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會館
晉商會館
於1986年建在全晉會館的蘇州戲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戲曲專業博物館。
晉商會館
晉商會館
類似蘇州全晉會館的晉商會館,目前在全國尚有多處。
晉商會館
洛陽城一東一西,有兩座晉商會館,東為潞澤會館,西為山陝會館。位於鏶河區的潞澤會館,佔地1575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系清代乾隆9年(公元1744年)居住洛陽的潞安府(今長治)、澤州府(今晉城)兩地商人集資所建,所建之初為關帝廟,后改為會館。會館建築群呈較為嚴格的中軸對稱,坐南面北,軸線上依次為戲樓、大殿和後殿,這幾座建築嚴格對稱,以此來突出中心強調軸線。另有東西廂房、耳房、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左右兩側略有變化,原有九龍壁、文昌閣、魁星閣,可惜在“文革”中被毀。建築布局規模嚴謹,磚木混合結構,雖屬於民間建築,但卻氣勢宏大,富麗堂皇,欲與府衙爭風頭。
晉商會館
河南社旗山陝會館佔地7758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進院落的宏大建築基本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它的修築,從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始建,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直到光緒十八年(1892年)竣工,全部工程歷時136年。從《創建春秋樓碑記》可知,興修過程中,“運巨材於楚北,訪名匠於天下”;燒制琉璃磚瓦的瓷土,則是從山西用騾馬遠道馱運而來的。單是一座春秋樓,“建樓費白銀707844兩”,可惜咸豐四年(1854年)毀於捻軍的燒焚,現僅存月台遺址。再如洛陽山陝會館,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已興旺紅火了近百年,山陝商界決定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為此捐出的白銀達25000兩。
晉商會館
遼寧海城市內也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晉商會館。會館山門古樸氣派,東為鐘樓,西為鼓樓,門前立石獅一對。正殿是晉商會館的點睛之筆,它建在石基的高台上,採用懸山式建築,磚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抱廈下面有四個大紅立柱支撐,青石鼓形柱基敦實厚重,而立柱和橫額之間所嵌的三層透雕的木雕龍鳳雲板卻是靈透精巧。房頂正脊上還有一座小廟,內供神上神,脊中間插著“穿天戟”三根,脊兩端是龍形大吻。斜脊上蹲著的磚雕跑獸,最前面的叫“走投無路”,後面的叫“坐地分贓”,中間的叫“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正殿供奉著關公關老爺。
遍及全國的晉商會館,是山西商人創造輝煌商業奇迹的縮影。
最早的會館興起於明代中期,產生於京城,起初只是供來京城應試的同鄉舉人寄宿的暫居之地,有人稱之為“官紳會館”或“科舉會館”。而地位低下,排在士、農、工、商“四民”之尾的商人,在這些會館是不得入住的。隨著明朝中葉商業的迅速發展,囊豐篋盈的商人們便開始建立自己的會館。他們的置建會館就不僅在京城,更在全國各地的商業都市和商業城鎮置建,於是專門服務於商業的會館應運而生。
