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大武漢的結果 展開

大武漢

湖北武漢的美稱

“大武漢”是湖北武漢的美稱。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武漢應略如紐約、倫敦之大”。辛亥首義成功,孫中山先生驚嘆:“武漢一呼,四方響應”,道出了武漢扼控四方的重要戰略地位。武漢會戰時期,全國各地響起“保衛大武漢”的口號,武漢影響之大可見一斑。20世紀初期,武漢一度成為中國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大武漢”與“大上海”交相輝映,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座曾被冠以“大”的都市。

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於1927年合併而成的武漢市,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被稱為“九省通衢”。武漢是全世界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城市,內陸地區的金融、商業、貿易、文化中心。武漢正以“復興大武漢”為目標,重返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

武漢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作為武漢建城開端,武漢市郊的盤龍城遺址已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清末、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漢口開埠后,對外貿易更與上海並駕齊驅,成為“駕乎津門、直追滬上”的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大武漢確有其大。登上黃鶴樓,極目楚天,武漢之大氣大勢盡收眼底:兩江交匯,龜蛇相望,三鎮鼎立,大江東去。武漢市域之浩蕩,氣勢之磅礴,不可不謂之大。然而,在這座城市裡生活的人們從不以“大武漢”自居,開放包容、善良豪爽的武漢人永遠是這座城市的驕傲。

概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成就了中國推翻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在1926年到1949年間,三鎮分別對應為漢口特別市(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縣。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至武漢,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合併為京兆區,總稱武漢,開三鎮合併之先河。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暫由中央直轄,成為新中國第一個直轄市。1954年6月19日,中央會議決定將武漢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
大武漢——白雲黃鶴之鄉
大武漢——白雲黃鶴之鄉
武漢坐擁三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漢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居全球首位。著名的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也坐落於此,另有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教育部直屬的211工程高校和直屬於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中南民族大學。武漢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水域面積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4,構成了武漢氣勢恢宏、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生態環境。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把武漢列入“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成為新中國首個上榜的中國城市。2010年起,東風汽車公司和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已連續3年位列世界500強,2012年,武漢上榜企業營業總收入排在北京、東京、首爾、大阪、孟買、上海、台北、香港、吉隆坡之後,居亞洲第十。
夜江城,大武漢
夜江城,大武漢
早在百年之前,孫中山先生就在《建國方略》中,描述武漢是“溝通大洋計劃之頂水點,中國本部鐵路系統之中心、中國最重要之商業中心”。他設想,武漢要建成“略如紐約、倫敦之大”。無獨有偶,武漢又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選定為21世紀全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之一,美國《未來學家》雜誌更是預測武漢將在21世紀成為僅次於加爾各答的全球第二大超級城市。在世界銀行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30年的中國》研究報告中,將武漢(光電)與北京(IT與軟體服務)、上海(金融與工程服務)、深圳(物流與商業服務)、成都(航空)一併列為“正在成為中國公認的知識與創新中心”城市。

初創之況


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
說起大武漢,就不能不提起這個大武漢理念的建立者張之洞(1837-1909)。張之洞的實業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漢口,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蘆漢鐵路的修築為契機,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張之洞本人的具體策劃和親自指導下,湖北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也是在這個歷史時期在張之洞的策劃和指導下誕生的。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初步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漢陽兵工廠
漢陽兵工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后,便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鍊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富,從而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採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劉少奇曾在此領導工人罷工)。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採鐵、和採煤和鍊鋼為一體,創建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中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中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漢陽步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蘆漢鐵路建成之日,也是張之洞督辦粵漢、川漢鐵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間,湖北武漢在商業、工業、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武漢城市早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界標。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創新是關鍵。據統計,張之洞督鄂期間,設置各類新機構36個,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設,75%是按張之洞設,明確顯示出張之洞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新機構的設置,既是張之洞銳意創新的標誌,也是張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會生產力、民族資產階級、新式知識分子、傾向革命的士兵,最終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保衛之戰


