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璽

帝王的傳國玉璽

寶璽:帝王最重要的一枚玉璽。乃是象徵皇權帝位傳承的無上至寶,自古以來只有傳國玉璽獲此殊榮。歷代帝王雖然有很多璽、印、章,但是都不能與被稱之為“寶璽”的傳國玉璽相比。

玉帝有九璽,人皇有六璽(天子信行之三璽+皇帝信行之三璽)。從秦始皇“乘輿六璽”開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秦王嬴政建立皇帝制度,與此相對應,皇帝的印章則稱“璽”,自此“璽”成為皇帝印章的專用名詞。皇帝的“璽”有公、私之分。凡是皇帝發布詔書或其他文告時所鈐用的具有公章性質的印章,人們稱其為“御寶”、“御璽”、“國寶”等。除御寶外,皇帝也製作和使用一些獨有的表示收藏、玩賞性質的閑章。我們現今能看到的皇帝閑章的印記以唐代為最早。唐太宗李世民用其年號為印文,刻成了“貞觀”聯珠文印,鈐蓋於書畫法帖之上。這些寶璽製作時由皇帝下旨,由內府各作御用工匠完成,一般要經過選料、雕紐、選擇印文、書篆、呈皇帝御覽、修改、刻制、磨光、進呈等程序,要求嚴格,做工精細,極具皇家雍容華貴之特色。其質地包括玉(白玉、青玉、碧玉、翡翠等)、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木(檀楠木、竹根等)、骨(象牙、駝骨等)、金屬(金、銀、銅等)等,幾乎囊括了能夠製作印章的所有材料。帝後印章平時都存放於固定地點,有專門人員管理。清代比較重要的寶璽存放地有交泰殿壽皇殿懋勤殿

