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亞

作家

張秀亞,出生於1919年,女,作家。河北滄縣人,祖籍河南,筆名陳藍、張亞藍。1938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次年轉入西洋文學系,畢業后入本校研究所史學組,後任助教。

主要經歷


1943年到四川重慶任《益世報》副刊編輯。1946年回輔仁大學任教。1948年到台灣,1952年出版到台後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1958年任台中靜宜英專教授。1965年輔仁在台復校,回輔仁任中文系和研究所教授。1973年赴美考察,並在西東大學進修。創作風格新穎清麗,意境深遠。作品以散文著稱。

著作文章


著作文章有《美容新術》短篇小說集《大龍河畔》、《皈依》、《幸福的泉源》、《珂羅佐女神》、《尋夢草》、《感情的花朵》、《七弦琴》、《那飄去的雲》、《藝術與愛情》、《張秀亞自選集》;散文集《少女的書》、《三色堇》、《牧羊女》、《凡妮的手冊》、《懷念》、《湖上》、《愛琳日記》、《兩個聖誕節》、《北窗下》、《曼陀羅》、《我與文學》、《心寄何處》、《書房一角》、《水仙辭》、《天香庭院》、《人生小景》、《我的水墨小品》、《石竹花的沉思》、《白鴿。紫丁花》、《海棠樹下小窗前》、《愛的輕歌》、《杏黃月》、《湖水秋燈》;詩集《水上琴聲》、《愛的又一日》、《秋池畔》;其他還有《詩人的小木屋》、《寫作是藝術》、《張秀亞選集》、《張秀亞散文集》;另有與法國Lefeuvre合著的《西洋藝術史》著作11冊,翻譯著作10餘種。

人物生平


幼年時全家遷居天津。
1932年入省立第一女師。
1935年開始在《益世報文學周刊》、《國聞周報》發表作品。第一首詩作《夜歸》現收入詩集《秋池畔》。
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大龍河畔》。
1938年考入輔仁大學中文系研習中國文學。
1943年到四川重慶任《益世報》副刊編輯。
1946年回輔仁大學任教。
1948年赴台。
1952年出版到台後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
1958年任台中靜宜英專教授。
1965年輔仁大學在台復校后,回輔大任中文系和中文研究所教授。
1973年赴美,並在西東大學進修。

逝世日期


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九日正午,在美國加州橙縣醫院病逝,享年八十三歲。

作品分析


文筆特點

張秀亞的散文色彩繽紛,詩情濃郁,筆致秀逸。她的散文多擷取身邊的物事人情和個人經歷,或寫景詠物,或描人情世態,或緣事寫情,看似小事一樁,寫來又各有情致。寫日月山川,花鳥蟲魚,則文字優美,筆調輕鬆,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寫對世界和人生的宗教情懷,則溫暖如炬,仁愛虔誠,悲天憫人而又積極入世;寫個人心境,則緣事而發,觸景生情,喟嘆感慨,都有較強的詩情,這使她的散文自成一派,獨具特色。如《種花記》、《杏黃月》、《秋日小札》等,都是睹物興情,移情於物的佳作,那空 的山景,綺麗的城市風光,溫馨繾綣的情意,一一躍然紙上。她的散文敏感多思,洞微悉幽,純真雋永。她能捕捉生活中種種動人的“真趣”,善於激發想象和聯想,從平凡中發掘出純真不凡的美來。張秀亞的散文也有生動的意象,清麗的文筆,意境幽遠且不乏淡淡感傷。她能靈活處理敘事、抒情、寫景和議論等技巧因素,做到虛實結合,反覆渲染,組織意象,營造意境。如《沒有荷葉》寫雨中的山城,夾敘夾議,寫景抒情,虛實相映,意境幽遠,詩情盎然。張秀亞的散文很講究語言的錘鍊和修辭手法,用詞生動準確,散文呈現詩意美和韻律美。

