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變質
食物變質
食品變質是指食品發生物理變化使外形變化,以及在以微生物為主的作用下所發生的腐敗變質,包括食品成分與感官性質的各種酶性、非酶性變化及夾雜物污染,從而使食品降低或喪失食用價值的一切變化。食用變質的食物可致使人體致病,對人體無益。
物理變化:外形的變化,如:餅乾的破碎;
腐敗變質:魚、肉的腐臭,水果和蔬菜的腐爛,油脂的酸敗,糧食的霉變等。
食品腐敗變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因微生物的繁殖引起食品腐敗變質;因空氣中氧的作用,引起食品成分的氧化變質;因食品內部所含氧化酶、過氧化酶、澱粉酶、蛋白酶等的作用,促進食品代謝作用的進行,產生熱、水蒸氣和二氧化碳,致使食品變質;因昆蟲的侵蝕繁殖和有害物質間接與直接污染,致使食品腐敗。
任何食物,在常溫下放置一段時間后都會變質。有的發霉結塊,有的腐爛發臭,有的變酸。
引起食物變質的主要原因有3方面:
1、微生物作怪。環境中無處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過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只要溫度適宜,微生物就會生長繁殖,分解食物中的營養素,以滿足自身需要。這時食物中的蛋白質就被破壞了,食物會發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堅韌性和彈性,顏色也會發生變化。
2、酶的作用。動物性食物中有多種酶,在酶的作用下,食物的營養素被分解成多種低級產物。平時看到的飯發餿、水果腐爛,就是碳水化合物被酶分解后發酵了。
3、食物的化學反應。油脂很容易被氧化,產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氧化后的油脂有怪味,如肥肉會由白色變成黃色。
變質的食物不僅外觀發生變化,失去原有食物的色、香、味品質,營養價值也會下降,還會含有相應毒素危害人體健康。
食品的腐敗變質是一個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涉及食品內酶的作用、污染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但主要是出廠微生物的作用。從腐敗變質對食品感官品質的影響來看,食品腐敗變質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變黏:腐敗變質食品變黏主要是由於細菌生長代謝形成的多糖所致,常發生在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品中。常見的使食品變教的微生物有:黏液產鹼桿菌、類產鹼桿菌,無色桿菌屬,氣桿菌屬,乳鼓桿菌,明串珠菌等,少數酵母也會使食品腐敗變黏。
2.變酸:食品變酸常發生在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品和乳製品中。食品變酸主要是由於腐敗微生物生長代謝產鼓所致,主要的微生物包括:醋酸屬,丙酸屬,假單抱菌屬,微球菌屬,乳較鏈球曲屬和乳酸桿菌科備用細菌等;少數黴菌如根霉也會利用碳水化合物產鼓,從而造成食品腐敗變質。
新鮮食物在常溫下長期放置,會因腐敗變質而完全失去食用價值,誤食后還會引起食物中毒。食物往往通過變質產生的不同氣味向人們傳遞著“危險!有毒!”、“請勿食用”等信息。
1. 酸臭味。富含碳水化合物類食物,例如糧食、蔬菜、水果、糖類及其製品等變質主要產生酸臭味。碳水化合物會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下發酵變酸。米飯發餿、糕點變酸、水果腐爛就屬於這類變質現象。
2. 霉味。受到黴菌污染的食物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通常會發霉變質。黴菌通常在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上容易生長。糧食是黴菌損害最嚴重的食物,所以存放糧食一定要保持通風,以防黴菌生長。
食物變質
低溫保存,真空保存,高溫加熱、密閉、用鹽泡等,這些都是限制了細菌的繁殖。低溫使細菌活動能力下降,高溫加熱和真空使細菌無法生存,同樣也隔離了外界的細菌與事物發生接觸。
