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昭虔

孔昭虔

孔昭虔(1775~1835),字元敬,號荃溪,孔廣森之子。1801年(嘉慶六年)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改庶吉士。歷任台灣道、陝西按察使、署布政使。為人謙恭謹慎,政績顯著,多次擔任試官,所行士子多成名。曾著《古韻》、《詞韻》,想要分定韻書,以示後學,惜未完稿。其著作還有《鏡虹吟室詩室集》、《經進稿》《繪聲琴雅詞》《扣舷小草詞》雜劇《葬華》等。

人物關係


孔昭虔生平與文學成就


生卒

孔昭虔(1775-1835),字元敬,號荃溪,別署“鏡虹吟室主人”,生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卒於道光十五年(1835),終年六十一歲。為孔廣森之子,孔子七十一代孫。山東曲阜人。嘉慶六年(1801),舉進士,任翰林院編修,改庶吉士。道光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由延建邵道調署福建分巡台灣兵備道,加按察使銜,七年正月二十二日調任江西督糧道,累遷福建布政使。歷任台灣道、陝西按察使,官至貴州布政使。

歷史記載

據《清史稿·列傳一百六十六》載:孔昭虔為台灣道期間,政績斐然。“台灣自來多亂,動煩大兵,慎畛尤以為慮,盡選賢能以治。鳳山莠民楊良斌煽眾起事,檄巡道孔昭虔、知府孔傳穟剿治,未一月而定,不煩一兵渡海。”道光七年台灣道孔昭虔詳准廣額,澎湖依舊另號,每逢歲、科兩試取進定額二名撥入府學,不在台邑額內。道光九年歲試,巡道劉重麟又撥府學一名,鄉試中式仍歸台郡額數(生員陳震甲分纂)。

官職

台灣的新竹城即昔時的淡水廳城遺址。雍正十一年(1733),同知徐治民,卜竹塹社之所在地,四周種植莿竹為城,周圍四百四十餘丈,分建東西南北四門,並建門樓。嘉慶十一年的蔡牽之亂,首先犯北路的滬尾(今淡水),次襲沿海各地,淡水廳城民眾築土圍,以供防禦。十八年同知查廷華就土圍加高鑲寬。道光六年鄭用錫奉巡視台灣的閩浙總督孫爾准之令,和同知李慎彝等稟請改建廳城獲准,將原屬土牆圍成的竹塹城改成砌石城樓。台灣道孔昭虔親自履勘,測量城基,認為原建太狹,土圍又太廣,於是拆毀內外,更改規模,建立砌石城樓,有四門,東稱“迎曦”,西稱“挹爽”,南稱“歌熏”,北稱“拱宸”,所需經費四萬七千四百九十八兩,都是官民義捐籌湊的,工程由道光七年六月動土,九年八月竣工,鄭用錫督工有功,敘同知銜,嗣改京秩。

為人

昭虔為人謙恭謹慎,為官清政廉明,恭謹自守,政績卓著。屢充試官,得士多為知名者。他恪承家學,恪守家訓,治學嚴謹,工吟詠,善隸書。其論詩書曰:“五際詩聽匡鼎說,八分書學蔡邕碑。”其《五龍潭八詠》:“泉上濯塵纓,掃地設禪榻。夢裡流水聲,清磬遙相答。”其所制樂府,均可被之管弦。平生著有《鏡虹吟室詩集》、《經進稿》、《繪聲琴雅詞》、《扣舷小草詞》。他對古音韻學頗有研究,著有《古韻》、《詞韻》等,憾未定稿而卒(《蕩婦秋思》卷首《孔昭虔先生小傳》)。其藏書最有名的則是宋本《金石錄》十卷,此書在其後歷經多位大藏書家的多次遞藏,成為一代名書。后此書到阮元之手,而阮元的繼室孔經樓是孔子第七十三代長孫女,阮元能夠得到如此名書,許與此有關。其著作還有詩詞雜劇等,今僅存雜劇《蕩婦秋思》、《葬花》二種。

特徵

清代曲阜聖裔戲曲作家孔尚任、孔傳鋕、孔廣林、孔昭虔等在戲曲創作方面有著共同的特徵:其一、善用俗文學的形式表現雅正的內容。其作品思想內容,幾乎沒有一部是單純以娛樂為宗旨的,他們的創作態度都極其認真、嚴謹,賦予戲曲以正統的文化內涵。其作品有的是再現並反思歷史的,近於正史,諸如《桃花扇》、《小忽雷》、《女專諸》、《鬥雞懺》等;有的則更注重人物內心情感之抒發,近於詩詞,諸如“三軟”傳奇、《蕩婦秋思》、《葬花》等。但無論正史也罷,詩詞也好,均屬於“雅”文化之範疇。其二、具有鮮明的魯文化特徵。魯國為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之一,魯文化孕育了孔子、孟子等文化巨人。儒學之發源地曲阜,始終保持了魯文化“講誠信、重禮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其三、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由於聖裔獨特的身份、家學淵源和文化傳統,他們自幼飽讀經書,有的甚至兼為經學家、學問家、文學家,從而使他們的戲曲創作散發著傳統文化的翰墨之香,在語言上其共同特徵就是文辭典雅,而且大都是通曉音韻、曲律的。

雜劇《蕩婦思秋》


《蕩婦秋思》全劇共四折。“蕩婦”,並非通常所理解的“放蕩之婦”,而是指盪子之婦,此為征夫之婦。南朝梁元帝蕭繹的《蕩婦秋思賦》曰:“盪子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其思婦的情懷錶現得極為細膩得體。唐·駱賓王《盪子從軍賦》曰:“盪子苦辛十年行,回首關山萬里情”、“盪子別來年月久,賤妾空閨更難守。”皆指此意。

