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陝甘會館

山陝甘會館

山陝甘會館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龍亭區徐府街北側,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居住在開封的山西、陝西、甘肅三省的富商巨賈在明代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的府址上聚資修建而成,是清代山西、陝西、甘肅三省旅汴客商經商、貿易、聯絡同鄉感情的場所,已有200多年歷史。會館為四合院式布局,面積達3870.29平方米,主體建築置於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照壁、戲樓、牌樓、正殿,附屬建築位於東西兩側,包含有左右掖門、垂花門、鐘樓鼓樓、廂房、東西跨院等。 

2001年6月,山陝甘會館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會館掖門
會館掖門
山西、陝西商民經商歷史很早,但作為影響全國經濟的強大勢力卻是形成於明代。明末崇禎十五年,開封遭受黃水浩劫,城市如墟,一片黃沙。至康熙年間,汴城始得逐漸復興。當時商業,以農產品、布匹及日用貨品充市為主,大多操在山西客商行幫之手。山西旅汴的客商,遂集資於老會館街(龍亭東側)建起一處山西旅汴同鄉會館,簡稱“山西會館”。
清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改名為山陝會館,並與新址重新修建。
山陝甘會館
山陝甘會館
清光緒末年,改名為山陝甘會館。
山陝甘會館
山陝甘會館
1986年,河南省政府對山陝甘會館的關帝廟建築進行全面整修,並籌備小學的搬遷工作。整修工程由河南省古代建築研究所等單位負責設計施工。由於水患的淤積,全院地坪下挖60厘米,起土2000立方米,恢復了清代的原地坪。
1988年10月24日,解放開封四十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開封旅遊景點。
1995年4月,籌建藝術博物館。
2001年6月,山陝甘會館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遺存


山陝甘會館
山陝甘會館
山陝甘會館坐北朝南,南北長88.44米,東西寬42米,面積達3870.29平方米。會館為四合院式布局,主體建築置於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照壁、戲樓、牌樓、正殿。會館附屬建築位於東西兩側,包含有左右掖門、垂花門、鐘樓、鼓樓、廂房、東西跨院等。
照壁臨街,位於會館建築中軸線的最南端,照壁兩側為左右掖門,與照壁高低錯落,構成一個“山”字形的整體。過掖門后,迎面是一座古戲樓,面闊三間,分前、后兩部分,前台為“樂床”,用於正式演出;後台為“戲房”,專供演員化妝。戲樓兩邊是東、西對峙的鐘鼓樓,過戲樓向北有牌樓一座,為歌頌關羽的情操和品德而建。牌樓兩側為東、西配殿,均為硬山瓦頂,高浮雕花脊。牌樓北即為正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築,由三進殿宇組成。

主要景點


照壁

照壁,又稱樹屏、照牆、影牆,俗稱“影壁牆”,是中國建築獨有的形式,其功能是建築物前的屏障,擋住外人的視線。
會館照壁為一字形,位於會館中軸線的最南端,臨街而設,沿街東西走向,高8.6米,長16.5米,厚0.65米,分為台基、壁體和廡殿頂三部分,由青磚砌成,檐下全部以磚雕裝飾,是磚雕、石雕最集中的地方。照壁的背面也都有磚雕牡丹和回字紋框,框內四角有四塊夔龍石雕,中心是石雕二龍戲珠,兩邊是陽雕的忠義仁勇四個字。
台基為青石須彌座,高1.40米,是中國傳統的基座形式之一。須彌為古印度的音譯,意為妙高,是傳說中古印度山名,是人類所居世界的中心,日月環繞此山旋轉,三界諸王依此層層建立,以須彌名座,取其穩固之意。須彌座之上為照壁壁體,兩面皆砌有磚雕牡丹和回字紋花框,背面花框內的不同位置砌有18條龍紋磚。四角用石雕“雲龍捧壽”形成岔角。壁芯為石雕“二龍戲珠”圖案,該石雕內為橢圓形,外為長方形,據說這與古人認識天體有關。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會館照壁璧芯的造型正是古人對“天圓地方”說的具體反映。從整體上看,壁體雄偉大方,頗為華麗。壁體之上是裝飾人物、花卉、山水、鳥獸、博古圖等,題材多樣、技法精湛。磚飾以上為廡殿頂,覆以綠色琉璃瓦。
廡殿頂,是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等級最高形式。其屋面可分前、后、左、右四坡,並分由前、后坡相交的一條正脊及前後坡與左右坡相交形成的四條垂脊,因此,廡殿又稱四阿頂或五脊殿。正脊為綠色高浮雕荷花脊,兩端均置龍形大吻。大吻又稱鴟吻,龍口大開,咬住正脊,它既有較強防水功能,也是正脊上主要的裝飾構件。
照壁檐下是各種造型的花瓶、插花、囂爐、書函、畫卷、樂器等磚雕裝飾,這些圖案不僅裝飾性強,而且還是表達人們美好願望和理想的吉樣圖案,由花瓶、几案、蝙蝠組成的圖案,就寓意“平安是福”;菊花、鶴鳥和蘆葉的組成的圖案,則寓意“安居樂業”。由兩本賬冊組成的圖案,一本是翻開的,一本則是合著在此賬本下邊,就是說經商要有兩本賬,一本明賬,一本暗賬,在此圖案的另一面同一位置雕刻的是一把精巧的小算盤,俗話說“算盤一響,黃金萬兩”,寓示錢財只進不出。