明中期,山西的糧商、布商、鹽商、茶商、票商遍布全國,並遠涉它國。他們意識到要在省外發展,與同行競爭:“無論日識新知,莫不休戚與共,痛癢相關”,凡是有山西商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其所建的會館。僅北京一地,據同治六年楊靜亭編輯、張軒增補的《新增都門會館》和光緒年間編撰的《順天府志》記載及徐珂《清稗類抄》統計,北京在清末共有會館400多所,其中晉商會館就有38所,佔北京城會館總量近十分之一。而留在全國各地的晉商會館更是不計其數,東起江浙,西至新疆,北自奉天,南到兩廣皆有晉商會館。據不完全統計,晉商除在上述地區設有會館外,還在天津、山東恩縣、東阿、濟南、上海、江蘇南京、盛澤大館圩、盛澤西楊圩、鎮江;湖北漢口、鍾祥、當陽、鄖西、隨州、江陵、公安、沙市;浙江杭州、河南浙川、舜陽、廣東佛山、廣州、湖南長沙、湘潭、廣西南寧、青海西寧、新疆巴里坤、安徽蕪湖、渦陽、重慶、四川成都、灌縣、福建福州、內蒙古多倫諾爾等地設有會館。
山西商人對外統稱晉幫,但在內部又以不同的地區形成商幫,如澤潞幫、臨襄幫、太原幫、汾州幫等。清代票號興起,又形成平遙、祁縣、太谷三大票商幫。各幫又有各幫的會館,各行還有各行的會館。
如果說當初官紳會館的肇始,是代表著同鄉的利益和權勢的話,那麼商業會館的建立,則是聯絡鄉誼、聚會議事、溝通信息、維護同鄉同行利益、公議現行、祭祀神靈、聚歲演戲及各種慶典、購置冢地、舉辦善舉的處所。
異地他鄉,難免有思親懷舊之感,而“會館之立,所以聯鄉情,篤友誼也。朋友居五倫之一,四海之內,以義相投,皆為兄弟。”由於共同的語言、風俗、生活習慣、文化心理,“同鄉借來於斯館也,聯鄉語,敘鄉情,暢然蕩然。不獨逆旅之況賴以消釋,抑且相任相恤。”會館是晉商的中心社團,也是其社會活動最重要的陣地,是晉商的“敘語之地,正可坐論一堂,以謀商業之公益”,凡“通商之事,咸於會館中是議。”會館大多有明文規定,要求入會者重視商業信譽,買賣公平,取信於民,違者處罰。道光八年,在京的晉商顏料會館制定行規:“近來人心狡猾,廣有買賣之油,不以實數報行。倘有無恥之輩,不遵行規,缺價少賣,隱藏簍數,異日諸號查出,甘心受罰,神前獻戲一台,酒席全備,不得異說。如若不允,改以狡猾,自有合行公論。倘然稽查不出,愧心亂規,神靈監察不佑。警之,戒之。”昔時,交通落後,郵遞不暢,晉商在外闖蕩,並不一定都能達到理想的結果。而遇到災難之時,甚至會客死他鄉。會館則“專寄同鄉、同業旅櫬,不取寄費,俟購得冢地。再行代為掩埋,以成其善”,“以慰行旅,以安仕客”。一旦“橫遭飛災,同行相助,知單傳到,即刻親來。各懷公憤相救,雖冒危險不辭,始全行友解患扶危之誼”。每當同鄉在外發生“疾病痾癢”,會館便“相顧而相恤”,提供錢財藥物。對年老失去工作能力者則更要予以救濟,對窮儒寒士也會提供方便。
晉商會館中皆供“義薄雲天,精忠貫日”的“武聖”關公,因為關羽是山西人,以義行天下,最受鄉人崇敬,成為晉商之精神偶像。位於北京宣武區鷂兒衚衕的山西浮山會館,有碑云:“我浮山會館建自雍正七年,其館北位五聖像,神德靈應,佑我商人,南建演樂亭,依永和聲,仰答神庥。我鄉貿易諸公,每遇朔望,咸集於此,敬修祀神。雖異地宛若同鄉,皆得以敦親睦之誼,敘桑梓之樂矣。”聊城山陝會館里,建有規模宏制的關帝殿和春秋樓,因此,山陝會館在當地又俗稱“關帝廟”。聊城山陝會館的關帝殿里,有高大的關公神像,前面中獻殿石雕檐柱上刻有楹聯:“偉烈壯古今,浩氣丹心漢代一時真君子;至誠參天地,英文雄武晉國千秋大丈夫。”不少地方的山西會館便是這種“關帝廟”的形式,在全國諸多的晉商會館中,沒有不祭祀關羽的。
戲樓往往是晉商會館中最為精美的部分。每至喜慶節日,晉商會館必演戲酬神。一以祈禱神靈保佑生意興隆發財添福;二以鞏固內部團結。這種酬神會戲非常隆重,所請戲班必為當地的梆子名班,如果當地沒有好的梆子戲班,其常常不惜重金,千里迢迢將家鄉的名班和名伶邀來演出。這種演齣戲班不僅照例得到一筆數目可觀的酬金,演員們還可得到賞錢和物品。這樣,晉商會館客觀上養活了戲班,捧紅了梆子名伶。“商路即戲路”,凡有晉商會館的地方,就有山西梆子戲的演出。由晉商而帶動的山西梆子戲,還衍生出口梆子、京梆子(即後來的河北梆子),而上黨梆子則衍生出山東的棗梆、河北的“西調”。澤州商人在魯西南一帶經商,光緒初年,又有澤州戲“十萬班”長期在菏澤、鄆城等地演出,從此以澤州調為主形成的棗梆,便成為了當地的一個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