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鎮武廟村的結果 展開
- 玉山鎮行政村
- 萊城區楊庄鎮行政村
- 壽光市紀台鎮鎮武廟村
鎮武廟村
萊城區楊庄鎮行政村
據鎮武廟村碑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楊、亓二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村旁有鎮武廟,以廟名村。
鎮武廟村原有街道兩條,東西走向。主街寬約10米,沿街有池塘3處,自東往西名曰:張家灣、廟前灣、齊家灣。每當陰雨連綿時,池水四溢,宛若明鏡,楊柳依依,蛙聲陣陣,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幾分情趣。有民謠傳唱:“東西大街長又長,沿街有仨積水塘,放牛歸來去飲水,家庭婦女洗衣裳,冬天村民泡篾子,夏天淹麻可乘涼。”可見灣之用處在於方便生活,服務生產。1984年因規劃而填平,自此消失。前街略窄,有七、八米寬。街前有吳家灣,狹長且溝深壁陡,有防盜護家之用。1991年新村規劃,主街道后移,設計寬度20米,瀝青路面,名曰“向陽街”。自此村莊街道形成三橫一縱之形勢。
鎮武廟村民自明末聚居此處,繁衍生息,村中共有:張、楊、亓、齊、陳、王、周、崔、劉、曹、鄭、魏、吳13姓,張姓最多,魏、吳二姓已無,其後不知所終。村民不分姓氏、多寡、窮富,鄰里友善,和睦相處,民風淳樸,勤勞智慧,英勇無畏。
鎮武廟村民勤勞智慧,心靈手巧。勞作之餘,積極創造,日久天長,形成了自家的拿手戲。解放前村裡有木偶藝人亓召南,有器樂隊、玩旱船等民間藝術。“玩旱船”節目,曾代表楊庄鎮參加過萊蕪市元宵節民間藝術調演。村中還有扎棚匠、木匠、泥瓦匠等手工藝人。名聞鄉里的是用高梁稈子加工成篾編席、編簍等生活用具,那才叫絕活呢,老少皆會,花樣繁多。外地購買者可當場點樣式,待編畢帶走。
鎮武廟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曾湧現出4位革命烈士,在解放戰爭中,萊蕪戰役打響后,民兵指導員楊金和、劉學文和王乃傑等人組成擔架隊,出生入死,積極支援前線,被授予支前模範村。父母送兒子,妻子送丈夫,積極參戰的動人事迹層出不窮。在解放戰爭期間,村裡先後有10餘名青年參加解放軍,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至2001年村裡有40餘名青年參加解放軍立志獻身國防事業。
鎮武廟村自古重視教育,崇尚文明。建國前,村中有私塾,先後由張秉奎、李紀春、王保勝等人教書授業。建國后村中設立小學,適齡兒童基本受到教育。1975年主動與鄰村聯合,率先成立了聯辦初級中學,1979年併入楊庄聯辦中學。1986年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推倒土檯子、黑屋子,籌資6萬餘元建起了高標準的六配套教室。1994年萊蕪市實施合班並校,該小學並歸楊庄中心小學。1965年,青年張慶武勤奮好學,以優異成績考入長春地質學院,是村裡的第一名大學生。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村裡共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25人,第一人是張慶林,他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任萊蕪日報社副刊部主任,多有文學作品在各級獲獎。第一個考入軍事院校的是張傳富,學歷最高者是考入瀋陽航空工業學院的張立,提前一年學完大學課程考取碩士研究生。
鎮武廟村民的生活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新的篇章。1953年成立互助組,1955年一個新的組織形式——初級社誕生了,共有24戶。1957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加入楊庄人民公社。1980年實行分田到戶,1984年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1971年響應毛主席“農業學大寨”的偉大號召,戰天鬥地,將長埠嶺改造成梯田。借雪野灌渠之便,使荒嶺坡地變成旱能澆、澇能排的豐產田。同時村裡破除迷信,開展了平墳活動,增加土地20餘畝,彌補了耕地之不足。當時村裡的植樹造林計劃落到了實處,路旁、溝邊、庫圍都植了樹,且嚴格管理。走進田野到處是綠色屏障,基本實現了林網化。改變了環境,調節了氣候,發展了生產。為進一步解決部分嶺地的及時澆灌問題,在水利部門的幫助下,修築了高15米的壓水塔。