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荷包的結果 展開
荷包
荷包
荷包是中華民族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現代南方方言如粵語、客家語和閩南語中常用荷包指代錢包。
荷包
漢服
至南北朝時,佩囊制度正式確立,人們所佩的囊,並非全用皮製,也有用絲織物做成的,但仍然沿用囊的名稱。《隋書·禮儀志六》:“(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縷,七、八、九品彩縷,獸爪。官無印綬者,並不合佩囊及爪。”至隋代則專施於良娣以下命婦,以別嬪妃的獸頭囊。《 隋書·禮儀志七》:“良娣,鞠衣之服,銀印鈕,文如其職。佩采玉,青綬,八十首,長一丈六尺,獸爪囊。余同世婦。保林、八子,展衣之服,銅印環鈕,文如其職。佩水蒼玉,艾綬……獸爪囊。”獸爪囊,囊之一種,簡稱“獸爪”或“爪”,是織有獸爪紋樣的小型佩囊,北朝官吏常佩於腰際以盛印綬。
敦煌壁畫
唐代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佩帶荷囊的習俗,如敦煌壁畫中唐第158窟的《各國王子舉哀圖》中,便能清楚地看到有兩個少數民族人物的腰上掛有荷囊,而且所製作的荷囊都很有特色。如第一排中的單腿跪地、正作割鼻狀者,其左腰上掛一心形荷包,看上去就像是一朵雲彩。第二排中雙手用刀插胸者的左腰上掛一花腰形荷包,顏色為白底湖藍色邊。這兩個荷包看上去都非常精緻,做工非常考究。唐代畫家閻立本《步輦圖》中的吐蕃使者身上所佩帶的荷囊,也反映了當時的習俗。
杜牧
新疆克孜爾石窟第189窟壁畫中,有畫於公元6~7世紀的一身龜茲貴族供養人圖像,其腰部束帶,上掛短刀,同時佩帶雞心形荷囊。該圖現存德國柏林。
敦煌五代第409窟東壁《回鶻王禮佛圖》中,回鶻王腰帶上也掛有很多東西,其中所掛的荷包造型別緻,像葫蘆型,但上口呈喇叭狀,底部呈圓形,上大下小。顏色為白色,可能是褪色所致。同時期、造型相同的荷包在榆林窟第39窟甬道里也有,同樣見於回鶻貴族禮佛圖中。
又如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69窟供養人圖像中,八身回鶻供養人的右側均從腰帶上垂下一荷囊,荷囊的最上端有一珠子。荷囊的樣式和大小都相同,但色彩不一。這幅畫現存德國柏林。
“荷包”這一名稱,出現在宋代以後。《通俗編·服飾》說:“《能改齋漫錄》載劉偉明詩‘西清直寓荷為橐’,歐陽修啟以‘紫荷垂橐’對‘紅葯翻階’,皆讀之為芰荷之荷。今名小夾囊曰荷包,亦得綴袍外以見尊上,或者即因於紫荷?”這是將宋代紫荷疑為荷包。袁枚《隨園隨筆》下有“紫荷非荷包”辨其非。在元雜劇及明清筆記小說中常見有這種提法。所謂荷包,實際上就是以前的荷囊、旁囊及囊。清汪汲《事物原會》記稱:“晉《輿服志》:文武皆有囊綴綬,八座尚書則荷紫,乃負荷之荷,非荷渠也。今謂囊曰荷包本此。”
清代刺繡荷包
荷包在明清時,也叫“茄袋”、“順袋”。《金瓶梅》第三回:西門慶“便向茄袋裡取出(銀子)來,約有一兩一塊,遞於王婆子,交備辦酒食”。這是按宋朝人的稱法。《宋史·輿服志》謂金主法物有玉帶及皮茄袋。《歧路燈》第二十四回:“紹聞從順袋掏出一封書子,遞於夏逢若。”
清代荷包有大量實物傳世。通常以絲織物做成,上施彩綉。因製作荷包的質料、造型各不相同,所以名稱也不一樣,有的造型上小下大,中有收腰,形似葫蘆,所以稱之為“葫蘆荷包”。有的被做成雞心形,上大下小,俗稱“雞心荷包”。在一些大、中城市,還有專門生產這種飾件的作坊。如《舊都文物略》記:“荷包巷所賣官樣九件,壓金刺錦,花樣萬千。”據說這種荷包最初是男子用來盛放煙葉的,後來大家覺得十分美觀,乃爭相仿效,不論男女,都喜佩之。北京《竹枝詞》云:“為盛煙葉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未識何人傳妙制,家家依樣畫葫蘆。”
香囊
隨著時代的發展、服飾的改變以及人們文化心理的變化,如今荷包在城市裡已經成了人們的收藏品,只是在鄉村和少數民族地區仍有流行。布依族青年結婚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耍荷包”。荷包文化留給人們的不僅是可供欣賞的民間藝術品,還有豐富且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的刺繡聞名海內外,它伴隨著“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而產生,適應著農業和手工業結合的小農經濟的特點。刺繡的品種遍及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刺繡的內容幾乎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透過那一幅幅精功密緻、鮮艷美麗的圖案,人們可感受到勞動人民的淳美之情。在眾多的刺繡工藝中,最突出的要數綉荷包了。