作品評論

何欣--張秀亞的詩(代序),秋池畔,台中光啟社,1966年12月,頁7—14
張秀亞
張秀亞
何欣--張秀亞的詩,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520—527
夏祖麗--張秀亞在享受人生,婦女雜誌,第27期,1970年12月1日,頁44—45
夏祖麗--張秀亞在享受人生,她們的世界,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頁153—158
夏祖麗--享受人生的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15—822
王少雄--論張秀亞的散文,青年戰士報,1972年10月7日,9版
公孫嬿--論張秀亞的散文,青年戰士報,1972年10月7日,9版
鍾麗慧--「五項全能」張秀亞,文藝月刊,第180期,1974年6月,頁8—18
谷瑞華--張秀亞的散文(一—三) ?文壇,第183—185期,1975年8月1日、10月1日、11
月1日,頁32—44、62—86、32—52
舒蘭--中國新詩史話——張秀亞,新文藝,第259期,1977年10月1日,頁70—74
舒蘭--中國新詩史話——張秀亞,中國新詩史話(1)中國詩——歷史與批評,台北,渤海堂,1998年10月,頁346—347
程榕寧,當代八位女作家:林海音孟瑤徐鍾佩、張秀亞、琦君、謝冰瑩羅蘭蘇雪林,文藝,第105期,1978年3月,頁8—29
吳慧君--張秀亞和她的散文世界,幼獅文藝,第48卷第3期(總第297期),1978年9月,頁92—96
吳慧君--張秀亞和她的散文世界,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30—736
塗靜怡--愛與美的嚮導——讀張秀亞教授的作品有感,中央日報,1983年3月24日,10版
塗靜怡--愛與美的嚮導——讀張秀亞教授的作品有感,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02—608
李豐茂等編著--中國現代散文選析——張秀亞,中國現代散文選析,第2卷,1985年3月15日,頁632—646
張國立-- 張秀亞的五十年文學夢,中華日報,1986年5月14日,11版
宋田水--要死不活的台灣文學——透視台灣作家的社會良心,台灣新文化,第14期,1987
年11月,頁31—51
白少帆等編---張秀亞的散文,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頁747—755
鍾玲--台灣女詩人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傳統,七十六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3月,頁73—110
杜元明--詩情蔥蘢,筆致秀逸——略評張秀亞的散文,台港文學選刊,1988年第2期,1988年
杜萱--現代散文的特質與賞析,國文天地,第4卷第8期,1989年1月,頁92—95
鍾玲--五十年代清越的女高音,聯經評論(10)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6月,頁182—197
古繼堂--台灣女性作家群形成的背景和意義,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頁172—175
公仲,汪義生--五十年代後期及六十年代台灣文學(下)(1956—1966),台灣新文學史初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頁164—165
黃重添、徐學朱雙一--女作家散文,台灣新文學概觀(下冊),福州,鷺江出版社,1991年6月,頁184—186
張敬銘--張秀亞少年時代的詩,文訊雜誌,第57期,1990年7月1日,頁73—75
??--張秀亞,中國現代文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12月,頁347
鄭明娳--台灣現代散文女作家筆下的父親形象,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年8月,頁117—133
王志健--中國新詩淵藪,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7月,頁997—1006
亞彬,范希文主編--張秀亞,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當代卷),1993年7月,頁1151—1156
杜元明--母親的新婚:台灣散文名作賞析,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頁175—122
劉登翰等編--梁實秋、張秀亞與50年代的散文創作,台灣文學史(下) ,福州,海峽文藝出版
社,1993年,頁439—445
庄若江等著--詩意流轉,文采斐然:張秀亞散文簡論,江南大學學報,1993年第8期,1993年
侯江,張秀亞淪陷時期作品淺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1期,1994年2月,頁142—152
劉紅林--文質相扶——張秀亞散文論,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4年第1期,1994年4月,頁29—33
李敏勇--在語言和想像力的廢墟上——台灣戰後詩的脆弱和貧困,戰後台灣文學反思,1994年6月,頁38—39
王晉民--張秀亞的散文--台灣當代文學史,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頁725—735
郭國昌--心靈的傾訴——張秀亞小說解讀,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1997年2月,頁96—99
封德屏--東西交會,古今融合——張秀亞散文論--當代台灣散文文學研討會,1997年3月30日
?弦--把文學的種子播在台灣的土地上,文訊雜誌,第194期,2001年12月,頁91—92
方美芬--張秀亞研究資料,文訊雜誌,第194期,2001年12月,頁93—98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5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的流變,霜后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2003年5月,頁295—310
於德蘭編--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1114頁
小民--崇高的平凡美——張秀亞及他的作品,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42—649
張雪茵--張秀亞的詩與散文,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50—555
李瑋--散文回味——三十年來散文暢銷書介紹,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 2003年9月,頁749—751
舒蘭--張秀亞,抗戰時期的新詩作家和作品,頁129

