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

文化

大成拳又稱意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之一,屬於內家拳。源於心意拳。包括:站樁、試力、步法、發力、試聲、推手、單操手、斷手、健舞。是清末民初河北深縣(現深州)魏家林村人王薌齋先生在形意拳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創立。無固定招法和拳套,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大成拳(意拳)。

據傳心意拳為宋代名將民族英雄岳飛所創,明未清初,山西姬際可,訪名師於陝西終南山,遇異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譜》朝夕研練,盡得其妙,中年時期,因參加抗清復明,隱居少林寺 10 年,傳藝於河南馬學禮,安徽曹繼武。姬際可開宗創派以來,歷經數百年、十餘代人傳承,已形成了龐大的體系。

薌齋先生少時體弱多病,為求強身健體,學習各種武術。

1918年,為進一步探索我國傳統拳學的真諦,薌齋先生離家出遊,曾到河南嵩山少林寺,與寺中方丈心意拳傳人恆林大和尚切磋數月。

發展傳承


發展歷史

意拳
意拳
大成拳(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寶,字宇僧,晚年自號“矛盾老人”,1885年11月24日生於河北深縣魏家林村,1963年7月在天津去世,享年78歲。
薌齋先生少時體弱多病,為求強身健體,學習各種武術。
薌齋先生對拳學並不著眼於一技一得的局部學識,更無拳術的派系門戶之見,他認為中國傳統拳術歷史悠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有成就的拳術家,都具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長。
1907年前後,薌齋先生為開闊眼界,增長見聞,離師出遊。1913年,袁世凱的陸軍部長靳雲鵬、次長齊振林在北平設立陸軍部武技教練所,薌齋先生受聘主持教務工作,得與劉文華(劉奇蘭先生之子)、尚雲祥孫祿堂等拳術名家切磋交流,取長補短,技藝日臻精深。
后經湖北、湖南至福建,得識南少林寺心意名家方恰庄先生,經方先生介紹,與鶴拳名家金紹峰先生相識,互換心得。之後王薌齋先生重返湖南,在衡陽與心意拳巨匠謝鐵夫先生相遇,較技敗北,得謝老先生傾囊相授。
1925年,薌齋先生北返途中,在安徽淮南巧遇黃慕樵先生,得其健舞要義,后創游龍、驚蛇、鶴戲、揮浪等健舞。
20年代中期,薌齋先生對多年出遊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總結和研究,針對當時武術界崇尚花拳繡腿的時弊和執著於一招一式的片面傾向,為道破是非,闡明真義,在形意拳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摒棄沿襲幾百年的套路與固定招式招法,參以學理,證以體認,創立了面目一新的“意拳”。意拳無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名之意拳,以強調“意”在拳術訓練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意拳的創立是我國傳統武術的一次重大革命,曾引起了武術界的極大震動。

