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

由頸椎退行性病變產生的臨床綜合征

頸椎病是由頸椎退行性病變產生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背部僵硬、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上肢或四肢麻木無力、僵硬、雙足踩棉花感等癥狀。主要治療方法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在頸椎病狀態下遭遇急性損傷可使原有癥狀加重,嚴重者可癱瘓。多數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獲得痊癒或緩解。脊髓型患者術後效果滿意。注意預防,養成良好的工作生活習慣,加強鍛煉等。

頸椎病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就診科室


● 骨科

病因


● 頸椎由於活動度較大,因而容易退變。頸椎病的病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由於椎間盤退變而使椎間隙狹窄,關節囊、韌帶鬆弛,脊柱穩定性下降,進而引起椎體、關節突關節、鉤椎關節、前後縱韌帶、黃韌帶等的變性、增生和鈣化。如此形成頸椎不穩定的惡性循環,最後出現脊髓、血管或神經刺激或壓迫的表現。
● 損傷:急性損傷可使原已退變的頸椎和椎間盤損害加重而誘發頸椎病;慢性損傷對已退變頸椎加速其退變過程而提前出現癥狀。
● 頸椎發育性椎管狹窄:是指在胚胎或發育過程中椎弓根過短,使椎管矢狀徑小於正常。在此基礎上,即使退行性變比較輕,也可出現壓迫癥狀。

癥狀


●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樣化,故其分型方法也不盡相同,國內傳統上沿用四種基本分型的方法:
● 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上開始多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並向上肢放射。放射痛範圍根據受壓神經根不同而表現在相應部位。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異常,同時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
● 脊髓型頸椎病:表現為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僵硬、雙足踩棉花感、胸腹束帶感、雙手精細動作障礙、舉筷系扣困難等。後期可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
● 椎動脈型頸椎病:表現為頭暈、噁心、耳鳴、偏頭痛等癥狀,或轉動頸椎時突發眩暈而猝倒。還可出現自主神經癥狀,表現為心悸、心律失常、胃腸功能減退等。
● 交感型頸椎病:多與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有關,有交感神經抑制或興奮的癥狀。

檢查


● 依據病史、癥狀和體格檢查,特別是神經系統檢查,結合X線平片以及CT、MRI等影像學檢查和肌電檢查,一般能做出診斷。
● 體格檢查
● ● 頸椎病的體格檢查包括對肢體感覺、運動和反射等檢查和專項試驗。
● 影像學檢查
● ● 影像學表現是頸椎病的重要診斷依據。
● 肌電檢查
● ● 有助於頸椎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頸椎病,主要依據病史、典型癥狀、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 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上開始多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並向上肢放射。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異常,同時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體格檢查可見病側頸部肌肉痙攣,頸肩部肌肉可有壓痛,患肢活動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牽拉試驗、壓頭試驗可出現陽性,表現為誘髮根性疼痛。
● 脊髓型頸椎病:多出現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僵硬、雙足踩棉花感、胸腹束帶感、雙手精細動作障礙等。體格檢查時可有感覺障礙平面,肌力減退,四肢腱反射活躍或亢進,而淺反射減弱或消失。Hoffmann征、Babinski征等病理征可呈陽性。
● 椎動脈型頸椎病:多出現頭暈、噁心、耳鳴、偏頭痛等癥狀,或轉動頸椎時突發眩暈而碎倒。
● 交感型頸椎病:臨床癥狀多,體征少。患者可感到頸項痛、頭痛、頭暈、面部或軀幹麻木發涼、痛覺遲鈍、心悸,亦可有耳鳴、聽力減退、記憶力減退、失眠等癥狀。
● X線平片檢查可示頸椎曲度改變,生理前凸減小、消失或反張,椎體前後緣骨贅形成及椎間隙狹窄,頸椎斜位片可見椎間孔狹窄。動力位過伸、過屈位攝片可顯示頸椎節段性不穩定。
● CT檢查可示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管矢狀徑變小,黃韌帶骨化,脊髓受壓等徵象。
● MRI檢查可示頸椎間盤突出,硬膜外腔消失,脊髓受壓或脊髓內出現高信號等徵象。

鑒別診斷


● 神經根型頸椎病需與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征、肘管綜合征和尺管綜合征等疾病鑒別。
● 脊髓型頸椎病需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運動神經元病等疾病鑒別。
● 椎動脈型頸椎病需與前庭疾患、腦血管病、眼肌疾患等相鑒別,應排除梅尼埃病
● 交感型頸椎病診斷時應排除心腦血管疾病,並與引起眩暈的疾病相鑒別,如腦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傷性以及神經官能性眩暈等。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結合病史、癥狀做出診斷。

併發症


● 1.吞咽障礙
● 吞咽時有梗阻感、食管內有異物感,少數人有噁心、嘔吐、聲音嘶啞、乾咳、胸悶等癥狀。這是由於頸椎前緣直接壓迫食管後壁而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過速使食管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所引起。
● 2.視力障礙
● 表現為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現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個別患者還可發生失明。這與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 表現為心前區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如早搏等)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被誤診為冠心病。這是頸背神經根受頸椎骨刺的刺激和壓迫所致。
● 4.高血壓頸椎病
● 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稱為“頸性高血壓”。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並存。
● 5.胸部疼痛
● 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 6.下肢癱瘓
● 早期表現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時有如踏棉花的感覺,個別患者還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這是因為椎體側束受到頸椎骨刺的刺激或壓迫,導致下肢運動和感覺障礙所致。
● 7.猝倒
● 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後遺症。此類病人可伴有頭暈、噁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這是由於頸椎增生性改變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一時性腦供血不足所致。

治療


保守治療

● 包括頸椎牽引、頸部制動、頸部理療、改善不良工作體位和睡眠姿勢、調整枕頭高度等方法。常配合應用非甾體抗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神經營養葯等。

手術治療

● 手術適應證:神經根性疼痛劇烈,保守治療無效;脊髓或神經根明顯受壓,伴有神經功能障礙;癥狀雖然不甚嚴重但保守治療半年無效,或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者,應採取手術治療。
● 頸椎病常用的手術方式有: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後路減壓椎管成形術。

危害


● 出現上肢放射性疼痛、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僵硬、雙足踩棉花感、束帶感、雙手精細動作障礙等癥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
● 在頸椎病狀態下遭遇急性損傷可使原有癥狀加重,嚴重者可癱瘓。

預后


● 保守療法在適宜患者群體中有較好療效。頸椎手術效果確切,不易複發,但有鄰近節段退變和術后軸性癥狀等可能。

預防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日常使用電子產品時,注意視線與屏幕保持持平或略微仰視5°~10°,一定時間后注意放鬆,活動肩頸等。
● 加強頸部肌肉鍛煉。
● 避免頸部外傷。
● 重視青少年頸椎健康意識教育。

子詞條


● 2.神經根型頸椎病
● 3.脊髓型頸椎病
● 4.椎動脈型頸椎病
● 5.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 6.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 7.頸型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