個人詩集


綠茵--我讀《水上琴聲》,幼獅文藝,第6卷第1期(總第31期),1957年5月 頁10
《秋池畔》
柳文哲--詩壇散步——《秋池畔》 笠,第20期,1967年10月,頁51
梓園[鐘鼎文]--詩人未必以詩名——旅途中讀張秀亞的《秋池畔》,聯合報,1985年9月25日 ?8版
梓園--詩人未必以詩名——旅途中讀張秀亞的《秋池畔》,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32—634

散文作品


《三色堇》
陳紀瀅--讀《三色堇》後記,三色堇,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52年,頁151—153
陳紀瀅--讀《三色堇》後記,中央日報,1952年7月2日,6版
陳紀瀅--讀《三色堇》後記,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
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33—535
張漱菡--我讀《三色蓳》,暢流,第5卷第12卷,1952年8月,頁27
田榖--評介《三色堇》,中國語文月刊,第2卷第3期,1953年4月,頁21
庄明萱--一束秀逸多採的三色堇,福建文學,1983年第6期,1983年6月,頁60
10700302,呂大明--開在心靈潭畔的花朵——讀《三色堇》有感,台灣新生報,1985年6月14日,7版
丘秀芷--重讀《三色堇》,爾雅人,第55期,1989年11月,頁3
丘秀芷--重讀《三色堇》,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93—596
韓濤--評《三色堇》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67—571
劉靜娟--陽光的美酒——重讀《三色堇》,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
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97—601
季薇--愛的光輝——《三色堇》讀後,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75—579
《凡妮的手冊》
歸人--評《凡妮的手冊》(上、下),中央日報,1955年4月13日、20日,6版
??--《凡妮的手冊》,文壇,第3卷第8期,1955年5月,頁24
張康--我讀《凡妮的手冊》,名作家與名著稱,第62期,1984年9月,頁3—26
《湖上》
歸人--《湖上》,婦友,第34期,1957年7月10日,頁33—34
《愛琳的日記》
金劍--論《愛琳的日記》,婦友,第61期,1959年10月10日,頁31—32
《少女的書》
錢劍秋--《少女的書》序,婦友,第82期,1961年7月10日,頁7
《北窗下》
歸人--評介《北窗下》,婦友,第99期,1962年12月10日,頁18—19
筱恩--讀張秀亞《北窗下》,中央日報,1963年9月5日,頁6
朱偉明--讀《北窗下》,中央日報,1964年9月5日,6版
查芳齡--張秀亞《北窗下》與我,中華日報,1976年7月23日,9版
王斐宜--林林總總與北窗——《北窗下》讀後感,明道文藝,第48期,1980年3月,頁136
—138
郭明福--溫柔之必要——重讀《北窗下》有感,中華日報,1983年1月2日,10版
李瑋--散文回味——三十年來散文暢銷書介紹《北窗下》,散文季刊,第1期,1984年1月,頁108—109
秦貴修--《北窗下》,翰海觀潮,台北,台灣地區行政機構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5月,頁112—114
秦岳--沙粒晶瑩世界新——評介張秀亞的《北窗下》,書香處處聞,台中,台中市文化局,1999年6月,頁37—39
逸塵--《北窗下》,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26—727
徐石上--詞新句妙《北窗下》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35
郭明福--溫柔之必要——重讀《北窗下》有感,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 ?台北 ?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25—628
陳曉薔--攤破浣溪紗——讀秀亞姐新著《北窗下》,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74
袁噫甄--當晚霞滿天(《北窗下》),今日生活月刊,實踐家專,頁63
《牧羊女》
羅傳輝--我讀《牧羊女》,文壇,第165期,1974年3月,頁90—92
陳宗敏--張秀亞《牧羊女》欣賞,中華日報,1974年6月10日,5版
陳宗敏--《牧羊女》欣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22—624
