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胡馬客歌
幽州胡馬客歌
《幽州胡馬客歌》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生動刻畫了邊地人民的驍勇善戰特點和風俗生活習慣,以及戰爭的殘酷,表現出詩人對可能發生的叛亂的極大厭惡,也向朝廷和世人發出非常強烈的戰爭警醒,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與渴求和平的願望。全詩語言不假雕飾,平易流暢,體現了李詩自然率真的風格。
此詩可分四段,旨在企盼如胡馬客之名將,綏靖邊患,生動刻畫了邊地民族的驍勇善戰和風俗生活,以及戰爭的殘酷,表達了對人民的同情和渴求和平的願望。
詩的前六句一開頭就讚歎“幽州胡馬客”的驃騎與威猛。所謂的“幽州胡馬客”應該是指安祿山手下那些橫行無忌的“壯士”,也就是安祿山私養的奴才。大多數是契丹等少數民族勇士,力大無窮,身懷絕技,被安祿山收為義子。因為多是胡人,所以就不乏有碧眼金髮之輩。這些勇士帶著用虎皮做的冠帽,笑拂著兩隻利箭,有萬夫不當之勇。胡人張弓搭箭,彎弓如張滿月,能把白雁射落在雲端。胡人雙雙掉鞭而行,遊獵馳向樓蘭,胡人一出門就不顧身後之事,慷慨報國,義無反顧。可惜這些勇士選擇安祿山為主子,所謂的報效國家恐怕也只是“幽燕”這個小朝廷。
接下來“雙雙掉鞭行,遊獵向樓蘭。”兩句看似平常,其實也滿含隱憂,遊獵向樓蘭是要經過中原腹地。而且“樓蘭”一語暗指國都長安。
接著詩人又用借古諷今的手法用“匈奴”犯邊的故事來寓含對國家將或發生戰亂的隱憂。所謂“天驕五單於”一般認為是西漢後期,匈奴勢弱內亂,分立為五個單於:呼韓邪單於、屠耆單於、呼揭單於、車犁單於、烏藉單於,五單於互相爭鬥,後為呼韓邪單於所並。其實在這裡,“五單於”是泛指匈奴各部首領。在冒頓單於的統領下,匈奴屢屢來犯,侵犯了今河北、山西、陝西及河套一帶,不僅給剛剛建立起來的西漢王朝以莫大的威脅,而且嚴重破壞了中原的社會經濟。由於漢初政權初建,國力較弱,不足以抵抗匈奴的侵擾,故只得採取消極的和親政策,以公主嫁給單於,並歲給絮、繒、酒、米、食物,直至武帝即位,採納抗戰派的主張,發動正義的防禦性戰爭,才把匈奴的侵擾勢力擊退。
詩中所說的“燕支山”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在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是漢以前匈奴渾邪王與休屠王的駐牧地。在更早的時候,原屬月氏和烏孫的游牧地區,後來月氏和烏孫先後西遷至今伊犁河流域,這一帶才被渾邪王和休屠王佔領。燕支山的草原上不僅水草豐美,據說還產一種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詩話·稗史彙編》說:“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紅藍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緋,取其英鮮者作胭脂。”故舊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婦女馬上笑,顏如赬玉盤”即是對此的生動寫照。燕支山草原是渾邪王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和大本營,所以才有“雖然居住於燕支山,卻不怕朔風冰雪寒”的慨嘆。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兵出臨洮,越燕支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接下來詩人還用驚秫的筆調描寫了征服匈奴戰爭的慘烈和悲壯:“旄頭四光芒,爭戰若蜂攢。白刃灑赤血,流沙為之丹”,雪白的鋒刃上流灑著赤紅的鮮血,連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紅。“名將古誰是,疲兵良可嘆”,詩人關注的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名將,而是那些被戰爭機器摧殘的疲憊將士和因為戰爭而動蕩和民不聊生的社會。
儘管匈奴的戰事業已久遠,然而幽燕胡兒蠢蠢欲動、殺氣騰騰,看來另一場嚴酷的殺戮恐怕在所難免。一旦戰爭再起,老百姓一定會再陷入無休止的動蕩之中,所以李白在詩的結尾處說“何時天狼滅,父子得閑安”既表現出詩人對可能發生的叛亂的極大厭惡和對平叛的期望,同時也向朝廷和世人發出非常強烈的戰爭警醒。
《幽州胡馬客歌》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冬間初至幽州(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時作。當時李白自梁園首途游河北道,十月抵達幽州。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他卻無能為力。在此背景下,李白寫了很多詩作,《幽州胡馬客歌》就是其中一首。
這是一首邊塞詩。此詩旨在企盼如胡馬客之名將,綏靖邊患。全詩可分四段。前十句為第一段。寫“幽州胡馬客”。首句點題,次句寫外貌特徵。“笑拂”四句寫其“萬人不可干”的本領。第三句寫其平素所帶。彎弓落雁,寫本領。掉鞭而行,遊獵樓蘭,寫游牧生活。“出門”二句寫報國忠心。“天驕”十句為第二段,寫匈奴狼戾兇殘。“天驕”二句總提。“牛馬”二句寫其獨特的生活習慣。“雖居”二句言其素耐寒苦。“婦女”四句謂匈奴婦女壯美而善騎射,言外意,婦女尚且如此,男子之勇武,自不待言。“旄頭”四句為第三段,寫胡兵入侵,兵如蜂擁,戰爭殘酷,刃赤沙丹。末四句企盼名將鎮邊,消除邊患,使百姓安閑,與“報國死何難”相呼應。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