發揚光大

最早的意拳弟子為齊執度叔侄三人。此後不久,薌齋先生前往天津拜訪師兄張占魁(兆東),並在天津太古公司和青年會設帳傳授意拳,有趙道新、顧小痴、馬其昌、鄭志松、苗春雨、張宗慧、裘稚和、趙逢堯、趙佐堯、張恩桐等從學意拳。此時的意拳已初步形成了無套路和固定招法的新穎拳術,包括有站樁、試力、試聲、走步、發力、推手、散手等訓練內容,已不同於傳統的形意拳。
1928年,應張之江、李景林二先生的邀請,薌齋先生攜受業義子趙道新伴張占魁先生赴杭州參加舊中國第三屆全國運動會的武術比賽,任大會裁判,並在大會表演了意拳的試力(含試聲)。會後,應師兄錢硯堂之請赴上海傳授意拳,在牛庄路成立了“意拳社”。當時有名家高振東、朱國祿、朱國禎、張長儀、張長信、尤澎熙、韓星橋、韓星垣、卜恩富、王叔和、馬建超、寧大椿等拜學意拳。
1929年,薌齋先生寫出《意拳正軌》一書。在滬期間,還曾與心意六合拳名家吳翼暉先生交流技藝,還擊敗了匈牙利籍世界輕量級職業拳擊冠軍英格,英格后在英國《泰晤士報》發表了《我所見到的中國武術》一文。
1935年,薌齋先生攜弟子卜恩富、韓星橋、張長信、張恩桐等北上經天津回深縣,進一步研究意拳。
1937年,應北平名宿張玉衡、齊振林二老先生的邀請,薌齋先生赴北平定居。同年秋,北平名拳師洪連順造訪薌齋先生,三試三敗,遂率徒眾拜學薌齋先生,洪先生得意門徒姚宗勛后最得薌齋先生讚許。薌齋先生在四存學會體育班教授意拳,分技擊班和養生班。技擊班設在西城跨車衚衕14號姚宗勛先生的私人寓所,先後吸收楊德茂、李永琮、竇世明、竇世誠、敖碩朋、敖碩鴻、張中、張孚、王斌魁、楊紹庚、李文濤、李見宇、王十川、佟國藻、焦金剛等學生;養生班幾經易地,後設在北平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先後有學生秦重三、陳海亭、於永年、步玉琨、秘靜克、孫聞青及薌齋先生次女王玉芳,張玉衡、齊振林也參加學習。
1940年初,薌齋先生在北平《實報》公開發表聲明:歡迎武術界人士親臨賜教,以武會友,共同研討武術發展,藉以倡導意拳並闡明拳學真義。隨後中外來訪者不斷,其中包括代表日本參加第11屆奧運會摔跤比賽的柔道六段八田一郎和當時是日本柔道五段、劍道三段的澤井健一,薌齋先生技服來者。澤井遂從學意拳,后回日本創“太氣拳”。
1940年夏,張壁(字玉衡)、齊振林二人讚許意拳,贈意拳名“大成拳”,因不合薌齋先生本意,當時曾有意辭謝,但又不便推卻,況且張老先生已於1940年4月2日在《實報》上發表了《大成拳的命名》一文,大成拳名遂由此傳開。后雖恢復意拳一名,但因大成拳已人稱多年,廣為流傳,至今意拳、大成拳二名同存,實乃歷史之產物。
到1941年,薌齋先生先生對在技擊上有成就的6位不同時期的弟子賜名:趙恩慶賜名道新、韓星橋賜名道寬、卜恩富賜名道魁、張恩桐賜名道德、趙逢堯賜名道宏,姚宗勛賜名繼薌。
1944年,薌齋先生在《意拳正軌》的基礎上,寫出了代表作《拳道中樞》(又名《大成拳論》)。北平解放后,薌齋先生到北京中山公園傳授以站樁為主的健身養生功法,不再傳授技擊。
1950年,應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之聘,薌齋先生出任武術組副組長一職,后因外出去職。
1958年,應北京中醫研究院的邀請,在廣安門醫院以站樁主治各種慢性疾病,開闢我國獨特的站樁療法。
1961年,又應邀前往保定河北省中醫研究院教授站樁功
1963年,薌齋先生在天津去世。
薌齋先生門人甚多,而在技擊上出類拔萃者,尤以王選傑、趙道新、尤澎熙、韓星橋、卜恩富、張恩桐、趙逢堯、姚宗勛、王斌魁等為著。

風格特點


薌老站樁照片
薌老站樁照片
無固定招法和拳套,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意拳。以意念統帥肢體,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鬆,使肢體各部連成一個整體,進而運用精神,使全身處處建立爭力,並與外界建立爭力,名之曰渾元力。爭力為身體各部鬆緊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體,肢體和外界達到高度協調統一,從而充分發揮精神和身體的能量。

歷史沿革


意拳
意拳
意拳自薌齋先生創立至今,已有近80年的發展歷史,作為一門以研究人體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學問,今日之意拳,可謂是中外拳學之精華與現代科學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系統的科學理論基礎。幾十年來,意拳正是以現代運動學、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神經醫學、人體力學等作為訓練的理論依據,結合中國傳統哲學,科學地闡述意拳的原理原則,並在科學理論的不斷驗證下,逐步完善其拳學理論,進而科學地指導意拳訓練實踐,使意拳在拳學研究和訓練實踐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和提高。
具體而言,意拳鍛煉重在健身和實用兩個方面,沒有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意拳”。主要由站樁、試力、試聲、走步、發力、拳(掌)法、推手、散手等內容組成。站樁,是意拳的基本功,進行拳術各項訓練的基礎,是意拳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的訓練手段。站樁根據練習目的和訓練階段的不同,可分為技擊樁和健身樁,這兩種樁法都是在外形不動即保持相對靜止的情況下進行鍛煉。