戲樓

戲樓
戲樓
戲樓又名歌樓,為舊時節日、祭祀、還願、祝壽所用。戲樓楹聯寫道:“幻即是真,世態人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今世猶古,新聞舊事,扮演來毫髮不差。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著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山陝甘會館的戲樓在“文革”中毀掉,現存的戲樓是將開封火神廟的戲樓移遷於此。該戲樓平面布局呈“凸”字形,分上下兩層,下層有一南北通道,供人通行,有行走演出兩不妨礙的功能。戲樓兩側有端門,但不常開,人們均從正門入。端門門樓木雕精美,色彩艷麗。戲樓東西兩側有台階可直達戲台。該戲樓是開封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古代戲樓,甚為珍貴。

牌樓

牌樓
牌樓
牌樓正對戲樓的門洞,牌樓的正面題寫“大義參天”。會館的牌樓是為歌頌關羽的品德而建的。它位於中軸線之北部,拜殿之南面,為三間六柱五樓不出頭式,歇山頂。平面布局呈形,三柱一組,三角鼎立,呈雞爪狀,故汴城人士稱“雞爪牌坊”。這種特殊的平面柱網結構,增強了穩固性。牌樓中樞高聳,左右次樓略低。主樓上部檐坡綠琉璃瓦覆蓋,正脊為牡丹花雕,中間置一方亭,兩側一獅一象,獅擁蓮台,象馱寶瓶,形象逼真,瑰麗之至。正脊兩端的鴟吻,劍把上東書“日”、西書“月”。“日”表示智慧,“月”表示善心。牌坊四角樓下的走馬板上,還分別繪製了“掛印封金”“刮骨療毒”“過五關、斬六將”等八幅關羽故事壁畫。
資料記載:牌樓明間面闊4.54米,次間面闊1.655米,明柱高約6.30米,徑0.48米,邊柱高約3.70米,徑0.385米,鬥口寬0.06米,單材高0.075米,足材高0.125米。
牌樓背面懸掛“流芳千古”匾額。額匾四周為透雕“二龍戲珠”,做工精細。次樓花板上繪有八幅有關關羽的故事彩畫。牌樓之每角下面均有垂花柱,凡八根,分別雕刻石榴、佛手、葵果、蓮蓬、牡丹、荷花、花籃等。
明柱柱身下段各以三塊抱鼓石狀夾桿石將柱身外、前、后三面夾峙。抱鼓石表面浮雕“蒼龍行雲”、“丹鳳朝陽”、“雲鶴圖”以及“狄仁傑登山望母”、“白兔記”等圖案。

東西廂房

東西廂房
東西廂房
東西廂房,每側各有房間八間,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面五間、北面三間各為一整體。東西廂房均為硬山頂,灰筒瓦屋面,屋面正脊飾高浮雕青磚牡丹花脊,兩端置青磚鴟吻,垂脊為獅、吼、馬、羊、魚走獸,前坡明間上方均砌成“菱”形的黃色枋心,民間稱作“黃氣衝天” 。東西配殿屋檐下邊額枋、斗拱、雀替、擋板、垂柱等,幾乎遍布木雕裝飾。木雕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舉凡山川樹木、花鳥蟲魚、亭殿樓閣、民間故事、人物傳說等無不入畫。