鋪設管道數千米,這在當時可是一個不小的工程。在平原地塊的路邊、地頭鋪設防滲渠,實施節水工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村裡實施種植結構調整。在村東南建起了果園,栽植了蘋果、桃等果樹,在周圍村莊小有名氣。由此,壯大了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與果園一路之隔是良種繁育基地,自己的土專家和科技工作者,土洋結合,培育良種,探索科學種田的路子,提高了產量,加快了科學種田的步伐,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鎮武廟村民歷來辛勤耕作,但也不乏精明的經商之道,解放前村的前街是濟寧至博山的交通要道,沿街有亓家店、張家饃饃坊等。耕作之餘,貨郎挑不下數十副,或小百貨,或布匹,或糖果,用掙米的錢以作補充生活、購地、建房之用。20世紀70年代,在計劃經濟的時代,村民就敢為人先,成立了紙袋加工廠,幹得熱火朝天,壯大了集體經濟,群眾也得到了實惠。後來又組建了皮革廠、養貂廠、酒廠。雖堅持時間不長,但足見村民經濟意識之強。1991年新村規劃,主街道平整寬闊,車來人往,川流不息。人們抓住這一機遇,沿街兩旁或副食,或鞋帽,或餐館,或屠宰,或收購,或化肥,或修理,門頭店鋪鱗次櫛比。現在村中有中小型機動車20餘輛,汽車7輛,農忙收割耕作,農閑運輸掙錢。尤其是金亮製藥廠、海平蜂窩煤廠、連培建築隊、西德建築隊、海港大酒店、沙廠等,他們善經營會管理,不但個人富了,還帶富了一部分群眾。2001年人均純收入由生產隊時的60元,提高到3000元。家家有電視機,14-29英寸的彩電佔50%,成為電視村;2001年又成為電話村。人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鎮武廟村村民自明末遷此定居已數百年。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如今,他們正沿著改革開放的金光大道闊步前進。
鎮武廟居村中,大殿3間,磚木結構,飛檐掛柱,其勢如岱廟。殿中有大佛24尊,正尊為真武大帝,高約3米,哼哈二將陪伴兩旁,十分威嚴。殿前有牌坊1座,殿後石碑林立。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天有戲班助興,四鄰八鄉村民前來焚香、賞戲、購物,好不熱鬧。廟前有灣,石頭砌沿。灣水清澈,灣中之蛙即使盛夏也不發出叫聲,傳說是怕“驚動”神靈。此灣與張家灣之間,有石橋l座,青石板鋪成。灣邊樹木蔥鬱,遮天蔽日,村民勞作之餘,來此聊天,十分愜意。廟前地平寬闊,因而冬閑之時,有打拳的、賣藝的、說書的、唱戲的多彙集於此,自然也就成了村民文化活動的中心。
一、烈士英名錄
曹連法 1938年參加工作,任盤查站站長。1939年被捕,與敵人堅決鬥爭,壯烈犧牲。
亓法會 1938年參加革命,1947年在蒙陰大崮戰鬥中壯烈犧牲。
劉學文 1945年入黨,1946年任村長,1948年區委在該村召開會議,因叛徒告密被捕,在泰安壯烈犧牲。
楊金和 1948年9月參加萊蕪縣支前大隊,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52年-1956年 亓金田
1956年-1959年 楊金海
1959年-1967年 亓金成
1967年-1984年 亓金田
1984年-2001年 亓海濤
2001年11月-2002年10月 楊京振
2002年11月- 亓海軍
三、歷任村主任
1949年-1952年 齊法順
1953年-1956年 亓金田
1956年-1958年 楊金海
1959年-1961年 李庚寅
1962年-1964年 齊海慶
1965年-1967年 楊京學
1968年-1980年 亓金田
1981年-1982年 亓金成
1983年1984年 亓海濤
1985年-1998年 亓金河
1999年-2001年 張慶泉
2001年12月-2002年10月 楊京振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楊京順 曾任萊蕪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勞資料科長,副縣級,退休
楊京山 曾任北京武警總隊某大隊支隊長(副師級)已退休
齊 升 現任菜蕪市科技局副局長
齊軍 現任西藏自治區波密縣縣長
張文明 曾任萊蕪市交通局工會王席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張慶林萊蕪日報社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