綉荷包
端午節掛荷包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端午節掛荷包
山西著名的民間小調《綉荷包》: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兒高,
那春風擺動楊呀楊柳梢。
三月桃花開,情人捎書來,
捎書書,帶信信,要一個荷包袋。
這種民歌的曲調只有兩句,歌詞有一定的程式,但內容上可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自由增刪。這首歌以情人捎信寫起,到買針線,選綢料,剪花樣,再到刺繡,敘述了綉荷包的整個過程,繡花的內容也密切聯繫著周圍的生活,表現了主人公特定的內心情感:
一綉一隻船,船上撐著帆,
裡面的意思情郎你去猜。
二綉鴛鴦鳥,棲息在河邊,
你依依,我靠靠,永遠不分開。
歌中取象寄情,一會兒情意綿綿,表達了對情人的愛戀,一會兒又帶點凄婉,訴說別後的思念。最後唱出內心的企盼:“收到這荷包袋,郎你要早回來。”一個小小荷包成為男女青年定情的信物,成為純潔、堅貞愛情的象徵。所以男青年收到這份非同尋常的禮物,哪怕遠走天涯,或是上工勞動,都佩戴在身上,格外愛惜和珍重。
山西民間綉荷包的形式很多,大多是實際應用的。荷包的形狀和大小,則根據所裝物品的樣式而定。如小鏡袋為圓形,眼鏡袋為橢圓形,摺扇袋為長方形等。這些民間巧女,以自己最高的熱情和聯想把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圖景化成刺繡畫面。荷包的花紋各種各樣,有繁有簡,如“蝶戀花”、“魚戲蓮”、“鳳穿牡丹”、“麒麟送子”、“喜鵲登梅”、“榴生百子”,這些圖案非常含蓄地傳達了她們內心深處的奧秘。
在民間荷包中,占相當比重的是香包,香包里裝有香草之類的藥品,包面上綉制著“五毒”,即蠍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它原是五月端午的節令物品,為了防止各種毒蟲猖獗,侵害人體,人們相互饋贈,掛在衣襟或帳勾上,以避除“五毒”。就形狀來看,有虎形的,雞形的、如意形的、壽桃形的、編幅形的,以取意於福、祿、壽、喜、吉祥、如意等。富有深厚民族心理基礎的綉荷包,在民間文化中,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節日里,景頗族的姑娘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細絨吊在竹竿上,用樹枝左右搖動,讓小夥子射擊,誰先射中荷包,就把水先灑到誰的嘴邊。荷包里一般裝有一個硬幣、幾粒穀子和幾粒裝飾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綉荷包》歌詞
歌手:未知
小小荷包雙是雙線飄
妹呀嘛掛在郎腰
妹嘛掛在郎腰
小是小荷包
小是小吊刀
荷包吊刀嘛掛在郎腰
小是小情哥(哎)
等是等等著
不呀等小妹嘛要等哪一個
荷包綉給小哥帶
捎呀信小哥嘛買線來
捎信小哥嘛買線來
紅綠絲線多多買
郎要的荷包嘛繡起來
哥戴荷包街前走
小呀妹隨後嘛緊緊跟
小妹隨後嘛緊緊跟
綉荷包
阿寶
sing8 ★ 寒江雪 感謝支持
初一到十五
十五的月兒高
那春風擺動
楊呀楊柳梢
三月桃花開
情人捎書來
捎書書 帶信信
要一個荷包袋
一綉一隻船
船上撐著帆
裡面的意思
郎你要自己猜
二綉鴛鴦鳥
棲息在河邊
你依依我靠靠
永遠不分開
初一到十五
十五的月兒高
那春風擺動
楊呀楊柳梢
郎是年青漢
妹如花初開
收到這荷包袋
收到這荷包袋
郎你要早回來
郎你要早回來
收到這荷包袋
郎你要早回來
收到這荷包袋
郎你要早回來
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已很少再靜下心來製作手工的荷包了,所幸一些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的有識之士重新挖掘荷包這個古老的工藝品,讓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有機會重溫那份古典與浪漫.
清朝皇太后大玉兒送攝政王多爾袞的荷包意義非凡:它不僅代表一份真心更代表多爾袞為福臨打下的清朝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