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片

戲曲片

戲曲片是中國民族戲曲與電影藝術結合的一個片種。1905年,中國攝製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實際上是京劇老生譚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劇片段的記錄。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劇舞台電影。1954年,新中國攝製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是戲曲片。

簡介


戲曲片是中國民族戲曲與電影藝術結合的一個片種。

類別


豫劇戲曲電影海報
豫劇戲曲電影海報
戲曲片有記錄一出完整戲曲劇目的,也有記錄著名戲曲演員表演片段和摺子戲集錦的。如《群英會》、《蓋叫天的舞台藝術》。還有的突破舞台框子,採用布景或實景,將戲曲藝術表現手段與電影藝術表現手段結合起來,使之兼備二者之長,比如《野豬林》(京劇)、《紅樓夢》(越劇)。

性質


戲曲片是一種特有片種,是除歌舞片外唯一以影片中的一種藝術元素命名的電影類型。或者說,戲曲片是電影中唯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電影類型。基於電影的影像雙重性特徵,戲曲片從誕生那天起,其功能定位問題就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除了市場(片廠美學)與敘事(舞台美學)的矛盾及統一,戲曲舞台傳統的保存與傳承,一直成為困擾戲曲片存在與發展的難以逾越的"鴻溝"。戲曲片的兩種基本形態是在解決戲曲片的內在矛盾——程式性矛盾所採取的兩種不同的方法與途徑后的結果。
在美工及其他藝術處理上,戲曲片注意保持戲曲的特點和原劇的風格,以滿足觀眾對傳統戲曲的欣賞習慣與需要。

發展


民國時期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攝后,任慶泰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又拍攝了《長坂坡》、《青石山》、《艷陽樓》、《金錢豹》等,均為京劇短片。
京劇電影《生死恨》
京劇電影《生死恨》
1920年代,梅蘭芳大師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劇《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蘭從軍》《西施》“羽舞”、《霸王別姬》“劍舞”、《上元夫人》“拂塵舞”等和崑曲《春香鬧學》等等。
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后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沖夜奔》《斬經堂》《三娘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
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劇舞台電影。

新中國初期

1949年後,拍了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蓋叫天等大師的舞台藝術片,但立意是很明確的,就是趁他們尚在世,留下珍貴的聲像資料,嚴格地說,那隻能算資料片,並非獨立的“電影”。
突破舞台限制,真假景結合、運用特技、並在社會上發生了廣泛影響的是黃梅戲電影《天仙配》。這部電影使黃梅戲這個地方劇種唱響全國、流傳港台,人人識得嚴鳳英。嚴鳳英樸素而甜美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像一陣山野清新的風,吹皺一池春水,戲曲電影開始吸引人們的注意。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問世,那也是戲曲片:由越劇大腕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一時風靡全國。該片被周總理帶到日內瓦,替新中國作了最為出色的形象宣傳。被譽為“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的浙昆《十五貫》被拍成電影,受到毛澤東激賞。豫劇《花木蘭》、評劇劉巧兒》等地方劇種的電影也相繼問世,每一部都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許多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戲拍成電影,被全國人民接受和喜愛,正是建國后百花齊放的藝術政策以及重視民族民間藝術的結果。
戲曲電影的另一個高峰是越劇電影《紅樓夢》。以三個多小時的容量拍一部巨著,本身就是一個難題,所幸的是,該劇編劇徐進功力深厚,緊扣寶黛這條愛情主線,唱詞典雅清新,頗能傳神。導演將真假景銜接得幾乎天衣無縫(該劇的外景大都在豫園拍攝),節奏也把握得很好。表演更是上乘,王文娟的林黛玉,人稱活黛玉,直到今天,所有藝術形式塑造的林黛玉,沒有誰能夠超越她的角色。

