在自然哲學中的具體科學技術的出現,標誌著人類認識與改造總體世界與個體世界的一次飛躍。到了近代,近代科學技術的特點是大量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及其相應的技術進行了分化,並從自然哲學中分離開來,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群體。這標誌著一般科學技術與特殊科學技術的分化越來越細。到了現代,科學技術在科學理論與技術方法上更加趨向綜合與統一。自然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相互滲透,哲學(抽象科學技術)與具體科學技術(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技術、思維科學技術)相互滲透,形成更為複雜有序,嚴密的科學技術學科網路群體。人們為了揭示這個群體內科學、技術和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探討科學、技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類及其社會進步的關係,因此產生研究科學、技術和科學技術的科學學、技術學和科學技術學。
科學學(TheScience of Science)是以科學整體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其目的在於揭示科學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科學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1925年,波蘭社會學家F.茲納涅茨基首先提出“科學學”一詞。並提出建立“科學學”學科問題。1929年波蘭邏輯學家J.科塔爾賓斯基又提出了“科學的科學”一語,他的學生奧索夫斯基夫婦於1935年發表了《科學的科學》一文。論述了這門科學的研究範圍包括科學哲學、理論、分類和方法論、科學心理學、科學社會學、科學組織、科學史等。次年,該文被譯成英文發表,“科學的科學”的英文用詞“The Science of Science”沿用至今。同時,原蘇聯也出現了早期的科學學文獻。1926年,原蘇聯學者鮑里切夫斯基發表論文《科學學是一門精密科學》,指出科學學理論研究內容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科學內部本質的研究,二是科學外部社會作用的研究。1931年蘇聯學者格森在倫敦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宣讀論文《牛頓力學的社會經濟根源》,開創了從社會方面研究自然科學發展動力的先例。1935年,美國學者默頓發表論文《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科學與社會制度》,開創了科學社會學研究的先例。從三十年代未到六十年代初,英國學者J.貝爾納、美國學者D.普賴斯等,對科學學進行較系統的理論研究,先後發表了《科學的社會功能》(貝爾納,1939)、《科學與社會》(貝爾納,1953)、《歷史上的科學》(貝爾納,1954)、《巴比倫以來的科學》(普賴斯,1961)、《小科學、大科學》(普賴斯,1963)等著作。奠定了科學學理論基礎。之後,美國的庫恩、英國的齊曼又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把科學學理論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並分別著有《科學革命的結構》(庫恩,1963)、《共公知識――的社會範疇》(齊曼,1976)等等。近年來,原蘇聯和東歐國家重點推進應用科學學研究,強調科學預測與決策,科學組織與管理,等等。致力於科學學的理論與應用。科學學研究在我國也正在深入進行,我國學者近年來也相繼出版了《科學學綱要》(何鍾秀等,1981)、《科學學教程》(田夫等,1982)《科學學基礎》(夏禹龍等,1983)等著作,同時也發表了大量科學學方面的論文和論著。
技術學(TheScience of Technology)是以技術整體為對象的一門科學。其目的在於揭示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技術學在近代工業革命之後就為人們專門研究。德國的貝克曼、玻佩和英國的尤卡曾分別寫出了《技術學入門》、《發明史》、《工藝學歷史》、《技術辭典》、《工廠哲學》等著作。1977年,德國地質學家E.卡普爾寫作出了《技術學綱要》一書,提出了技術的“人體器官投影說”,認為技術是人體器官的結構與功能在外界的投影。1927年,德國工程師F.戴沙沃在《技術哲學》中提出“第四王國理論”,主張自然法測、合目的的加工,創造的目的三種要素相結合,就是發明,就是技術。卡普爾和戴沙沃的觀點構成德國技術學研究的兩大學派。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哲學家盧坂潤為代表的楊川春喜、武谷三男、星野芳朗、中村靜治、三村博晉等日本學者都是以技術論、技術學為名稱對技術作整體研究的,並分別著有《技術和科技政策》、《技術論論戰史》、《技術學入門》、《技術的哲學》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技術哲學也傳到美、英等國。在美國出版了《技術史與技術哲學》、《技術哲學論文集》、《分析的技術哲學》等著作。對技術的概念、技術的本質屬性、技術的發展動力機制、技術的結構與功能、技術設計、方法論以及技術的發展規律等問題進行較深入的研究。近幾十年來,除德國外,西方其它國家的技術學研究也相當活躍。法國主要集中研究技術的歷史發展、技術與文化、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等問題。美國技術學研究偏重於技術價值論、技術倫理學、現化技術發展史等等。70年代,國際上召開了一系列學術會議討論技術問題,發表了一大批論文和專著。現在義大利、荷蘭、西班牙、丹麥等國也在積極開展技術學研究。目前,原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還有亞洲一些國家(南朝鮮、印度等)也開始了技術學研究。技術學研究在我國也正方興未艾。我國學者近年來也相繼出版《技術論》(陳昌曙等,1985)、《技術學導論》(鄧樹增等,1987)、《技術學引論》(羅匡等,1989)等著作,同時也發表了大量的技術學方面的論文和專著。
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是把科學技術作為一個完整體系,研究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科學。把科學技術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進行研究已成為目前國內外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因此,關於科學技術學(科技學)的學科建設等問題也隨之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但由於科學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被提出來只是近些年的事,有關學科建設還有很多方面不夠成熟。儘管如此,近年來,國內外還是相繼出版了《科學技術論》、《科學技術哲學》等方面的不少專著。同時也發表了一些與科學技術學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和論著。