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先天性梅毒
新生兒先天性梅毒
梅毒孕婦患者在妊娠4個月內由於絨毛膜郎罕氏細胞層的阻斷,前梅毒螺旋體較難進入胎兒體內,妊娠4個月後,郎罕氏細胞層逐漸退化萎縮,失去阻斷作用,胎兒開始容易被感染。先天性梅毒的發病率與產婦梅毒的發病率密切相關,妊娠婦女中患有未經治療的早期梅毒,其胎兒發生先天性梅毒的幾率為75%-95%。先天性梅毒以皮膚黏膜損害,肝脾腫大,早產,骨骼病變,貧血,黃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新生兒先天性梅毒臨床表現多樣,癥狀體征缺乏特異性,同時可累及多個臟器,單純皮疹易與尿布皮炎、膿皰疹等相混淆,合併黃疸、肝脾腫大又易誤診為高膽紅素血症、敗血症等。入院時患兒父母大多不知道或隱瞞梅毒病史,易造成漏診、誤診。本病例均以出生后即發現皮膚黏膜損害為共同特點,母親RPR均為陽性,臨床懷疑先天性梅毒而行梅毒血清學檢查確診。新生兒先天性梅毒血清學檢查快速血漿反應試驗(RPR)簡便易行,敏感度高,但特異性低,適合作為療效觀察指標;梅毒螺旋體間接血凝試驗(TPHA),敏感性及特異性均較高,具有特異性診斷價值故對出生后即有皮膚黏膜損害,肝脾腫大,宮內發育遲緩,貧血,血小板減少的新生兒應高度警惕先天性梅毒可能,需詳細詢問患兒父母相關個人史和既往史,可疑病例應及時予父母及嬰兒RPR和TPHA檢查,以便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另外,對所有先天性梅毒患兒均應作腰穿腦脊液檢查,以確定是否有神經梅毒,從而確定治療方案。
青霉素是治梅毒療最有效的藥物,對無嚴重併發症的患兒,臨床治癒率近100%。在抗病毒治療后第2,4,6,9,12個月需進行血清學檢查(RPR)並隨訪,對RPR滴度不降或升高者應再次給予正規治療。本病例隨訪表明先天性梅毒出生后早期診斷,經青霉素充分治療者,預后良好。
在梅毒發病率日趨增高的嚴峻形勢下,先天性梅毒應引起兒科臨床醫師的高度重視。目前先天性梅毒防治的突出問題是未能及時發現孕婦患有梅毒,以至孕期未作正規系統治療。因此,加強宣教,開展孕期梅毒檢測,早期診斷,正規治療,是降低先天性梅毒的發病率和病死率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