修鍊方法


站樁是意拳之母,站樁首要重意念。站樁意念首先在於胳膊抱球,大腿夾球,此神意要在內虛領、外挺拔舒適得力的基礎上,遠望美好河川,悠然抱球、夾球同時意念到,隨著體認深入由簡入繁再到頭若懸絲,股如凳坐(此處指的是破凳,真坐必散,稍加離開也散之意)抱七撐三,夾七撐三逐步完善站樁意念,初學之法在於意念假借抱球、夾球是否有似有似無的撐抱感,假如胳膊或者身體某個部位累了就要停下來調整身心重新開始,不求時間長短在於神意聚,這就是形松意緊的詮釋,反之則無異于堅持錯誤離拳學之道遠矣。站樁所謂的內動並非主觀的動,而是在於切合實際的神意所釋然,這個過程在於不期然而然,自然達到不煉而自煉,不養而自養,此處核心在於身體后靠前裹圓之意,反之身體是片而已,神意再真亦是“假”(這裡指的“假”是牽強附會,勢必造成身體不自然)。因此初次站樁只要一分鐘足可受益,如此反覆加上逐日熏陶,才具備修鍊站樁的條件,站樁體認的加深時間自然延長逐步到四十分鐘甚至一個半小時,修鍊至此甚至會出現入境的情況,入靜一次一個星期身體倍感舒適得力精神飽滿意溢於言表
從朦朦朧朧認識到漸漸體認,簡直就跟濃霧逐漸消散一樣,原來困惑的“意念”、“爭力”問題逐漸都得到體認,站樁講知行合一。站樁有體認的都有一個深刻認識,一開始大腦明白的跟體認的有很大的差別,用恩師的話說就是跟生活當中一樣,假如想做什麼事情,一開始設想好的假如是意念,等這件事情做好了,回想一下跟起初有很大的差別,折射在站樁上也有一定的道理。站樁沒有把意念搞明白,就不會有輕鬆感,沒有輕鬆感站樁就成累贅了,意拳站樁不是評書論天地,說著精彩聽著娛樂,而是要有實質的變化從抽象到具象逐漸認識的過程。
意拳
意拳

歷史意義


多年來,意拳對於增強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並發展了我國傳統拳學的技擊效用,並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意拳已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傳播於社會各界,在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也有為數眾多的愛好者。在國內許多省市及海外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建立有相應的意拳組織。
意拳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弘揚意拳精髓,傳播武術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是廣大意拳同道一貫堅持的宗旨和共同奮鬥的目標,相信意拳必將在中國武術走向世界、造福人類的過程中,做出積極的貢獻。

保健功效


意拳可以治癒各種病,有些的不一定痊癒,但是至少會讓病情好轉,而且,意拳會使血脈打通,加強人們的力量,練過意拳的人,手勁非常大。
連西醫也無法治好的近視、遠視、弱視等眼睛疾病,意拳統統可以達到功效,不能確保弱視,但是近視、遠視只要刻苦去練,一天一個多小時,幾個月下來,視力就基本可以恢復正常。即使一天十五分鐘的站樁,還是躺在床上練的,卻也還是有效。
意拳對於頸椎病,尤其是看電腦的那些人,非常有效,老人們練練也可以保證身體的健康。
意拳的訓練極講究平衡與矛盾力,因此意拳能夠加強左右腦的平衡,加快思維速度,實現腦部的健身效果。

