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都

酒都

中國以酒聞名的地方不少,但以有“酒都”之譽的地方屈指可數。酒都不僅僅現在是以酒名揚四海,重要的得有酒文化的底蘊和悠久的歷史。可惜由於幾千年滄海桑田地變化,歷史上產酒的名地逐漸都成了一個遙遠的符號,而綿延千年相傳承延續下來的名酒更可謂鳳毛麟角。貴州仁懷、江蘇宿遷、山西汾陽、四川宜賓四座有著悠久釀酒歷史的古都最終被評為“中國四大酒都”。

其中四川宜賓較為有名。

中國酒都


四川宜賓

隨著國家輕工振興規劃的出台,“中國白酒之都”這塊金字招牌也花落宜賓。2009年12月19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聯合授予的這項桂冠。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是中國酒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宜賓就是一個與酒不了情的地方,宜賓的酒不知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讚美詩詞如泉似河連綿不絕。宜賓是中國酒文化的縮影,乃中國當之無愧的酒都。
宜賓古稱戎州,系川滇黔邊陲重鎮,是秦五尺道、漢南夷道的起點,也是唐宋時代,從蜀西南通往吐蕃而達天竺的起點,乃通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樞紐。此地乃大西南名酒帶中心,有悠久的釀酒歷史,幾千餘年來名酒代出。這裡雨熱同季,氣候溫和,空氣和土壤最適宜釀酒所需的微生物生長。有道是“川酒甲天下,精華在宜賓”。
截至2012年全國酒類企業獲‘中國馳名商標“的共計35個品牌,四川省上榜了16個品牌,其中宜賓就佔據了7個品牌(五糧液、五糧春五糧醇、金潭玉液、華夏春、紅樓夢酒、柔雅敘府)。
先秦果酒——蒟醬
酒都
酒都
早在先秦時期,在僰道(宜賓)聚居的僰人便以善種水稻、荔枝,善於釀製蒟醬著稱。蒟醬實際上是 一種利用水果自然發酵來製作果酒的方法。而這一種漿果在宜賓還有一個俗名叫“彎撈撈”,夏季開花,秋季結實,農民常將果實綁成一小捆一小捆地在市場上出售。這種醬果在宜賓極普遍,翠屏山後山上就有,味甜而帶汁。宜賓人把這種常見的東西製成了美味。
漢代隨著南夷道的開通,漢民大量遷往僰道,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僰道的農業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齊民要術》引《廣志》:“犍為僰道、南廣、荔枝熟時百鳥肥……率生稻田間。”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的情況。農業是釀酒的前提,美酒的甘甜和農耕的辛勞是分不開的。從宜賓出土的大批漢代釀酒、盛酒飲酒器及沽酒陶俑和宴飲畫像石刻等,證明在漢代,僰道的釀酒已有一定規模。可以說在僰道進行的經濟文化交流,促使宜賓發展了酒文化。

山西汾陽

汾酒
汾酒
汾陽市素有“秦晉旱碼頭”之稱,市境交通便利。
汾酒,漢族傳統名酒,屬於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產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鎮,又稱“杏花村酒”。
汾酒以工藝精湛,源遠流長,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后余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在國內外消費者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
歷史上,汾酒曾經過了三次輝煌。汾酒有著4000年左右的悠久歷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御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極力推崇,被載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舉成名。被譽為最早國酒,國之瑰寶,是凝聚著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
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優質泉水,給汾酒以無窮的活力。馬跑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傳有美麗的民間傳說,被人們稱為“神泉”。《汾酒麴》中記載,“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亞蟹黃”,註解說:“申明亭井水絕佳,以之釀酒,斤兩獨重”。明末愛國詩人、書法家和醫學家傅山先生,曾為申明亭古井親筆題寫了“得造花香”四個大字,說明杏花井泉得天獨厚,釀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釀造名酒,必有絕技。《周禮》上記載了了釀酒六法,即:“秫稻必齊,曲葯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心良,火齊心得”,此為黃酒釀造法之精華。一九三二年,全國著名的微生物和發酵專家方心芳先生,到杏花村“義泉涌”酒家考察,把汾酒釀造的工藝歸結為“七大秘訣”,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時,高粱必得其真實,陶具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的“清蒸二次清”工藝,為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名酒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一九六四年,輕工業部為進一步發揚我國傳統名酒技藝,以汾酒工藝為試點,組織了全國著名發酵專家秦含章先生為首的技術力量,系統地總結和論證了汾酒生產工藝的科學性、正確性,為進一步開展對汾酒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早在二百年前,山西鹽商到邊遠的貴州省經商,因為當時交通不便,黔晉相距九千里,鹽商攜帶汾酒不便,就在貴州用當地的水和玉米、大麥,採用汾酒的釀製方法造酒,沒料到貴州的泉水獨特,生產出的酒別具風味,從此茅台酒就成了山西鹽商的私釀酒。當地詩人吟“家唯儲酒買,船隻載鹽多”即指此而言。因茅台酒釀造工藝源於汾酒,因此就有了“茅台老家在山西”的說法。
竹葉青酒
竹葉青酒
遺產申報:
文化遺產名稱:杏花村汾酒釀製技藝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 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山西汾陽
遺產級別:中國

