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鱗鱚

鱸形目鱚科的動物

多鱗鱚(學名:Sillago sihama)是鱚科、鱚屬的一種魚類。體呈長圓柱形,略側扁,由第一背鰭向前有長而尖之頭部,向後有逐漸纖小之尾部。口小,開於吻端,上下頜和鋤骨上有帶狀細齒,但口蓋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主鰓蓋骨小,有一短棘;前鰓蓋骨后緣垂直,平滑或略有鋸齒,下緣水平。鰓膜在頭側與另一側會合。體被小形櫛鱗,鱗片易脫落;頰部具鱗2列,皆為圓鱗;側線完全,呈單一列,略形彎曲,側線鱗數67-72,側線上至背鰭起點鱗列數5-6。具兩枚背鰭,第一背鰭具XI硬棘;第二背鰭I硬棘,20-23軟條。臀鰭有II弱棘,21-23軟條,與第二背鰭相對;腹鰭正常,其外緣硬棘不鼓起;尾鰭后緣截平或淺凹。鰾發達,前端有一向前延伸物,並各有一條管狀延伸物向鰾兩側延伸至後部,其上布滿血管;後端分叉為二。脊椎骨數:腹椎14,血道弓門2-8,尾椎12-18,共34。頭部至體背側土褐色至淡黃褐色,腹側灰黃色,腹部近於白色。各鰭透明;背鰭軟條部具不顯黑色小污點;胸部基部無黑斑。

多鱗鱚為沿岸的小型魚類,主要棲息於泥沙底質的沿岸沙灘、河口紅樹林區或內灣水域,甚至淡水域。當遇到危險時會將自己埋藏在沙中。主要攝食多毛類、長尾類、端足類、糠蝦類等。分佈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起紅海南非,東至新幾內亞,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在中國分佈於渤海(河北、天津沿海從北到南均有)、黃海東海南海,在台灣分佈於南部、西部、北部及澎湖沿海。

形態特徵


成魚

背鰭Ⅺ,Ⅰ-21~22;臀鰭Ⅱ-22;胸鰭16;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體長為體高6.3~6.7倍,為頭長3.6~3.7倍。頭長為吻長2.3~2.6倍,為眼徑5.1~5.7倍,為眼間距4.1~4.5倍。
一般體長為135~165毫米,體重25~45克,大者可達250毫米。體略呈圓柱形,稍側扁;背腹面皆圓鈍;尾柄短而側扁。頭中等大,兩側及腹面均寬平。吻長等於或長於眼後頭長。眼中等大距鰓蓋後上角較距吻端為近。眼間隔小於或等於眼徑。鼻孔2個,緊相鄰,位於眶前緣。口小,上頜骨完全被於眶前骨下。下頜較上頜稍短。兩頜牙細尖呈帶狀,犁骨具絨毛牙,齶骨及舌上均無牙。前鰓蓋骨邊緣平滑,鰓蓋骨有一扁棘。鰓耙短小3~4+6~10枚,排列疏鬆。
體被薄櫛鱗,極易脫落,頰部具鱗3行,鰓蓋部炇頭部被小鱗。側線與第一背鰭間鱗片有5行。側線完全而較平直。
背鰭2個,稍分離第一背鰭具11根鰭棘,其起點位於胸鰭基後上方,鰭棘柔軟,向後逐漸減短;第二背鰭具1根鰭棘,22根鰭條,其基底長約為第背鰭基底的2倍。臀鰭具2根鰭棘,22根鰭條與第二背鰭同形。胸鰭位低。腹鰭位於胸鰭下方,與胸鰭約等大。尾鰭淺凹形。生活時體背部呈淺黃色,腹部色淺。

幼魚

初孵仔魚,全長1.56~1.64毫米,肌節16+18=34對,卵黃表面龜裂不規則,油球在卵黃囊後端下緣,消化道形成,前端開始膨大,直腸尚未開口於體外。孵化后31小時的仔魚全長2.45毫米,口窩明顯,胸鰭芽出現,尾部鰭膜彈性絲為12條,消化道下壁出現一排小星狀黑色素細胞。孵化后98小時仔魚全長2.65毫米,卵黃和油球全部被吸收。

生活習性


多鱗鱚為為近海小型魚類。喜棲息在水質澄清淺水沙質海底屮下層,也可進入淡水。長江口較常見。東、黃海魚群索佴期為7~10月,10月中旬前後逐漸移向深水,12月中旬前後進入越冬場越冬場在濟州島西南80~100米海域,越冬期1~3月,3月下旬向西南移至舟山群島附近產卵,產卵後分散索餌並隨水溫降低而漸移向越冬場。
當遇到危險時會將自己埋藏在沙中。主要攝食底棲動物,如長尾類、歪尾類、多毛類瓣鰓類、短尾類、端足類糠蝦類和櫻蝦類等。其攝食強度季節變化不大。
年齡結構較簡單,以1、2齡魚為主,分別佔3.8%和221%,3齡和4齡魚分別為3.4%和0.7%。當年生幼魚9月下旬體長為42~80毫米,平均為68毫米,平均體重3.2克,至型年5月體長為76~137毫米,平均為121毫米,體重為6.5~32克,平均為19克,滿1齡後生長趨緩慢。

分佈範圍


海域範圍:分佈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起紅海、南非,東至新幾內亞,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在中國分佈於渤海(河北、天津沿海從北到南均有)、黃海、東海、南海,在台灣分佈於南部、西部、北部及澎湖沿海。
國家地區: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汶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法國南部領土(莫三比克海峽群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約旦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莫三比克緬甸新喀里多尼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席爾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南非、斯里蘭卡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越南葉門

繁殖方式


1齡大量成熟,2齡全部達成熟。初始成熟最小體長,雌魚為97毫米、雄魚為86毫米。體長102~180毫米個體,絕對生殖力波動於2900~35300千粒。渤海產卵期為6~8月,盛期為8月,卵子分佈區表層水溫為26.5~29.0℃、鹽度為30.00~32.50‰。受精卵在水溫20.8~20.5℃、鹽度為29.80‰條件下,經37小時仔魚全部孵化。卵為分離球形浮性,卵徑0.59~0.68毫米,油球1個、球徑0.17~0.19毫米,受精后25小時胚體繞卵黃3/4。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ver3.1)——無危(LC)。

主要價值


高級食用魚,具有經濟價值,常為底拖網、流刺網捕獲,也是灘釣的重要對象之一。肉白味美,主要作鮮銷,少量製成咸干品。一般都沾粉油炸而食,味道鮮美。肉性平、味甘,功能健脾、利水消腫,富含脂肪酸,可作提制FPADHA的較好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