皇權標誌


封建社會的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朕即國家,一言九鼎,因此,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具有徵信作用的皇帝寶璽,尤其是國寶,則是這種最高權力的標誌。清朝政權作為中國封建制度最後也是最高階段的政權,曾大量吸收了歷代統治方略的精華,其中也包括國寶制度。綜觀清代國寶制度,既有滿族統治的特點,也有對前代制度的繼承。前者如御寶寶文中增加了滿文,後者如御寶數目及寶文內容等。清代國寶制度從肇始、確立到消亡,也正是清朝統治由盛到衰的過程。
清代的國寶始制於滿洲入關以前。努爾哈赤時期只有一方“天命金國汗之印”,皇太極天聰年間也是一方老滿文的“金國汗之印”,至1636年皇太極國號改“大清”,改元“崇德”時,見於記載的國寶起碼有“皇帝之寶”等五種(見皇太極國寶五種),此時清代國寶已初具規模。
順治元年(1644),清室定鼎燕京(今北京),清朝許多國寶應是在這一時期創製的,但具體情況還不十分清楚。康熙二十九年(1690)《欽定大清會典》修成,其中記載當時共有御寶二十九方(參見康熙朝《欽定大清會典》載御寶二十九方),與皇太極時期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至雍正五年(1727)重修《欽定大清會典》時,所載的國寶數目及內容仍然沒有變化。可知康熙至雍正年間清代國寶制度相對穩定,為乾隆皇帝重新釐定國寶奠定了基礎。
乾隆帝認為皇帝治理天下,應充分重視國寶的徵信作用,制定一套嚴密的制度,對皇帝行使最高權力標誌的國寶的寶文、形制、保管、使用等做了基本規定。乾隆十一年(1746),針對過去對國寶記載失實、寶文重複、用途不明、認識錯誤等情況,乾隆帝對交泰殿所藏的前代三十九方國寶重新考證排列,將國寶總數定為二十五方(參見二十五寶璽),仍舊貯存在交泰殿中,並製成寶譜,以流傳後世。
乾隆釐定二十五寶之後,剩下的十四方御寶中,有四方乾隆認為“於義未當”,其餘十寶送到盛京皇宮中珍藏,這就是“盛京十寶”。這十方御寶於乾隆十一年(1746)入藏盛京皇宮鳳凰樓,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對盛京十寶作過一次調整,將“丹符出驗四方”改刻為“制誥之寶”,改刻原因則史載不詳。
另外,在故宮藏品中,有四方檀香木交龍紐寶璽,皆漢文篆書,製作的年代當在光緒末宣統初年,似應鈐用於新政或立憲後向中外頒發的文書上,但迄今為止還未發現鈐用以上諸寶的文件。抑或是預先製作,還沒有來得及使用,預備立憲便宣告破產,這些御寶也就被束之高閣了。故將其列入清代國寶的範圍。
寶璽
寶璽
碧玉盤龍紐“皇帝奉天之寶”
寶璽
寶璽
“皇帝奉天之寶”,清早期,碧玉質,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滿文璽書體。面14cm見方,通高15.2cm,紐高11.5cm。附系黃色綬帶。
乾隆帝欽定二十五寶之一,《交泰殿寶譜》記此寶“以章奉若”之用,以示皇帝對上天的尊崇和禮敬。但這只是一種象徵,實際上,迄今還未發現鈐蓋此寶的檔案文書,表明此寶極少使用。關於此寶的含義,乾隆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釐定國寶時曾有過如下考辨:“至謂‘皇帝奉天之寶’即傳國璽,兩郊大祀及聖節宮中告天青詞用之,此語尤誕謬。大祀遵古禮,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寶。聖節宮中未嘗有告天事,或道籙祝厘時一行之,亦不過偶存其教耳,未雲命文臣為青詞,亦未嘗用寶。且此璽孰非世世傳守,而專以一寶為傳國璽,亦不經。蓋緣修《會典》諸臣,無宿學卓識,復未曾請旨取裁,只沿用明時內監所書冊檔,承偽襲謬,遂至於此。”指出康熙朝和雍正朝《大清會典》對此寶的認識錯誤及其原因,並最後將其確定為敬天之表徵物。乾隆十三年(1748)詔改璽印中的滿文本字為滿文篆書時,該寶未改刻而保持原貌。 
寶璽
寶璽
金交龍紐“大清嗣天子寶”
寶璽
寶璽
“大清嗣天子寶”,清早期,金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滿文本字。面7.9cm見方,通高7.6cm,紐高5cm。
乾隆帝欽定二十五寶之一,也是清代二十五寶之中唯一的一方金質寶璽。《交泰殿寶譜》記此寶為“以章繼繩”之用,是皇位傳接承遞的象徵。但實際上卻很少使用,只在宮中殿堂內的御筆匾額上偶爾鈐用。乾隆十三年(1748)詔改璽印中的滿文本字為滿文篆書時,該寶同樣被乾隆帝認為是“先代相承,傳為世守”的舊物而未被改刻。 
寶璽
寶璽
栴檀香木盤龍紐“皇帝之寶”
寶璽
寶璽
“皇帝之寶”,清早期,栴檀香木質,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滿文篆書。面15.5cm見方,通高16.6cm,紐高11cm。附系黃色綬帶。
乾隆帝欽定二十五寶之一,是清代二十五寶之中唯一的一方木質寶璽。據《交泰殿寶譜》,此寶為“以肅法駕”之象徵物,故凡清帝行圍及駐蹕圓明園或避暑山莊時,都要以這方“皇帝之寶”隨駕。此外通過對清代皇帝詔令文書中寶璽使用狀況的統計分析表明,二十五寶中用得最頻繁、範圍最廣的也是這方木質“皇帝之寶”,諸如皇帝登基、皇后冊命、皇帝大婚、發布殿試金榜及其他重要詔書上均鈐用此寶。可以說此寶是清朝皇權的重要標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寶璽
寶璽
白玉盤龍紐“皇帝尊親之寶”
寶璽
寶璽