然而把科學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提出並未獲得學術界的一致贊同,原因是很多學者的工作只是把科學學與技術學簡單地羅列在一起,即在編寫專著的過程中往往是一方面先講科學學(科學論,科學哲學),另一方面再來介紹技術學(技術論,技術哲學),並沒有真正將科學學(科學論,科學哲學)與技術學(技術論,技術哲學)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形成一個完整體系。從學科理論上講,很多方面的工作僅僅只是一種意向性研究,既沒有揭示整體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基本屬性,也沒有找出整體科學技術發展的機制與規律。這種理論上的鬆散性研究,很難使科學技術學在學科建設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過去人們把科學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提出來自然叫人一時難以接受。不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一體化進程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技社會化,社會科技化,科學技術體系的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隨著人們對總體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關於對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最新科研成果,請參閱本人在《科學學研究》雜誌1999年第3期上發表的《科學技術――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的基因組圖譜》和1991年第4期上發表的《科學技術體系進化的增殖周期規律》兩篇論文)的深入研究與揭示,科學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最終是會被學術界所確認,並且可以預測,隨著科學技術學這門新興學科的興起,其對日後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將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二、科學技術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
科學技術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技社會化和社會科技化,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的規模日益擴大,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不斷加深,人們逐漸認識到為了制定正確的科學技術政策,使科學技術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就必須對科學技術進行全面系統的總體研究。加強對科學技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注意科學技術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之間的聯繫,於是科學技術學這株幼苗就在現代科學技術的肥沃土壤里破土而出了。
科學技術學的形成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科學技術自身發展與科學技術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從十九世紀末開始,自然科學首先在物理學領域暴發了偉大革命,二十世紀初葉,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揭示了物質、運動、時間、空間之間的統一性。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法國的德布羅意、德國的海森伯格和地利的薛定諤等物理學家建立了量子力學體系,成功地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基本規律。二十世紀,生命科學也發生了革命。從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英國的F.克里克和美國的T.沃森等學者,把遺傳學從細胞水平推進到分子水平,並取得了驚人發展。證明了DNA遺傳信息的載體,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弄清了遺傳密碼的秘密。生物界在遺傳信息的水平上呈現出了統一性。自然科學革命為新的技術革命開拓了廣闊的情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以原子能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空間技術遺傳工程為標誌的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全面展開,它還包括自動控制、遙感、激光納米等技術以及合成材料工業。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內容日益豐富,影響極其深遠。
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是科學技術學產生的內部條件。現代科學技術革命造成了一個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傳統關係。兩大門類長期存在的壁壘正在被打破,鴻溝正在被填平。列寧關於在二十世紀將會出現自然科學奔向社會科學的洪流的預言已經變成現實。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推動了數學在各門學科,尤其是在社會科學許多學科,諸如: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廣泛應用。自然科學的一些方法和工具正在向它們迅速轉移,使這些學科向定量與定性及精密化方向綜合發展。在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浪潮中,大量湧現出各種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橫向學科、綜合學科。例如,環境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海洋科學技術、能源科學技術、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科學技術學、系統科學技術,等等。研究對象也越來越複雜化,它們既涉及自然現象,又涉及社會現象。兩大門類的相關學科交織在一起。現代科學技術革命中產生的新型綜合性、橫向性學科,如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橫跨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領域,兩大門類科學在控制關係、信息本質、系統屬性上達到高度一致,充分體現了客觀世界的統一性。整個科學技術理論與方法,在更高層次上表現出大綜合,並且有力地加強了哲學、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技術、思維科學技術、數學等的聯盟與結合。這樣包括“哲學、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技術、思維科學技術、數學及其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橫向學科、綜合學科等”在內的整個科學技術體系形成了。各門類、各學科、各層次和各序列的內部聯繫開始呈現出來,而這一切的出現已經有可能和非常有必要產生一門揭示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的學科,這就是科學技術學產生的內部動因。
