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學

山東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增學,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54年11月出生,山東沾化人,1982年2月參加工作,1982年1月畢業於山東礦業學院地礦系煤田地質與勘探專業。

人物簡介


李增學(1954-),男, 1982年1月畢業於山東礦業學院“煤田地質與勘探”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89年8月至1990年7月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作國內訪問學者,專業“沉積建造學”;1995年6月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煤田、油氣地質與勘探”專業工學博士學位。現為山東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沉積成礦作用與沉積礦產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山東科技大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博士點學科帶頭人。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主持完成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完成煤炭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1項;主持國家973項目專題1項;主持完成煤炭石油企業委託項目60餘項。作為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鑒定項目12項,分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內領先水平和國際領先水平。多年來主要從事沉積盆地分析與資源評價方面的科研工作,特別是含煤盆地分析及煤成氣、煤層氣地質研究,近年從事中國海域區含煤盆地及煤系沉積學、煤系生烴物質形成環境及聚煤模式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10項、省部級教研成果獎7項。1994年獲山東省政府授予的“山東省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稱號;1998年11月被國家煤炭工業局選拔為“煤炭工業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發表學術論文146篇,其中被SCI收錄5篇;EI收錄24篇;ISTP收錄3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2部。現為中國煤炭學會和中國地質學會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地質工程分委員會委員。

主要研究方向


為能源地質、資源勘查與評價等,現為山東科技大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帶頭人,山東省沉積成礦作用與沉積礦產重點實驗室建設負責人。針對我國煤炭地質及能源地質研究的現狀,帶領團隊開展能源盆地及資源評價研究工作,先後完成和承擔國家“973”專題、國家油氣重大專項專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6項、中石化重大前瞻性課題1項;出版學術著作9部,主編教材6部、副主編教材4部,在國內外刊物及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7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檢索30餘篇,論文他引1200餘次,目前擔任中國煤炭學會煤炭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礦井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煤炭高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煤炭地質》編委,河北工程大學特聘教授。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2010)、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11)、二等獎2項(2008、2013),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02)、科技進步獎1項(2012),中國煤炭科技技術一等獎1項(2009)、二等獎2項(2013、2014),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15),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14、2015),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2014)、省級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2009)。
1994年獲“山東省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稱號,1998年獲“煤炭工業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2014年獲“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和記省級二等功,2012獲“青島市勞動模範”稱號,2013年獲青島市政府津貼,2015獲“青島拔尖人才”稱號。