 “皇帝尊親之寶”,清早期,白玉質,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滿文篆書。面6.8cm見方,通高6.1cm,紐高4.3cm。
乾隆帝欽定二十五寶之一,據《交泰殿寶譜》,用此寶“以薦徽號”,主要是為前朝後妃上徽號或尊號時鈐用。據《大清會典》記載:“凡加上尊號、徽號,冊立皇后、皇太子,冊封皇貴妃、貴妃、妃、嬪……其應給紙冊誥命,中書科繕寫,送閣用寶。”其中的加上尊號、徽號時所用之寶就是“皇帝尊親之寶”,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記載上徽號情況的清代檔案中也鈐蓋有此寶。 
寶璽
寶璽
青玉交龍紐“制誥之寶”
寶璽
寶璽
“制誥之寶”,清早期,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滿文篆書。面13cm見方,通高14.7cm,紐高8.5cm。
乾隆帝欽定二十五寶之一,據《交泰殿寶譜》,用此寶“以諭臣僚”,但實際上多是在冊書或誥命上鈐用。按清朝定製,覃恩封贈五品以上官員及世爵承襲罔替者則頒發誥命,誥命因發放的對象不同名稱也不同,官員本身受封稱為“誥授”,封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生者稱“誥封”,死者稱“誥贈”。但不管是“誥授”,還是“誥封”、“誥贈”,都要鈐蓋“制誥之寶”。據《大清會典》記載:“凡給功臣世襲罔替誥命,分別世次敕書,由該衙門開載功績,移送內閣,交中書科繕寫,送閣用寶,仍行該衙門給發。其子孫承襲時,令該衙門將原給誥敕送閣,中書科填寫承襲人名年月,仍送閣用寶。”這裡所用之寶,絕大多數是這方“制誥之寶”,此寶是二十五寶中使用較多的一方。 
寶璽
寶璽
碧玉交龍紐“敕命之寶”
寶璽
寶璽
“敕命之寶”,清早期,碧玉質,交龍紐,漢文篆書滿文篆書。面11.3cm見方,通高9cm,紐高5.5cm。
乾隆帝欽定二十五寶之一,據《交泰殿寶譜》,用此寶“以鈐誥敕”,而大部分是在敕書上鈐蓋。清代的敕書分為敕命和敕諭兩種。敕命用於敕封外藩、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員及世爵有襲次者,為捲軸形式,六、七品二軸,八、九品一軸。敕諭則有敕任官員、敕諭臣民、敕封或諭告外藩之別。敕書最後都要書明頒發年月日,並加蓋“敕命之寶”。 “敕命之寶”是二十五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方。 
寶璽
寶璽
金交龍紐“天子之寶”
寶璽
寶璽
“天子之寶”,清早期,金質,交龍紐方形璽,滿文篆書。面11.9cm見方,通高8.3cm,紐高5.1cm。附系黃色綬帶及牙牌,牙牌兩面分書滿漢字“天子之寶匱”。
“盛京十寶”之一,用於祭祀祖先及百神。據《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記載,崇德八年(1643)十二月二十八日遣大臣阿拜代祭清帝列祖,其祭文中鈐有“天子之寶”,所鈐極有可能就是這方寶璽,製作當在清太宗崇德時期。此寶的交龍紐及滿文篆字的印文風格也與這一時期的金質“奉天之寶”一致,是清前期十分重要的典章文物。 
寶璽
寶璽
墨玉交龍紐“奉天法祖親賢愛民”璽
寶璽
寶璽
“奉天法祖親賢愛民”璽,清早期,墨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滿文璽書體。面15.6cm見方,通高9.8cm,紐高4.9cm。附系黃色綬帶及牙牌,牙牌兩面分書滿漢字“奉天法祖親賢愛民寶匱”。
“盛京十寶”之一。據成書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欽定大清會典》記載,當時共有御寶二十九方,其中內宮收儲六方,內庫收儲二十三方。此方“奉天法祖親賢愛民”寶即為內庫收儲者之一,其製作當在康熙二十九年之前。 
寶璽
寶璽
白玉盤龍紐“大清受命之寶”
寶璽
寶璽
“大清受命之寶”,清崇德,白玉質,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滿文本字。面14cm見方,通高12cm,紐高8.2cm。
乾隆帝欽定二十五寶之一,位列二十五寶之首。據《交泰殿寶譜》所記為“以章皇序”之用,即表明清王朝受天之命統治中國的合法性。又據乾隆帝《交泰殿寶譜序后》,此寶原是太宗皇太極以來“先代相承,傳為世守”的舊物,故乾隆十三年(1748)詔改璽印中的滿文本字為滿文篆書時,該寶得以保持原貌。其材質潔白溫潤,盤龍紐線條簡潔流暢,技藝純熟,顯示出清前期玉石雕刻的水平。 
寶璽
寶璽
檀香木交龍紐“大清皇帝之寶”
寶璽
寶璽
“大清皇帝之寶”,清晚期,檀香木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5.6cm見方,通高9.8cm,紐高4.9cm。附系黃色綬帶。黑漆木匣承之。
光緒末年到宣統年間,新政與立憲成為國家政局的一大至要。清政府國家機構圍繞著君主立憲體制進行了一系列制度的轉化。光緒三十四年(1908)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中明確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此方“大清皇帝之寶”便製作於這一時期,似應鈐用於新政或立憲後向中外頒發的文書上,但迄今為止還未發現鈐用的文件。而此寶本身也無使用痕迹,刻寶時所著墨跡如初,抑或是預先製作,還沒有來得及使用,預備立憲便宣告破產,故而被束之高閣。 
寶璽
寶璽