1.小科技時代
現代科學技術活動日益社會化,這是科學技術學產生的外部動因。十九世紀末葉,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生產的社會化推動了科學技術活動的社會化。科學技術活動從個體勞動逐步過渡到集體勞動,並導致科研集體勞動組織的相繼出現。1871年,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首先創立卡文迪什實驗室。1876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研究工廠(所),這是集體研究活動的開始,而這時期的科學技術發展還僅僅是一種“小科學技術”時代。
2.大科技時代
但從此以後,各國則以政府名譽紛紛建立各種科學技術研究所(院)。這才標誌著“大科學技術”時代的即將到來。我國於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研究院,1929年在北京成立了北平研究院,各設理、工、醫、文等研究所。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延安創辦了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甚快,中國科學院成立之初科研單位僅有22個;研究人員200多名;到1980年,科研單位增至159個,研究人員增至83000人。顯然,許多國家的科學技術研究活動已從企業規模擴大到國家規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大科學技術的出現,科研活動的社會化程度更加提高。大科學技術就是指導彈核彈、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大型科學技術研究活動。一項大科學技術計劃的實施往往要耗資幾十億到幾百億美元。動用幾十萬科研人員參加單位幾萬戶,歷時幾年到幾十年。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生產密切結合併協調發展。隨著科學技術日益擴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也日益增多,國際性科研機構也迅速增加。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活動也日趨頻繁。許多科技活動巳擴展到國際規模。不少科研計劃和項目帶有全球性質。例如:1972年我國參加的“人與生物圈”研究計劃;1977年至1979年,我國參加的“全球大氣研究計劃”的第一次全球大氣試驗等。顯然,隨著國際合作研究的發展,科學技術活動的社會化程度又有新的提高。
3.超大科技時代
隨著21世紀的到來,科學技術又開始從“大科學技術”時代向“超大科學技術”時代邁進。“超大科技”將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科技創新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主流。21世紀將是超科技大發展的世紀,也可以說是一個超常規科學技術時代,超常規科技也可以說是指孕育時期的科學技術,這些科學技術的一個最重要特徵就是它的原創性。超大科學技術可以看成是原創性科學技術,這種類型的科學技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它的交叉性、邊緣性、橫向性和綜合性。超科學技術可以看成是大量的交叉科學技術、邊緣科學技術、橫向科學技術和綜合科學技術的總稱。因為這些科學技術正孕育著一個全新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超大科技”理念的建立將對未來決策者制訂宏、微觀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政策具有廣泛深遠的意義。未來人們將更加鼓勵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性研究。對孕育時期的科學技術進行積極保護和扶持。與此同時也將堅決地與偽科學技術和反科學技術現象作鬥爭。因為在超大科技時代,大量的偽科技現象泛濫,它們往往打著所謂“超常規科技”的旗子,實際干著反科技的事情,它們魚目混珠,欺騙群眾,對社會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超大科技時代,人們與偽科技和反科技現象的鬥爭應是堅決的、徹底的和毫不留情的。只有這樣,真正的超科技才能在孕育中健康成長。超大科技時代也是一個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元化時代。在科技研究與開發方面,它不同於小科技時代(個人行為)、大科技時代(政府行為)的一個最顯著特徵,就在於其是政府行為、個人行為、私營行為、企業行為、社會行為、團體行為等等多方面有機結合。
總之,現代科學技術活動社會化的重要結果就是形成了全球、全社會的科研系統,它包括各級各類的專業研究機構和實驗機構、科研管理的領導機構和職能機構、科技諮詢機構,科研經費和獎勵組織以及各種群眾性學術團體等。上述種種科學技術組織的活動是在有關活動的方針、政策、法令、條例規章、制度以及規劃、計劃等指導下和保障下進行的。受到各國的社會政治制度的制約。科學技術活動的各種社會因素往往通過社會的科研系統使其一端深入生產領域,植根於經濟基礎。另一端直接上層建築與政治、法律、藝術、宗教等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相互作用。全社會的科研系統巳經發展到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綜合,形成了一個從科研到開發再到生產經營的多層次、多序列的複雜結構,這就迫切需要一門學問專門研究全社會的科研系統的有效管理,探討科研工作的規律性,這就是科學技術學的現實任務。
綜上所述,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背景下,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和全球、全社會的科研系統同時形成的有利條件下,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廣闊領域裡,一門嶄新的學科――科學技術學將應運而生,它的出現一定會給未來世界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光明前景。
三、科學技術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意義
1.科學技術學的研究對象