具體功法


試聲,是意拳特有的一種練功方法,一般將其歸於試力範疇,是為了彌補試力不夠細微之處。
意拳
意拳
走步,也稱摩擦步,它是意拳訓練體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所謂摩擦步,是指我們腳步移動時,腳底與地面似接觸似不接觸,而且在意念活動中與地面不停地摩擦著前進或後退,實際上摩擦步就是腿與腳的試力。其鍛煉的基本原則是“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並在前後、左右、進退的步法變換中,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和整體協調,具體鍛煉時多與試力相結合進行練習,即初步的活步試力。
發力,是拳術有效打擊力量的動力,意拳發力,簡單地說,就是渾元力的發動。因此站樁、試力、走步等基本功的鍛煉都是為了給發力創造條件。意拳的拳(掌)法是一項專門的訓練,本質上就是發力,它要求是在極短的距離內,用很小的動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擊。
推手和斷手,是意拳技擊實踐的兩種不同但又緊密聯繫的訓練形式,都具有很強的對抗性。
推手可以說是試力和走步的具體化,從練習角度講,也可叫做雙人試力。從訓練的目的看,則主要是為了訓練在雙方有肢體接觸時,能夠牽制對方並施以有效打擊,從這層意義上理解,推手乃是有條件的實戰,是為了彌補實戰之不足。
散手,意拳也稱之為實戰或實作,它是拳術各項訓練的總成,是直接檢驗拳術鍛煉的綜合體現。從原始意義上講,散手乃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徒手搏鬥。此外,意拳鍛煉除上述基本內容及針對這些內容的專項練習外,還有一些輔助性練習,如打沙袋,身體抗擊打能力的訓練,眼法訓練及身體柔韌性練習和耐力練習。
意拳認為器械是自身手臂的延長。意拳的器械訓練與徒手訓練本質上完全一樣。意拳主要的器械有:半把桿、雙把崐刀。

練習要領


口訣

意拳遺形 獨與力俱 集古大成 實踐服膺 身無定勢 隨遇平衡
腳無定位 蹉線踏重 手藝定蹤 沾身縱力 落無定法 抽身勁發
蠻用拙力 戕生之道 精神內守 食力而飽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力無虛靶 靶要定的 內不外游 外不內侵 循力而行 唯奸唯詐
寧我負人 毋人負我 放不務重 務審所達 擊不務遠 務審所及
彼竭我盈 契機發力 動如遇仇 不以先舉 打后需看 落水上岸
活中反死 死中反活 拳本無法 制人以力 有法也空 法為力居
力彌時所 凝重如泥 四體一勁 遇物驚炸 神松意緊 形曲意直
渾渾噩噩 形行拙笨 力雖為一 發則梢肢 羚羊掛角 無跡可尋
嘉彼釣翁 得魚忘荃 混元驚炸 無我神化 技到無心 信手即真

步法

意拳的步法,叫擦拉步,此種步法,由兩種步法組成,即磨脛步和蹉步法。磨脛步,是起手步法,蹉步是落手步法,要領會其要領:蹉步雞行 手起磨脛 前趨后蹬 步法六爭 步似水中 提趟而行
三七分明 二五要清 手起腳起 窺彼中央 手落腳落 勢要鑽襠
高打梢中 似直非直 低打臍腹 兩腿曲蓄 步大則滯 步小則靈
大不重尺 (?) 小可開胯 手隨腳起 腳隨手落 起落合一 踐拳克敵
此處所謂試力,是一種單項試力,與以後要講的綜合試力不同。首先,要明確此種試力,所要試的力是什麼力;此種試力,所要試的力,即是持樁法,所站出來的那種爆炸力。即六爭力,亦即武術界所津津樂道的所謂整勁。學者應反覆琢磨其要領:試力精深 八法之根 上是混元 下為技擊 曲膝虛踩 三七分明
頂領開胯 二五力均 膺爪蛇腰 兩腳一線 步似水中 提趟而行
臂園腋虛 肩撐肘橫 園撐爆炸 落步六爭 手落勁發 兩臂曲蓄
曲則力遠 直則力近 力源於腿腰為主宰形於手指 勁透敵背
以意導力 以力引力 舊力末亡 新力已生 手起腳起 手落腳落
力不出尖 力不空亡 運行動作 大不過尺 小不逾寸 非此力散
力打三節 不著形象 若著形象 技不雲彈
你不起手 我不起手 你將起手 我已落手 落手拳型 雖然有九
九型歸一 踐拳是依 強勁露型 粘勁無跡 拳型有別 曲蓄則一
拳發一面 制人以體 體用結合 意力統一 手無定型 或掌或拳
手出不空 空因不齊 力均六面 手打一節 就高打高 就低打低
勁發之際 膝肘曲蓄 力至彼身 脆有彈意 九型拳法 勤演勤習
與人實搏 彼不位移意無意是真意,形無形是真行