主要獲獎


(1)國家級、省部級科研獲獎
1. 徐水師,王佟孫升林曹代勇,李增學,孫玉壯王雙明譚克龍唐勝利,馬國東.“中國煤炭地質綜合勘查關鍵技術與工程運用(2010-J-252-2-09-R5)”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第五位),2010.11
2. 李增學、魏久傳、王明鎮、張錫麟、房慶華、韓美蓮。“山東及鄰區含煤地層的高分辨層序地層和煤聚積規律(2001-100)”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排第一位),2002.2
3. 王懷洪、李增學、范士彥、王明鎮、湯振清、魏久傳、鞏固、余繼峰、於付國.“山東煤田勘探地質理論與實踐(JB2007-2-100-2) ”獲山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第二位),2008.4
4. 徐水師、王 佟、孫升林、李增學、曹代勇、袁同星、譚克龍、萬餘慶、呂祿仕、馬國東、趙克榮、鄭柏平、邢書亭、孫順新、汪 洋、宋洪柱、王海寧.“中國煤炭資源地質綜合勘查理論與技術新體系(2009-102-R04)”獲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第四位),2009.11
5. 李增學、李守春、魏久傳、顧建亞、李青山。礦井中小型構造綜合因素的多維分析及采勘對比研究(97-3-56-01) 獲煤炭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排第一位),1997.11
6. 王懷洪、李增學、劉松良、魏久傳、許崇寶、張增奇、鞏 固、韓美蓮、馬延榮.“東部地區煤聚積規律與深部找煤研究(2009-306-R02)”獲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排第二位),2009.11
7. 李增學,王明鎮,余繼峰,王懷洪,魏久傳,房慶華“山東省煤成氣成藏地質條件與資源評價(JB2008-3-135-1)”獲山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排第一位),2009.1
8. 王懷洪、李增學、郭建斌鄭良村、馬賢建、鞏固. 煤層頂板結構及構造條件的定量化研究(JB2007-3-297-2). (排第二位).2008.4
9. 李增學、馬興祥王大曾、李守春、徐鳳銀. 實用礦井地質研究-方法與進展(99-3-84-01). 煤炭工業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排第一位),2000.06
10. 李曾學、王明鎮、余繼峰、魏久傳、房慶華、韓美蓮. 山東及鄰區含煤地層沉積、層序地層及煤聚積規律研究(2003-305-R01)獲中國煤炭工業煤炭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排第一位),2003.12
(2)教育與教學獲獎
1. 李增學、魏久傳、劉瑩. 《煤地質學》. “全國煤炭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排第一位).2006.4
2. 李增學、魏久傳、魏振岱、韓美蓮、李學文. 《含煤盆地層序地層學》. “全國煤炭教育優秀成果”二等獎(排第一位).2006.4
3. 李增學、魏久傳、劉瑩. 《煤地質學》. 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排第一位).2009.03
4. 李增學、魏久傳、余繼峰、李守軍李旭平. 工科地質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2009356). 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排第一位).2009.05
5. 韓作振常象春、李增學、胡紹祥高宗軍. 21世紀初地質工程專業整體優化與實踐(2005-3-120-3). 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排第三位).2005.02
6. 李增學. 煤成(型)氣地質學(2010009).第一屆全國煤炭高等教育優秀教材二等獎.2010.12
7. 李增學. 煤礦地質學(2010008).第一屆全國煤炭高等教育優秀教材二等獎.2010.12