腐敗變質食品村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產生厭惡感由於微生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促進食品中各種成分(分解)變化,改變了食品原有的感官性狀。使人對其產生厭惡感。例如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可以產生合機胺、硫化氫、硫醇、咧跺、糞臭素等,以上物質具有蛋白質分解所特有的惡臭;細菌和真菌在繁殖過程小能產生色素,使食品呈現各種異常的顏色,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色香味;脂肪腐敗的“哈喇”味和碳水化合物分解后產生的特殊氣味,也往往使人們難以接受。
2.降低食品的營養價值由於食品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腐敗變質后結構發生變化,因而喪失了原有的營養價值。例如蛋白質腐敗分解后產生低分子有毒物質,因而喪失了蛋白質原有的營養價值:脂肪腐敗、水解、氧化產生過氧化物,再分解為碳基化合物、低分子脂肪酸與醛、酮等,喪失了脂肪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和營養價值;碳水化合物腐敗變質,分解為醇、醛、酮和二氧化碳,也失去原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總之,出於營養成分分解,因而使食品的營養價值降低。
3.引起中毒或潛在危害食品從生產加上到銷售的整個過程小,食品被污染的方式和程度也很複雜.食品腐敗變質產生的有毒物質多種多樣,因此,腐敗變質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也表現不同。
(1)急性毒性。一般情況下,腐敗變質食品常引起急性中毒,輕者多以急性胃腸炎癥狀出現,如嘔吐、噁心、腹痛、腹瀉、發燒等,經過治療可以恢復健康;重者可在呼吸、循環、神經等系統出現癥狀,搶救及時可轉危為安,如貽誤時機還可危及生命。有的急性中毒,雖經千方百計治療,但仍給中毒各留下後遺症。
(2)慢性毒性或潛在危害。有些變質食品中的有毒物質含量較少,或者由於本身毒性作用的特點,並不引起急性中毒,但長期食用,往往會造成慢性個毒,甚至可以表現為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大量動物試驗研究資料表明: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霉變花生、糧食和花生油。可導致慢性中毒、致病、致畸和致災變。
由此可見,食用腐敗變質、霉變食物具有極其嚴重的潛在危害,損害人體健康,必須予以注意。
一、講究飲食衛生。盡量不吃生鮮或未經徹底加熱的魚、蝦、蟹、蛙和水生植物;對肉禽和水產品要高溫消毒才能進食;不喝生水、不吃生的蔬菜;不用盛過生鮮水產品的器皿盛放其他直接入口的食品;加工過生鮮水產品的刀具及砧板等必須清洗消毒後方可再使用,生熟食品的砧板和刀具等要嚴格分開;不吃死的蝦、甲魚、牛蛙、蟹等水產品。
食物變質
四、注意查看食品的生產日期或失效日期。《產品質量法》明確規定:“限期使用的商品,應當在顯著位置清晰地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失效日期”。尤其是食品,不僅要認真察看其是否超過失效日期,還要認真察看其是否臨近失效日期。臨近失效期的食品亦不宜過多購買,以防保質期內食用不完全而造成浪費或超過保質期繼續食用危害身體健康。
五、注意選購已獲國家認證的並標註有綠色食品、“QS”(食品安全認證)等標誌的食品。國家針對綠色食品實行綠色食品使用標誌,從2004年4月1日起,國家對米、面、食用油、醬油、醋五類食品實行市場准入,要求此五類食品必須通過“QS”認證,並在外包裝上加貼“QS”標誌及准入證號,才能上市銷售,消費者要注意選購。
六、食物中毒要及時就醫。如果吃了不潔凈的食物,特別是水產品、肉禽產品,發現有中毒現象時,一定要到醫院及時就診治療,查清病因,注意防護,防止交叉感染,並向衛生部門報告。
七、注意提高食品消費安全防範意識。主動索要、妥善保管購物憑據,如出現問題可作為投訴或申訴的重要依據。如發現購買到假冒偽劣食品,要及時身消費者協會投訴或工商部門舉報,在保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便於有關部門及時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