代表人物


王永立,1950年出生於北京,中國意拳(大成拳)名家,王斌魁先生之子,當代中國武林大成拳第三代傳人。李景將軍評價說: 王永詳、王永立、王永忠乃京門三傑。王永立先生,德高藝精,有隱逸之風。因 文革上山下鄉 事離京赳豫,嫡居昆陽。雖師出名門,深得大成拳學之秘,卻恪守武道不顯山露水的信條,嚴遵大成拳的謙道,以高師之榮、行布衣之誼。再昆陽楚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默默地為天下之溪、天下之谷天下之式。王永立先生相信:屍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的聖人名訓,他疏遠浮躁之風,冷淡自誇之耀。雖懷荊山之玉,抱龍鱗之角,但從不自立山頭妄稱諸侯。他只是在民間閭里暗裡站樁,破譯意拳(大成拳學)的秘笈。當偶遇愛好意拳(大成拳學)者之時。必以同志 的相互切磋,給以悉心的指導。
1972年,王永立到平頂山參加工作,成所謂山有玉而崖不枯,淵生珠而草木耘。他的武名不脛而走,常有求學者登門拜訪,亦有比試者摩拳擦掌。在經過無數次的摩肩繼踵的交手與星轉斗移的實戰之後。使許多名家及中原的武林強人拜服於他,讓許多渴望投入中國拳學瑤池沐浴的青年人欣喜若狂。古語云: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平頂山位居中原腹地,河南自古有尚武遺風。此域此地瀰漫著少林尚武精神的氤,活躍著溫縣太極拳的氣氛。曾經有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和李自成大將多出河南的光榮。兵家云:逐鹿中原。史家說:得中原號令天下。武林亦有句名言:神武中州。王永立先生畢竟是身懷絕技含而不露的當代武林大隱。他的出現無疑對那些求真功夫的學子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現在,王永立先生已經成為磁場,這個磁場很象南宋時期朱熹開辦的白鹿洞書院,又很象鬼谷子傳經說道的鬼谷紫院。它沒有高等學府的名頭,也沒有國子監高聳的圍牆。學子們虔誠的敬畏著王永立先生,王永立先生也虔誠的為他們傳道。傳什麼道?傳中國大成拳武德之道,武術之道。傳不為天下先、甘願為天下谷之道。
執大象,天下往。王永立先生是一個得到了中國意拳(大成拳)真傳的學者。其父王斌魁是繼大成拳宗師王薌齋之後的一代大師。嚴肅地說,王永立先生是秉承家學,揭開大成拳秘笈的人。他傳給學生的是: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乎天倫、的立德第一的思想。若之以武術而論,王永立先早在弱冠之前,已是名動京城,光彩幽燕的武林中人了。他強調的是德為根本,學武首在立德。反對逞強使氣、矯情、好戰。中國大成拳學之所以是集諸武術之大成的拳學,是因為他的思想精神基於道、立於德。正所謂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大成拳學向社會所要傳遞的是武術的道德觀。王永立身懷絕技但並不濫用,並不把中華優秀的武術遺產拿來欺世盜名聚寶斂財。王永立先生雖然技精道真,名行中原,但至今仍然是葛中布袍,清貧一身。他面對魔道沉沉,武林冥冥的環境現實。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而游乎塵垢之外、逍遙自在的駕馭著大成拳學著乘龍輦。始終使他不偏離道德的軌道,不沾染金錢的腥臭。凡是王永立先生的弟子們,他們的感受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首先在先生那裡學到的是做人,然後才是武學的本領。王永立先生的傳道授業的方式與眾不同,他把“白鹿洞書院”構築在學子們的心中,他將鬼谷子講壇隱蔽於生徒們的眼裡,在無形中播撒著中國意拳(大成拳學)的種子,在不動聲色中揚灑著道德文化的凈水。如今,學子們一個個從他的書院走出來,從他的講壇站起來了。其中有的人已經在中國武術的平台上有了展示,有了金聲玉振般的名氣,成為了像王永立先生那樣懷揣荊山之玉,受握龍鱗之角的人物。
