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頸椎骨質增生的結果 展開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病

頸椎徠骨質增生症是一種頸椎病,頸椎骨質增生過去常見於中老年人群,但是隨著低頭族的產生,年輕人也出現了這個問題。得了頸椎骨質增生要及早治療,以防病情惡化。

簡介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骨質增生即俗稱為骨刺,又稱骨贅。它是指骨關節邊緣上由於長期慢性損傷引起瘢痕組織增生,天長日久可產生鈣質沉著變成骨質而形成的。
頸椎骨質增生是中老年時期骨關節的生理性退行性變化,是人體衰老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與不同年齡、職業的人的骨關節及椎體承受的壓力和解剖生理特點有著密切的關係。

分類


頸椎骨質增生是一種狀態,而頸椎病屬於疾病;頸椎在長期慢性損傷的情況下,可出現頸椎間盤病變,韌帶損傷,小關節紊亂骨質增生等,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才能稱為頸椎病。根據增生的頸椎對頸部神經、血管壓迫的程度和部位,可分為5種類型:
(1)神經根型:由於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神經根導致了相應的表現。發病率占頸椎病的60%。診斷要點:①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②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如頸、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③頸部活動動能障礙,尤其是后伸及旋轉功能受限。④患椎棘突壓痛、椎間孔壓迫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⑤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后緣及鉤椎關節部骨質增生。
(2)椎動脈型:增生的骨質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痙攣和供血不足。發病率約佔頸椎病的10%~15%。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患者常由於頭頸部位改變而出現眩暈、偏頭痛、視力障礙、發音障礙、耳鳴、耳聾和猝倒者。②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常受限,旋頸誘發試驗陽性。③頸椎正側位及斜位X線片顯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及患椎病理性移位。
(3)脊髓型:多為增生的骨質及頸部椎間盤退行性變突入椎管內壓迫脊髓而引起,約佔10%~50%。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患者,有四肢麻木、酸脹、燒灼、疼痛、行走時有“踩棉花感覺”,身體重心不穩定,易摔倒。②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膝反射減弱,出現病理反射。③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后緣骨質增生,頸椎椎管狹窄,造影檢查有梗阻現象。
(4)食管型:由於頸椎前緣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食管後壁所致。此型較少見。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年齡。②病人有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症。③X線片顯示有椎體前緣骨質增生。
(5)交感神經型: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椎兩旁的交感神經。此型也較少見。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年齡。②眼裂一側大一側小,瞳孔不等大,有時視物不清。半邊顏面部乾燥,出汗少等。③X線片顯示頸椎骨質增生樣改變。