貴州仁懷

仁懷市幅員面積1788平方公里,轄12個鎮、6個鄉、3個街道、177個行政村、22個社區,居住著漢、苗、布依、仡佬、彝、白等9個民族,總人口64萬人。現有耕地27713.3公頃,其中田9921公頃,土17792.2公頃。屬地少人多的山區內陸城市。全市平均海拔高度880米,年平均氣溫16.3℃,極端最高溫度37.4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5.5攝氏度。年日照時數1400小時,無霜期311天,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森林覆蓋率為26.47%。
2008年,仁懷市地區生產總值117億元. 如期實現“百億強市”目標,全市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2008年仁懷市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和雪凝災害等不利因素,積極應對,穩中求勝,圍繞“三市”發展戰略,積極推進科學發展,為財稅規模的持續擴展和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提供了保障。據統計顯示,2008年,仁懷市財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都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增幅創歷史新高。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266762萬元,增長22.4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億元,增長35%。全年生產總值117億元,增長17%,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500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2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35元,全面實現了市域經濟總量和質量的同步提高,經濟社會呈現健康平穩較快發展態勢。如期實現“百億強市”目標,全市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4年增長16.5%,增幅是自1998年來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83733萬元,增長4.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09682萬元,增長20.0%;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05683萬元,增長16.4%。,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三次產業構成從2000年31.8:53.1:15.1調整2004年的17.8:65.7:16.5,2005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實現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歷史性轉變,2005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9801元,比上年增長15.8%。比全省和遵義市人均生產總值分別高出4844元和4380元。累計增長1.8倍,年均增長13.9%。財政總收入從2000年的4.12億元增加到14.7億元,累計增長2.6倍,年均增長29%,佔GDP的比重從“九五”期末的19.3%提高到24.5%;地方財政收入從1.31億元增加到3.39億元,累計增長1.6倍,年均增長20.9%。城鄉居民存款餘額從2000年的4.34億元增加到12.17億元,十五時期全市生產總值累計增長1.8倍,年均增長2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00年的6.39億元增加到11.76億元,年均增長15%。強市建設工作成效顯著,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省“經濟十強縣(市)”,列全國西部百強縣(市)第35位。
國酒茅台產地——貴州仁懷,在全力支持國酒茅台做強做大的同時,加快發展地方白酒工業,成效顯著。“十二五”時期,仁懷堅定不移地提出:充分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以酒立市、以酒興市,實現增比、進位、突破,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仁懷不僅是貴州經濟強縣(市),更是中國獨一無二的酒都。2009年,仁懷市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白酒產量達到11.1萬噸,分別佔全國、全省白酒產量的1.6%和78%,其中醬香型白酒產量6萬噸(茅台酒產量2.3萬噸)。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96億元,占仁懷市工業增加值的95%以上,對仁懷市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貢獻率達70%以上。2009年,茅台酒實現銷售收入127.71億元,利潤65.04億元,上交稅金47.53億元。目前,仁懷市白酒行業直接從業人員近3萬人,間接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白酒產業是仁懷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因為白酒產業的發展壯大,仁懷作為一個絕少有煙囪的縣級市,佔據著貴州省經濟強縣(市)的頭把交椅。

