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海軍
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海軍(英語:Italian Navy,義大利語:Marina Militare)1946年前稱為義大利皇家海軍(義大利語:Regia Marina),成立於1861年,參與兩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軸心國身份參戰並戰敗,1943年9月23日,義大利皇家海軍與盟軍簽署協議停戰,1946年6月2日,義大利廢除君主制,由全民公投。義大利王國(Regno d'Italia)更名為"義大利共和國"(Repubblica Italiana)。義大利皇家海軍成為義大利共和國海軍(Marina Militare)。
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簽署的和平條約極大的限制了義大利海軍的規模與發展,禁止擁有和建造進攻性艦艇,並將主力艦隻作為戰爭賠償轉讓給戰勝國,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艦艇留在了義大利海軍旗下。1949年4月4日,義大利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之後再西方各國同意之下,和平條約中的戰爭賠款在1951年底被最終取消。義大利海軍被分配控制亞得里亞海與奧特朗托海峽,同時也肩負著防禦通過第勒尼安海的海軍路線的任務,義大利海軍開始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規模逐漸壯大。
服役有3.7萬餘名海軍官兵,一百多艘艦艇以及近百架海軍飛機,艦艇總排水量45萬餘噸。
義大利海軍
義大利海軍的兵力總人數約為36000名,其中應徵義務兵員3500人,另有文職僱員為14000名。根據義大利海軍參謀長馬爾切羅·德唐諾上將2004年1月份的一份陳述,海軍的兵力總人數將在2007年下降至34000名,從而實現全職業化,與此同時,文職僱員總數將上升至16000名。
義大利海軍由艦隊、海航兵和海軍陸戰隊3個兵種構成。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對海軍實施戰略指揮,海軍總參謀長對其實施作戰指揮,實際上履行海軍司令的職責。海軍參謀長為海軍最高領導,中將軍銜,直接受國防部長和國防參謀長領導。海軍參謀部(MARISTAT)駐地羅馬,為本軍種總部機關,下設各業務局和監察署(局長和總監的編製軍銜分別為準將和少將),局以下設處(處長軍銜為上校)。
意海軍部隊在作戰部署上以1個作戰艦隊、4個海軍軍區和2個獨立軍區、1個水下突襲司令部為主體,以各海軍基地、港口為依託,構成可進行近海防禦和遠海機動作戰相結合、攻防相得益彰的合理布局,使海軍在整體上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作戰體系。