《曼陀羅》
金劍--讀張秀亞的《曼陀羅》,青年戰士報,1976年5月19日,11版
夏沙琳--夜讀張秀亞的《曼陀羅》,青年戰士報,1976年5月19日,11版
公孫嬿--讀張秀亞的《曼陀羅》,青年戰士報,1976年5月19日,11版
《心寄何處》
王少雄--評張秀亞的《心寄何處》,新知識,第107期,1976年7月,頁26
王少雄--評張秀亞《心寄何處》,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42—748
《人生小景》
金蕾--張秀亞的《人生小景》,民生報,1978年10月16日
《我的水墨小品》
夏沙琳--張秀亞《我的水墨小品》推介,中華日報,1978年7月3日,9版
筱恩--推介《我的水墨小品》,中華日報,1979年7月3日,9版
《湖水‧秋燈》
公孫嬿--談張秀亞《湖水‧秋燈》抒情小品的創作技巧,台灣新生報,1979年9月8日,12版
藹如--抒情小品的創作技巧——談《湖水‧秋燈》,台灣新生報,1979年9月8日,12版
金劍--張秀亞《湖水、秋燈》讀後感,中央日報,1979年10月10日,11版
金劍--《湖水,秋燈》讀後感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22—725
晨帆--美好的樂章《湖水‧秋燈》,中華日報,1981年2月11日,10版
晨帆--美好的樂章——絲絲細語‧朵朵凝思——欣聞「湖水」‧喜見「秋燈」,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57—760
書宇--燃亮記憶的燈盞——讀《湖水‧秋燈》創造生活的情趣,九歌,第93期,1988年11月,頁3
《白鴿‧紫丁花》
金劍--評《白鴿‧紫丁花》散文集,中央日報,1982年7月1日 10版
10700347,塗靜宜--《白鴿‧紫丁花》,九歌,第120期,1991年2月,頁2
《書房一角》
重提--張秀亞的《書房一角》,婦友,第373期,1985年10月5日,頁41—42
重提--張秀亞《書房一角》,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06—709
毛再青--張秀亞的《書房一角》學術論文綱要,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 ?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52—756
《海棠樹下小窗前》
徐雁--來日倚窗前,海棠著花未——讀張秀亞女士《海棠樹下小窗前》,博覽群書,1986年第11期,1986年,頁30—31
鄭明娳,林燿德--人生五題,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5月,頁2—5
《杏黃月》
李樹平主編--永不退色的日子——讀張秀亞的《杏黃月》,中國散文精品分類鑒賞辭典,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12月,頁17—18
小說
《尋夢草》
陳范生[陳之藩]--《尋夢草》讀後,中央日報,1952年11月7日,6版
陳范生--《尋夢草》讀後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28—530
公孫嬿--尋夢與畫夢——論張秀亞女士的《尋夢草》,自由中國,第9卷第12期,1953年12月,頁29,22
司徒衛--張秀亞的《尋夢草》,五十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出版社公司,1979年7月,頁
73—74
《感情的花朵》
歸人--《感情的花朵》,婦友,第20期,1956年5月10日,頁32—33
鄭夫喜--《感情的花朵》,讀後感,文壇,第172期,1974年10月,頁34—38
文集
《張秀亞自選集》
金劍--評《張秀亞自選集》,青年戰士報,1972年10月7日,9版
金劍--評《張秀亞自選集》,中華日報,1973年3月6日,5版
金劍--《張秀亞自選集》評,中華日報,1973年3月26日,5版
桂文亞--《張秀亞自選集》讀後,皇冠,第38卷第6期,1973年2月,頁158—159
桂文亞--《張秀亞自選集》讀後,橄欖的滋味,1977年4月,頁14—16
崔焰焜--評《張秀亞自選集》,作品與作家,台北,水芙蓉出版社? 1974年6月,頁108—111
崔焰焜--評《張秀亞自選集》,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37—741
唐潤鈿--源遠流長《張秀亞自選集》,國語日報,1983年11月1日
《張秀亞作品選》
嚴文井--《張秀亞作品選》小引,華人世界,1986年4月,1986年
刑良俊--縷縷相思苦織成——讀著名台灣女作家《張秀亞作品選》,博覽群書,1988年1月,
1988年,頁21
施國英--張秀亞:《
》、《北窗下》,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1月,頁588—589

