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墓
1975年在四川省發現的遺址
以重達數噸甚至20多噸的天然巨石作為墓壁和墓頂石,長度大多在10米以上——這種分佈在四川安寧河流域的“大石墓”。大石墓於1975年被發現,在全世界確是絕無僅有,是安寧河流域原住民獨特的墓葬形式。墓葬主要集中在西昌、德昌、冕寧,又以德昌六所村居多。
就在安寧河畔,矗立著數百座巨石壘成的千年墓葬:都是重達數噸、數十噸的石塊築成,墓高2-3米,上覆墓頂石,背後還由大而小排列著一些小石塊,如同尾巴。歷經歲月沖刷,大石墓已經風化、斑駁,掛滿的藤蘿,似乎已在上面糾纏很多年了。從墓室中生長出來的黃桷樹已要七八個人才能合圍。
當地老鄉稱這種巨石砌成的墳墓為月魯墳,說它們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殺的月魯貼木兒的葬身之地。而彝族老鄉叫它們“濮蘇烏烏”,說是彝族的祖先進入涼山前就居住在這裡的一種矮人的石頭房子。歷經悠悠歲月流傳下來這些含義不同、內容各異的說法,而其中的真實歷史卻已湮沒無聞了。
大石墓
西昌位於中國四川省的西南部。早在秦漢時期,這裡就曾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和中心。作為川滇兩省的結合部,它又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隨著大石墓的被發現,考古隊的工作重心由新石器遺址發掘,轉向了對大石墓的調查和研究當中。也正是從那一天開始,對安寧河流域大石墓的考古工作拉開了序幕。
大石墓
第一種,墓室為窄長方形,頂部只蓋一塊巨石,一般墓室長2.2米,寬0.8米,其旁有一祭祀坑。
第二種,墓室呈長方形,三壁用長方形大石豎立而成,頂部蓋以數塊大石,墓底用碎石板鑲嵌。
第三種,這種墓的外表為圓丘形建築,直徑在13米左右,高約3米。圓丘的中部為長方形的墓穴所剖斷,墓穴的頂部蓋一列大石,5~7塊不等。墓門開在前部,用碎石封閉。
大石墓
大石墓
從出土的器物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們的變化。早期的大石墓基本上沒有銅器,就是瓷器和陶器;然後到中期,大量地出現青銅器,還有很多陶器,很有特點的東西都在這個時間出現了;到它的晚期,就是西漢末到東漢初,大石墓裡面就出現了漢的東西,比如說,一些鐵刀、鐵器、鐵削、還有就是錢幣,還有一些漆器的產品和漆器的附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發掘的47座大石墓中,年代最早的是春秋末期建造的,因此墓葬規格較小,隨葬的器物主要是以石器和陶器為主。到了戰國時期,墓葬明顯變大,出土器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有了明顯增加,尤其是銅器的出現。
而年代最晚的大石墓,則被定位在西漢末期至東漢初期的這段時間裡。這一時期的墓葬,從規格上顯然超越了戰國時期的規模。而出土器物中鐵器的出現以及西漢五銖錢、新莽的大泉五十錢的出土,將大石墓的修造年代定位在春秋末期到東漢初期的400年間,這一發現與較早前專家對邛人起源和消亡時間的推測不謀而合。這樣說來,邛人極有可能就是大石墓的真正主人。
大石墓的考古工作如今仍在進行並不斷取得進展,但同時又不斷有新的謎團出現。
大石墓
而這些構築大石墓的巨石,多以玄武紀的花崗岩為主,這種岩石質地堅硬,每塊蓋頂石的重量也都重達數噸。在反覆對大石墓周邊環境進行考查后,考古人員們注意到一個現象,雖然在大石墓修建地的附近有許多橫躺豎卧的巨石,但邛人構建大石墓所用的石料卻大多來自與遠處的螺髻山。
如果要將重達幾噸的巨石從螺髻山運來,即使對今天擁有各種現代化機械設備的人們來說,也是極其困難的。難以想象,幾千年前的邛人僅憑人力是如何做到的。這樣大費周折,捨近求遠地搬運,背後難道有著什麼特殊的含意嗎?
為了揭開大石墓修築之謎,涼山州博物館曾在德昌安寧河畔進行了一次模擬考古。那天,18名身著長衣、腰系麻繩的壯漢手持碗口粗的木頭,肩負粗麻繩,試圖將一塊巨石拉上一個斜坡。然而,花了將近兩個小時,墓頂石才移動了不到半米。這場模擬考古也讓現代人大跌眼鏡:18名壯漢拉動一個3噸的石塊尚很困難,一座大石墓近百噸的巨石,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
自石墓被發現以來,考古人員在對安寧河流域40多座大石墓的挖掘過程中發現,由於修建年代的不同,這些大石墓的形制和建造方法也存在著差異。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用重達幾噸的巨石構築而成。第二種是用小的石頭修葺。但這些大石墓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墓冢平面呈“蝌蚪”形,前高后低,前寬后窄,從而形成了一個陡坡。陡坡後面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那麼,這個形似蝌蚪尾巴的墓尾又是起什麼作用的呢?