江蘇宿遷

宿遷被稱為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之一,然而,它卻是江蘇乃至全國範圍內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白酒核心產地之一。2012年8月,洋河所在的宿遷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酒業協會正式授予“中國白酒之都”稱號。
酒都宿遷
酒都宿遷
宿遷的“酒都”之名來之不易,但也名至實歸。有參與評審的專家指出,其中有很多考核指標,第一個是這個地方的歷史是否悠久、獨特的環境是否適宜釀酒,宿遷均具備明顯優勢;第二個是規模,“洋河現在的規模很大,在行業內排第一”;第三個是白酒企業對地方的貢獻,洋河去年稅收達到44.23億,今年到7月份已經超過40個億,是宿遷財政收入的1/5,對地方經濟貢獻巨大。
從釀酒歷史看,洋河起源於隋唐,隆盛於明清。
從自然環境上講,很多專家認為宿遷是中國東部地區最適合釀酒的地方之一。能否釀酒要是看水質、土壤和氣候——因為酒看起來比較爽口,實際上背後的科學機理是微生物的生長發酵,這種微生物種群的生長要一定的濕熱環境要濕度和溫度。宿遷地處暖溫帶和亞熱

酒都由來


酒都仁懷

仁懷於2004年獲得由國家釣魚台國賓館掛牌授予的:“中國酒都”提起茅台,人們自然會想到貴州遵義市仁懷,是仁懷的靈山秀水釀造了國酒茅台,又是茅台彰顯了仁懷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酒都。作為縣級市,仁懷現有酒廠506家,其產銷量均占貴州的半壁江山,佔全中國的近2%。酒對財政的貢獻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70%。可以說,酒是仁懷的支柱也是貫穿仁懷的靈魂。
酒都的殊榮承載著仁懷的歷史與未來
仁懷的歷史記滿了醇香的驕傲。從唐蒙出使夜郎、漢武帝稱“甘美之”的記載,到“酒冠黔人國”、“開瓶十里香”、 “君王到此也低頭”的古今名流的讚譽,最終演繹了茅台酒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的“一擲世界殊”的傑作。時至今日,茅台酒仍擁有中國政治酒、外交酒、友誼酒的殊榮。其在中國和世界的地位之高、影響之大、歷史之久是任何品牌的酒都無法替代的。2003年歲末,國酒茅台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終於把產量從建廠初期的70餘噸擴大到了10000噸,實現了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生前重託。在夢圓萬噸的同時,也將“綠色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的理念帶向了更廣義的自由王國。
如梭的歲月掀開了21世紀的新篇章
兩年前,仁懷市政府響亮地向世人提出新的攻堅目標:用“建設特色城市、培植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經濟”來打造“中國酒都”,頓時引來嘩然一片,仁懷市政府對此的解釋卻是自豪而又自信。因為,這片流香溢彩的土地已經具備了中國酒都的底蘊。
2004年7月18日,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將“中國酒都”的招牌正式授予仁懷。中國食文化研究會組委會的認定標準是由“以文化為尺度的評價、以經濟為標準的評價、以地域為基礎的評價”三大評價體系構成,這是由五十多名食(酒)文化專家、學者兩次討論修改後出台的。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仁懷不僅有不可替代的國酒茅台這一享譽世界的品牌,而且也初步形成了無與倫比的區域酒生產規模與文化特徵,具備了全國首屈一指的區域酒文化形態和實力。
中國著名策劃人王志綱說,申報“中國酒都”是一種深層次城市經營的手段,仁懷的做法在西部具有先行意識,是推動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投資。
借鑒中國其它特色城市的經驗我們很容易看到,自平遙、麗江等古城鎮在上世紀90年代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就身價陡增,這就是知名帶來的直接效益。所以仁懷申報認證中國酒都,決不僅僅是為了爭得冠名權,而是對這方醇香熱土的全面提升,是對振興黔酒的承諾,更是為了經營好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酒城。