文革之前

五、六十年代,中國拍攝了大量的戲曲電影,在數量上幾乎可以與故事片相頡頏,如《女駙馬》、《牛郎織女》(黃梅戲)、《花為媒》(評劇)、《竇娥冤》(楚劇)、《二度梅》(漢劇)、《生死牌》(湘劇)、《羅漢錢》(滬劇)、《追魚》、《碧玉簪》(越劇)、《團圓之後》(莆田戲)、《搜書院》、《關漢卿》(粵劇)、《荔鏡記》(潮劇)、《穆桂英掛帥》、《朝陽溝》(豫劇)等,為嚴鳳英、新鳳霞陳伯華、丁是娥、馬金鳳、紅線女、馬師曾等戲曲大師留下了珍貴的音像資料。這些影片,在藝術水平上雖有高下之分,但都保留了原劇精彩的唱念做打,為挖掘、搶救傳統戲曲立下大功。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甚至引得毛澤東詩興大發,專門為其題詩一首,當然,政治鬥爭的弦外之音與電影本身倒沒多大關係。戲曲電影之所以能盛極一時,也與當時的受眾有關。五六十年代的觀眾,對民族傳統文化還是較感興趣的。

現代戲電影

現代戲電影《紅燈記》
現代戲電影《紅燈記》
隨著文革的開開始,京劇樣板戲獨佔中國文藝舞台。
1969~1972年間,為了“看戲難”問題,普及樣板戲,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等,由謝鐵驪等執導,將它們先後拍成舞台電影片,在全國發行、放映;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還對樣板戲進行了移植;並被錄製成各類唱片發售。因為樣板戲被神化,拍攝電影、錄製唱片和移植成地方戲曲,都嚴格要求不能走樣。

文革後期

京劇電影《連營寨(哭靈牌)》
京劇電影《連營寨(哭靈牌)》
文革後期,由於毛澤東希望看到傳統京劇,但限於條件和眼疾的限制,便調動北京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等為他拍攝京劇、崑曲等舞台紀錄片。這項拍攝任務,作為秘密任務一直拍攝。這一時期,由於毛澤東喜歡高派,主要拍攝的為李和曾李宗義等演出的京劇高派劇目。如《斬黃袍》、《斬馬謖》、《轅門斬子》、《逍遙津》、《連營寨(哭靈牌0》、《四郎探母(過關)》、《碰杯》等。

改革開放時期

文革結束后,中國電影復甦,禁錮已久的民眾對精神食糧如饑似渴,電影的地位空前之高,戲曲片也回歸正常軌道。八十年代電影的黃金時期,有五部比較受關注的戲曲片,分別是由京劇奇才關鷫鸘主演的《鐵弓緣》、由原樣板戲《龍江頌》的主演李炳淑擔綱的《白蛇傳》、蘇州京劇團演出的《李慧娘》、越劇小百花劇團的《五女拜壽》和豫劇名丑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關鷫鸘以五十高齡應工閨門旦、武旦、武生,銀幕上仍風華絕代、遊刃有餘,這樣的奇才,如今已難再得。李炳淑本是梅派大青衣,演出的《白蛇傳》是田漢的本子,照著梅先生的路子來,該片斬獲了當年中國電影的票房冠軍。《五》劇則造就了茅威濤何賽飛陶慧敏等明星。

新世紀初期

新世紀,著名導演張元拍攝了戲曲片《江姐》,《大宅門》的導演郭寶昌拍攝了戲曲片《春閨夢》。今天,戲曲片已經從電影膠片,走向電視、走向網路視頻。戲曲片不單單是戲曲電影了,新科技的誕生,特別是不同影像記錄模式的誕生網路視頻的傳播,使得戲曲片獲得了新的傳播空間和記錄形式。
今天,戲曲片為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與傳播發揮著新的魅力。

歷史地位


戲曲電影是中國電影百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它在中國的中老年觀眾及世界各地華人觀眾中應該是有市場的,它是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所獨有的特殊類型,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化的電影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它既保留了傳統戲曲藝術的特色,又發揮了電影的特長,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我們的電影藝術家們,在我國電影跨入又一個新的百年的時候,研究並且回顧一下上一個百年我國戲曲電影創作的規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對於繁榮和發展我國的電影藝術,是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

大事記


1905年,中國攝製的第一部無聲片《定軍山》,實際上是京劇老生譚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劇片段。
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是京劇舞台電影。
1954年新中國攝製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是戲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