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巴舞
納西族所跳的東巴教宗教舞蹈
東巴舞來源於古代納西言辭的社會生活,不少動作都是模擬各種動物的動作來進行的,形象十分生動。東巴舞是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巴教經典中有專門記述東巴舞的舞譜《舞蹈教材》和《舞蹈來歷》,這兩部教程稱為“蹉姆”,意為舞蹈的規範或舞蹈的調式。詳細記錄了60多人舞蹈的跳法。
《東巴舞蹈》具體記述了舞蹈的起源、種類、步伐、手勢、動作和功能等等,是世界上唯一的用象形文字書寫的古代舞譜。《東巴舞蹈》是研究人類原始舞蹈的起源和早期舞譜形成的極難得的經典。
在東巴教八大類的神壇祭祀道場中,除了“祭天類”的祭祀道場外,其它的七大類神壇祭祀道場里,皆要跳東巴舞。
遠古納西先民祭祀時,東巴祭司為病者招魂,模擬一些馴服的動物的動作,背著彩羽、白灰籃子,在祈求的神像面前狂舞,跳得彩羽、白灰滿天飛揚。在那時先民的觀念里,通過這些舞蹈奉承和獻媚於術神,認為術神也會像人一樣能夠被舞蹈激發得欣喜若狂、哈哈大笑,取悅於神,使神感激人的祭祀,達到佑人的目的。
東巴舞,除了向術神祈求的舞蹈以外,還有驅斥術神的舞蹈。東巴祭司在神壇對術神跳鎮懾驅斥的舞蹈時,頭戴“老鷹毛帽”,插著鷹翎,模擬老鷹的動作舞蹈。
在納西族《鵬術之爭》的故事裡,老鷹是能夠制伏術神的精靈,它搭救人類出困境,是納西先民的守護神,是先民崇拜的真象。
東巴舞在表現悅神和斥神的舞蹈時,也承傳了民間傳統的以歌唱伴舞蹈的表現形式。
多數東巴舞剛健柔婉、明快舒放、變化靈活,保持著淳厚而典雅有致的特色。
東巴舞濃郁的原始氣息和嚴格的動作規範構成的風格特色,在麗江地區的舞蹈中獨樹一幟,在省內外少數民族舞蹈文化中也是十分特殊的。
東巴舞是納西族傳統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內容及形式上可分為五種類型。一是神舞;二是鳥獸蟲舞;三是器物舞;四是戰爭舞;五是踢腳舞。東巴舞反映的是納西族歷史上隨畜遷徙,以鳥獸為鄰的原始生活,是納西族精神文化的一種反映。
東巴舞是納西族東巴教念經、請神儀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巴舞
作為原始文化遺存,東巴舞的原始性表現在它把來源於自然崇拜的日、月、山、水、風、雷,圖騰崇拜的獅、虎、象、鹿、豪豬,賦予人的性格,使之成為人獸融於一體的神的形象;它又使祖先崇拜的民族之神或其他人神,並以野獸或神獸作為他們的坐騎從而保存了一定的原始性,就連東巴舞的起源也歸功於青蛙。東巴經文《舞蹈的出處與來歷》載:“舞蹈是人類受到金色神蛙跳躍的啟發而產生的。”東巴舞所使用的重要道具(法器)板鈴與板鼓,按東巴教說法:板鈴代表日,板鼓代表月,而且板鈴的穗端要繫上小塊獸骨與帶羽毛的鷹爪。這些顯然都與原始觀念的遺存有著密切的關係。
東巴舞譜
東巴舞蹈的種類很多,隨儀式的進展順序而行。凡儀式首先得邀請神靈降臨祭祀現場,主祭朗聲吟唱《迎神經》時,場面上跳起討好神靈的花舞、燈舞、孔雀舞、白鶴舞等柔婉、典雅、輕盈、歡快的舞蹈,鼓點緩慢,海螺號悠揚,給人以舒心恬靜之感。誦完《迎神經》表明神靈盡已入席,可殷勤款待。然後嘶啞的牛角在山谷回蕩,知情的老人們會下意識地招呼小孩:“請鬼開始了,小孩別亂跑。”鬼魔就坐,依舊以禮相待施以果食。主祭高誦《加威力經》,意為將諸路大神之威力加於所有東巴之身,向鬼怪們作示威,力求以神人之正氣鎮住鬼魔之邪氣。此時,場內大跳大鵬神鳥舞,優麻戰神舞、氂牛舞、赤虎青龍舞,還有法杖舞、鷹爪、大刀、火炬舞等。神之威力不僅使東巴們的“神力”受到了增強,四周看客也該增添不少,正義之氣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儀式進入驅殺鬼魔時,主祭一聲令下,東巴們揮刀直逼鬼寨。起初會遇到鬼魔的頑抗,扮演鬼魔者左突右親、張牙舞爪,終不及神人聯盟的強大攻勢,潰敗逃遁、不堪一擊。此刻四周觀念群眾群情激憤,一擁而上頓足踏平了鬼寨魔穴。
