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頸椎骨質增生的結果 展開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骨刺

頸椎骨刺一般指頸椎骨質增生。它是指骨關節邊緣上由於長期慢性損傷引起瘢痕組織增生,天長日久可產生鈣質沉著變成骨質而形成的。

概述


頸椎骨刺又稱“頸椎骨質增生”,它是指骨關節邊緣上由於長期慢性損傷引起瘢痕組織增生,長期產生鈣質沉著變成骨質而形成的。是老年人退行性骨關節病好發部位。
頸椎骨質增生即俗稱為骨刺,又稱骨贅。研究表示,它的形成與不同年齡和職業人的骨關節及椎體承受的壓力和解剖生理特點有著密切的關係。頸椎骨刺是由於年齡增長、長期勞累等原因而導致的骨關節退行性改變、韌帶鬆弛、肌肉力量下降、關節的周圍形成骨刺的臨床癥狀。另外骨質增生也可以是因關節創傷、發育畸形等導致關節面不平、受力不均的癥狀。

疾病分類


分類概述

頸椎骨質增生是一種狀態,而頸椎病屬於疾病,頸椎在長期慢性損傷的情況下,可出現頸椎間盤病變,韌帶損傷,小關節紊亂,骨質增生等,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才能稱為頸椎病。根據增生的頸椎對頸部神經、血管壓迫的程度和部位,可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神經根型

由於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神經根導致了相應的表現,發病率占頸椎病的60%。其診斷要點:
①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
②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如頸、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③頸部活動動能障礙,尤其是后伸及旋轉功能受限。
④患椎棘突壓痛、椎間孔壓迫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⑤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后緣及鉤椎關節部骨質增生。,

椎動脈型

增生的骨質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痙攣和供血不足。發病率約佔頸椎病的10%~15%。診斷要點:
①中年以上患者常由於頭頸部位改變而出現眩暈、偏頭痛、視力障礙、發音障礙、耳鳴、耳聾和猝倒者。
②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常受限,旋頸誘發試驗陽性。
③頸椎正側位及斜位X線片顯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及患椎病理性移位。

髓型增生

多為增生的骨質及頸部椎間盤退行性變突入椎管內壓迫脊髓而引起,約佔10%~50%。診斷要點:
①中年以上患者,有四肢麻木、酸脹、燒灼、疼痛、行走時有“踩棉花感覺”,身體重心不穩定,易摔倒。
②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膝反射減弱,出現病理反射
③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后緣骨質增生,頸椎椎管狹窄,造影檢查有梗阻現象。

食管型增生

由於頸椎前緣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食管後壁所致,此型較少見。診斷要點:
①中年以上年齡。
②病人有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症。
③X線片顯示有椎體前緣骨質增生。

交感神經型

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椎兩旁的交感神經,此型也較少見。診斷要點:
①中年以上年齡。
②眼裂一側大一側小,瞳孔不等大,有時視物不清。半邊顏面部乾燥,出汗少等。
③X線片顯示頸椎骨質增生樣改變。

病因病理


病因

1.頸椎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發展,頸椎及椎間盤可發生不同的改變,在頸椎體發生退行性改變同時,椎間盤也發生相應改變。
2.勞損與不良姿勢:頭頸部長期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喜歡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人群容易患頸椎骨質增生;常見人群如會計、作家、軟體開發人員等需要長時間低頭工作者、學生,由於功課負擔過重、看書寫字坐姿不當、長時間地吹空調或無節制地操作電腦,少運動,如果加上長期攝取的含鈣食物又少,頸椎很容易產生骨刺增生現象。
頸椎骨
3.頭頸部外傷: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癥狀的產生。
4.風寒濕因素:外界環境的風寒濕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迴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而產生無菌性炎症。因此,風寒濕因素不僅是誘因,也可作為病因引起病變產生癥狀。
5.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頸椎退變等是一些頸椎病發病基礎。

病理

是頸椎出現退行性變,椎間盤變薄,椎體間隙變窄,韌帶鬆弛,曲度改變,椎體間活動度增大,在椎體邊緣出現微小的、反覆的、積累性損傷,導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滲出,出血及滲出逐步鈣化,從而在局部,也就是椎體上下緣出現骨的增生性反應。頸椎骨質增生主要與年齡、勞損、外傷、姿勢不正確等有直接的關係。頸椎骨質增生多發生在第4-6節,以第5節的發病率最高,達83%。各部位增生率以鉤突、椎體上下緣和關節突為最多。患者常常感到頸椎局部疼痛,脖子僵硬,活動受限及上肢沉重、無力、手指麻木及頭暈噁心,視物模糊、失眠健忘、胸悶、精神煩躁等癥狀。