酒都汾陽

酒都
酒都
著名作家《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梁衡說:“原來我國的名酒有 4個香型,即濃、醬、清、鳳香型的代表。杏花村汾酒他不求那濃那烈;只求這純這真,屬於清香型的典型代表。其他酒或如艷麗少婦,或如濃妝重抹,這杏花村汾酒呢,則如窈窕淑女,淡梳輕妝,大約因為這純,才使它成為名酒之始祖。”
1959年黨中央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在廬山會晤了紅軍時期的老戰友賀子珍,一天晚飯的飯桌上,毛主席自己斟了一盅山西杏花村老白汾酒,自己先呷了一口,微笑著對她說:“我還是這個習慣,酒要喝的,但不多喝,汾酒很純正,我愛喝……”因為一個“純正”,道出了開國領袖毛主席對杏花村汾酒的一貫鍾愛。
在第三屆全國人大會議時,生物學家、白酒專家秦含章與鄧穎超分在一個小組,秦含章讓鄧大姐轉告周恩來總理,今後應多飲杏花村汾酒,鄧大姐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汾酒純正”。又因為一個“純正”道出一位老科學家對總理的熱愛和對汾酒的讚揚。
梁衡又說:“據史料記載,貴州的‘茅台’是清代康熙年間,一個山西鹽商傳去的。至今我國不少地方的名酒中仍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見其淵源。”梁衡還說:“汾酒是中國的紅高粱,中國的清泉所釀成的,是中國母親的乳汁。”
“最早國酒”,國之瑰寶
杏花村汾酒不僅是中國第一文化名酒,而且是名酒之始祖,“最早國酒”,國之瑰寶,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閃耀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光輝,猶如中華上空升起一顆閃亮的啟明星!
杏花村汾酒以悠久的歷史文化馳名,更以精湛的質量和獨特的風格奪魁,杏花村汾酒魅力四射:著名生物學家、白酒專家秦含章在杏花村汾酒的原產地杏花村所做的多項考察和多次試驗,得出構成汾酒獨特風格的關鍵所在,在於杏花村地區的綠色釀酒生態,它的空氣和土壤中含有多種極有利於汾酒微生物生長,經過一千多年的選擇、淘汰、優化、繁衍,上百種微生物在這裡“安家落戶”,形成一個偷不走、搬不掉的唯一適合汾酒生產中含微生物生長的獨特的“汾酒微生物體系”世代相傳,這是杏花村汾酒的奧妙之一,也是他們最大的資源財富。
杏花村汾酒用的是廣大晉中地區、呂梁地區特產、無污染的優質高粱、大麥、豌豆,如此好原料加上杏花村汾酒人精心釀造“清蒸二次清,固態地缸分離發酵,清字當頭,一清到底”的傳統工藝的典型性,當然會釀出品質超群的杏花村汾酒特色:酒液晶亮、清香幽雅、醇凈柔和、回甜爽口、飲后余香,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信譽。周恩來總理十分關心汾酒生產,五十年代曾親自批示為汾酒擴張撥出專款。汾酒竹葉青酒是中國八大名酒中最最古老、最清潔、最環保、最有代表性、最有益於人體健康、最有中華民族博大精深酒文化韻味的、時代的、歷史的中國名酒-——“最早國酒”。難怪歷史學家吳晗訪問杏花村汾酒廠后賦詩:“汾酒世所珍,芳香撲鼻聞。水純工藝巧,爭說杏花村。”
水是酒的血液,曲是酒的骨架。大凡名酒產地,必有佳泉,水質好,自然釀出的酒好。現代科學揭示了杏花村汾酒“古井亭”和1991年新打的井深840米的“5號井”水的奧妙:地下水源豐富;水質優良,其含水層為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地層中鍶、鈣、鉬、鎂、鋅、碘、鐵、鎂元素含量高,不僅利於釀酒,而且本來就是對人體有益的天然優質礦泉水,對人體有較好的醫療保健作用,這樣的優質水,自然會釀出好汾酒。清代詩人、書法家、醫學家傅山先生曾題詞“得造花香”正是對汾酒和竹葉青酒的健體療效的高度讚揚。
1987年6月29日《新華通訊社稿》中指出:“杏花村汾酒在全國有四最:一是每年的出口量大,等於全國其它名酒出口量的總和;二是名酒率最高,達99.97%,全國每斤名酒中就有杏花村汾酒廠的半斤;三是成本最低,因而也就價廉物美;四是得獎最多”。
每升酒甲醇含量國家規定不得超過0.4克,汾酒卻只有0.064克;鉛含量國家規定不得超過0.001克,汾酒卻只有0.000043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酒中有益物質總脂含量,國家標準中每升含量不得少於2克,而汾酒達到4.4克,難怪杏花村汾酒飄洋過海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7年第三世界廣告大會開幕式上一對居住在巴基坦的夫婦說:“我們第一次嘗到這麼好的中國杏花村汾酒。”許多回大陸探親的台胞把能夠喝到汾酒,竹葉青酒看作是非常榮耀的事,總要設法帶一兩瓶回台灣。1988年美國朋友史文思參觀汾酒廠說:“非常愉快地看到這麼好的工廠,你們有資格感到驕傲。”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陪同日本客人訪問杏花村汾酒廠題詩:“和風華雨正紛紛,舉盞欲招前古魂。般若湯兮長壽水,不妨暢飲杏花村。”前國家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謝覺哉參觀杏花村汾酒廠后題詩:“逢人便說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聞,草長鶯飛春已暮,我來仍是雨紛紛。”表達了對杏花村汾酒、竹葉青酒的讚頌。