內容簡介

劇中寫吐蕃侵擾西北邊塞,振武將軍耽於酒色,不能禦敵,上疏求兵。朝廷傳命:在十二衛中,選精兵良將戍守邊土。在折衝府內左翊衛有一年輕軍士,新婚別妻,投筆從戎,正欲殺敵保國,建立功業。臨行時,新婚妻子為之打點行囊,設酒餞行,依依惜別。軍士來到邊關,見振武將軍乃酒色之徒,不思抗敵,終日與羌女縱酒,曲舞為樂。他見主帥如此,十分失望,自己縱有奇才,又何以施展,心中苦悶,惆悵不已。塞外寒夜,星斗滿天;曠野無邊,白骨累累。深秋時節,一輪明月,宛如塞外飛來,家中妻子,苦苦思念。兩地相思,夜不能寐,容顏已改。忽聞丈夫傳書,寥寥數語,邊關凄清,心如刀絞。又見烽火四起,旌旗招展,自己彷彿到了塞外。又見一隊人馬簇擁著吐蕃可汗狩獵,但仔細一看卻是自家庭院,只見丈夫已戎裝歸來,二人相依,訴說離愁別恨。丈夫對她說,因征討吐蕃有功,班師還朝,朝廷加封為“成德將軍”、兵馬使等職,要接她一同赴任。這時,遠方傳來戰鼓聲,丈夫說這是來接他的,他要走了。妻子急忙上前拉住他,卻沒有拉住,她頓時驚醒,卻原來是一場大夢。隨後,依舊孤苦伶仃,陪伴著她的,依舊是陋室孤燈一盞、夜空殘星數點。
此劇作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今有道光年間抄本。

附錄

附 南朝梁元帝蕭繹《蕩婦秋思賦》:
“盪子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雲兮共色。山則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誰復堪見鳥飛?悲鳴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況乃倡樓蕩婦,對此傷情。於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看腰細。重以秋水文波,秋雲似羅。日黯黯而將暮,風騷騷而渡河。妾怨迴文之錦,君思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遠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嘆。愁縈翠眉斂,啼多紅粉漫。已矣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

雜劇《葬花》


改編上演小說《紅樓夢》故事的戲曲,稱之為“紅樓戲”,這是兩個世紀以前的事,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第一個“紅樓戲”,為孔昭虔改編的《葬花》一折,作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正是小說刊本問世的第二年。《紅樓夢》最早被搬上戲曲舞台,是孔昭虔以其為題材的崑曲摺子戲《葬花》,作於嘉慶元年(1796)。可以說,紅樓戲曲的發展與小說的流傳幾乎是同步的。此後,各種戲曲改編相繼不斷。
《葬花》僅一折,未見著錄。其本事見於曹雪芹小說《紅樓夢》“黛玉葬花”的情節。
劇中寫黛玉父母早逝,無所依靠,投奔外婆,進住大觀園。平素她雖有眾姐妹相聚玩樂,而閑暇時,卻深感孤寂,自嘆薄命。每當暮春時節,她見綠葉繁茂,落紅無數,倍感孤苦憂鬱。她獨自來到園中,只見紛紛落花,或隨流水,或落塵埃,甚為痛惜。於是,便小心翼翼將花瓣收起,尋得一片凈土,掘地掩埋。她由春花凋零,想到紅顏易老,不禁自哀自憐,萬分感傷。
紅樓戲曲不僅起源早,而且在舞台演出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在南開大學編著出版的《紅樓夢資料彙編》中,收錄了從清代孔昭虔的崑曲《葬花》到1956年止的紅樓戲曲目,包括了崑曲、京劇、彈詞、秦腔、川劇、越劇粵劇等二十九個地方戲曲劇種,三百餘出,均有《黛玉葬花》之演齣劇目。
此劇版本今存清道光年間抄本;阿英所編《紅樓夢戲曲集》有此劇目收入。

附錄


附 阿英編的《紅樓夢戲曲集》所載清代戲曲作家編撰戲曲十種:
1、《葬花》,孔昭虔編撰(據考這是第一個紅樓戲,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出現,是刻本《紅樓夢》出現的第二年);
2、《紅樓夢傳奇》,仲振奎編撰;
3、《瀟湘怨傳奇》,萬榮恩編撰;
4、《絳蘅秋》,吳蘭征編撰;
5、《三釵夢北曲》,許鴻磬編撰;
6、《十二釵傳奇》,朱鳳森編撰;
7、《紅樓夢散套》,吳鎬編撰;
8、《紅樓夢》,石韞玉編撰;
9、《紅樓夢傳奇》,陳鍾麟編撰;
10、《紅樓佳話》,周宜編撰;
另有《鴛鴦劍》,徐延瑞編撰。

藏書故實


為人謙恭謹慎,為官清政廉明。他恪守家訓,治學嚴謹,善隸書,工吟詠,對古音韻學頗有研究,曾著《古韻》、《詞韻》,惜未完稿。還有詩間雜劇《葬花》等著作。著《經進稿》、《鏡虹吟室詩集》、《繪聲琴雅詞》、《扣舷小草詞》等。家故多藏書。潘祖蔭《滂喜齋藏書記》卷一著錄其宋本《金石錄》10卷,系珍稀秘籍。乃清初馮文昌秘藏,刻印有“金石錄十卷人家”。以後歷經鮑廷博、阮元、汪諴、趙魏、韓泰華、潘祖蔭等人先後遞藏。是書鈐諸家印記頗多,其中阮元藏印有20餘枚。又有阮元繼室經樓夫人印,而阮元的繼室孔氏是孔子第七十三代長孫女,有“阮孔經樓”、“孔子七十三代長孫女”。是書亦鈐有“闕里”、“孔印昭虔”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