獨領朝綱


“夫天子宸章,擇言鐫璽,以示自警,正也。”這是乾隆皇帝對皇帝寶璽內容的基本看法,實際上,也是所有皇帝寶璽在擇取印文時要考慮到的。清代皇帝在選擇閑章印文時,都力求充分體現其為政思想,儘管這類閑章在全部皇帝寶璽中所佔的比重並不是很大,但是通覽之後,我們還是能夠感覺到清朝皇帝施政方略的某些痕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敬天法祖的思想意識。清代每位皇帝都有表示敬天法祖的璽印,如康熙帝的“敬天勤民”璽、雍正帝的“敬天尊祖”璽、乾隆帝的“敬天法祖之寶”。“敬天”,就是要用君權神授的理論證明其統治的合理與神聖,“法祖”則維護了其統治的嚴肅性和合法性,以法祖為名,推行自己的政策,減少了用人行政方面的諸多阻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其統治政策的連續性和一貫性。通過對敬天法祖思想的提倡,可以增強滿族的民族凝聚力,進而維護其民族的獨特傳統和純潔性。
二是勤政愛民的治世方略。清帝對勤政愛民極為重視,將其視為治理國家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手段。清帝將勤政提升到祖制家法的高度,勤政已經成為其施政特徵之一,也是構成清朝皇帝集體性格的重要方面。他們的寶璽中經常出現“朝乾夕惕”、“兢兢業業”等反映勤政的內容。同樣,民為邦本,愛民如子的思想在清代也得到較好的體現和實踐,清帝對如何勤民、愛民、養民、恤民多有論述,而“敬天勤民”、 “育德勤民”等寶璽正與這些言行相呼應。
三是中道政治的施政方針。為保持統治局面的長治久安,清帝必須調和隨時可能激化的滿漢民族矛盾,把握好政策的力度,自覺運用能為漢民族普遍接受的理論學說作為統治依據,其中儒家的中庸學說被廣泛採用,提出了“寬猛相濟”的“中道政治”策略。在清帝閑章中,有不少印文就是依此衍化而來的,如“中得天地心”、“和順積中”等,反映出清代諸帝對“中道政治”施政方針的重視和推崇。
此外,還有一些璽印反映出清代特殊時期朝政的狀況,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乾隆的“歸政仍訓政”、“敕幾訓政”等璽以及咸豐帝的“御賞”和“同道堂”璽。 “歸政仍訓政”正是乾隆帝禪位嘉慶帝后歸政不放權,仍獨攬朝綱的真實反映。咸豐帝於熱河去世前,將“御賞”和“同道堂”璽分賜孝貞皇后和同治帝,規定二璽為輔政期間下達聖諭的信符。這兩方咸豐皇帝的普通小璽後來被慈禧所掌控,成為她專權的工具。

育德勤民

檀香木異獸紐“育德勤民”璽
“育德勤民”璽,清康熙,檀香木質,異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1cm見方,通高10.8cm,紐高6.2cm。附系黃色綬帶。

雍正敕命之寶

壽山石海水行龍紐“雍正敕命之寶”全形之一
“雍正敕命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海水行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2.4cm見方,通高11.5cm,紐高6cm。
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壽山石九龍鈕雕夔龍邊大寶一件,奉旨:鐫‘雍正敕命之寶’。欽此。於二月二十四日壽山石九龍鈕雕夔龍邊大寶一件,鐫‘雍正敕命之寶’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

雍正尊親之寶

壽山石卧象紐“雍正尊親之寶”
“雍正尊親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卧象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8cm見方,通高9.7cm,紐高6.2cm。
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怡親王交太平有象壽山石圖書一方,奉旨:鐫‘雍正尊親之寶’。欽此。本日郎中保德交袁景邵、滕繼祖各篆字樣二張,呈怡親王看。王諭:准袁景邵篆的三行樣式,但筆畫掩草,收拾好再照樣鐫刻。遵此。於九月十四日太平有象壽山石圖書一方,鐫刻‘雍正尊親之寶’完,怡親王呈進。

