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花燈
周村花燈
周村花燈,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有三不掛習俗,是當地元宵節的風俗。
相傳,養蠶、制絲、織綢是黃帝夫人嫘祖教授的,人們稱她為天后娘娘,周村有“天后宮”“娘娘廟”,傳說天后是正月十六壽誕,人們起早包餃子放鞭炮,日出前在河裡把蠶帘子洗刷乾淨,蠶的成活率高,在河裡刷比在家裡刷方便,於是周村沿河兩岸十五夜間出現了兩行長長彎彎曲曲的燈籠,逐步形成了正月十五鬧社火,掛燈,十六日是最高潮。
從明朝周村東有劉國老,西有刑部尚書李化熙,清初周村城內又有武狀元王應統,給周村帶來商機,經濟發達,道教佛教興盛,建廟修寺,晉商徽商雲集周村,周村是八大祥的發祥地,北京,山西,陝西江南等客商擁入周村,每到春節周村各街各商號掛燈,都互相攀比,規模越來越大,南北派別的燈式風采各異,齊集周村。
周村元宵節有三不掛,一,兵荒馬亂不掛,二,歉收不掛,三,皇帝晏駕不掛。
主要燈區在大街,絲市,銀子市街,大街的燈最紅火,品種多式多樣,檔次也高,整個街都有絲綢蓬頂,除各式宮燈走馬燈以外,牆上,門與門之間還掛著像戲劇舞台那樣的故事燈,例:拾玉鐲,天仙配,孫猴子吹鼓盪,三打白骨精,豬八戒娶親,姜太公釣魚等。周村花燈特點,是以當地絲綢面料和和其圖案為主,竹子,葦子扎制,鐵絲捆綁,集書法、繪畫、剪紙、綉品為一體,宮燈,花燈,人物燈,菊竹梅蘭,鳥蟲瓜果,魚鱉蝦蟹,羊抵角,猴子啃桃各種走獸燈,中國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燈,即高雅華貴又有情趣,走馬燈轉芯自然轉動,上面的剪紙繪畫圖案,更引人入勝。
最引人的是盒子燈,像一扇磨大的一個盒子吊在空中,下邊用火點燃,盒子底掉下,在鞭炮聲中自然燒毀,便出現一個接一個的剪紙花樣,如瓶升三級,四季花草,鳥魚龍鳳,葡萄瓜果,隨著掉下的火花,一個燃燒完又掉下一個,長達半小時,無不叫好。形成了周村花燈風格。
新中國成立后,花燈藝術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一九五六年元宵晚上,一列從青島駛往濟南的火車,在周村四節車廂的人基本下空(筆者正坐此車親眼目睹),早晨在大街拾到的鞋有一籮筐,劇場影院,說書棚日演數場都客滿,旅館,飯店,茶館,酒肆都高堂滿座,那些平日沿街叫賣的小商販也可以坐收漁利。
伴隨著掛燈,還有扮玩隊伍,有的白天玩,主要是玩芯子,晚上在油店街長行街,行當多樣的扮玩隊伍,鑼鼓喧天,旗幡招展,非常壯觀,在隊伍最前面由二三個身著青打衣,頭扎紅包頭,手舞火流星的青年開路,火星四濺,用手翻轉著花樣往前走,看的人群撲著身上火星趕快向後退,閃開一條路,鑼鼓聲中號角長鳴,劃破長空,聲音響徹數里,隨後飄揚著門旗,各色彩旗,橫幅上寫著扮玩單位的名稱,標子旗上寫著祝賀的喜慶語言,連敲鼓的鼓衣上寫著某單位或村莊,緊接獅子開路,邊舞邊走,後面是高蹺隊,每付高蹺腳底下都掛著鈴鐺,幾十付高蹺步調一致,鈴的叮咚聲和高蹺踏地鐺鐺聲,非常悅耳,高蹺上的人按自己扮演的人物,邊走邊表演,最引人目睹的是孫猴子,豬八戒,和光膀子戴紅兜肚撲蝴蝶的紅孩子,及情調風趣的媒婆和丑縣官。
隨後,旱船隊盪漿划來,扮演的肖恩打魚,許仙游湖,吳王採蓮,草船借箭,截江奪鬥,龍鳳呈祥,孩子和婦女們不知扮演的人物和內容,長者們誇誇其談高談闊論的高興的述說著,最後的兩條巨龍上下翻滾,時而在旱船兩旁,時而在後面造型,擋住隨隊伍擁擠的人們。
胖太太坐東洋車,丑縣官坐轎,美女爬桿,卓別林騎炮,不住的與觀眾互動,表演幽默滑稽,觀眾都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