義大利海軍的兩艘212A級AIP柴電攻擊潛艇(與德國海軍合作,4艘該級潛艇正在建造之中)有望在2005年至2006年間加入現役,以替代4艘薩烏羅級潛艇。第二批2艘潛艇計劃從2009年開始定購,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交付使用,但海軍的計劃還沒有提及到另外2艘潛艇。212A級單艙潛艇是用諾德斯維克股份有限公司埃姆登分公司(簡稱NSWE公司)提供的優質鋼材建造而成,艇體的外形和大小有利於提高艇自身的流體動力特徵。在外殼內,兩個分別為7米和5.5米的圓柱形氣瓶由艇中部的一間小型錐形燃料(FC)艙相連。燃料艙所需的液態氧(LOX)和氫分別貯存在2個液態氧瓶和28個金屬水合物氫氣瓶內,他們被放置在潛艇較低部位的一間浮筒式外殼艙內。產生噪音的所有機械都放置在潛艇後部的雙殼部位里。潛艇尾艙實現無人駕駛化,系統也都是自動化遙控和控制。耐壓艇體的前沿部分(潛艇的單殼部位)直徑相對較大,並由兩層甲板組成。上部甲板設有聯合控制作戰中心,下部甲板設有艇員住艙區。艇尾的水平舵呈X布局。芬坎蒂尼造船公司正在所屬的穆賈諾船廠利用新型設備建造該級潛艇,並加強了與德國船廠(德國潛艇協會GSC的一部分,負責建造德國212A級潛艇)、德國霍瓦茲船廠(HDW)和NSWE的密切合作。芬坎蒂尼造船公司建造潛艇所需的4個裝備模塊(柴電模塊、AIP模塊、C2/設施模塊和武器模塊)已被裝配在一起,並於2003年1月下水,6月初進行了試航。
2003年11月6日,義大利海軍定購的首艘U212A級潛艇“塞爾瓦托雷·托達羅”號在芬坎蒂尼公司位於義大利西北部斯培西亞港的穆賈諾船廠舉行了下水儀式。該艇標準排水量是1460噸,長57米,吃水6米,艇賁7米,配備艇員24名。義大利海軍建造的2艘潛艇將分別在2005年中期和2006年中期完工交付。
科爾摩根公司卡薩尼分公司負責製造雷達天線桿和1個通信桿,其餘的天線桿由Gabler Maschinenban公司製造。Zeiss電子光學公司(ZEO)負責提供裝備有光學測距儀和熱成像儀的SERO14搜索潛望鏡以及裝備有激光測距儀和光學測距儀的SERO15攻擊潛望鏡。卡薩尼公司也負責為德國和義大利的所有6艘212A級潛艇提供所需的X方向舵和水平舵控制系統。
艇上裝有9座西門子PEM燃料艙,每個為34千瓦,這能使潛艇持續保持6-8節的水下巡航速度(在完全充電的蓄電池保障下,最大水下攻擊速度為20節)。推進系統由前面提及的供水下巡航用的燃料艙以及一個西門子Permasyn大功率電動機組成;MTU負責提供SV183SE83柴油發電機裝置。6具魚雷發射管安裝於艇首,艇上共可裝載14枚A-184線控魚雷。戰場系統為挪威孔斯貝格航空航天防禦局設計的改良型MSI-90U指揮和武器控制系統,該系統早期用於挪威的烏拉級潛艇上。對海搜索雷達為伽利略公司製造的SMA BPS-704雷達;聲納配置包括:STN阿特拉斯電子公司製造的DBQS-40FTC(CSU-90)聲納、FAS3-1側面陣列聲納、TAS-90鉗式被動拖曳陣聲納、PRS3-15被動測距聲納、AN5039A1截擊聲納、STN阿特拉斯電子公司/聯合信號公司共同製造的FMS-52(MOA370)水雷迴避主動聲納、DSQS-21DG艇首MF主動聲納以及TAS-3拖曳陣聲納。歐洲航空防務和航天公司(EADS)負責提供FL-1800U電子對抗措施系統。霍瓦茲公司/白頭公司提供“瑟茜”魚雷誘餌系統。艇上使用一套由義大利研製的艦船控制系統。用肼氣體發生機向浮筒灌氣時,可使潛艇緊急浮出水面。
2003年底,義大利海軍向阿古斯塔韋斯特蘭公司訂購子最後一批EH-101直升機,該型機將由英國在義大利韋爾賈泰製造。迄今為止,義大利海軍已經訂購了24架EH-101直升機,其中8架為反潛戰/反水面戰(ASW/ASUW)配置,裝備有4枚MU-90反水面輕型魚雷或2枚“火星”MK2空對地導彈、APS-784雷達、赫爾拉斯MK2深水聲納、ALR-735電子戰系統、加利前視紅外雷達(FLIR)、ELT/156X(V2)雷達警戒以及RALM/1激光警戒系統;8架為對水面艦艇作戰(ASVW/E)直升機,裝備有ELIRADAR HEW-784對海搜索和目標跟蹤雷達;4架為裝備有1個吊貨鉤的空降突擊運輸直升機;4架為預警型EH-101直升機,它裝備的脈衝多普勒監視雷達和配置在3米直徑天線罩內的APS 784天線,使其能夠探測和跟蹤多個空中目標,甚至於能夠對地面和海雜波中的目標進行跟蹤和實時監視。該型直升機的其它海上任務包括超視距目標導向與監視、反水面戰和搜索與營救。該機的任務感測器是由機上任務計算機系統(MCS)進行綜合控制的,MCS的核心裝置為2套任務計算機設備。