敬天尊祖

壽山石鼉龍紐“敬天尊祖”璽全形之一
“敬天尊祖”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鼉龍紐方形璽,篆書。面6.6cm見方,通高9.5cm,紐高4.5cm。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鼉龍鈕圖書一方,奉旨:鐫‘敬天尊祖’。欽此。於四月初八日紅色壽山石鼉龍鈕圖書一方,鐫‘敬天尊祖’字樣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據此,知此寶刻於雍正元年。
此寶是雍正帝早期重要寶璽之一,經常鈐蓋於其御筆書法之上。

朝乾夕惕

壽山石飛熊紐“朝乾夕惕”璽全形之一
“朝乾夕惕”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飛熊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cm見方,通高7cm,紐高4cm。
此寶刻於雍正元年(1723),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飛熊鈕圖書一方奉旨:飛熊鈕圖書鐫‘朝乾夕惕’欽此。於三月十三日紅色壽山石飛熊鈕圖書一方,鐫‘朝乾夕惕’四字……怡親王呈進。”該寶是反映雍正帝勤政思想的重要文物,經常鈐蓋於其御筆書法之上。
此寶之飛熊紐雕刻精細,為清早期印紐雕刻之代表作品。

兢兢業業

壽山石雙螭玦紐“兢兢業業”璽
“兢兢業業”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雙螭玦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4.3cm,長9.4cm,通高4.5cm,紐高1.8cm。
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白壽山石雙螭玦長方引首一件。奉旨:兩邊磨去些,鐫‘兢兢業業’。欽此。於四月初八日紅白壽山石雙螭玦長方引首一件,鐫‘兢兢業業’字樣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該璽為雍正帝自勵自勉之作。

親賢愛民

壽山石雙獸紐“親賢愛民”璽全形之一
“親賢愛民”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雙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6cm見方,通高9.2cm,紐高4.5cm。
此寶刻於雍正元年(1723),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雙獸鈕圖書一方,奉旨:鐫‘親賢愛民’,欽此。於四月初八日紅色壽山石雙獸鈕圖書一方,鐫‘親賢愛民’字樣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此寶為雍正帝御極后的自箴之作。

乾隆敕命之寶

壽山石螭紐“乾隆敕命之寶”全形之一
“乾隆敕命之寶”,清乾隆,壽山石質,螭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3.3cm見方,通高13.4cm,紐高5cm。
此寶應專鈐於乾隆帝發布的敕書之上,其地位與“二十五寶”之中的“敕命之寶”同,為乾隆帝諸寶璽中規格較高者。

敬天勤民

白玉交龍紐“敬天勤民”璽
“敬天勤民”璽,清乾隆,白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6cm見方,通高9.2cm,紐高4.6cm。附系黃色綬帶。
璽四周刻乾隆帝御制《敬天勤民寶四言詩》。

所寶惟賢

壽山石卧獸紐“所寶惟賢”璽
“所寶惟賢”璽,清乾隆,壽山石質,卧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1cm見方,通高4.5cm,紐高1.9cm。
此璽與“乾隆御筆”、“德日新”為一組,相配使用,鈐諸御筆書畫之上。
乾隆帝將此為文入璽,以明其求賢若渴,綏遠撫近之心跡。

歸政仍訓政

青玉交龍紐“歸政仍訓政”璽
“歸政仍訓政”璽,清乾隆,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3cm見方,通高5.6cm,紐高2.7cm。附系黃色綬帶。

嘉慶尊親之寶

壽山石隨形紐“嘉慶尊親之寶”鈐本
“嘉慶尊親之寶”,清嘉慶,壽山石質,隨形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7cm長,9.3cm寬,通高17.8cm。
“尊親之寶”一般在新皇帝即位不久后製作,為上尊謚或徽號而用。此方“嘉慶尊親之寶”在嘉慶初年的乾隆帝裕陵的神道碑上已經使用,是嘉慶帝寶璽中製作較早的一方。
此寶的雕制至少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乙亥年)由內府御用工匠完成,以為祝壽之用,至嘉慶初年又刻上現在的印文,因此此寶表現了乾隆年間宮廷壽山石雕刻水平。