王永立在中原地域,曾經搏倒過那些號稱力能扛鼎的武林強漢,也碰翻過窮凶極惡爭強鬥狠的武魁,還臣服過自立門戶忘插帥旗的宗師大匠。但是,這些強漢、武魁、宗師大匠,後來有的成為王永立先生的友好,有的成為他的同仁,有的成為他的生徒,有的成為他的門人。這種為人親善和氣,為武弱水三千的人生境界。只有那些懂得: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的武林中斫輪高手方能做到。江海所以能為百穀之王者,以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誠所謂大音稀聲,大象無形。王永立先生這塊碑碣是立在武林中人心裡的不鏤文字的無字碑。他不宣揚自己,疏遠媒體,他不搶名分冷淡銀屏。以前,他從父輩隱於天子轂下;現今,他又藏身江海遁中原。今日,如果給王永立先生一個準確的評價的話:他應當是一個持峭行不屈於、峻其貞白之軌,成其出塵之跡,活躍在當今社會的武林傳道的大隱。他應當是現代武林隱處的許多俊逸風流中的一位佼佼者,隆隆者。
崔瑞彬先生,男,1949年出生於北京,現年59歲,自幼酷愛武術,1968年起從學於意拳名家李永良先生,1972年拜意拳實戰家姚宗勛先生為師,習武至今。
近40年來,崔先生視拳學之道,為人生之道,刻苦訓練,功於研究,多次帶隊參加北京市、全國、國際級武術散打搏擊大賽,並獲得了優異的戰績,是2006年第二屆世界傳統武術節,中國國家代表隊唯一一位意拳(大成拳)入圍選手,銀獎獲得者。現任中國武協傳統武術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武協武術段位8段;北京武術協會副秘書長;北京武術研究院國際意拳培訓中心校長兼總教練。
創始人:
王薌齋
二代:
卜恩富、李永宗、王斌魁、、正朝向、姚宗勛、楊紹庚、韓星樵、韓星垣、張長信、趙道新、王選傑、尤彭熙、王玉芳(系王薌齋先生之女)、李見宇、於永年、高震東、齊執度、澤井健一(日本)、竇世成、張中、趙華芳、常志朗
三代:
解放前:許如海(姚宗勛之徒)
解放后:白金甲、趙緒泉、劉英林、崔有成、常玉坤、張樹新(張承芳) 、王永祥、鄭龍建、王永立、王永忠、姚承光、姚承榮、金啟榮、趙文璐、王一俊、秦海印
四代:
董春野、王寅川、蔣建苗、丁燦輝、李作舟、陳錦法(山霞)、鄭健、周廣學、王紹昌、李炳文、陳秋海、陳若凡、郭培揚、姜偉、王偉光、徐德亮、高英凱、崔施雨

斷手


1、炮拳加肘攻擊
我迅速上步至對方身前,先用左拳擊打對方,再用右肘平掃對方頸部;再用右肘反撞對方面部或頸部。
2、炮拳加金剛膝進攻
意拳
意拳
我先用左拳彈擊對方,再用右拳擊打對方,然後再以金剛膝撞擊對方腹部或襠部。
3、反砸穿襠
如果我與對方正面相持,我突然變側面向對方進步,然後迅速以右小臂反砸對方,待我向右轉身之際,再用右腳向前猛踢對方襠部。
4、穿襠車輪轉
我快速進入對方身後,用右腳猛踢對方襠部,待我右腳落地后,左右兩臂以“車輪轉”之勢猛砸對方面部。
5、玉貓洗臉與炮拳
我左右兩掌先以“玉貓洗臉”之勢劈打對方,然後變右掌為拳向前擊打對方面部。
6、斜肘反砸金剛膝
待我快要接近對方之時,迅速變正面為左側面,用右肘斜擊對方胸部,再豎右小臂,使右拳反砸對方面部,再用雙手腕部控制對方頸部,同時提右膝撞擊對方,待我右腿落地后,也可把對方放出或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