1938年6月2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發《抗戰一周年宣傳大綱》,提出“保衛大武漢”的口號。
徐州失守前,毛澤東在致王明、周恩來、博古、凱豐的電報中指出:“必須準備在徐州決戰失敗后,仍有充足力量為保衛武漢而戰。”徐州失守后,中共中央提出當前緊急任務是“保衛武漢,保衛全國”、“以持久戰最後戰勝敵人”。中共中央代表團還向當局提出了保衛武漢的具體意見。15日,王明、周恩來、博古聯名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我們對於保衛武漢與第三期抗戰問題的意見》一文。
6月中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訂出保衛武漢計劃。作戰方針為:守備華南海岸及華東、華北現陣地,積極發展游擊戰,鉗制和消滅敵人;支援馬當要塞,在鄱陽湖以東迎戰敵人,阻其溯江向九江集中;將主力置於武漢外圍,利用鄱陽湖及大別山之地障與長江兩岸之岳陵湖沼作持久戰,作戰重點放在外翼,預備與敵主力作戰4至6個月,消耗其繼續攻勢的能力。

復興之路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主動謀划和主動作為的結果,“大武漢”需要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奮鬥。
1999年,美國《未來學家》雜誌6-7月刊發表了麥金利·康韋所著題為《未來的超級城市》的文章,預言中國的“大武漢”、“大上海”將進入21世紀全球十大超級城市之列。十三年過去后,世人皆知上海在哪裡,而武漢在超級城市的排名中仍不見影蹤。
在城市經濟連續15年的高速增長之後,從2011年開始,武漢提出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的奮鬥目標。溫家寶總理在武漢考察后明確表示,要大力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武漢再次迎來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漢視察期間,對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給予充分肯定,至少三次提到“復興大武漢”。
2017年,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復函》,明確要求武漢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等四大功能為支撐,加快建成國家中心城市。

天時地利

老張對記者回憶,當時全國系統開會,各個分公司代表發言的順序,武漢公司僅次於上海和天津。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大幕的拉開,這種強勢地位開始逐漸散去,沿海一大批民營外貿公司崛起。2003年,老張所在的外貿公司只得改制。
老張的個人經歷,實際上反映出武漢在全國經濟版圖上地位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國家156項“一五”重點工程,佔總投資1/4的7項大工程選在武漢,成就了武漢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的地位。
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武漢經濟總量、工業凈產值居全國大城市第四,緊隨京津滬三大直轄市。昔日榮光,讓武漢人習慣了在“大武漢”的旗幟下生活。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武漢中部老大的地位逐漸下陷,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逐漸擴大。
尋求新起點,凝聚新力量,武漢人始終不甘落後。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武漢經濟總量一年上一個台階,先後超越寧波、成都、南京等副省級城市,2012年末已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4位。武漢已站在了新的歷史起跑線上,重振武漢雄風正當其時。武漢城市圈獲批“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發展試驗區之後,2009年,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獲得國務院批准,成為繼北京中關村之後的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隨著多項國家戰略的疊加效應,武漢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凸顯。2011年底召開的第十二次黨代會上,遭遇經濟塌陷之痛的武漢人,痛定思痛,謀求重新崛起之路,制定了新一輪的發展目標,提出要構建“國家中心城市”,構築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說,武漢區位優勢明顯、政策機遇很好、發展勁頭很足,可以說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天時”、“地利”、“人和”均已具備。

