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捷悟
世說新語·捷悟
《捷悟》出自南朝臨川王劉義慶《世說新語》的第十一門,共有7則。其中以記楊修與魏武帝曹操的事迹為主。單單就捷悟而言,楊修超過曹操。而從綜合能力而言,曹操超過楊修。所以,楊修只能作曹操的幕僚,其成就也大大遜於曹操。
捷悟
但是篇內所記,有一些事情跟捷悟似未可等同看待。例如第6 則記桓溫欲奪郗愔兵權,郗愔沒體會到這點,而他兒子在桓溫手下任參軍,明白桓溫的想法。這看來是朝夕觀察的結果,而非捷悟所致。第7 則所記的更是有意捉弄人家,跟捷悟無關。
(1)楊德祖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①。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②。”
【註釋】
①楊德祖:楊脩,字德祖,曹操任丞相時,調他任主簿,有才學,有悟性。後來被曹操殺害了。相國:指丞相。漢代有時設相國,有時設丞相。這裡指相國府。榱桷(cuījué):椽子。
②王:指魏王曹操。
【譯文】
楊修
(2)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①。次至楊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②!”
【註釋】①餉:送。蓋頭:覆蓋用的絲麻織品。
②教人啖一口:“合”字拆開,就是人、一、口三字,意為一人吃一口。
【譯文】
有人送給魏武帝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點,就在蓋頭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麼意思。輪到楊脩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說:“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還猶豫什麼!”
(3)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字①。魏武謂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別記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虀臼,受辛也,於字為辭②: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脩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③。”
【註釋】
①曹婢碑:曹娥是東漢時代一個孝女,父溺死,她為尋找父親屍首而死,改葬時給她立了碑,就是曹娥碑。虀臼(jījiù):搗姜蒜等的器具。
②於字為辭:辭的異體字是辤。
③覺:同“較”,相差,相距。
【譯文】
楊修之死
(4)魏武征袁本初,治裝,餘有數十斛竹片,咸長數寸①。眾雲並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謂可為竹稗循,而未顯其言②。馳使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之,與帝心同。眾伏其辯悟③。
【註釋】①袁本初:袁紹,字本初。按:東漢未年,群雄並起,各據一方,漢獻帝時,曹操為司空,獨攬朝政;袁紹為大將軍,督冀、幽、青、並四川。兩人互相攻伐,最大的一仗是官渡之戰,公元200年,曹操大破袁紹於官渡。202 年,袁紹死。
②太祖:曹操的廟號。竹椑(pí)楯:橢圓形的竹盾牌。
③伏:通“服”,佩服。辯:聰明。
【譯文】魏武帝曹操要討伐袁本初,修造軍事裝備,剩下幾十斛竹片,都是幾寸長的。大家說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燒掉。曹操在想怎麼利用這些竹片,認為可以用來做竹盾牌,只是還沒有把這話說出來。他派人速去問主簿楊德祖,楊德祖隨即答覆了來人,結果和曹操想的一樣。大家都佩服楊德祖的聰明和悟性。
(5)王敦引軍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①。溫嶠為丹陽尹,帝令斷大桁,故未斷,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懼②。召諸公來,嶠至,不謝,但求酒炙。王導須臾至,徒跣下地③,謝曰:“天威在顏,遂使溫嶠不容得謝④。”嶠於是下謝,帝乃釋然⑤。諸公共嘆王機悟名言。
②“溫嶠”句:王敦起兵時,溫嶠與右將軍卞敦守石頭城。后王含、錢鳳軍直達秦淮河南岸,溫嶠便燒掉朱雀橋,王含軍無法渡河。按:《資治通鑒•晉紀》載,溫嶠轉移到秦淮北岸,燒朱雀橋,明帝想親白領兵進攻,聽說橋已毀,大怒。與這裡所記不同。
③徒跣(xiǎn):光著腳。
④天威:天子的威嚴。顏:臉,這裡指眼前。容:或許,可能。按:一本無“容”字。⑤釋然:形容怒氣消釋而心平氣和。
【譯文】
司馬紹
