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篇

徐悱詩

這首詩和曹植的《白馬篇》一樣,寫的是邊塞征戰之事,“言人當立功立事,儘力為國,不可念私也”(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六十三)。雖不無擬古之跡,然而,在兒女情多、風雲氣少的齊梁詩壇,仍不失為一首豪邁慷慨的英雄之歌。

徐悱之父徐勉雖居顯位,卻不營產業。曾謂“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梁書 · 徐勉傳》)。徐悱自幼聰慧好學,歷任重要職務而不好聲色,以簡樸著稱,頗有理想抱負。其為人與理想,於《白馬篇》中可見一斑。

作品全文


研蹄飾鏤鞍,飛鞚度河干。
少年本上郡,遨遊入露寒(1)。
劍琢荊山玉,彈把隋珠丸。
聞有邊烽急,飛候至長安(2)。
然諾竊自許,捐軀諒不難。
占兵出細柳,轉戰向樓蘭(3)。
雄名盛李霍,壯氣勇彭韓。
能令石飲羽,復使發衝冠(4)。
要功非汗馬,報效乃鋒端。
日沒塞雲起,風悲胡地寒(5)。
西征馘小月,北去腦烏丸。
歸報明天子,燕然石復刊(6)。

註解


(1)研蹄:古代對馬蹄的一種保養方式。早代對馬蹄的護理,如革鞮(用皮革包裹馬蹄)、烙蹄、研蹄等,與給馬釘蹄鐵區分開,馬蹄鐵的普遍採用據說在唐朝。飾:裝飾。修飾。鏤鞍:雕刻鏤空的金質馬鞍。又稱金鏤鞍。用金屬雕花為裝飾的馬鞍。飛鞚:鞚,帶嚼子的馬籠頭。控制馬的皮帶及繩索。代指馬。飛鞚指乘著速度如飛一般快的跑馬。河干gān:河邊;河岸。干,水邊。《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少年:古稱青年男子,現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本:原本。本是。上郡:最早為戰國時期魏文侯所置,秦惠王十年魏獻上郡15縣與秦,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膚施縣(在今陝西榆林市南)。遨遊:逍遙自在的嬉戲遊玩。遠遊,漫遊。露寒:濃露寒冷之地。漢代宮觀名。
(2)劍琢:用寶劍雕琢。琢,雕琢玉石。荊山玉:因和氏璧出自於此,故後人稱之為“荊山玉”。荊山,位於湖北省保康縣。漳水發源於此。山有抱玉岩,傳為楚人卞和得璞處。彈把:用彈弓把控著。隋珠:隋侯之珠。傳說漢時隋侯見大蛇受傷,用藥為其敷治,蛇傷愈后,由江中銜來大明珠,以報答隋侯恩情。后泛指珍貴的物品。丸:彈丸。邊烽:邊疆報警的烽火。指代邊境上的戰事。飛候:用《周易飛候》占卜陳述出征之事。飛奔等候。長安:古都城名。長安地名始於秦朝,西漢、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陝西西安一帶。
(3)然諾:慨然應諾。答應下來的許諾。然,以為對,答應,信守。竊:私自,暗中。自許:自己許下。自我期許,含有自負、自信之意。捐軀:捐棄身軀。比喻為國家犧牲生命,或因公喪身。諒:諒必。料想,認為。占兵:占卜兵事。擁兵。細柳:細柳營。漢代周亞夫為將軍時,屯兵於細柳,軍紀森嚴,天子欲入軍營,亦須依軍令行事。后以細柳營比喻模範軍營或泛指一般軍營。轉戰:輾轉循回作戰。持續在不同地區作戰。樓蘭:古國名。在今新疆省鄯善縣東南。漢時為通往西域的要衝,至昭帝時改名為「鄯善」。
(4)雄名:雄偉的名聲。顯赫的名聲。盛:盛大於。勝過。李霍:漢名將李廣霍去病。壯氣:雄壯的氣概。彭韓:漢初名將彭越韓信。能令石飲羽:箭深沒羽。形容射箭的力量極強。復:再。又。發:頭髮。衝冠:頭髮把帽子衝起。形容非常憤怒的樣子。
(5)要功:邀功,求取功名。要,邀請。非:不是憑靠。汗馬:汗血寶馬。漢時西域大宛國所出產的良種馬。因其汗從肩髆流出,其色如血,故稱為「汗血馬」。西漢時李廣利攻打大宛國,曾得此種馬,貢獻於漢武帝。作戰時,賓士而大量出汗的戰馬。報效:報恩效力。乃:仍是。竟。鋒端:刀鋒的尖端。日沒:日頭沉沒。塞云:邊塞的烏雲。邊塞的戰雲。風悲:大風悲涼。胡地:胡人的地區。
(6)西征:向西方遠征。馘guó:古代戰爭中割取敵人的左耳以計數獻功。《爾雅》馘,獲也。小月:小月氏。漢初西域國名。冒頓領兵西征,再次擊敗月氏,迫使月氏西遷,遷至伊犁河流域者為大月氏,留在南山者為小月氏。腦:砍腦袋。烏丸:又稱烏桓,中國古代民族之一。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里河西南地區。歸報:凱旋而歸報答。明天子:聖明君王。天子,古代認為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為上天的兒子,稱為「天子」。燕然:古山名。即今外蒙古的杭愛山。東漢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領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記漢威德。復:再。又。刊:刻。斫。