酒都文化

“中國酒都”文化打造城市精彩名片
仁懷國酒新城
仁懷國酒新城
黔北的崇山峻岭中徜徉,總難免流露出對貧脊、閉塞的無奈情緒。但是,一進入仁懷,多數人的精神總會為之一振。仁懷捧出的城市名片,當仁不讓地告訴你,誕生中國酒業“巨無霸”的熱土並非徒有虛名。
剛剛過去的2011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心,頑強拼搏,奮力克服特大持續旱災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大力實施工業強市和城鎮化帶動戰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速度加快、質量提升、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全年預計完成生產總值272億元,增長20%;財政總收入65億元,增長56.6%;固定資產投資 92億元,增長9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億元,增長35%;市域經濟綜合實力穩居全省縣、區(市)第一,西部百強縣(市)第31位,為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是實現仁懷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率先轉型跨越的關鍵攻堅期和歷史機遇期,我們將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大戰略,奮力實現雙千億目標。即到201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億元,力爭達到1000億元;全市白酒產量達60萬千升,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市域經濟綜合實力保持全省領先,力爭進入西部百強縣(市)前10位,擠進中國百強縣(市)。
2012年,是“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加快推進的關鍵一年。市委、市人民政府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穩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則快、又好又快”的主基調、總目標和總要求,深入實施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戰略,銳意進取,努力工作,為加快推進仁懷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率先轉型跨越而努力奮鬥。
仁懷經濟快速崛起的動力之源何在?仁懷市市長房國興的解釋頗耐人尋味。他說:“仁懷無論是自豪的過去,還是輝煌的未來,貫穿於發展的主線都離不開酒文化這一載體,酒文化與中國酒都的發展不僅僅是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更是深層次上的唇齒相依,相互促進”。
的確如此,仁懷無論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四項世界之最,還是街心花園的巨斛;從赤水河沿岸的酒杯,到博物館中展示的古老酒具,以及那鋪天蓋地的酒企業廣告和貫穿全城的主街——國酒大道,無一不展示著酒文化的馨香,使許多中外來賓切身經歷並體會到中國酒都所特有的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穿行於如火如荼的酒都新區建設工地,人們更能體會到醇香文化對酒都建設帶來的無限張力。中國白酒交易市場不但填補了中國白酒交易銜接鏈上的空白,更為在國酒茅台領航下的黔酒航母再揚雄風提供了無限商機。仁懷是依託國酒茅台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國酒文化是城市發展的精魂所在。為了展現風格迥異的城市特色,仁懷在城市建設方面也從國酒文化名城、名酒生產基地、旅遊勝景方面來謀划,在特字上做文章,以資源換項目、存量換增量,高標準、高起點地推進新區建設,推動了城區中心南移,使城區向南擴展了1.4公里,並將中樞與茅台兩個中心進行了有機的銜接。2001年仁懷聘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院的設計人員對仁懷的城市規劃進行了整體修編,將規劃后的城市定位為:以釀酒工業為主導,融國酒文化、長徵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為一體的國酒之都。
5月16日,中國酒都文化高層論壇在茅台鎮隆重舉行。孫孚凌、于光遠等一批國內著名專家學者聚集茅台,就中華酒文化、酒建設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專家學者們一至認為,茅台酒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其特殊的工藝是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提煉而成,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是自然賦予的。仁懷作為中國酒都,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

