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緒淮
丁緒淮
丁緒淮,字導之,安徽省阜陽縣人,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
1929—1933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學習,先後獲得工程學士、工程碩士和科學博士。1933—1937年 任天津北洋工學院化學教授。1939—1948年任重慶大學化工系教授。1948—1949年任浙江大學化工系教授。1949—1952年任南開大學化工系教授。1952—1990年任天津大學化工系教授。1990年4月23日 逝世於天津。
早年在工業結晶科研中作出重要貢獻。他同張洪沅、顧毓珍合編的《化學工業過程及設備》一書,是中國第一部高等院校化工原理通用教材。
丁緒淮
1920年至1927年就讀於北京清華學校(留美預備部)。畢業后留學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化學工程。
1929年至1933年先後獲該校工程學士、工程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隨即回國,歷任北洋工學院、重慶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化工系教授,併兼任天津大學化工原理教研室主任,一直從事化工原理及化學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天安門
清華學校
丁緒淮早在30年代就開始研究硫酸鎂溶液加晶種並進行攪拌使溶液冷卻結晶,觀察溶液過飽和度和晶體形成的過程。結果發現了晶種的長大與新晶核的形成(或稱“自身核化”)這兩種過程同時進行,且核化時溶液的過飽和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受晶種重量和粒度、溶液冷卻速率和攪拌強度等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一發現修正了密爾斯等關於此問題的論點。密爾斯等人曾認為,如果溶液易於飽和,則有一條所謂超飽和曲線存在,該線與普通溶解度曲線大致平行,且位置固定不變。丁緒淮的研究成果表明:不能將超飽和曲線視為一條位置不變的線,而應視為一組超飽和線群,或一條超飽和帶。與此同時,丁緒淮還提出:晶粒之間的相互碰撞、晶粒與攪拌漿葉以及晶粒與器壁之間的碰撞,會大大地影響其自身核化(亦稱“接觸式核化”)過程,從而影響最終產品粒度分佈這一重要結論。
丁緒淮在這一領域發表的主要論文有:《Super saturation and Cry-stal Formation in Seed Solution》及《Solu bility of Magnesium Sulf Heptahydrate》。后一篇論文進一步提出了常溫下硫酸鎂的溶解度曲線及代表該曲線的精確方程,從而修正了多年來慣用的數據。
1965年他與人合編的《化工操作原理與設備》也是一本重要的教學參考書。丁緒淮的《液體攪拌》和《工業結晶》兩本專著都取材於80年代的資料,對這兩個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此外,丁緒淮還主持翻譯出版過不少國外教材和參考資料,如《化學工程》 、 《化學工程師手冊》以及《化學工程譯輯》 。這些譯作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化學世界》第一期
安徽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丁緒淮親眼目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國威大振,傲立世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政通人和、安定團結,人民生活日見美好,前途無限光明。他因此衷心熱愛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他於早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曾任天津市民盟顧問。他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 表,天津市第八、九、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為搞好中國化工教育提出過不少寶貴意見和建議。1986年,由於年邁多病,他退居二線,但仍然傾注全部心血關心化工原理教研室和化工系的工作。為了鼓勵青年學生髮奮學習、攀登科學高峰,1987年5月,他將自己幾十年勤儉積蓄下來的1.6萬元捐贈給學校,設立“丁緒淮化學工程獎學金”。臨終時,他還囑咐女兒將陪伴著自己度過一生的圖書、雜誌和資料全部捐獻給天津大學圖書館,作為自己對國家最後的貢獻。
《化工原理》
2 丁緒淮.Solubility of Magnesium Sulfate Heptahydrate.I & EC,1934 (26):1207
3 丁緒淮。從泰和山鎢礦中提取純氧化鎢。化學工程.1950
4 丁緒淮。逆流和平流加料時多效蒸發器的蒸汽用量和各效蒸發量的計算簡法。化學世界,1956
6 丁緒淮等。化工操作原理與設備。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5 (第2版)
7 丁緒淮。液體攪拌。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3
8 丁緒淮。工業結晶。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5
9 丁緒淮等。化學工程。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55(第1版);1983(第2版)
丁緒淮這一系列科研成果使他被公認為是最早開展工業結晶研究的科學家和該領域的奠基人之一。他長期講授化工原理、高等化工原理等課程,經驗豐富,成績卓著,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化工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