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張楷的結果 展開

張楷

明朝官員,詩人

張楷,寧波府慈溪人,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進士。曾任江西道監察御史、陝西按察僉事、副使。正統十二年(1447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正統十四年(1449年)受命平定閩浙寇。景泰元年(1450年)張楷班師回京后,有妬其功者劾其有罪無功,罷官而歸。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複位,官其原職,後轉任南京都察院。卒於天順四年(1460年)十一月,終年六十三歲。

人物生平


張楷,字式之,號介庵,又號守黑子,寧波府慈溪人。生於明永樂三十二年(1399年)三月,自小聰穎過人,12歲能撰寫文章,14歲召為本縣秀才,十七歲領鄉薦,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赴京考中進士。
宣德元年(1426年)入朝試職於兵部。當時北邊征戰急需車馬,兵部尚書楊士奇知人善任,委派其到關中督辦,張楷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回朝後升任江西道監察御史。
宣德五年(1430年)刑部抓捕了大盜貝福全,因其賄賂官員詐死出獄復為盜,張楷彈劾刑部怠縱,致使尚書趙羾等數十人被免職,名聲赫然。張楷斷案明察秋毫,奸者難逃法網,冤者離獄而回。宣德六年(1431年)赴兵部考績,因獻《聖德頌》忤旨,被貶留於鴻臚寺,明英宗繼位始復職。
正統五年(1440年)升陝西按察僉事,理屯督賦、興修水利,成績斐然,不久便升任副使。當時靖遠伯王驥巡邊,張楷給其《安邊十二策》,多被王驥採納。正統十二年(1447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正統十三年(1448年)北京周圍蝗蟲成災,明英宗命張楷督捕。張楷教授各縣捕蝗蟲的具體方法,又對實施懈怠的真定府官員給予處罰,迅速滅絕了蝗蟲。
這年盤踞在福建一帶的匪徒鄧茂七作亂,聲勢浩大,朝廷遣將率兵去圍剿,明英宗任命張楷為監軍,作全權指揮,見機行事。張楷飛騎赴閩,嚴令諸軍對百姓不得秋毫有犯,急令部下至鉛山,擊潰圍城的茂七匪軍。張楷對諸將說,雖然茂七等為匪,但也是母親的兒子,聚眾鬧事始於有司暴征不能忍,應先弘揚朝廷的德政,招撫他們。部將說,苦於用兵部召榜納降無印章,他們不信。張楷當機立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況出征時皇上有見機行事之命”,遂私刻征南將軍公章一枚,招榜。果然招降納叛者眾多,惟茂七與鐵桿負隅頑抗。張楷屢屢運謀圍殲茂七,並斬殺茂七於延平,窮追餘黨,分地殲滅。未捷之先朝廷慮賊眾兵寡,又派遣寧陽侯陳懋統大兵、兵部尚書金濂督軍來助,歸屬張楷節制。
當時另一股匪徒葉宗留余部在浙江,都督徐恭征之未捷,情勢危急,於是張楷旋師與之成犄角之勢,至金公山援之。張楷再次運謀,引誘賊追,大軍逼壘,伏兵四起一鼓殲之。景泰元年(1450年)張楷班師回京后,有妬其功者劾其有罪無功,罷官而歸。
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複位,念舊臣功勞,官其原職,張楷致仕退休。第二年陝西興師禦寇,需文武全才者督軍,恰張楷前來致謝,明英宗遂命其前往,事峻,轉任南京都察院。卒於天順四年(1460年)十一月,終年六十三歲。
張楷從小喪父,對母極為孝順,為人坦夷闊達,極為善良,善推薦賢者,視人患難,隱若在己,赴拯惟恐落後。
張楷著有《四經糠粃》《大明律斛律條撮要》《陝西紀行》《介庵集》、《歸田錄》諸書。寫詩累數百卷,如《和唐音》28卷、《和李杜詩》12卷。有詩作《石峽山口》、《桃花坑》、《江南春》等。
張楷作詩常口占走筆,頃刻數首,或數百言,群莫能逐,其詩壯豪贍麗,格律嚴整,新意溢出,有唐詩之風韻。海內之士,皆耳熟其名而口腴其詩。朝鮮日本之使,俱市其和唐音以歸。其詩在當時與頂尖的詩人卞榮、聶大年齊名。另作有詩載體小說《蒲東崔張珠玉詩》等。
張楷博學多才,其學自經史至天文、地理、醫學、占卜、小說、道家、佛家之書,無不涉獵,文章浩澣無涯。精於草書、隸篆,石刻作品有《孔子聖跡圖》等。

