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詩集

黃山書社出版圖書

《徐志摩詩集》內容為: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蔡元培如是評價徐志摩。徐志摩似乎生來就是為了寫詩的,他的詩貫徹了新月派詩人對詩歌節律美的追求,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意境優美,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令人讀來回味無窮,心生嚮往。《徐志摩詩集》收錄了作者《再別康橋》、《沙揚娜拉》、《偶然》等數十首著名詩歌,願讀者能從此中體會到詩歌之美。

作品目錄


雪花的快樂沙揚娜拉
落葉小唱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
去吧 一星弱火
為要尋一個明星不再是我的乖乖
我有一個戀愛消息
夜半松風月下雷峰影片
滬杭車中難得
古怪的世界天國的消息
鄉村裡的音籟她是睡著了
朝霧裡的小草花在那山道旁
石虎衚衕七號先生!先生!
殘詩蓋上幾張油紙
太平景象灰色的人生
破廟白旗
翡冷翠的一夜呻吟語
“我要你”她怕他說出口
偶然珊瑚
變與不變丁當——清新
我來揚子江邊買一把蓮蓬客中
三月十?深夜大沽口外半夜深巷琵琶
決斷最後的那一天
起造一座牆望月
白須的海老兒再休怪我的臉沉
再不見雷峰大帥(戰歌之一)
人變獸(戰歌之二)梅雪爭春
“這年頭活著不易”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庵蘆色作歌在哀克剎脫教堂前(Exeter)
一個厭世人的墓誌銘在火車中一次心軟
圖下的老江兩位太太
海韻蘇蘇
又一次試驗運命的邏輯
“罪與罰”(一)“罪與罰”(二)
獻詞我等候你
春的投生拜獻
渺小闊的海
泰山猛虎
“他眼裡有你”在不知名的道旁(印度)
車上車眺
再別康橋干著急
秋蟲怨得
深夜季候
杜鵑黃鸝
秋月山中
兩個月亮給——
一塊晦色的路碑
誄詞枉然
生活殘春
殘破活該
卑微“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哈代哈代八十六歲誕日自述
對月一個?期
雲遊火車擒住軌
你去在病中
雁兒們鯉跳
別擰我,疼領罪
難忘一九三〇年春
羅米歐與朱麗葉奧文滿壘狄斯的詩

作者簡介


徐志摩
徐志摩
正德年間,徐松亭在硤石經商,家居於硤石,為硤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徐氏世代經商,早年繼承祖業,獨資經營徐裕豐醬園。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合股創辦硤石第一家錢莊——裕通錢莊,后又開設人和綢布號。成為遠近聞名的硤石首富。
清光緒[xù]二十三年(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按族譜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國留學時他父親徐申如給另取的名字。說是小時候,有一個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過頭,並預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龍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鈞[jūn]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作者生平


徐志摩
徐志摩
求學歷程
1908年在家塾讀書,進入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從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績總是全班第一。
1910年,徐志摩滿十四歲時,離開了家鄉,來到杭州,經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現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杭州第四中學前身),與郁達夫同班。他愛好文學,並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認為小說裨益於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科學也有興味。並發表了《鐳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畢業於浙江一中,接著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同年十月,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
1916年秋,生性好動的徐志摩並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裡,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間,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勱張公權的介紹,拜梁啟超為老師,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啟超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徐梁雖系密切的師徒關係,但他們二人的思想差別還是存在的,已經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顧一切,捨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爭取婚姻戀愛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學時期,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的場景,目睹屠殺無辜的慘象。他厭惡社會,決計到國外留學,尋求改變現實中國的藥方,實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離開北大,同年8月14日從上海啟程赴美國學習銀行學。留學第一年,進的是美國烏斯特的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而後他進歷史系,選讀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課程,以期自己將來做一個中國的“漢密爾頓”。入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當年即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徐志摩也因此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的種種知識。
1919年“五四”革命運動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中,徐志摩也為愛國心所驅使,參加了當地留學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誌,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由政治轉向文學,因而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國待了兩年,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慾卻感到厭倦,他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終於擺脫了哥倫比亞的博士銜的引誘,買舟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個人生活發生意外的變故,致使他不曾達到跟隨羅素從學的夙願,結果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里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這時,他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並由於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狄更生。
1921年由於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開始創作新詩。
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國也住了兩年,他在康橋接受資產階級的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的文化”,他喜與英國名士交往,他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理想主義,他自己要成為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康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觸發了他創作的意念。他開始翻譯文學著作,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殊斐兒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故事《吳嘉讓與倪阿蘭》,義大利作家丹農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贛第德》。同時,他寫了許多詩,他的“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指康橋)嫵媚河中的兩岸”(徐志摩:《康橋再會吧》)最為經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換路”走入詩人的行列。
文學歷
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編戲演戲,逢年過節舉行年會、燈會,也有吟詩作畫,徐志摩出於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詩以外,還聯絡新月社成員從事戲劇活動。10月,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這時,聞一多已由美國回國並參加了《詩鐫》的編撰工作。除第三、四兩期由聞一多和第五期由饒孟侃負責編輯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編。發表的《詩刊弁言》和《詩刊放假》也是徐志摩執筆。《詩鐫》的撰稿人努力於中國新格律詩的創作和關於詩藝的探討,所以《晨報詩刊》的創辦,標誌著詩歌流派——新月詩派的形成。同年與陸小曼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創辦《新月》雜誌。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員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及其它種種原因,紛紛聚集到上海。此時,徐志摩也與陸小曼結婚並移居上海。徐志摩四處訪友,奔走聯絡,與聞一多、胡適、邵洵美梁實秋、余上沆、張禹九等在上海環龍路環龍別墅辦了新月書店,由胡適任董事長,余上沆任經理,後由張禹九接任。同年,徐志摩也出國遊歷英、美、日、印等國。
1928年3月,徐志摩一邊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等校擔任教授工作,一邊又創辦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別康橋》,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與陳夢家、邵詢美、方瑋德等又辦了一個《詩刊》季刊,徐志摩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出了四期。
罹難
1931年11月19日早8:00時,徐志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他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協和小禮堂為外國使者舉辦中國建築藝術的演講會。當飛機抵達濟南南部黨家莊一帶時,忽然大霧瀰漫,難辨航向。機師為尋覓準確航線,只得降低飛行高度,不料飛機撞上開山(現濟南市長清區崮雲湖街道辦事處境內),當即墜入山谷,機身起火,機上人員(兩位機師與徐志摩)全部遇難。關於他遇難的原因,除直接原因林徽因外,還與陸小曼遲遲不肯答應北上,以及大霧影響、主機師王貫一前晚準備女兒婚事忙到很晚,飛行時精神太差有關。蔡元培為其寫輓聯: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徐志摩逝世后,新月派為梁實秋、胡適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在《新月》出版期間不僅刊出新月派成員的著作,其中也有郁達夫、巴金丁玲胡也頻等思想傾向進步的作家作品。不過,這已是新月派活動的後期,後期新月派,其成員雖各有差異,就其整個政治傾向而言,卻是日趨反動。但是新月派從事詩歌創作,研討新詩的這條“連索”似乎還沒中斷。
綜上所述,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徐志摩在其中都起著主角的作用,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後期思想和創作都發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