酒都磁場效應

酒都磁場效應帶動地區輻射全國
建國以來,仁懷的酒業曾經長時間停留在作坊酒上,十里八村各自為政。當經歷了工業酒、廣告酒的大浪淘沙洗禮后,仁懷開始了聚指成拳、聚沙成塔的規模擴張。從2002年開始,仁懷市政府每年都組團參加全國春、秋糖酒交易會,以兵團作戰的形式大規模為中國酒都造勢。市政府領導親自充當仁懷酒業的“形象大使”,向全國客商推介仁懷茅台的系列品牌。此種公共信譽使許多外省廠家羨慕不已。
可以說,仁懷酒業在全國白酒市場陷入低谷的不利環境中一支獨秀,是天人合一的必然現象。現在,仁懷已湧現出50餘家質量優良、市場知名度高、消費者認可、競爭力強的白酒品牌。如:小糊塗仙、酒中酒、金士力、懷庄等都在市場上紮下了根。許多廠家在喜上眉梢簽約的時候,感慨地說,感謝政府給我們壯勢。現在,中國酒都的磁場效應正逐年強大,每年都有數億元的資金注入酒及相關配套產業。天南海北的精明商家紛紛聞香踏來,酒瓶廠、紙箱廠、彩印廠、瓶蓋廠等幾十家企業在瀰漫著酒香的小城紅紅火火地生財。一位收穫頗豐的浙江老闆興奮地說,這就叫水漲船高。
國酒文化城
國酒文化城
為了確保酒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仁懷打破傳統觀念,不再墨守成規,籌劃著將馬上完工的中國白酒交易市場培育成常年性的白酒市場,每年秋季舉辦一次“中國茅台酒交易會暨茅台河谷酒文化節”。讓酒都的輻射作用從貴州遍及中國,進而推向世界。打造一個酒都文化王國,是時代賦予仁懷和貴州的責任,其價值和意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金風玉露已相逢,正是酒都揚帆時。

酒都文化


貴州茅台酒獨產於中國的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是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三大蒸餾名酒之一,是大麴醬香型白酒的鼻祖,也是中國的國酒,擁有悠久的歷史。
周山榮,茅台酒文化學者。長期致力於“人文茅台”的發掘和研究,著有《貴州商業古鎮茅台》、《茅台酒文化筆記》,參編或責編有《茅台德庄》、《赤水河古鎮》等,拍攝有電視紀錄片《“王茅”傳奇》等。現兼任貴州省仁懷市釀酒工業協會副秘書長。

經濟狀況


商業

仁懷自古是“川鹽入黔、商賈雲集”的地方,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方針政策的作用下,近幾年來,城鄉人民收入逐步提高,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城鄉物價保持穩定,消費品市場銷售平穩增長。目前,全市有各類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服務業3106戶,從業人員35970人。糧食、肉類、蔬菜、水果等集貿市場10餘個,各類商業服務網點遍布。2005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78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總額10.7894億元,增長13.0%;餐飲業9594萬元,增長15.0%。在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業中,限額以上完成4.90億元,增長20.7%;限額以下及個體完成5.88億元,增長7.3%。外貿出口收購總額下降。2005年,全市外貿出口收購總額4268萬元,下降27.7%。

工業

全市共有工業企業約475戶,其中釀酒業占絕大多數,除國酒茅台外,小糊塗仙、金士力、酒中酒、茅合等一批酒類企業迅速崛起,俏銷全國,使釀酒業成為仁懷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2005年全市白酒產量達8.5萬噸。現全市已形成電力、自來水、煤炭、建材、農機、機製紙、印刷包裝、玻璃製品、瓶蓋等多業並舉的格局。其中原煤產量從2000年的26萬噸增加到120萬噸,成為市域工業經濟的又一支柱。仁懷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著力抓園區建設工作,目前,仁懷市茅台河谷釀酒工業園區正在建設之中,煤炭和建材工業園區已具雛形,2005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39.6839億元,按可比價格比上年增長20.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66004萬元,增長21.3%。其中:重工業完成增加值2759萬元,輕工業完成增加值36.324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9%和21.4%;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33.0066億元,增長17.9%;市級規模工工業完成增加值3.7112億元,增長35%。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49.4745億元,增長23.1%,規模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2.9%,增長6.4%。其中:市級規模工業完成銷售產值11.9358億元,產品產銷率為94.1%,增長7.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19.7929億元,增長50%,其中:市級規模工業實現利潤2550萬元,增長8.6%。