診斷要點


神經根型
1.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
2.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如頸、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手指部放射痛,且其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3.頸部活動功能障礙,尤其是后伸及旋轉功能受限明顯。
4.患椎棘突壓痛,椎間孔壓迫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5.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后緣及鉤椎關節部骨質增生。
6.除外頸椎骨骼實質性病變(如結核、腫瘤等)、胸廓出口綜合征、腕管綜合征、周圍神經損傷、肩周炎、網球肘、肱二頭肌肌腱炎等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脊髓型
1.中年以上病人,有上肢或下肢麻木、酸脹、燒灼、疼痛、發抖或無力感、打軟腿、易絆倒、步行困難等癥狀。
2.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出現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陽性,霍夫曼氏征陽性),或軀幹部呈現痛覺減弱平面。
3.頸椎X線平片顯示椎體后緣骨刺形成,頸椎椎管狹窄,造影檢查有部分完全梗阻現象。
4.除外其他脊髓刺激或損害的病變。
食管型
1.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
2.病人有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癥狀。
3.X線片示有雄體前緣骨質增生。

臨床表現


頸椎骨刺實際上就是一種頸椎病,但頸椎病卻並不都起源於骨刺。患者常會出現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頸部活動受限或活動時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癥狀,晚期可導致癱瘓。頸椎骨刺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咽困難等。

常見癥狀

1、常見於中年以上患者。
2、頸椎骨質增生頸、肩部癥狀:頸、肩疼痛;頸部活動動能障礙,尤其是后伸及旋轉功能受限等。
3、頸椎骨質增生四肢癥狀:臂部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四肢麻木、酸脹、燒灼、疼痛、行走時有“踩棉花感覺”,身體重心不穩定,易摔倒;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膝反射減弱,出現病理反射。
4、頸椎骨質增生頭部癥狀:眩暈、偏頭痛、視力障礙、發音障礙、耳鳴、耳聾、眼裂一側大一側小、瞳孔不等大,有時視物不清。半邊顏面部乾燥,出汗少等。
5、其它頸椎骨質增生癥狀: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症。

癥狀表現

頸椎病是由於頸部受外傷、勞損、風寒濕等因引起頸椎和頸椎間盤退變和繼發改變(如: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增生、椎管狹窄、黃韌帶肥厚),繼而造成對脊髓、椎動脈、神經根、交感神經的壓迫所引起的一系列癥狀的綜合症侯群。
頸椎病由於頸椎骨質增生,韌帶鈣化,周圍軟組織水腫壓迫了血管導致腦供血不足,腦血管硬化,患者有頸項僵痛,頭痛,頭昏,耳鳴,健忘,胸悶,心煩等癥狀,還有一些類型頸椎病壓迫神經導致肢體麻木和癱瘓。常見的頸椎病都伴有腦血管疾病癥狀,如果不進行治療可形成腦萎縮,腦梗塞,腦中風等。頸椎病嚴重時還可能併發下列癥狀:
吞咽障礙:吞咽時有梗阻感、食管內有異物感,少數人有噁心、嘔吐、聲音嘶啞、乾咳、胸悶等癥狀。
視力障礙:表現為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現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個別患者還可發生失明。
頸心綜合征:表現為心前區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被誤診為冠心病。
高血壓:頸椎病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稱為頸性高血壓。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並存。
胸部疼痛: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下肢癱瘓:早期表現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時有如踏棉花的感覺,個別患者還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
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後遺症。

臨床實踐

臨床實踐也證明,人體有了骨刺,並不都會出現臨床癥狀。骨刺在多數情況下並不一定意味著是病,而是一種生理的組織反應。僅有骨刺而無臨床癥狀,就不必刻意進行治療。只有確認骨刺是造成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時,才需針對治療。如果是骨質增生增生的骨質壓迫脊髓,可以手術取出增生的骨質。

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不是骨質增生的首選療法。當選用保守治療無效且病情較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西藥治療

目前西醫對本症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常採用對症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的葯;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藥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局部抽取積液或局部封閉等療法。

中醫中藥治療

由於本症屬於多發病、常見病,而西藥又無較理想的治療方法,所以近年來國內大量運用中醫、中藥治療本症,方法各異,取得了很大進展。療法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內治法,即內服湯藥、丸藥、散劑、酒劑等;另一類屬於外治法,即膏貼、酒類外搽劑、熏洗、外敷等法。不論內治、外治都有一定療效,但見效較慢,需要一定時間。

按摩與牽引

按摩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作用;牽引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效果。

藥物離子導入法

藥物離子主要經皮膚汗腺導管口毛孔進入皮內,或經粘膜、上皮細胞間隙進入粘膜組織,其生理治療作用除電流作用外,主要由導入藥物離子的藥理特性決定,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了藥物的作用,但因導入藥物為液體,易揮發,藥效不持久,限制了該方法的治療效果。

紫外線療法

其治療作用主要為殺菌、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脫敏、促進維生素D3的形成,以及調解機體免疫功能等。