在不斷的靈感碰撞中,考古隊員們聯想到古埃及人用巨石建造金字塔的方法。在這座金字塔內部的壁畫中,就描繪有當時人們修築金字塔時的情景。為了搬動重達10噸的巨石,古埃及人專門修築了一條長長的斜坡道路,用降低運輸路線坡度的方法來減輕石頭的重力。
大石墓的建造者們留下的蝌蚪形“尾巴”與古埃及人的斜坡道路是否採用的是相同的原理呢?蝌蚪“尾巴”的大膽推測令大家興奮不已,顯然,這個實驗為破解大石墓的建造之謎提供了理論依據。也讓他們對邛人修建石墓所耗費的人力和時間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
邛人所在的涼山地區自然條件非常適宜人類居住,這裡也正好處在中國西部Y字形的傳播帶上。安寧河谷以北有以三星堆為代表的蜀國青銅,南邊有以雲南晉寧石寨山為特徵的滇國青銅,照理說這裡一定有著燦爛的古代文明。可是,關於涼山地區的文字記載,就只有司馬遷的幾句話。而在大石墓中也只出土了一些小件的青銅器,並且大多是裝飾品。這能代表大石墓青銅的真實面目嗎?
另外,邛人消失后,它是否演變成為一個新的或者已經融入到了另外的一個?邛人的首領為何不像蜀、滇的王者擁有自己高級的墓葬,而甘願與他的同胞長眠在一起?這都將成為考古人員後續研究的主題。
在戰國到西漢這個時期,整個西南地區很多,基本上發展到青銅發展到一個水平上面。從現在考古發掘來看,這個地方的基本上在一個水平上。而當年邛人所生活的安寧河流域並不安寧。通過考古工作者們在毗陵地區發掘出了大量古滇、古蜀的大型青銅兵器。不難看出,這些與邛人生活於同一時代的少數十分強大、彪悍。可以想象,當時的邛人要在這種條件下生存下來也絕非易事。況且,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是中國版圖急速擴張的年代。許多偏居一隅的少數都被逐個納入到融合的浪潮中,自然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的邛人也不會例外。
公元40年,東漢朝廷曾派遣軍隊平定南方。當時,威武將軍劉尚領兵路過此地時,邛人的首領長貴擔心劉尚平定南方后自己也會遭殃,便設計加害劉尚。不曾想他的計謀被劉尚識破,於是,長貴的失算給邛人帶來了殺身之禍。
此後,在融合的浪潮中,邛人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威脅。邛人在東漢初年所遭遇的這次毀滅性打擊,或許是它最終消失殆盡的主要原因,一個曾經強盛的就這樣慢慢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隨著邛人的消失,大石墓也停止了修建。從那時起,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這種神秘墓葬。
在古代,人類使用的很多東西,生產生活都和石頭分不開。比如說工具是用石做的,房屋是用石頭建造的,包括很多小的裝飾品也是石頭做的。所以就會對這種東西產生一種特殊的感情。這裡有些對石頭就會產生一種崇拜,因為經常用它,賦予它靈性。正因為崇拜這種石頭,才會花那麼大工夫去把這麼大的石頭,從那麼遠搬到這個地方構築自己的墓室。這應該是一種自然崇拜,崇拜大石的一種風俗。
所謂巨石崇拜,是人類文明早期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這種特殊的現象可能來源於早期人類對石頭的依賴。在金屬工具出現以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工具、裝飾品甚至是武器的製造大多都離不開石頭。因此,人類便賦予它更多的精神內涵,對它頂禮膜拜。如今,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能夠找到巨石的遺跡。
經考證,巨石崇拜有多種表現形式,這其中包括墓葬、列石、獨石以及石棚等等。顯然,當年大石墓的建造者,也是崇拜巨石的。除此之外,在中國最著名的巨石遺跡還包括分佈在遼東半島的石棚。雖然它與大石墓同為巨石墓葬,但出土器物和建築結構的明顯區別,體現出我國南北兩支巨石的不同特點。
大石墓作為邛人崇尚巨石的產物,被最終地保留下來。在弄清了邛人巨石崇拜的現象后,有專家提出了一種疑問,安寧河谷的巨石崇拜是邛人獨有的現象還是受到周邊其他少數的影響呢?研究結果表明,邛人雖為中國古代西南地區少數中的一支,它與滇、夜郎等在上沒有明顯的關聯,但與蜀在上卻有很多的相似。
安寧河流域大石墓的發掘,是迄今為止中國石墓墓葬群里一個最完整的考古發現。它填補了安寧河流域考古史上的空白。這一獨具特色的古代遺存,對研究中國古代西南少數的內涵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自石墓被發現以來,它凝聚了幾代人心血結晶的安寧河流域的考古發掘,長期以來籠罩在邛人身上的神秘面紗正在被層層地撥開。現階段的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還原了邛人生活的一個側面。然而 這對於多年以來從事安寧河流域考古工作的專家學者們來說,這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如今,人們早已習慣了與這些巨石的朝夕相處,有些巨石甚至成為了孩子們玩耍的場所。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或許還不知道它的來歷和將這些巨石搬到這裡的那個。大石墓作為邛人靈魂安息的居所,目睹了安寧河谷兩千多年的榮辱滄桑。作為時間與歷史的見證者。今後,它還將靜靜地矗立在這裡,繼續陪伴著這裡的人們走過未來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