農業

仁懷地形地貌複雜,土壤類型多樣,氣候、土壤、植被等垂直差異較大,屬於典型的“立體農業”市,全市現有農業人口近50萬人,有耕地42萬畝,農民人均耕地0.81畝,糧、油、畜、煙是我市傳統農業的四大支柱產業,現正逐步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基地建設初具規模,仁懷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地理氣候條件和圍繞茅台酒生產需要,在全市建成有機高粱和有機小麥基地各25萬畝以上,優質稻米基地10萬畝,竹業基地10萬畝,優質油菜5萬畝,優質煙葉3萬畝,建成和鞏固一批農業產業化原料生產基地;緊緊依託武漢煙草集團生產所需,在全市建成3萬畝烤煙生產基地;“畜”方面抓住全省建立畜牧大省和我市被列為省級優質生豬、肉羊基地市的契機,以建設養殖專業村為重點,通過加強基地建設、發展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帶動等等,使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41%。除此之外,全市還開發了刺梨、茶葉、黃花、花椒、優質核桃、鹽酸菜等等,培植了各鄉鎮的特色產業。在抓好基地建設的同時,仁懷還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狠抓農產品加工銷售環節。2005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8378萬元(現價)。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6.4770億元,增長2.2%;林業產值5947萬元,減少8.6%;牧業產值5.4777億元,增長9.9%;漁業產值849萬元,增長13.6%。繼續調整種植業種植結構。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3464公頃,比上年增加5538公頃;油料種植面積6855公頃,比上年增加278公頃;烤煙種植面積2231公頃,比上年增加272公頃;蔬菜瓜類種植面積6647公頃,比上年增加1212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256235噸,比上年減少10801噸,下降4.0%。其中:油菜籽產量12316噸,增長4.2%;烤煙產量3337噸,下降5.8%;高粱產量26384噸,增長6.4%。2004年,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新的成績,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61元,比商年增加198元農,同比實際增長5.2%,是近幾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的步伐,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推進。全市糧食總產量26.7萬噸;鄉鎮企業增加值15億元,同比增長16%。

建設狀況


城市建設

仁懷不斷加大城市開發建設力度,大力推進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充分盤活現有存量資產,大膽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建設,斥巨資等相繼修建、改建、擴建了國酒大道、河濱大道、國酒中路、人民街、東風街、振興路、勝利路等,徹底改變了城區道路擁擠的狀況;建成了街心花園、解放廣場、河濱公園等市民休閑活動場所。同時,根據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需要,從2001年起,引入經營城市理念,將城市主幹道的軸心南移,在城區南部新建酒都新區,進一步拓展城市空間。酒都新區,位於城區南部,在舊城基礎上延伸1.4公里,總面積2.1平方公里,可容納3.5萬人口。目前城區已建成房屋面積達200萬平方米,市區人均住房面積達25平方米;擁有城市道路總長35公里,主要街道寬達10—42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8平方米;城市供水能力達3.5萬噸/日,用水普及率達100%,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76升。完成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城市詳細規劃覆蓋率達30%,城市化水平達20%。通過幾年的建設,仁懷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輻射能力不斷增強,逐步成為黔北赤水河流域經濟、文化重鎮。

金融機構

十五時期,財政收入穩定增長。2005年全市財政總收入14.7828億元,比上年增長36.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3875萬元,比上年增長26.2%。在地方財政收入中,地方工商稅1.4923億元,增長25.5%;增值稅9946萬元,增長46.7%;所得稅1906萬元,增長7.4%。地方財政支出適度增長,全市地方財政支出56735萬元,比上年增長31.0%。在地方財政支出中。其中:教育事業費支出1.2622億元,增長34.2%;行政管理費支出8980萬元,增長33.8%;農林水利氣象支出5105萬元,增長30.6%。
金融業務擴大,存貸款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76788萬元,比上年增長25.2%。其中:企業存款餘額324834萬元,增長22.0%;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21683萬元,增長26.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08447萬元,增長55.6%,其中:中長期貸 款32151萬元,增長186%;短期貸款餘額76196萬元,增長38.7%。
全市金融機構現金收入61.7060億元,現金支出64.9468億元,收支相抵,凈投放現金3.2408億元。
保險事業繼續發展。全年保費收入5367萬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428萬元,增長5.9%;壽險保費收入2939萬元,增長26.2%。全年保險業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1258萬元,比上年增長18.0%。其中:財產險賠款和給付945萬元,增39.8%;壽險賠款和給付313萬元,下降19.7%。