(6)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惡其居兵權①。郗於事機素暗,遣箋詣桓:“方欲共獎王室,修復園陵②。”世子嘉賓出行③,於道上聞信至,急取箋,視竟,寸寸毀裂,便回,還更作箋,自陳老病,不堪人間,欲乞閑地自養。宣武得箋大喜,即詔轉公督五郡、會稽太守。
【註釋】
①郗司空:郗愔,字方回,曾兼任徐、兗二州刺史,都督徐、兗、青、幽諸州軍事。後來征拜司空,沒有就任。北府:即京口,別稱北府。按:桓溫北伐前,郗愔曾鎮守京口。桓溫想借用京口的軍事力量,就把郗愔調為會稽內史,自己兼任徐、兗二州刺史,率領京門之兵。
②獎:輔佐。
③嘉賓:郗超,字嘉賓,是郗愔的長子,在桓溫的大司馬府任參軍。
【譯文】
司空郗愔鎮守北府的時候,桓溫不喜歡他掌握兵權。郗愔對情勢的了解一向胡塗,還寄信給桓溫說:“正想和您一起輔佐王室,修復被敵人毀壞的先帝陵寢。”當時他的嫡長子嘉賓正到外地去,在半路聽說送信的人到了,急忙拿過他父親的信來看,看完了,把信撕得粉碎,就返回去,又代他父親另外寫了封信,訴說自己年老多病,經不住世事煩擾,想找個閑散的官位來自我調養。桓溫收到信非常高興,立刻下令把郗愔調為都督浙江東五郡軍事、會稽太守。
王珣
【註釋】
①石頭:桓熙的小名,是桓溫的長子。
②連鑣:坐騎並排著。
③奕奕:精神抖擻的樣子。
【譯文】
東亭侯王珣任桓溫的主簿時,曾經在春天和石頭兄弟騎馬到郊外游春。當時同游的名流都一起並馬前進;只有王珣一個人總是走在前面,和他們距離幾十步遠,大家都不理解其中的緣故。石頭等人已經玩得很疲倦了,不久就坐車回去。結果其他人都像侍從官一樣跟在後面,只有王珣精神抖擻地走在前面。他就是這樣的有悟性而且機敏。
捷悟
讚賞文學智慧,其中的《文學》篇共有104則,條目之多,僅次於《賞譽》篇、《言語》篇而列居第三。
其對文學智慧的讚頌,隨處可見,如說“潘文燦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文學第四·八十四》),此處不想多作列舉。
《世說新語》推崇人生智慧,從某中意義上說,它是一部人生智慧的教科書。而楊修、曹植等人當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曹操曾經率軍從曹娥碑下經過,楊修跟著他,看見碑后題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曹操對楊修說:“理解嗎?”楊修回答:“理解。”曹操說:“你先別說,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地,曹操才說:“我已經知道了。”讓楊修另外記下自己的理解。楊修說:“黃絹,有顏色的絲帛,解做字就是‘絕’;幼婦,說的是少女,解做字就是‘妙’;外孫:女兒的兒子,解做字就是‘好’;齏臼:說的是‘受辛’,解做字就是‘辭’。連起來就是‘絕妙好辭’。”曹操也寫好了,同楊修的一模一樣,於是感嘆地說:“我才不如你,相差三十里。” (見《捷悟第十一·三》)
魏文帝曹丕曾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出一詩,吟不出的話則施欲死刑。曹植應聲便作出一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后大為慚愧。(見《文學第四·六十六》)
《世說新語》表現夙惠捷悟的詩性智慧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讚賞神童的智慧:
晉明帝只有幾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坐在元帝的腿上,有人從長安過來,元帝問西都洛陽的消息,熱淚潸然。明帝問父親為什麼哭,元帝將西晉覆滅的故事詳細地告訴了他,跟著問明帝:“你認為長安和太陽哪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沒有聽說過誰是從太陽邊上來,憑此顯然可知。”元帝大為驚異。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宴會,把頭天明帝的答話講給群臣們聽,再問明帝,明帝卻回答:“太陽近。”元帝大驚失色,說:“你今天說的怎麼同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我們抬頭就能看見太陽,卻無法看見長安。”(見《夙惠第十二·三》)
捷悟
王羲之年齡不到十歲時,大將軍王敦十分喜愛他。經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帳中睡覺。有一次王敦先起床,羲之還在睡。不多久錢鳳進來了,王敦把閑人全部趕走,與錢鳳討論謀反之事,全忘了羲之還在帳中睡覺。羲之醒來,聽到了他們的談論,知道今天決沒有再活著出去的可能,於是就假裝夢中嘔吐,弄髒頭臉和被褥,故意裝出熟睡的樣子。王敦與錢鳳議事到一半,猛然想起羲之還在床上,兩人都大驚失色,說:“不得不把這孩子除了!”等到王敦掀開帳子,看見羲之吐了一床頭的穢物,才認為羲之是真的睡著了,羲之的性命才得以保全。(見《假譎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