代表性成果


1、含煤盆地沉積充填機制與成煤作用理論:運用“災變論”或“突變論”的觀點進行了成煤作用機制研究,提出了“海侵事件成煤理論”與成煤模式。研究水平總體上達到國際領先。
運用“事件沉積”和“災變論”的思路研究陸表海盆地的聚煤特徵,並以其闡明含煤盆地煤聚積規律,最終目標是提出符合大型陸表海盆地充填特點、事件性海平面變化控制下的成煤作用模式。海侵事件成煤理論要點主要是:(1)成煤作用過程建立在海侵過程的突發性和事件性基礎上,即這類盆地的海侵具有事件性質或災變特點;(2)海相沉積與煤層的組合受海平面變化周期的控制,海侵開始之初,可能導致在原有暴露的土壤基礎上發育泥炭沼澤;(3)泥炭沼澤是在盆地海水退出一個時期后,發生暴露土壤化,或者海水退出不是十分徹底,而是使盆地處於一個淺水但不是一種典型水域的環境;(4)泥炭沼澤環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植物茁生蔓延,泥炭沼澤進一步發展,沼澤範圍很大,可以跨相區分佈;(5)泥炭沼澤時常受到海水的侵擾;(6)盆地發生突髮型大規模海侵,短時間內終止了泥炭沼澤發育和泥炭堆積,並使泥炭處於水下還原環境被保存。
2、運用高分辨層序地層學的思路與方法,研究了華北大型陸表海盆地含煤地層的層序地層模式,提出了高分辨含煤地層層序地層模式,即“高水位體系域—海侵體系域”的二元結合層序。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部分國際領先水平。
①研究了華北大型陸表海盆地南緣層序地層格架,進行了小層序識別和劃分,建立了獨具特色的陸表海盆地層序地層模式,認為華北晚古生代陸表海盆地含煤地層的層序模式為二元結構型式:海侵體系域--高位體系域。這一模式不同於國外已有的模式,具有創新性。②詳細研究了突發性海侵事件界面、泥炭化事件界面和海侵沉積序列,指出突發性海侵對形成層序及其內部單元界面形成起控制作用,提出了“海侵事件成煤”的新成煤作用理論,豐富了煤地質學的成煤作用基礎理論。這一研究成果具有開拓性,對找煤和進行聚煤規律分析具有指導作用。③通過對華北地區晚古生代含煤地層沉積層序分析、富煤帶形成與分佈的分析,逐步總結出內陸表海含煤盆地層序地層分析的基本原則或稱為基本思路。
3、大型聚煤盆地煤聚積規律、成藏與資源預測及其工程應: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不同體系域煤聚積規律、構造複雜區煤成氣成藏條件等方面的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通過層序地層格架下的富煤單元、精細聚煤中心劃分與評價、不同體系域煤的聚積規律和聚煤中心遷移機制等研究,豐富了含煤盆地分析、煤系沉積學、以煤為主資源評價與預測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地質研究與勘探方法、技術緊密結合,認真組織並實現綜合勘查的預期效果,為煤炭地質勘探與煤炭及共伴生礦產資源預測提供了良好的指導作用,是煤炭地質研究與勘探實踐緊密結合的典型成果,具有推廣意義和前景。進行了煤成氣藏源岩的類型與空間展布和煤岩有機相類型劃分與特點研究,認為不同沉積體系生烴源岩的發育規律具有差異性,煤層是重要的烴源岩;而煤沉積相(煤岩有機相)為覆水泥炭沼澤、滯水泥炭沼澤、敞流沼澤和殼質組為主或含量較高的敞流沼澤。系統研究了多種能源礦產組合規律,發現了煤在多種能源礦產共生、共存組合中的貢獻及多種能源礦產的組合類型、組合的基本形式。全面進行了煤成氣儲層的類型劃分和煤成氣蓋層及生儲蓋組合研究,綜合分析了有效蓋層。認為複合型儲層是重要的煤成氣儲層,即兩個或兩個以上儲集空間類型的儲層,即孔隙、溶蝕空間發育,或既發育孔隙又發育裂隙等均可形成複合型儲層;鹽膏岩是最好的蓋層,泥頁岩是最普遍的蓋層,其它各種緻密岩類也可形成局限性的蓋層。認為古生界烴源岩經歷了長達數億年地質熱演化歷史,由於受燕山、喜山期差異沉降及燕山期岩漿熱液變質作用的影響,現今各區塊烴源岩演化強度差異較為明顯,天然氣生成歷程複雜多樣,現今烴源岩演化程度較高。
4、提出礦井中小型構造定量化研究與預測的理論與方法:①首次在國內開展了礦井中小型構造的“構造—地層分析”,包括研究思路和基本工作流程,應用這種方法在同一應力場作用下由於煤系差異性導致的小型地質構造,並進行礦井構造預測;②首次提出“強弱岩層效應值”的概念,提出了其計算方法、指標採集和綜合作圖方法,並在預測礦井構造中獲得應用,在礦井地質構造研究領域屬首創;③首次系統地論述煤系岩性組合與煤系構造發育規律之間的密切關係,並提出定量化預測礦井構造的指標體系。總體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5、煤層頂板穩定性評價、預測理論與方法:①形成對煤層頂板穩定性評價的理論系統:首次系統地提出關於煤層頂板穩定性評價的理論、關鍵概念,如關於頂板結構類型的劃分、關於煤層頂板構造的劃分與定義、關於煤層頂板強效應值的計算與應用、關於煤層頂板穩定性相關參數的釐定與定量評價等;②提出系統評價煤層頂板穩定性評價的方法系統:在各種數學理論的評價,如模糊數學人工神經網路、灰色理論以及小波分形理論等方法基礎上,進一步採取有效手段、統一指標來加強地質因素與地球物理勘探技術融合;③提出煤層頂板穩定性預測理論與方法:提出運用模糊聚類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區頂板穩定性和多源信息預測煤層頂板穩定性的方法與理論,如從三維地震數據體中提取對斷層和裂隙發育帶反應靈敏的屬性參數,結合相干/方差體技術,對煤層的地質構造和裂隙發育帶進行解釋;通過地震反演,獲得波阻抗數據體,對煤層頂板岩性和裂隙發育帶進行解釋;利用GIS作為平台,把三維地震、地面鑽探、測井和井巷工程等多源信息進行複合、綜合分析后建立預測與評價模型等都是本項目首創的方法系統。研究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代表性著作