交通建設

仁懷是黔北經濟區與川南經濟區的交通樞紐。現有公路網是以S209、S208線兩縱省道為骨架,通過縣道、鄉村道連接全市19個鄉鎮和171個行政村(社區)。青坑至茅台高速公路年內開工建設,茅台旅遊支線機場前期工作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43億元,比“九五”累計增長3.4倍,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實施油路改造219公里,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1707公里,基本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標;鹽津河二橋、兩河口新大橋和東門河大橋開工建設,茅台高速全線已經進入路面基礎鋪設、綠化工程建設階段,各收費站、服務設施也在緊張施工中。該高速公路擬定於6月底或7月1日開通。屆時,小型車輛從遵義至茅台的車程將從3個多小時縮短至1個小時左右。

旅遊建設

仁懷茅台是貴州省級風景名勝區,也是黔北旅遊資源富集的地區之一,因紅軍在茅台"四渡赤水"而列國家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同時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境內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極為豐富,相互交融,發展旅遊業具有顯著優勢和良好的條件。已開發出鹽津河旅遊度假區、茅台旅遊區、赤水河吳公岩旅遊區3個大的旅遊區,60多處旅遊景點。其中包括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的天下第一瓶、國酒文化城、巨型石刻長龍群、美酒河摩崖石刻等四處景點;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塔、青少年活動中心、仁懷市博物館、茅台渡口紀念碑等幾處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共接待國內遊客近60萬人次,接待海外遊客10000餘人次,旅遊業正在成為仁懷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郵政通信

仁懷已建成至遵義全數字一級幹線通路和二級幹線通路光纜通信網,仁懷城區至各鄉鎮均已開通程式控制電話,光纜通信網實現數字光纜傳輸,已建成以固定網、數據網、個人移動通信為一體的多元通信網;已開通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直撥電話;全市電話號碼升至七位,進入全國電話程式控制交換網;2004年完成電信業務收入3000餘萬元,全市固定電話容量50000門,其中農村用戶27000戶,電話普及率達672部/萬人。行動電話用戶達66000萬餘戶;機關網上辦公、企業網上貿易、居民網上購物等逐漸興起。

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仁懷逐步加大了對外開放的力度,特別是近些年來,仁懷搶抓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立足“培植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經濟,建設特色城市”這一目標,以開發旅遊為載體,加快以交通、通訊、生態、城市建設等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加強了與國內外友好城市、協作單位和周邊毗鄰地區的聯繫與合作,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先後成功舉辦了“9.酒”茅台觀光節、神秘赤水河旅遊節暨經貿洽談會,協辦了遵義市“三節一會”等大型活動,引進了小糊塗仙、金士力等一大批以釀酒、煤炭、建材、加工為主的大型骨幹企業,為我市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市還先後邀請了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俄羅斯金吉謝普區行政長官德羅茲堅科等一大批國際國內知名人士訪問仁懷,接待了一大批國際國內旅遊團隊和考察團,進一步提升了仁懷對外開放的形象,同時還與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俄羅斯金吉謝普區、延安市寶塔區締結為友好城市。

展望十二五

展望“十二五”,仁懷市提出:生產總值確保500億元,力爭600億元;實現工業產值500億元以上,力爭600億元;白酒產量確保25萬噸,力爭30萬噸,占遵義市經濟總量的比重由2009年的20.5%提高到25%以上;工業增加值由占遵義市的約37%上升到約45%;縣域經濟綜合評價仍要保持全省經濟強縣(市)第1位;西部百強縣(市)由2009年的33位升到20位左右;同時在城鄉基礎設施、工業發展規模和質量、非公經濟發展效益、城鎮化水平、人才培養和引進、重大民生改善等方面實現新的重大突破。
為確保實現“十二五”目標,首先,要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突破。要全力支持國酒茅台做強做大,到“十二五”期末,力爭茅台酒產量實現5萬噸,產值突破350億元;要充分依託加快推進仁懷名酒工業園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按照“一園多點”的規劃要求,積極引進引導戰略投資者進入園區發展,全力推動白酒工業走規模化、集團化路子,實現集群集約發展,努力把名酒工業園區打造成“中國高品質醬香型白酒生產示範基地”和“國家新型轉工業產業示範基地”,力爭實現白酒產量20——30萬噸,白酒企業上市公司突破2家以上。要加快推動新興工業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環保、低碳經濟,推動實施一批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努力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其次,要著力加快城鎮化進程,進一步發揮城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力爭仁懷市的城鎮化率由2009年的35.4%提高到45%以上。第三,要從發展壯大高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來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第四,要從加快發展旅遊業、發展服務業和培育發展文化產業等方面來培育新興支柱產業。同時,要高度重視發展民生事業,加大投入,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