單篇作品


李稼麗--從「小白鴿」說起,中國語文,第11卷第2期,1962年8月1日,頁39
易象--一首詩的檢討 自由青年 ?第33卷第5期 1965年3月1日 頁17—18
王明書--讀張秀亞著〈千里姻緣〉有感 中華日報? 1977年7月4日 11版
張秀亞--〈在大龍河畔〉的尋夢者 愛書人 第3期? 1977年9月 頁51—52
文奇--張秀亞的〈慈湖謁陵〉,婦友,第274期,1977年,頁16
文奇--張秀亞的〈慈湖謁陵〉,湖水‧秋燈? 台北 九歌出版社? 1979年7月 頁167—170
野渡--純散文的藝術——欣賞〈靈泉〉,中華日報,1979年2月15日,11版
王明書--張秀亞等著〈靈泉〉——純散文的藝術,中華日報,1979年2月15日,11版
朱星鶴--散文選讀——淺析張秀亞的〈星的故事〉,中華文藝,第112期,1980年6月,頁63—65
朱星鶴--淺析張秀亞的〈星的故事〉,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83—585
施國英--張秀亞〈星的故事〉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90—592
趙天儀--兒童詩欣賞26——張秀亞的〈蜜蜂〉,1984年3月7日
沈謙--第三之耳朵與第三之眼睛——評張秀亞〈重來〉,幼獅少年,第108期,1985年10
月,頁105—107
沈謙--第三之耳朵與第三之眼睛——評張秀亞〈重來〉,獨步,散文國——現代散文評析,台
北,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0月,頁27—32
沈謙--第三之耳朵與第三之眼睛——評張秀亞〈重來〉,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
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43—549
蔣守謙--獨具韻味的情境——讀張秀亞的〈霧〉,語文月刊,1992年第9期,1992年9月,頁20
王宗法--尺素納千嬌—讀〈霧〉,台港文學觀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頁163—165
葉海煙--動靜兩相宜——張秀亞〈談靜〉賞析,中央日報,1997年8月28日,21版
葉海煙--動靜兩相宜——張秀亞〈談靜〉賞析,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86—589
巫仁和--談國文科的創造思考教學——張秀亞的〈溫情〉一課為例,教育實習輔導,第3卷第4期(總第13期),1998年5月,頁37—40
謝敏玲--〈溫情〉,國語日報,2001年6月23日 4,13版
景尼--「溫情」不溫情?——張秀亞〈溫情〉中的作者為何袖手旁觀 ?國文天地 ?第17卷
第5期(總197期),2001年10月? 頁55—57
林清泉--喜讀〈新秋〉,中央日報,1984年1月31日,10版
林明德--信仰之歌——張秀亞<心曲>讀後,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 ?台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03—705
賈植芳--〈雪〉、〈紫丁香〉,現代散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6月,頁1043—1047

相比其他作家


潘琦君--燈下小記,幼獅文藝,第32卷第1期(總第193期),1970年1月,頁39—40
林貞羊--兩篇不同的遊記〈旅遊漫記〉、〈獨行天下〉讀後,大華晚報,1982年4月18日

其他作品


蘇雪林--讀張譯回憶錄》,文壇,第33卷第1期,1963年3月1日,頁12—16
崔焰焜--關於《論藝術》,作家與作品,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4年6月20日,頁116—122
曾肅雅--何不點亮蠟燭——讀張秀亞譯《改造世界》有感,教友生活周刊,第3期,1984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