病因病理


是頸椎出現退行性變,椎間盤變薄,椎體間隙變窄,韌帶鬆弛,曲度改變,椎體間活動度增大,在椎體邊緣出現微小的、反覆的、積累性損傷,導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滲出,出血及滲出逐步鈣化,從而在局部,也就是椎體上下緣出現骨的增生性反應。頸椎骨質增生主要與年齡、勞損、外傷、姿勢不正確等有直接的關係。頸椎骨質增生多發生在第4-6節,以第5節的發病率最高,達83%。各部位增生率以鉤突、椎體上下緣和關節突為最多。患者常常感到頸椎局部疼痛,脖子僵硬,活動受限及上肢沉重、無力、手指麻木及頭暈噁心,視物模糊、失眠健忘、胸悶、精神煩躁等癥狀。
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中老年都會出現,猶如人老了眼睛會"老花"一樣,不能一概認為是一種疾患;其次,就大多數人而言,有頸椎骨質增生不等於有病,沒有癥狀就不需要進行治療;第三,頸椎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癥狀輕的可以進行適當休息、理療、封閉及服藥來緩解。頸椎骨質增生產壓迫癥狀嚴重的病人,則需要通過醫生的認真診斷,選擇適當的中醫藥或手術方法來進行治療。
不論是醫務人員還是病人,對頸椎骨質增生症都比較重視,特別是有些中老年人,在體檢時發現某些部位有頸椎骨質增生時就憂心忡忡,認為頸椎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症,可引起癱瘓、於是到處尋醫問葯,為了治這個病,葯了不少錢,服了不少葯,但見效甚微。也有一些醫務人員,一見到片子上有頸椎骨質增生就診斷為增生性關節炎,給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頸椎骨質增生果真那麼可怕嗎?讓我們先對頸椎骨質增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首先要認識到頸椎骨質增生是人體衰老的自然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到了三十五歲以後,人體的骨骼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但大部分人無明顯癥狀或體症。發現有頸椎骨質增生后不必過於緊張,只要不引起癥狀,可以不做任何治療,只有出現相應的癥狀后才考慮治療。而且本病並非不治之症,只要治療方法得當,就能消除或緩解癥狀。
具有調整內臟功能、平衡陰陽、促進氣血生成、活血祛瘀、促進組織代謝、解除肌肉緊張、理筋複位的作用,是治療各型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我們的基本手法有摩法、揉法、點法、按法與扳法。特彆強調的是,推拿必須由專業醫務人員進行。頸椎病手法治療宜柔和,切忌暴力。椎動脈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后關節整復手法。難以除外椎管內腫瘤等病變者、椎管發育性狹窄者、有脊髓受壓癥狀者、椎體及附件有骨性破壞者、后縱韌帶骨化或頸椎畸形者、咽,喉,頸,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顯神經官能症者,以及診斷不明的情況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臨床表現


頸椎骨質增生症,輕則可見頸項不適,酸楚疼痛;重則可合併脊髓、椎動脈、神經根等受累而成為各種類型的頸椎病,出現相應的以下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癥狀:頸后與肩背部疼痛,有針刺樣或觸電樣的麻木感;頸部活動受限,握力減弱,手指活動不靈,精細動作困難等。手握不住東西。
(2)脊髓型癥狀;此型最易導致癱瘓,多表現為步態不穩,行走笨重,感覺腳底好似踩在棉花上,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手無力,或持物易失落等。
(3)交感神經型癥狀:視力模糊,眼瞼無力,眼窩腫痛,流淚;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前區痛和血壓高,肢體發涼,體溫下降。遇冷肢體有針刺感,繼而出現紅腫或疼痛加重;頭、面、頸部也可發麻或疼,耳鳴、耳聾、舌麻木等。
(4)椎動脈型癥狀:頭痛、頭暈、腦缺血;頭轉向某一方位時,即感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突然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無力或突然摔倒等。
對於那些因骨質增生引起椎管狹窄的頸椎病患者,由於椎管變窄,造成管內脊髓神經和腦動脈長期受壓,致使神經傳導和血流受阻,引起大腦長期供血不足、營養不良、逐漸萎縮、壞死、產生老年性痴獃,最終成為“植物人”預防

治療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不是骨質增生的首選療法。當選用保守治療無效且病情較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西藥治療

目前西醫對本症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常採用對症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的葯;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藥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局部抽取積液或局部封閉等療法。

中醫中藥治療

由於本症屬於多發病、常見病,而西藥又無較理想的治療方法,所以近年來國內大量運用中醫、中藥治療本症,方法各異,取得了很大進展。療法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內治法,即內服湯藥、丸藥、散劑、酒劑等;另一類屬於外治法,即膏貼、酒類外搽劑、熏洗、外敷等方法。不論內治、外治都有一定療效,但見效較慢,需要一定時間。

按摩與牽引

按摩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作用;牽引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效果。

直流電藥物離子法

藥物離子主要經皮膚汗腺導管口毛孔進入皮內,或經粘膜、上皮細胞間隙進入粘膜組織,其生理治療作用除電流作用外,主要由導入藥物離子的藥理特性決定,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了藥物的作用,但因導入藥物為液體,易揮發,藥效不持久,限制了該方法的治療效果。

紫外線療法

其治療作用主要為殺菌、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脫敏、促進維生素D3的形成,以及調解機體免疫功能等。