科學技術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作為整體的現代科學技術及其與社會的關係。是把科學技術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來考察,著重於研究整個科學技術體系內部和外部的相互聯繫,並注意聯繫的等級、層次和變化。整個科學技術體系大於各學科簡單相加之總和,故此,應該把各方面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加進去統一考察。科學技術學十分重視整體一級各種聯繫和作用的考察,這在學科一級往往考察不到或考察不清。幾百年來,科學技術的分化雖然是科技進步的表現,可是也造成了對客觀世界有機整體認識的人為割離,破壞了其中某些必然的聯繫。科學技術學正在再現這種聯繫,這是現代科學技術整體化趨勢的一種反映。也是人們認識深化的結果。科學技術學能夠幫助科技專家與科技管理專家從自立門戶的狹隘專業中走出來,開闊視野,擴大思路,這對科學技術研究和科學技術管理都是十分有益的。對現代科學技術整體的研究構成了科學技術學專門對象,這是迄今為止任何一門其它學科所無法取代的。
科學技術是一種社會現象,科學技術學必須研究現代科學技術與整個社會的關係,科學技術學把科學技術放在整個社會有機體中去考察,探討科學技術與其它各種社會現象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社會化,現代社會又高度科技化。這兩種過程的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促使科學技術的社會地位和社會作用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學正是從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緊密聯繫中去區別科學技術的特徵,去把握科學技術的相對獨立性,去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從而正確地駕馭科學技術的發展。一般說來,科學技術受經濟的制約,脫離了一定的經濟條件,超然於一定的社會政治制度的科學技術是不存在的。科學技術應當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倫理、心理、法律等協調發展,這種認識是十分重要的。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系統。成為整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現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對這兩者關係的研究,構成了科學技術學的另一個專門研究對象。
對現代科學技術整體特徵的研究及其與社會之間特有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研究,這兩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科學技術學完整的專門研究對象。這個對象的客觀性和研究這個對象的必要性,就是科學技術學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整個現代科學技術及其與社會的關係的特殊性,確定了科學技術學不同於其它學科的特殊本質。形成了科學技術學產生和發展的特殊原因和根據。
2.科學技術學的研究任務
科學技術學的主要研究任務就是努力探索和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機制與規律,用以指導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並推動整個社會科學技術走向社會化。科學技術學的研究任務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研究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結構,分析科學技術體系中各門類、各學科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正確處理科學技術體系的內部關係。
第二、考察現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各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正確處理科學技術體系的外部關係。
第三、以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為依據,研究和決定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與策略,為科學技術決策服務,發揮“智囊團”等參謀作用。
第四、運用系統科學技術的理論與方法,對科學技術進行系統分析研究,並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第五、研究科學技術體制的改革,科技隊伍的建設,科技人員的交流,科技政策的調整等問題。
第六、在全社會宣傳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揭露偽科學和反科學現象,積極地發揮科學技術的宣傳普及作用,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使我們的社會繁榮昌盛,興旺發達。
3.科學技術學的研究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整體化、綜合化趨勢的形成,科學技術體系無論是在質上還是量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要揭示現代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就必須對科學技術進行完整地系統研究。
進行科學技術學的研究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其重大的理論意義表現在科學技術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揭示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科學技術;而其重大的實踐意義則表現在科學技術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制與規律,尋找新的原理和方法來改造科學技術,駕馭科學技術,使其朝著有利於人類利益的方向進化發展。
從事於科學技術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科學技術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四、科學技術學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1.科學技術學的研究目的
科學技術學的研究目的不外乎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為了認識和改造科學技術,我們必須加強對科學技術體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研究,以便更好地駕馭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二、為了處理好科學技術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心理、教育、倫理、宗教、軍事、生態等方面 的關係,我們必須加強對科學技術學各分支學科的研究,以便協調好各方面的關係,促進科學技術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宗教、軍事、生態等協調發展;