鐘鼓樓

山陝甘會館戲樓北側,中軸線兩側分別為鐘樓和鼓樓。東側為鐘樓,西側為鼓樓。中國古代重鎮和規模較大的寺廟都設有鐘鼓樓。在中國古代城市中,因在樓內設置鐘樓,按時敲鐘鳴鼓,向城內的居民報告時辰,因此稱為鐘樓、鼓樓。山陝甘會館的鐘樓、鼓樓經過戰亂水患后依然保存完好,因此彌足珍貴,而且這也是開封市唯一存在的同類古建築。
山陝甘會館的鐘鼓二樓,均高12.14米,形式相同,平面皆為方形,均為重檐歇山式建築,上覆綠色琉璃瓦,正脊為行龍花雕,兩側為鬼判系鏈。檐部額枋是一幅“關公斬蔡陽”木雕畫,雕刻人物栩栩如生,共有三層。第一層為磚結構,內設置樓梯可達上層。第二層為木結構,是建築物的主體,頂層為閣樓。西樓置鼓一面,東樓置鍾一口,為原來會館的實物。東側的鐘樓大門敞開,可以直接登樓,而西側的鼓樓則大門緊閉。進入鐘樓,沿木質樓梯拾級而上來到二樓,一口碩大的鐘赫然出現在眼前,這口大鐘為鑄鐵製造而成,約有一人多高,有一處破損,上面有八卦符,鐘上還有鐘紐為龍獸,傳說是龍生九子中的四子蒲牢,好鳴,故為之。明清時期,每天黃昏至次日晨要敲鐘108下,表示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此外,在民間還流傳著,敲鐘可消減煩惱,鐘聲長鳴以示神靈永存,保佑四方,吉慶瑞祥。

大殿

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築,也是木雕裝飾最集中、藝術成就最高的地方。牌樓由三進殿宇組成。前為拜殿,面闊三間,中為卷棚,後為大殿,皆面闊五間。三殿由天溝相連,構成整體,總面積達540平方米。拜殿正脊裝飾雄獅寶瓶,上書“城聖大帝”四字。大殿木雕分三部分組成,拜殿挑檐桁以至額枋寬1.7米,全部木雕裝飾,共分七層,內容包括蝙蝠、雲形透雕花紋、二龍戲珠、祥禽瑞獸、花草、圖案等。第一層小蝙蝠,俗話說:“蝙蝠,蝙蝠地是福。”第二層為雲形透雕花紋,第三層為二龍戲珠。第四層是祥禽瑞獸,如鹿、馬、猴、羊、麒麟、大象、三羊開泰。第五層是花草組成的圖案,如荔枝、柑桔、仙桃、松竹、梅、蘭等。第六層更令人眼花繚亂。喜鵲鬧梅、鴛鴦戲水、青蛙卧蓮,還有蓉花、葵花、菊花、仙鶴等。第七層在寬約一尺的畫面上刻著醒目的二龍戲珠、鳳凰牡丹。鳳凰在牡丹花叢中振翅欲飛,蒼龍騰雲駕霧,呈現著一派龍騰鳳舞、花枝鬥豔的奇觀。卷棚內額枋亦遍布彩畫,中央有一座石案,製作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正面浮雕“八仙慶壽”,雕工精細。大殿灰瓦覆頂,綠瓦剪邊;殿內朱柱矗立,柱礎四布。

保護價值


山陝甘會館是“館廟合一”的建築,是祭祀關羽的一個場所,又是商人異鄉的家園,更是維繫商人團結的紐帶,也是宣揚晉商信義和道義的場所。
山陝甘會館的建築風格鮮明,韻致高雅,尤其是它的磚雕、木雕、石雕技藝,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堪稱會館“三絕”,呈現出質樸和秀麗、豪放和婉約、粗獷和精巧、沉著和流暢的完美統一,充分反映了創造者的審美情趣和創造才能,體現了時代風貌和中原與山陝甘地區文化的融合。
山陝甘會館建築藝術別具風格,各殿精美的石雕、磚雕和木雕製品,堪稱雕刻藝術的珍品,是研究清代建築史、美術史、民俗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雕刻藝術