李增學、魏久傳、王明鎮、張錫麒、房慶華等著。華北陸表海盆地南部層序地層分析. 地質出版社,1998.12
李增學、魏久傳、余繼峰、韓美蓮、劉海燕、呂大煒、劉瑩著. 海侵事件與海侵成煤機制研究。地質出版社,2010.04
李增學、王懷洪、郭建斌、鄭良村、劉海燕、呂大煒著. 煤層頂板穩定性評價、預測理論與方法。地質出版社,2009.08
李增學、馬興祥等編著. 實用礦井地質研究 –方法與進展。地質出版社,1993.12
李增學、魏久傳、魏振岱、韓美蓮、李學文編著. 含煤盆地層序地層學。地質出版社,2000.9
代表性高校教材
主編:李增學,副主編:魏久傳、余繼峰、劉瑩,參編:劉海燕、呂大煒. 《煤地質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地質出版社,2009.03
主編:李增學,副主編:魏久傳、房慶華、楊子榮、余繼峰、趙秀麗、郝臨山、呂義清. 煤礦地質學。普通高等教育地礦、安全類“十一五”規劃教材,煤炭工業出版社,2009.03
主編:李增學,副主編:魏久傳、楊子榮、薛喜成、郝臨山、郭建斌. 礦井地質學. 普通高等教育地礦、安全類“十一五”規劃教材,煤炭工業出版社,2009.08
主編:李增學,副主編:常象春、趙秀麗,參編:呂大煒、劉海燕、王平麗. 岩相古地理學。高校教材,地質出版社,2010.10
主編:李增學,副主編:魏久傳 劉瑩. 煤成(型)氣地質學. 地質出版社,2007.10
代表性論文
李增學. 強岩層效應值在礦井構造預測中的應用. 煤炭科學技術,1994.7,22(7):23-25
李增學. 礦井構造的構造—地層分析法及應用. 煤田地質與勘探,1994.2,21(1):25-29
李增學. 內陸表海聚煤盆地的層序地層分析-華北內陸表海聚煤盆地的研究進展. 地球科學進展,1994.11,9(6):65-70
李增學、魏久傳、李守春、李青山. 魯西陸表海盆地富煤單元的形成與分佈. 煤炭學報,1995.2,20(1):6-13
李增學、李守春、魏久傳. 事件性海侵與煤聚積規律-魯西晚石炭世富煤單元的形成. 岩相古地理,1995.10,15(1):1-9
李增學、魏久傳、李守春. 山東及鄰區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的層序地層式樣. 沉積學報,1995.12,13(supp):18-26
李增學、李守春、魏久傳. 內陸表海含煤盆地層序地層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6.3,17(1):1-7
李增學、魏久傳、李守春.The “Structure-Stratigraphy Analysis” Method Applied in the Predication of Smaller scaled Structure in Underground Mining. JOURNAL OF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1996.6,2(1):61-66
李增學、魏久傳、李守春、李青山。內陸表海含煤盆地Ⅲ級層序的劃分原則及基本構成特點.地質科學,1996.6,31(2):186-192
李增學、魏久傳、王明鎮、李守春。華北南部晚古生代陸表海盆地層序地層格架與海平面變化。岩相古地理,1996.10,16(5):1-11
Li Zengxue、Wei Jiuchuan、Li Shouchun、Wang Mingzhen and Zhangxiqi,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the epicontinental basin. Proc.30th Int’l. Geol. Congr., Vol.8 ©vsp, The Netherlands,1997,P141-151
李增學、魏久傳、蘭恆星、李守春。山東黃縣早第三紀斷陷盆地低水位和擴張體系域聚煤作用分析。沉積學報,1999.6,17(2):247-251
Zengxue Li、Jiuchuan Wei、Meilian Han,The Rermian high-frequency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Western Shando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ology’99 ©Balkema, The Nethlands,1999.9,P219-222
李增學、魏久傳、韓美蓮、楊鋒傑,High-Resolution Sequence Division and Transgressive Event Coal Formation in Southeastern North China Epicontinental Basin. JOURNAL OF COAL SIENCE & ENGINEER(CHINA),2000,6(1):1-9