MCS通過對來自感測器和數據鏈的戰術數據進行處理、整理、融合、顯示、儲存及生成報告,從而實現對任務感測器系統的控制。此外,MCS還通過對駕駛員與機組人員的交互管理來輔助機組人員執行任務,這種交互管理功能包括戰術資料庫管理、戰術支援、戰術導航管理及數據鏈管理。預警型EH-101直升機還裝備了一整套與MCS介面的電子偵察支援設施(ESSM)、電子對抗設施(ECM)和電子對抗防禦設施(ECCM)。
8架ASW/ASUW配置的EH-101直升機已經交付完畢。
1946年,義大利海軍開始重建,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6-1975年)為戰後重建時期 該階段,意海軍以恢復實力和發展裝備為主,建造了一些輕型艦艇,以擔負近海防禦任務。
第二階段(1975-1985年)為加速發展時期 該階段,意海軍以質量建軍為主,大規模壓縮軍隊數量,完成了10年規劃中的主要造艦計劃,建造了20多艘現代化艦艇(包括意首艘輕型航母“加里波第”號和8艘“西北風”級導彈護衛艦),主要作戰艦艇均實現了導彈化和作戰指揮自動化,艦艇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出現了質的飛躍,並初步具備了遠海作戰能力。
第三階段(1985年至2000年)為不斷完善時期 該階段,意海軍在大量精簡機構人員和後勤單位的同時,重點發展海軍航空兵、兩棲部隊、遠海補給等綜合作戰力量,提高了遠海作戰能力。經過戰後50多年的恢復、建設和發展,意海軍現已成為一支擁有水面艦艇、潛艇、航空兵、陸戰隊等諸兵種組成的、可遂行保護意領海安全和海洋環境、支持意國家對外政策、參與北約多國部隊作戰和聯合國維和行動等多項使命、任務的重要力量。特別是1996年7月13日,義大利海軍派出“彭尼”號導彈驅逐艦和“狙擊手”號導彈護衛艦組成一支環球航行編隊,橫跨 5大洲,穿越3大洋,先後訪問了巴基斯坦、美國、俄羅斯、中國、澳大利亞、印度等24個國家的32個港口,航程約4.3萬海里,歷時260餘天。這是意海軍的首次環球航行。
第四階段(2000年至今)為迅速發展的擴充時期 該階段主要以意海軍參加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及新型航空母艦、AIP型U212A潛艇的建造下水為標誌。2001年11月,義大利派出一支1475名官兵的部隊前往阿富汗參加美國領導的“持久自由”軍事行動。這批部隊包括“加里波第”號航空母艦及另外3艘戰艦、8架狂風戰鬥機、4架武裝直升機、數十輛裝甲運兵車和部分軍事通信設備等。2004年7月18日,義大利海軍新建造的集兩棲戰艦和航母功能於一身的新型航母“加富爾”號下水。
作戰艦隊是意海軍主要的海上作戰力量,擔負遠海機動作戰任務,包括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作戰艦隊司令部(CINCNAV)和作戰指揮中心均設在羅馬以北15公里的聖·羅薩,主要掌管所有的水面和海軍航空兵部隊,負責作戰艦隊平時的演習訓練和戰時的作戰指揮。艦隊司令由1名中將擔任,其實際地位僅次於海軍參謀長,通常為海軍參謀長的接班人。作戰艦隊下轄3個分艦隊、潛艇部隊、陸戰隊部隊和航空兵部隊,另外輕型護衛艦支隊司令部和水雷戰司令部也歸屬作戰艦隊指揮。