木雕藝術

木雕藝術
木雕藝術
山陝甘會館的建築裝飾常用的材料有椴木、楊木梨木等。一般構圖都以圓木周邊寬度為限,大多木雕以人物、花卉、山水、樓台、亭閣、水禽、瑞獸等為題材的作品。會館的木雕十分講究刀法和風格,以及利用材料本身自然的特點去尋找材料內在的表現力,在表面的色澤、紋理、結構等微妙變化中相形度勢、因材施藝、量形取材,加以斧鑿,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韻味。中國有長期的木雕傳統,發展到清代和古建築一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而,會館的木雕藝術成就最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題材最豐。在中原地區首屈一指。
木雕藝術
木雕藝術
會館的大殿和廂房檐下的桁、枋、雀替、擋板、垂柱等,幾乎遍布木雕裝飾。採取的雕刻手法有圓雕、半圓雕、高浮雕、淺浮雕、懸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在人的視點與雕刻面的關係上,創造了焦點透視、散點透視、破時空透視等藝術形式,廣泛利用有限的空間,通過起位升降、線條流暢、光影處理等造成的視點錯覺,達到了非常巧妙的藝術效果。
會館的木雕題材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有三國故事“古城會”、“長板坡前救阿斗”、“劉備訪龐統”等,構圖精練,刀法簡約。
木雕藝術
木雕藝術
表現親情和孝悌的有“孟宗哭竹”、“九獅戲繩”等。“九獅戲繩”的畫面,獅舞繩飛,上下盤旋,繩索自然流暢,如同真繩一般,可見其刀法功底。獅子逗人喜愛,幼獅伏在母獅的背上,母慈子愛,相互親昵,頗有人情味。
孟宗哭竹”被巧妙地安排在東廂房的一個雀替上,幾株稀疏蕭瑟的老竹下邊跪著一個人,一手扶竹,一手掩面哭泣,面前長出兩棵新筍,這就是中國有名的二十四孝圖之一的“孟宗哭竹”。構圖簡練,刀法細膩,顯然寓在勉“孝”。
表現神話故事的有“放牧八駿”、“劉海灑錢”、“和合二仙”、“樵子遇仙”、“帝俊八子”、“八仙慶壽”等。這些畫面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在裡邊,看畫悟道,你會感到這些神仙們確有不少可愛、可敬之處。這些神仙鮮活生動,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放牧八駿”圖中,每匹馬或靜或動,或奔或嘶,宛若活物,有強烈的立體感。
表現民間風俗內容的有“街頭即景”、“佛門進香”等。在西廂房南北次間的額枋上各雕刻有一幅民間風俗畫。南次間一派水城風貌,主幹道是河水,船行於街心。船上一女子懷抱琵琶,正在彈奏出悠揚悅耳的曲子。一人在船頭演唱,表情詼諧。船后一女子,頭戴大沿帽,寬衣博袖,雙手搖櫓,悠然自得。畫面以遊船為中心,四周有騎馬坐轎的達官顯貴,輕搖合扇、嬉皮笑臉的公子王孫,有婦女兒童、老翁健嫗、手持斧鑿的匠人、挑擔叫賣的小販。畫里25個人物,表情不同,姿態各異,刻畫入微,惟妙惟肖。
表現動植物的內容是會館雕刻技藝的另一大主題。祥禽瑞獸有龍、鳳、獅、馬、鹿、羊、猴、麒麟、松鼠、仙鶴、喜鵲、鴛鴦、青蛙、鷺鷥、蝙蝠等;植物有石榴、葵果、蓬蓮、葡萄、柑橘、荔枝、仙桃、松、竹等;花卉有菊花、牡丹、梅花、蘭花、荷花等。都能各自獨立或相互配合形成一組組的吉祥圖案。大多是以祝願人們多福多壽、人丁興旺、祈瑞納吉、合家安康、百事如意、天下太平、錢財廣進、榮華富貴等為內容。
尤其是大殿檐下兩側的二龍戲珠、鳳凰牡丹,雕刻得最為精彩。蒼龍騰雲駕霧、鳳凰振翅欲飛。龍頭鳳首突出於畫面之外,伸向空中。雕工們匠心獨到地採取圓雕手法(民間稱為懸雕),使龍與鳳的造型適應多角度欣賞,這樣的技藝手法使龍鳳更具立體感、韻律感、跳躍感。