李增學、魏久傳、韓美蓮。魯西陸表海盆地高解析度層序地層與海侵過程成煤特點.沉積學報,2000.9,18(3):362-368
李增學、魏久傳、韓美蓮。海侵事件成煤作用----一種新的聚煤模式。地球科學進展,2001.2 16(1):120-124
Li Zengxue, Sun Yuzhuang,Yu Jifeng and Liu Deyong. Marine Transgression “Event” in Coal Formation from North China Basin. ENERGY EXLORATION &EXPLOITATION,2001.12, 19(6):559-567
李增學、余繼峰、郭建斌、韓美蓮. 陸表海盆地海侵事件成煤作用機制分析。沉積學報,2003.6,21(2):288-297
Li Zengxue, Yu Jifeng & Li Jiangtao. 2004, Coal forming with transgression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coal-bearing strata.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A.BALKEMA PUBLISHERS.ISBN 04 1536 144 3: 341-343
LI Zeng-xue(李增學)、YU Ji-feng(余繼峰)、GUO Jian-bin(郭建斌)、 HAN Mei-lian(韓美蓮). Deposition of coal-bearing measures and coal accumulation under marine transgression “events” in North China epicontinental sea basin. JOURNAL OF COAL SIENCE & ENGINEER(CHINA), 2006.6, 12(1):29-34
李增學、劉 華、余繼峰、房慶華、李江濤劉曉麗。山東濟陽石炭-二疊系煤成氣儲層沉積研究. 沉積學報,2006,.8,24(4):502-510
Li Zengxue, Yu Jifeng, Wang Mingzhen , Han Meilian, Lv Dawei. Coal accumulation zon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enrichment of multi-energy source deposits in the Ordos Basin ENERGY EXPLORATION & SEPLOITATION,2006,24(3): 171-180
李增學、王明鎮、余繼峰、韓美蓮、李江濤、呂大煒. 鄂爾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含煤地層層序地層與海侵成煤特點. 沉積學報,2006.12,24(6):834-840
李增學、余繼峰、李江濤、韓美蓮. 鄂爾多斯盆地多種能源共存富集的組合形式及上古生界沉積控制機制分析。地球學報,2007.1,28(1):32-38
李增學、張善文、劉 華、房慶華、韓美蓮. 煤成氣儲層沉積、層序及其空間展布研究--以濟陽孤北區塊為例。中國地質,2007.8,34(4):612-621
李增學、韓美蓮、魏久傳、余繼峰、李江濤、呂大煒. 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解析度層序劃分與煤聚積規律分析。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32(1):5-12
李增學、呂大煒、王懷洪、劉海燕、吳立榮。龍固井田主採煤層頂板穩定型特徵研究。岩土工程學報,2008.4,30(4):473-479
Zengxue Li, Meilian Han, Gongcheng Zhang, Haiyan Liu, Dongdong Wang,Dawei Lv and Ying Li. Sedime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 seams of Yacheng Formation in Qiongdongnan Basin, China.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2009, 27(6): 411-424
李增學、何玉平、劉海燕、呂大煒. 瓊東南盆地崖城組煤的沉積學特徵與聚煤模式,石油學報,2010.07, 31(4):542-547
李增學、張功成、王東東李 瑩、劉海燕、呂大煒. 海域區古近系含煤地層基準面旋迴識別與對比--以瓊東南盆地為例. 現代地質,2010.12,24(6):1178-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