史籍記載


楊寔纂《成化寧波府志-張楷傳》。
楊守陳(1425-1489)撰《南京右僉都御史張公行狀》。
高岱(1507-1550)《鴻猷錄》之“平福建寇”、“平處州寇”。
張時徹(1500-1577) 纂《嘉靖寧波府志》之《張楷傳》。
雷禮(1505-1581)撰《國朝列卿記》之《張楷傳》。
徐象梅(1572-1620)撰《兩浙名賢錄》之《張楷傳》。
何喬遠(1558~1631) 撰《名山藏》之《英宗睿皇帝二》。
焦竑(1540-1620)撰《國朝獻征錄》之《張楷神道碑》。
過庭訓(-1628)撰《本朝分省人物考》之《張楷傳》
査繼佐(1601-1676)撰《罪惟錄》之《張楷傳》。
張岱(1597-1679)撰《石匱書》之《張楷傳》。
谷應泰(1620年—1690)撰《明史紀事本末》之《平浙閩盜》。
湯斌(1627-1687)撰《明史稿》之《張楷傳》。
楊泰亨(1824-1894)纂《光緒慈溪志》之《張楷傳》。

人物評價


1、高岱《鴻猷錄》:
“張楷等儘力戡定閩匪,不過師老寇玩人民以然遭殃;等金濂等出師,寇勢巳衰撲滅,餘燼不可言功,而用中官為監軍,聞多作威作福,攘將士功於戎務,可謂無賴。
張楷本非封強之臣,在此危難之際,一戰乘勝而捷,不得巳與匪徒用老母百口與之發誓招撫,既不損國體,也能降低損失。幸好張楷平定閩寇又揮師入浙,否則浙之存亡未可知也,人才難得啊!"
2、張時徹《嘉靖寧波府志》:
“楷真振世之才也,其平閩浙寇時,率用儒家學從容指揮,銷鋩刃於暮月間,罔所諱避,而忌者遂謀孽其短,落籍為編,萌已甚矣。怪豈豪傑舉事固多負俗之累,而人心忮忌不復一顧天常哉!”
3、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
“張楷捷奏而下獄,以振黨受過。刑賞失中,差錯太大,太不公平!”

主要作品


1、《石峽山口》詩一首:
"白沙官道接羌胡,磽確難行是此途。疑過井陘愁馬蹶,似經雲棧聽猿呼。兩山影逼天多瞑,五月風高草已枯。明日西行望張掖,一川平似洛陽衢"。
2、《桃花坑》詩一首:
“雨晴春色滿岩前,誤認玄都小洞天。忽訝四山環繞處,中藏數頃遺安田。昌黎只解稱盤谷,摩詰徒能畫輞川。試問白雲如可惜,便須從此謝塵緣。”
3、《征閩寇除夕感懷》詩一首::
“靜夜深山動鼓鼙,生民何苦際斯時,亂離何處覓屠蘇,濁酒三杯也勝無。庭院不須燒爆竹,四山烽火照人紅。”
4、《觀浙江潮》詩一首:
“當午春雷震海門,初來遠客欲消魂。陳開即墨牛爭觸,戰罷昆陽馬亂奔。伍相精靈何日散?錢王功業至今存。天涯一點青山小,砣立中流任吐吞。”
5、《故運使金達招魂辭》(節選):
“正月苦雨多,今喜風日溫,清晨得哀訃,惆悵出西門,仰見南飛雲,吞聲亦何言,灑我一掬淚,招爾千里魂。
魂兮爾勿東,東海波濤翻,尾閭深莫測,況多蛟與龜;魂兮爾勿西,西及逾崑崙,萬里不毛地,流沙無水源;魂兮爾勿南,災荒苦鬰鬰,魑魅互出沒,下濕生虺蚖;魂兮爾勿北,陰山絕朝暾,積雪高萬丈,鳥獸不可蹲;魂兮莫升天,天高不可援;魂兮莫入地,地厚不可捫;四極既浩渺,二儀復絪縕。
魂兮早歸來,共嘗饔與飧,我諒不負汝,汝亦不我諼,死生付天命,修短何必論;魂兮早歸來,莫抱長夜冤,魂兮早歸來,萬物從根本。”

家族狀況


兒子張應麟授游擊將軍世襲寧波衛鎮撫;孫子張昺曾到他戰鬥過的鉛山任縣令,留下了一世英名,是世人公認的“神明御史”,晚年貧病交加、炊煙屢斷卻拒受饋金,喪事還得由別人捐助辦理;曾孫工部尚書張九德曾去到他為之奮鬥過的西北,興修水利,功德卓著。這是張楷家族傳承儒家優良傳統的結果。

墓址


張楷墓由明英宗下旨為其敕造,在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蔡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