石雕藝術

石雕藝術
石雕藝術
山陝甘會館的石雕裝飾大多用於柱礎、欄桿、抱鼓、壁芯、香案和牆基等處。會館照壁里側壁芯中央雕刻有一外為長方形、內為一橢圓形的高浮雕“二龍戲珠”,構圖嚴謹豐滿、華貴典雅,造型上下翻飛,扶搖飛翔、剛健威武,技法細膩精湛,充滿了超人的神秘力量,為清代石雕佳作。照壁四周雕刻鑲嵌有四條夔龍捧壽,照壁的須彌座束腰部分雕刻有行龍,工麗嚴謹,氣韻生動。
山陝甘會館中軸線上“大義參天”牌坊的中間兩柱各有三塊抱鼓石,從三個方向把柱子固定。六塊十二面抱鼓石,分別採用浮雕技法雕刻著“蒼龍行雲”、“丹鳳朝陽”、“輩輩封侯”、“蝙蝠撲雲”、花卉和《狄仁傑登山望母》、《井台會》等人物故事。
龍、鳳、猴和蝙蝠等動物圖案,雕刻細膩,線條簡樸。龍鳳造型修長灑脫,間以雲氣紋,象徵著美好幸福;蒼龍雕刻得清新剛健,穿雲撥霧,給人一種蒼勁豪邁的力量動態美;猴、蝙蝠亦工麗細緻,上下兩隻蝙蝠雖頭小如棗,但鼻眼逼真,張口作吼叫狀,四周襯以雲紋,似從天而降,一大一小兩隻猴子在松間跳躍嬉戲,活潑可愛。
這六塊抱鼓石均由整塊石料雕琢而成,造藝精緻完整。大殿內柱礎全部雕刻,柱石鑿有花飾是重要宮殿和廟宇的標誌。會館大殿內柱礎高近半米,大部分雕刻成上部為圓鼓鏡式;中部為八棱,四周均有圓雕的小蹲獅,造型別緻,姿態各異;下部有方式和八棱兩種,分別雕刻有鹿、羊、鶴、鵲、駱駝、山果、花卉、陰陽圖、二羊抵頭、海浪山石等。這些藝術小品,活靈活現,生動有趣。造型的特點是不刻意追求細節描寫,而注重動態表現和意趣,形成畫面古拙、渾樸而有韻律感的特色,很有點漢畫像石的味道。柱礎雕刻與室內的木雕、彩畫上下相映,生輝滿室。

磚雕藝術

石雕藝術
石雕藝術
山陝甘會館的磚雕主要集中在照壁上,零星還散見於其他牆體上。
照壁的檐桁以下全部為磚雕。隨桁枋為回字邊飾,由斗拱承托的四個“壽”字紋梁頭,把上部分成5個空間,每間兩攢斗拱,上托雕刻精美的龍頭,斗拱之間的雕刻全部是按照會館主人的理想趣味而設計雕刻的吉祥圖案,幾乎每個間隔的雕飾都與“瓶”有關,這可能是晉商客寓汴城祈求異地平安之故吧。除瓶之外,各種吉祥花卉、熏爐、書函、畫卷、樂器置放其間,最有意思的是,晉商將他們愛不釋手的寶物計算器———“算盤”,也雕刻在圖案中。雖不將其置放在顯著的位置,但卻反映了會館主人的內在心態。這些雕刻以反映追求幸福、趨吉避凶的理想願望居多,而且生動逼真。技法以透雕、浮雕為主,做工精湛,畫面層次分明,構圖嚴謹得體。
斗拱下邊的平板枋雕以祥龍圖案,把上下分成兩大區。祥雲下為32個垂花磚柱,柱頭為龍頭,垂花分別雕成石榴、金瓜、荷花、蓮蓬等造型,垂花柱與垂花柱之間由夔龍捲草圖案相連將空間鋪滿。
垂花柱以下裡外牆體上分佈有10個長條形畫框,每個畫框飾以拐子龍紋,框內分別雕刻有“獅子繡球”、“喜鵲鬧梅”、“山雀玉蘭”、“鷺鷥荷花”、“松鼠葡萄”、“麒麟呈祥”、“八仙過海”以及“刀馬圖”等。
其中“松鼠葡萄”以八大串晶瑩欲滴的葡萄懸掛在藤枝上,數只松鼠跳躍其間,姿態生動,工細酷似牙雕。“刀馬圖”是雕刻中最常見的題材,一人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後邊兵馬窮追不捨,情節動人,扣人心弦。“八仙過海”圖,各仙人分乘獅子、麒麟、海馬、天祿等異獸,這些磚雕做工精細,一般不加打磨。

旅遊參考


免費政策
自景區恢復運營開始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含港澳台地區)所有醫務工作者,憑有效證件免票入園,並為醫務工作者團隊開設綠色通道。 
美食小吃
開封灌湯包鯉魚焙面套四寶炸八塊桶子雞、三鮮蓮花酥、五香兔肉燴面、雙麻火燒、炒紅薯泥花生糕黃燜魚鍋貼、羊肉炕饃、炒涼粉等。
地址交通
詳細地址:河南省開封市內徐府街。
市內公交:31路、10路、13路、4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