針灸

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康復運動操


準備姿勢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
雙掌擦頸
十指交叉貼於後頸部,左右來回摩擦100次。
左顧右盼
頭先向左後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30次。
前後點頭
頭先前再后,前俯時頸項盡量前伸拉長30次。
旋肩舒頸
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後向前旋轉20~30次,再由前向後旋轉20~30次。
翹首望月:頭用力左旋、並盡量後仰,眼看左上方5秒鐘,復原后,再旋向右,看右上方5秒鐘。
雙手托天
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5秒鐘。
放眼觀景
手收回胸前,右手在外,勞宮穴相疊,虛按膻中,眼看前方,5秒鐘,收操。

預防措施


長時間對電腦埋下病根
專家介紹說,在正常人群中,頸椎病發病率為3.85%~17.6%,而黃種人比白人、黑人更易患上此病。先天不足,加上不恰當的工作、生活方式,使越來越多年輕白領早早身陷頸椎病的困擾。
“人的頸椎像體內其他器官一樣,會隨著服務期限增加不斷老化;而頸椎病的發生髮展,往往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極易為人們忽視。”專家強調,如今年輕白領上班時對著電腦幹活,下班后又忙著上網打遊戲、聊天“放鬆”—如此長時間地“迫使”身體保持同一姿勢,為頸椎病發病的年輕化埋下了禍根。
專家說,頸椎病不僅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還可導致吞咽障礙、視力障礙、頸性高血壓、胸部疼痛、猝倒甚至下肢癱瘓等。“因此,對頸椎的日常保護,是預防發病不可忽略的環節。”比如盡量避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伏案工作一段時間后可暫離座位。活動一下頭頸,做做頸椎操,讓肩頸部肌肉放鬆;夏季在空調房中,要注意肩頸部保暖。
落枕是頸椎病信號
落枕,說明頸椎周圍的韌帶已鬆弛,失去了維護頸椎關節穩定性的功能,這稱為“頸椎失穩”,而且椎關節已可能發生“錯位”,可累及椎間盤,使骨質增生加速,發展成頸椎病。
枕頭的選擇
頸椎骨質增生症實際上就是一種頸椎病,但頸椎病卻並不都起源於骨質增生。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潛移默化的去保護頸椎。這一方面,晚上睡覺時選擇枕頭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枕頭的選擇是很有原則的。
枕頭高了低了對頸椎骨質增生都不利。高度合適。枕頭的適宜高度,以8-10厘米較為合適,具體尺寸還要因每個人的生理特徵,尤其是頸部生理弧度而定。這兩種不同的高度可確保在仰卧和側卧位時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即從正面觀察頸椎為一直線,從側面觀察頸椎有一向前的生理彎曲。原則上以睡在枕上不會使頸部扭曲。
頸椎骨質增生枕頭應該選擇不失一定硬度的類型,一方面可以減少頸椎骨質增生枕頭和頭皮之間的壓強,另一方面又保持了不均勻的壓強,使血液可從壓力較小的地方通過。頸椎病枕頭只要稍有彈性即可,彈性過大會造成頸部肌肉疲勞和損傷。
其他預防要點
1、選擇軟底的鞋,對足骨有好處
選擇橡皮底的鞋子對足部較好,慢跑鞋是不錯的選擇。避免走在堅硬的表面上,例如水泥地、木板、或無地毯的地板,可在腳跟處加護墊,以減輕疼痛。
2、避免處在潮濕地方,避免汗出當風
避免在潮濕處睡卧,不要汗出當風,不要在出汗后,即洗涼水浴或洗腳,以防風、濕、寒三邪氣對身體的侵害。
3、早期患者可做一些靜力訓練
早期患者最關鍵的治療是穩定關節,堅持做雙側股四肌等收縮的靜力訓練,即取卧或坐姿,雙下肢伸直,用力繃緊大腿前方肌肉群,堅持此法,自我按摩雙腿。
4、避免深蹲、負重、上下樓梯等加重關節負擔的活動
避免深蹲、負重,上下樓梯等活動,如果疼痛得比較厲害,可用亞麻仁敷袋熱敷,或者輪流用熱水及冷水泡腳,對減輕癥狀大有好處,用冰按摩腳底也有幫助。
5、適當增加戶外活動,盡量避免長期卧床休息
進行有選擇的鍛煉,可以用騎腳踏車或游泳取代走路或慢跑,既達到了鍛煉的目的,又不會傷及病腳。
6、進食高鈣食品
骨質增生在很大程度上與中老年人骨頭鈣質下降有關,因此,為確保老年人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宜多食牛奶、蛋類、豆製品、蔬菜和水果,必要時要補充鈣劑。
7、控制體重
超體重者宜控制飲食,增加活動,減輕體重,以利於減輕關節負重。
8、蛋白質的攝入要有限度
食物中過高的蛋白質會促使鈣從體內排出,從而導致骨質疏鬆,加重骨質增生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