在歡快聲中完成了一次充滿生活情趣、充滿文化氣息的狂歡。1983年,我國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女士,率領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舞蹈論叢》編輯部的專家學者來到麗江,對《東巴舞譜》與東巴舞蹈作了一番對比研究,作出如下結論:“《東巴舞譜》是人類迄今發現的最古老最系統的舞譜。”(胡克《納西族跳神舞蹈考查簡記》)“東巴舞譜是有歷史價值的,是科學的,是我們的國寶。”(《戴愛蓮在麗江地區東巴達巴座談會上的講話》)東巴祭祀歌舞,有情節、有人物、有懸念、有高潮、有對白歌舞、有打鬥追殺,她已具備戲劇歌舞的一切要素,是戲劇的初生形態,是研究人類戲劇史的活化石。
東巴舞蹈多摹仿動物與勞作,如白馬舞、白羊舞、白鹿舞、弓箭舞等,較多地反映了納西先民早期狩獵游牧等生活方式。東巴舞為何能如此完整地保留古代舞姿呢?歸功於納西先民超凡的才智。世界善舞的民族不可盡數,可又有幾個民族會想到用文字記載舞姿呢?納西先民為他們的後代子孫留下了一部部記存著精美舞姿的文獻經典------《舞譜》一般都是如此寫的:“要跳神的坐騎白氂牛舞時,向左邁兩步,向四方各頂四次角,然後向基原地自轉一圈,向右原地自轉一圈。要跳金色孔雀舞時,向前邁七步,向左原地自轉一圈,向右原地自轉一圈……。”
真是一見即通,過目難忘,對東巴舞蹈的學習、規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有了這種記錄舞蹈動作的譜典,就可以超時空、遠距離地傳播與保存舞蹈動作。在中國的敦煌、德壽宮與埃及的古文獻中都曾發現過類似的舞譜,可惜它們都僅僅是一些破碎的殘片。
直到十一世紀,西班牙的一位叫拉班的舞蹈學家,發明了一種記錄舞蹈的方法。現在,世界舞蹈界基本沿用這套“拉班舞譜”。而納西族的東巴舞譜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舞譜。
東巴舞
東巴教道場主要有祭天、祭山神、祭龍王、祭風、禳鬼、除穢以及開喪、超薦、求壽等。不同道場與所祭主神不同,參加祭神的東巴人數也不同,通常為五六人,多至數十人。由於各種道場活動既是祭神禳災祈福,又有源於當地傳統民間舞蹈的跳神表演,所以每逢道場都吸引著遠村近寨的男女老幼趕來參加,遇舉行大道場時無異於盛大的廟會。過去,巨甸春季的一次道場,參加的東巴人數有上百之多。東巴舞是東巴巫師在宗教活動的道場上表演的跳神舞蹈,舞蹈根據各種道場所祭主神的性格與形象特徵,以藝術模擬的手法表現出來。跳神的舞蹈規範都以《東巴舞譜》(納西語稱“磋模”或“磋姆”)為據。
東巴舞
現存麗江圖書館的東巴舞譜版本名稱是:《跳神舞蹈規程》《祭什羅法儀跳的規程》《舞蹈來歷》《舞蹈的出處和來歷》四種。東巴舞譜多是藝高德望的東巴記錄,由於只是簡要的動作提示,所以既非一般人所能釋讀,又非每個能釋讀的東巴都能依譜表現出來。因此,當有名望、技藝高超的老東巴過世后,不僅他所記的舞譜無人再跳出原貌,就連一般通用之譜無人指導也無法從文字上恢復,東巴舞在產生相應的變化,有些舞蹈也就相繼失傳。東巴舞譜是寶貴的舞蹈文化財富,它對發展納西族舞蹈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它又是難於釋讀和復原為舞蹈的經書。只有明確這兩點,才不至於用熟知的動作去生硬地附合舞譜,而是結合東巴文化的多種因素弄清東巴舞的文化特徵,使東巴舞譜這一瑰寶重現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