公海海軍司令部(COMFORAL)駐地塔蘭托 主要負責掌管所有的深海水面艦艇部隊;訓練司令部(MARICENTADD)駐地聖維托,主要負責訓練所有的海面和海軍航空兵部隊;
巡防部隊司令部(COMFORPAT)駐地奧古斯塔 主要負責掌管所有的巡邏護衛艦、沿海巡邏艦艇(OPV)和巡邏飛機;
水雷戰司令部(COMFORDRAG)駐地拉斯佩齊亞 主要負責掌管所有的反水雷艦艇(MCMV);
潛艇部隊司令部(COMFORSUB)駐地塔蘭托 負責掌管所有的潛艇;
海軍航空兵司令部(COMFORAER)駐地聖羅薩 負責掌管義大利海軍的所有岸基和艦載飛機。
主要的海軍基地位於拉斯佩齊亞(水面作戰艦艇、潛艇和反水雷艦第一支隊)和塔蘭托(水面作戰艦艇第二支隊);地區性基地位於安科納和那不勒斯,機關駐地位於奧古斯塔、布林迪西(兩棲作戰部隊第三支隊)、卡利亞里、拉馬達萊娜、墨西拿以及威尼斯。
義大利海軍軍區劃分
意海軍根據海上防務需要將全國劃分為6個海區,分別為上第勒尼安海海軍軍區(駐拉斯佩齊亞,中將級)、下第勒尼安海海軍軍區(駐那不勒斯,中將級)、亞得里亞海海軍軍區(駐安科納,少將級)、伊奧尼亞海海軍軍區(駐塔蘭托,中將級)、撒丁島獨立軍區(駐拉馬達萊娜,少將級)和西西里島獨立軍區(駐墨西拿,少將級)。
各軍區下轄水警區、修造局、軍需局、衛生局、港務局、倉庫等,編有巡邏艇、掃雷艇、後勤輔助船等部隊。海軍軍區負責近岸防務,護漁護航、海上環境保護和轄區內海軍其它駐軍單位的後勤保障等,必要時協助海上警力進行反走私活動。
義大利海軍水下襲擊司令部
水下襲擊司令部組建於1952年,設在拉斯佩齊亞市郊瓦林納諾,直屬意海軍參謀部領導,由1名少將任司令,1名上校任副司令兼參謀長,約有官兵900名。水下襲擊司令部編有3個大隊、1支水下作戰部隊、1所訓練學校和1個研究中心。
水下襲擊司令部的主要任務是水下襲擊,包括使用蛙人襲擊、破壞敵人艦艇、港口碼頭和其它水下設施等;水下作業,包括水下排雷、水中偵察、搜尋打撈和其它的水下作業;潛水人員的培訓,包括海陸空三軍和憲兵、警察部隊的所有潛水人員的培訓。
2001年12月,美國曾提議由它先向義大利購買8艘現役柴電潛艇,然後對潛艇進行改進后再交到中國台灣當局手上。不過據台灣媒體報道,義大利即使願意出售潛艇,也可能向中國大陸提供潛艇數據。台灣“國防部”發言人表示,對所有軍售問題一概不作評論,並會在適當時機向外公布軍購詳情。
據台灣媒體引述消息人士報道,美國中意的義大利潛艇可能就是現役的8艘薩烏羅級。建造薩烏羅級潛艇的義大利造船廠早與台灣有交情,而且二手潛艇價格較便宜,加上美國初步不反對這個建議,美國還表示願意為這批潛艇改進電子作戰系統,以符合現代化的作戰需求。報道引述外國軍事專家指出,即使義大利願意向台灣出售潛艇,但仍可能將潛艇的聲音資料交給大陸。由於潛艇推進器所發出的聲響獨一無二,因此可循聲紋數據判定潛艇的身份。潛艇最重視隱蔽,如果聲音資料機密不保,就無法發揮其戰鬥力,所以向意國購買二手艦艇是下下之策。薩烏羅級潛艇(Sauro)為義大利現代化攻擊型常規潛艇,採用水滴形艇體,現役4艘。該級艇部署有6個533毫米艇艏魚雷發射管,該艇可攜載12枚白頭線導魚雷。由於義大利海軍潛艇部隊的戰時使命是為北約保衛整個亞德里亞海以及撒丁和西西里的重要海峽,因此薩烏羅級潛艇被設計為適合遠洋航行的常規動力攻擊型潛艇。
1965年,台灣向義大利秘密訂購了2艘SX-404級袖珍潛艇,主要做訓練、偵察及“滲透大陸”之用。這兩艘潛艇由義大利工程人員在位於台灣淡水的海軍工廠裝配完成後,於1969年10月8日在台灣左營正式成軍,編成“武昌艇隊”。這兩艘特種作戰潛艇的乘員包括軍官4人、士官2人,還可以運載6名爆破隊員。其作戰方式是爆破隊員將定時水雷吸附在敵艦艦底引爆。由於此戰術極為危險,成功率微乎其微,因此台灣許多將領對此持懷疑態度。