惟幾惟康

昌化石雕雲龍“惟幾惟康”璽鈐本
“惟幾惟康”璽,清嘉慶,昌化石質,隨形雕雲龍方形璽,漢文篆書。面7.1cm見方,通高14cm。
嘉慶以“惟幾惟康”為治世之要道,故刻之於璽,垂諸萬世,固當與典謨訓誥共昭法守。

傳心基命

青玉雲龍紐“傳心基命”璽鈐本
“傳心基命”璽,清嘉慶,青玉質,雲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1cm見方,通高7.3cm,紐高3.1cm。

保泰持盈

青玉瑞獸紐“保泰持盈”璽
“保泰持盈”璽,清嘉慶,青玉質,瑞獸紐葫蘆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4cm,長4.1cm,通高3.1cm,紐高1.9cm。

政貴有恆

壽山石雕雲龍“政貴有恆”璽
“政貴有恆”璽,清道光,壽山石質,通體雕雲龍紋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6cm見方,通高9.9cm。

恭儉惟德

壽山石雕靈芝葡萄“恭儉惟德”璽全形之一
“恭儉惟德”璽,清道光,壽山石質,隨形雕靈芝葡萄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cm見方,通高9.5cm。
此璽是反映道光帝節儉思想的重要實物。

同治尊親之寶

水晶連環橋紐“同治尊親之寶”
“同治尊親之寶”,清同治,水晶質,連環橋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8cm見方,通高5.2cm,紐高2cm。
同治帝寶璽。此寶用一塊水晶雕制,尤其是橋紐及連環,雕刻難度很大,不易成型,故十分難得。此寶曾鈐於慈安皇太后、慈禧太后《行樂圖》以及咸豐帝定陵神道碑之上。

同道堂與御賞

“同道堂”與“御賞”二璽
“同道堂、御賞”璽,清咸豐,二方一組,共裝於一黑漆盒內。其中“同道堂”璽,青田石質,光素,篆書。面2cm見方,通高8cm。“御賞”璽,田黃石質,光素,篆書。面寬1cm,長2cm,通高5cm。
兩璽原是咸豐帝奕詝所用的閑章。
二璽作為諭旨下發的憑證,其使用從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約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結束,是晚清政治的見證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懷抱古今


印章雖小,但約千言於數字,縮尋丈於徑寸,誠可謂盡乎碑版銘勛賦詩樂志之勝。皇帝閑章亦不例外,尤其是嘉言詩詞璽,多憑藉詩詞文句表達其個人的胸襟懷抱,優美的文辭,加之篆刻家的細心經營和巧妙雕琢,在方寸之間,呈現出典雅的意境和風神
清帝閑章印文擇取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一是取自儒家經典。清代皇帝深知要統治人數比本民族多得多,文化積澱更為深厚,社會發展又處於先進地位的漢民族,必須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思想有極為透徹的了解,知彼知己,才能保持長久的安定。因此,他們十分重視對漢文化的學習,自覺利用儒家禮制塑造自己。從他們的印章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儒家經典和理學是相當熟悉的,許多印文就直接或間接出自這些典籍。如出自《論語》的有“為君難”等;出自《尚書》的有“萬國咸寧”、“惟精惟一”等。所有這些璽文都與修身養性、治國安民有關,代表了他們對古代文化經典奧義宏綱的理解,這是他們自覺學習的結果。二是擇自古代名篇佳句,如“心清聞妙香”擇自杜甫《大雲寺贊公房四首》,還有一些印文擇自唐代詩人李白、杜甫、許渾等的詩句,如果沒有長期的知識積累,恐怕是不會產生這一現象的。三是選自皇帝自己的御制詩句,這也是以前所沒有的。
清代皇帝常於萬幾之暇,讀書研史,鑒賞吟詠,以琴棋書畫自娛。這在他們的閑章中表現很明顯。如寫字作畫的有“××宸翰”、“××御筆”,描繪自然中物象的有“平生知己是梅花”,此外,調琴鼓瑟、吟詩讀書等也有閑章表現。
由於皇帝的閑章多是根據他們的旨意而作,可以隨時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落入印文,藉以抒發一己之心性,即便是內外臣工的進獻,也都揣摩上意,因此,綜合考察便不難發現在印文中所反映出的皇帝鮮明的個性特點。雍正帝“為君難”的璽文,反映出在經歷了慘烈的皇權鬥爭之後的內心的真實感受。印文反映皇帝性格最充分者莫過於乾隆帝,他一生所刻印章在千方以上,其中諸如“古稀天子之寶”、“十全老人之寶”、“八徵耄念之寶”等,多記述他一生的功業,這種具有記事紀盛功能的璽印在他的寶璽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凸顯出他喜歡張揚炫耀自我的性格特點。而“即事多所欣”、 “心愿符初”等更是乾隆帝創造盛世之後那種志得意滿、沾沾自喜心態的真實寫照。閑章為考察皇帝的性格、情趣、思想和生活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雍正御筆之寶