針灸

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預防


1.睡覺時不可俯著睡,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平。
2.避免和減少急性損傷,如避免抬重物,不要緊急剎車等。
3.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受風寒吹襲。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廢物清除,潮濕阻礙皮膚蒸發。
4.積極治療局部感染和其他疾病。
5.改正不良姿勢,減少勞損,每低頭或仰頭1—2小時,需要做頸部活動,以減輕肌肉緊張度。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頭苦幹時,也可間斷地做肩頸部的運動。

康復運動操


準備姿勢: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
雙掌擦頸:十指交叉貼於後頸部,左右來回摩擦100次。
徠左顧右盼:頭先向左後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25次。
前後點頭:頭先前再后,前俯時頸項盡量前伸拉長30次。
旋肩舒頸: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後向前旋轉20~30次,再由前向後旋轉20~30次。
翹首望月:頭用力左旋、並盡量後仰,眼看左上方5秒鐘,復原后,再旋向右,看右上方5秒鐘。
雙手托天: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5秒鐘。
放眼觀景:手收回胸前,右手在外,勞宮穴相疊,虛按膻中,眼看前方,5秒鐘,收操。

癥狀


頸椎病是由於頸部受外傷、勞損、風寒濕等因引起頸椎和頸椎間盤退變和繼發改變(如: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增生、椎管狹窄、黃韌帶肥厚),繼而造成對脊髓、椎動脈、神經根、交感神經的壓迫所引起的一系列癥狀的綜合症侯群。
頸椎病由於頸椎骨質增生,韌帶鈣化,周圍軟組織水腫壓迫了血管導致腦供血不足,腦血管硬化,患者有頸項僵痛,頭痛,頭昏,耳鳴,健忘,胸悶,心煩等癥狀,還有一些類型頸椎病壓迫神經導致肢體麻木和癱瘓。常見的頸椎病都伴有腦血管疾病癥狀,如果不進行治療可形成腦萎縮,腦梗塞,腦中風等。頸椎病嚴重時還可能併發下列癥狀:
吞咽障礙:吞咽時有梗阻感、食管內有異物感,少數人有噁心、嘔吐、聲音嘶啞、乾咳、胸悶等癥狀。
視力障礙:表現為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現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個別患者還可發生失明。
頸心綜合征:表現為心前區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被誤診為冠心病。
高血壓:頸椎病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稱為頸性高血壓。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並存。
胸部疼痛: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下肢癱瘓:早期表現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時有如踏棉花的感覺,個別患者還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
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後遺症。

診斷要點


神經根型
1.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
2.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如頸、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手指部放射痛,且其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3.頸部活動功能障礙,尤其是后伸及旋轉功能受限明顯。
4.患椎棘突壓痛,椎間孔壓迫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5.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后緣及鉤椎關節部骨質增生。
6.除外頸椎骨骼實質性病變(如結核、腫瘤等)、胸廓出口綜合征、腕管綜合征、周圍神經損傷、肩周炎、網球肘、肱二頭肌肌腱炎等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脊髓型
1.中年以上病人,有上肢或下肢麻木、酸脹、燒灼、疼痛、發抖或無力感、打軟腿、易絆倒、步行困難等癥狀。
2.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出現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陽性,霍夫曼氏征陽性),或軀幹部呈現痛覺減弱平面。
3.頸椎X線平片顯示椎體后緣骨刺形成,頸椎椎管狹窄,造影檢查有部分完全梗阻現象。
4.除外其他脊髓刺激或損害的病變。
食管型
1.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
2.病人有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癥狀。
3.X線片示有雄體前緣骨質增生。

臨床實踐


臨床實踐也證明,人體有了骨刺,並不都會出現臨床癥狀。骨質增生在多數情況下並不一定意味著是病,而是一種生理的組織反應。僅有骨質增生而無臨床癥狀,就不必刻意進行治療。只有確認骨質增生是造成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時,才需針對治療。如果是骨質增生增生的骨質壓迫脊髓:可以手術取出增生的骨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