第三、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科學技術體系的結構與功能,促進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學技術社會化、社會科學技術化。我們必須對科學技術學進行研究,以便更好地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第四、為了更好地加強對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活動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提高科研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強化科技管理系統的職能,我們必須對科學技術學進行研究;
第五、為了更好地加強科學技術研究的組織和領導工作,以便使科學技術朝著有利於人類及其社會的方向進化發展。我們必須加強科學技術學的研究。
2.科學技術學的研究方法
科學技術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一些:
第一、運用系統科學技術的理論與方法,把科學技術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的整體,對科學技術體系的本質及其發展機制與規律進行全面系統研究。從而達到認識科學技術和改造科學技術的目的;
第二、運用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科學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既研究科學技術形成與發展的內因,又研究科學技術形成與發展的外因,並進行辯證統一的處理,從而達到準確揭示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目的;
第三、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科學技術進行分析研究,從而達到更精確、更準確的分析目的;
第四、運用移植的方法,將其它相關學科,諸如生命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移植到科學技術學的研究上來,從而促進科學技術學的發展。
第五、運用綜合與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科學技術學。
五、科學技術學的研究內容與學科分類
1.科學技術學的研究內容
科學技術學是以科學技術整體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科學學與技術學的有機結合,科學技術學作為一門學科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1)科學技術學形成與發展史;(2)科學技術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意義;(3)科學技術學的研究目的和方法;(4)科學技術學的研究內容與學科分類;(5)科學技術的基本概念及其本質屬性;(6)科學技術進化發展的基本過程;(7)科學技術體系的基本單位――學科;(8)科學技術體系的結構與功能;(9)科學技術體系的新陳代謝;(10)科學技術體系的遺傳與變異;(11)科學技術體系的進化機制與發展規律;(12)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13)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略;(14)科學技術的發展政策;(15)科學技術的領導與組織;(16)科學技術發展的預測與決策;(17)科學技術管理的基本原理與方法;(18)科學技術的規劃與計劃;(19)科學技術與社會;(20)科學技術與經濟;(21)科學技術與教育;(22)科學技術與法律;(23)科學技術與倫理;(24)科學技術與情報(25)科學技術與軍事;(26)科學技術與政治;(27)科學技術與心理;(28)科學技術與宗教;(29)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30)科學技術與未來;(31)科學技術發展必須要與人類及其社會的發展相協調。等等。
2.科學技術學的學科分類
科學技術學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理論科學技術學與應用科學技術學。理論科學技術學包括科技體系學、科技社會學、科技教育學、科技邏輯學、科技哲學、科技倫理學、科技法學、科技政治學、科技未來學、科技計量學,等等。應用科學技術學包括:科技管理學、科技政策學、科技預測學、科技決策學、科技經濟學、科技情報學、科技諮詢學、科技軍事學、科技生態學,等等。
理論科學技術學的任務是認識科學技術,揭示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探討科學技術發展的機制與動力。研究科學技術體系的結構與功能,協調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各方面的關係。
應用科學技術學的任務是改造科學技術,運用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尋找一定的原理與方法對科學技術進行改造,把科學技術學的一般理論運用到科學技術學實踐中,總結各種經驗,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行有效控制與管理。人類就是這樣一方面認識科學技術,另一方面改造科學技術,從而達到駕馭科學技術發展的目的。理論科學技術學與應用科學技術學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密切對合,形成獨立完整的科學技術學學科體系。
科學技術學作為一門完整的學科,它從整體上對科學技術進行全面系統研究,探索整個科學技術體系的發展機制與規律。科學技術學的各分支學科都以特殊的方法分析研究科學技術,研究科學技術領域某一方面的特殊規律和專門的知識體系,而研究對象的共同性又把它們聯結起來,構成一門統一的學科。不能輕易地否定巳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各個分支學科的存在,這些學科都有專門的研究對象,專門的研究任務和目的,甚至有專門的概念語言術語。科學技術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對象的共同性與特殊性,使它成為既是完整聯繫,又是分門別類的一門綜合性學科體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技社會化,社會科技化,科學學與技術學已經不能準確地揭示整體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隨之而來的一門綜合科學學與技術學的新興學科――科學技術學將應運而生。它的出現一定會對未來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起極大的推進作用。
(本文曾在《科學學研究》雜誌1993年第3期上發表,在此發表時又對其內容進行了修改和必要的補充。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