壽山石雕夔龍瓦紐“雍正御筆之寶”全形之一
“雍正御筆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雕夔龍瓦紐,漢文篆書。面13.2cm見方,通高15cm,紐高6.5cm。
此寶體量碩大,瓦紐上雕出沒於雲間的九條夔龍,形態各異,寶周邊淺浮雕博古夔龍紋飾,古樸典雅,做工精細,為典型的清早期壽山石雕作品。為雍正寶璽中的重器。

雍正宸翰

壽山石雲龍紐“雍正宸翰”璽
“雍正宸翰”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雲龍紐,漢文篆書。面6.2cm見方,通高7cm,紐高4.5cm。
此寶紐雕雲如流水,行龍出沒雲端,飄逸生動。此寶經常與“朝乾夕惕”或“親賢愛民”相配,鈐於雍正帝御筆書畫之上,印跡至今多有留存。

圓明主人

壽山石獅紐“圓明主人”璽
“圓明主人”璽,清雍正,壽山石質,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3.8cm見方,通高7.7cm,紐高3cm。
該璽為雍正帝皇子時期所制,大致刻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後,因是年康熙帝把暢春園北賜給皇四子胤禛,並“賜以園額曰‘圓明 ’”,此後雍正便以“圓明主人”自居。此璽曾鈐於《御選語錄》之《御制總序》及《御制序》后。

破塵居士

壽山石“破塵居士”璽
“破塵居士”璽,清雍正,壽山石質,光素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7cm見方,通高2.7 cm。
此璽為雍正帝皇子時期所制。此璽與“雍親王寶”相配使用,鈐於御筆書法之上。此璽雍正帝即位后便不再使用。

萬國咸寧

壽山石雕山水人物“萬國咸寧”璽
“萬國咸寧”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隨形雕山水人物方形璽,漢文篆書。面3.3cm見方,通高7cm。

乾隆宸翰

昌化石雕荷塘小景“乾隆宸翰”璽全形之一
“乾隆宸翰”璽,清乾隆,昌化石質,隨形雕荷塘小景方形璽,漢文篆書。面8.4cm見方,通高15.2cm。
此璽用昌化雞血石刻治,印石雞血雖然不多,只絲絲縷縷散佈於頂端,但質地卻極溫潤,近似於牛角凍。尤其是雕刻者依據材質表面不同的色彩巧妙構思,精心布局,使之成為一件難得的藝術佳作。是乾隆帝寶璽中雕制最為精美者之一。該印本為文人印章。

信天主人

田黃石“信天主人”璽
“信天主人”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光素長方形璽,漢文篆書,璽文兩邊圍二升龍圖案。面寬2.5cm,長3.2cm,通高5.5cm。

乾隆御筆

田黃石子母獅紐“乾隆御筆”璽
“乾隆御筆”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子母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7cm見方,通高6.2cm,紐高3.5cm。
此寶與“所寶惟賢”、“德日新”為一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寶璽中鈐用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鈐有此璽。

惟精惟一

昌化石質“惟精惟一”璽全形之一
“惟精惟一”璽,清乾隆,昌化石質,隨形雕蘇軾《赤壁賦》文意,漢文篆書。面6.9cm見方,通高11.9cm。貼黃簽一,上墨書“惟精惟一御寶一方”。
此璽與“乾隆宸翰”相配,鈐諸御筆書畫之上。

古稀天子之寶

碧玉交龍紐“古稀天子之寶”
“古稀天子之寶”,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2.9cm見方,通高10.8cm,紐高5.2cm。
此璽制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萬壽。

八徵耄念之寶

碧玉交龍紐“八徵耄念之寶”
“八徵耄念之寶”,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3cm見方,通高11cm,紐高5。4cm。附系黃色綬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