中心城市宏圖

國家中心城市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率先提出,是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具有全國性重要影響,在國家經濟結構和戰略布局中具有重大功能作用,並能代表本國參加國際競爭的主要城市,其在全國應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這一理論后被寫入住建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
九省通衢——武漢
九省通衢——武漢
武漢提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底氣何在?武漢市政府參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對本刊記者表示,武漢謀求歷史地位的回歸,至少有區位、科教和產業三大優勢。
區位方面,武漢繼成為全國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網樞紐后,又被確定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試點城市。科教上,武漢高校眾多,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北京、上海等城市。而汽車、鋼鐵等大產業的優勢,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礎。
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市長唐良智都表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主動謀划和主動作為的結果,需要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奮鬥。“邁向國家中心城市,有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必須以對武漢負責的歷史責任感、勇於擔當的強烈使命感,從現在開始,一心一意‘做工、挖渠’。”
按照規劃,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是:未來5至10年,圍繞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國家先進位造業中心和國家商貿物流中心“三大中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同時,為千萬市民打造幸福武漢、生態宜居武漢、文明武漢三大軟指標,成為“立足中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國家中心城市,邁向國際大都市。
現代武漢
現代武漢
在創新引領方面,武漢將以“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標準打造東湖示範區,緊盯美國矽谷等世界級創新中心,將光谷建成國家高新技術創造中心、新興產業生成中心,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真正成為世界的“光谷”。在光電子信息、現代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雲計算等高技術領域超前部署,在全國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在全國性鐵路路網中心建設方面,織就一張以武漢為中心,輻射省內外城市的高速客運通道和大運量貨運網路,1小時通省內主要城市、2小時達中部省會城市、4至5小時至京滬穗渝蓉等大城市。航運方面,將創造航運“武漢標準”,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成連接沿江、沿海的長江航運中心和中國中西部聯通海外的水路運輸網路。依託在漢眾多航運企業和設計研究院所,在船舶設計、航運價格、服務流程等方面創造“武漢標準”,增強武漢航運業話語權。
同時,規劃第二機場,力爭成為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後全國第四“國門”,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成為全國大型航空樞紐,進入全國機場十強,爭開美國、非洲、澳大利亞航線,空中航線通達全球。規劃建設天河機場貨運航站樓和江南第二機場。
在產業帶動方面,2011年,武漢經濟總量6756億元,2012年超過8000億元,2013年可望過萬億元,接近整個重慶現有水平。武漢市提出,儘快邁入GDP萬億俱樂部,進入全國副省級城市前三甲,經濟總量佔全國的2%以上,並再用5年左右時間使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
一批重點產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建成全國第一、世界先進的光電子信息產業中心,打造位居全國前列的汽車生產基地,成為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產業基地,鋼鐵及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形成強大產業集群。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國家“資本特區”、國家商貿中心、全國物流中心以及國家級會展中心。
另外,在綜合服務方面,將建設打造全國教育服務中心、國家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全國工程設計之都、華中“總部之城”。建設輻射全國的市場體系,籌建大宗商品交易所、碳交易所,在礦產、農村綜合產權、金融資產等方面擴大交易規模和輻射範圍,建立“武漢價格”指數平台,形成輻射全國的能力。

兩型社會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武漢預計完成GDP超3700億元,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四。預計GDP增幅12%左右,回落0.4個百分點,回落幅度大大低於全國、全省及全國同類城市。經濟增幅居副省級城市第二。
作為武漢中心城區和江南的核心區,2012年武昌區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全區127項重大項目預計實現投資200億元以上,有14項重大項目即將開工。武昌區委書記李忠介紹說,自2003年起,武昌區發展總部經濟,總部經濟引擎效應凸顯,已入駐總部企業達到156家,其中國際國內500強企業總部或區域總部86家,稅收過億元企業12家。
他說,助力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武昌區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明確了推進高端服務業示範區、文化旅遊示範區、生態宜居示範區、公共服務管理示範區的建設目標。
作為最早開始研究國家中心城市這一課題的專家,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長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認為,武漢打造國家中心城市還需付出很大努力。首先,武漢2011年GDP在6700億元左右,距離國家中心城市萬億GDP還有不小差距。其次,武漢還需發揮城市圈輻射作用,將8+1城市圈的“發動機”調至最大,形成發展合力。最後,武漢還需加強低碳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示範作用。
他建議,武漢必須要發揮自身的優勢,特別要發揮武漢“兩型社會”建設的引領作用。一是研發和輸出兩型的“武漢技術”。加快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使武漢成為“兩型”技術的研發基地。
二是建設和運用好兩型的“武漢平台”。利用湖北(武漢)是中部唯一國家碳排放交易試點機遇,依託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建設碳交易平台,適時開展碳中和交易。
三是打造和輸出兩型的“武漢模式”。鑫飛達公司的便民自行車武漢模式、格林美的廢舊電池回收模式等,已成功向外輸出。為提升武漢國家中心城市的影響力,應加大將武漢“兩型社會”成功模式向外輸出的力度。
為他看重的另一方向是,武漢應發揮文化教育的輻射作用。通過挖掘軟資源,迅速培育起源源不斷、不易為對手模仿和超越的創作、創新、創造能力,形成武漢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種技術、工藝、商業模式都會被競爭對手在短時間內模仿和超越,而文化實力則要上百年的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