作品賞析


詩的開端突然起筆,以駿馬飛馳入手,將白馬一往無前的矯健身影閃現在讀者眼前。緊接著,便引出白馬的主人—上郡少年的形象。開頭兩句明寫白馬,暗寫少年;三、四兩句明寫少年,暗寫白馬。寫白馬的“研蹄”與“鏤鞍”,暗示著白馬主人的年齡。而“少年本上郡”,是由馬及人,指明馭馬者的身份。上郡,今陝西延安、榆林一帶,這裡自古多豪俠之士。徐悱此句與曹植詩“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兩句意旨略同。“劍琢荊山玉,彈把隨珠丸。”極寫少年武器之精良與華美,且為後面敘寫少年的豪邁任俠留下伏筆。
以上六句,主要寫少年平時的作為:“飛鞚度河干”、“遨遊入露寒”。我們雖然一睹少年英俊的風采,卻對其人精神世界全然無知。從“聞有邊烽急”以下十二句,詩人為我們描述了上郡少年的戰時表現。當邊境告急之時,少年“然諾竊自許,捐軀諒不難”,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滿懷為國捐軀的壯志投入戰鬥:“轉戰向樓蘭”。“雄名盛李、霍,壯氣勇彭、韓”,“能令石飲羽,復使發衝冠”,以歷史上一系列著名的戰將、俠勇自勉,表現出少年征戰中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要功非汗馬,報效乃鋒端”這是少年“儘力為國,不可念私”的形象化概括。從曹植詩句“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化用而來。到此,我們知道了少年為何“飛鞚度河干”,“遨遊入露寒”;為何“劍琢荊山玉,彈把隨珠丸”;為何“占兵出細柳,轉戰向樓蘭”。一言以蔽之曰:報效祖國。一個愛國少年的崇高形象,便如此的巍然聳立在我們面前。
詩的最後六句,以凱歌高奏收束全篇。“日沒”、“風悲”二句寫自然環境,渲染戰爭場面的激烈悲壯。“西征”、“北去”二句寫南征北戰的赫赫戰功。月氏,古西域城國名,其族先居甘肅敦煌縣與青海祁連縣之間。漢文帝時為匈奴攻破,西遷至今伊犁河上游,稱大月氏;其餘不能去者入祁連山區,稱小月氏。詩中“小月”即小月氏。烏丸,即烏桓,東胡別支,因避匈奴,徒至烏桓山以自保,遂稱烏桓。建安十二年曹操破烏桓,余部至嫩江之北,稱烏桓國。“小月”、“烏丸”皆指代邊境侵擾者。馘,指割取敵人左耳以記功。腦,名詞用動詞。馘小月、腦烏丸,謂克敵制勝,屢建戰功。“歸報明天子,燕然石復刊。”此用《後漢書》竇憲之典。車騎將軍竇憲於後漢永元元年,大破北單於,登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杭愛山),封山刊石,以紀功德。這裡,詩人莊嚴地預告:燕然山石將銘刻上郡少年的英名和事迹。一種熱烈的讚美之意、由衷的敬仰之情溢於言表。
總之,徐悱這首詩,雖然在立意和譴詞方面,明顯地受到曹植《白馬篇》的影響,但它卻以質樸無華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勇於為國捐軀的白馬英雄,一個深為作者所崇敬的愛國少年的形象,反映了當時大多數人盼望結束戰亂、實現南北統一的美好心愿,“在爾時已為高響”(沈德潛《古詩源》),至今仍有感人肺腑的魅力。

作者簡介


徐悱(?—525)南朝梁詩人。字敬業,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徐勉第二子。生年不詳,卒於梁武帝普通六年。幼聰敏,能屬文。起家著作佐郎,轉太子舍人,掌書記之任。累遷洗馬中舍人,猶掌書記。出入宮坊者歷年。以足疾,出為溪東王友,遷晉安內史。早卒。父勉悲甚,為之作《答客喻》。妻劉令嫻作文祭之,辭甚凄惻。《玉台新詠》中有悱與令嫻的贈答詩數首,可以窺見這一對文學夫妻在閨房中的情好。今存詩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